关于兴安盟境内科尔沁沙地治理的若干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兴安盟境内科尔沁沙地治理的若干建
议
兴安盟林业局
兴安盟境内科尔沁沙地集中分布在科右中旗以及突泉县的溪柳乡和太平乡与中旗接壤地带。
根据《全国沙化土地监测技术方案的规定》的要求,沙化土地监测范围为所有存在沙化土地的地区,科右中旗和突泉县被确定为自治区沙化土地监测范围,监测总面积2580万亩。
2000年以来,全盟先后启动和实施了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借助这些工程的实施,沙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内蒙自治区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表明,我盟的沙化土地从1999年的964万亩减少到2004年的624.7万亩,减少了339.3万亩,占监测总面积的24.2%。
其中科右中旗沙化土地面积为613.9万亩,突泉县沙化土地面积为10.8万亩。
虽然近些年以来,在沙地治理上,借助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使沙地生态状况有了好转,尤其是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形式不容乐观,我盟境内科尔沁沙地治理任务仍很艰
巨。
一、当前我盟境内科尔沁沙地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生态环境初步总体遏制,工程项目区明显好转,但局部地区仍在继续沙化、退化、盐碱化。
据第四次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盟境内科尔沁沙地面积减少5.8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及沙化耕地和水土流失面积也呈减少的的趋势。
在整体遏制,项目区明显好转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局部地区植被受到破坏,林草植被覆盖度降低,致使生态仍在恶化,其后果不可低估。
2、林分质量低下,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科右中旗森林覆被率仅为14.2%,近50%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以杨树为主,且大部分为近几年新造林地,处于中幼林龄期,林分结构单一、质量低下,不能充分发挥森林在涵养水水源、调解气候、防风固沙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
草牧场也因保护措施不严格,超载放牧、违法开垦等现象缕禁不止,造成草场严
重退化。
3、人们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
沙化地区是我盟比较贫困的地区,其中贫困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
由于生态环境的失衡,加之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大气环流影响,导致春季大风扬沙、干旱无雨天气较多,耕地不能及时播种;夏秋季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农田损毁严重,直接影响了农牧民的收入,造成人居环境较差。
4、缺乏科学经营、集约经营模式。
从气候条件来讲,我盟境内科尔沁沙区的光、热、水、土等条件都可以,完全
可以种生长期长、高产的作物。
但农牧民还依靠传统农经方式维持生产生活,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为了生存,只能靠无休止的破坏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使得生态治理及自然修复
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人口压力增大。
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增加了生产资料供给的负担,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只能在有限的耕地、林地及草牧场资源上进行掠夺式的经营和开发,年复一年形
成了恶性循环。
2、各项保护措施落实的力度不大、不严格。
一是禁牧禁而不止。
生态安全的主要矛盾是超载过牧,虽然上下都统一了认识,盟行署也发了禁牧令,但群众习惯了传统粗放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对禁牧后发展舍饲缺乏系统研究,牲畜改良工作还没有普及。
二是违法开垦土地、草场、陡坡开荒等问题仍很严重。
群众生活来源主要靠种地,当年种,当年收,现得利,促使他们年复一年的无休止的开荒、拱坨子,种一些晚熟作物。
这种作法形成了不断沙化的恶性循环。
3、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不足。
科尔沁沙地治理没有被列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也没有国家专项投入,只能借助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
而这些重点工程投入属补助性资金,无法满足生态建设实际需要。
地方财力不足,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不足。
4、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
这是全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基层林业站承担着繁重的营造林生产、生态资源保护、林业技术推广等任务,但人员编制少,平均在岗不足3人,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之办公经费短缺,
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三、政策建议
从全区来看,我盟沙化土地面积所占比重不大,属于沙化危害较轻的地区。
从全盟来看,沙化土地面积只占全盟总面积的6.9%,但从局部来讲,沙化对我盟科右中旗及突泉县南部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引起全盟上下的高度重视。
在全盟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新一轮发展中,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增长路子,不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做出根本的改变,我盟科尔沁沙地将很难在根本上得到治理。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一套严格可行的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来保证沙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的思路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全面提升森林总量和质量;强化生态保护,切实保障各类生态资源安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林产业的发展;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深化林业各项改革。
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生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加强教育与加大执法力度相结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力量相结合,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结合。
建议:
1、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于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仅靠种树、禁牧是解决不了生态建设与保护问题的。
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转变其生产和生活方式,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贫困地区只有找到了比广种薄收、毁林毁草开荒更为有效的致富途径,这种作法才会被放弃。
消除贫困的出路。
一是农牧业的产业化。
引导农民少种精种、集约经营,推进精品畜牧业,发展绿色农产品。
二是减少农牧民数量。
实施生态移民,鼓励农牧民向小城镇转移。
小城镇所在地政府应力求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发展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和引导农牧民从事非农非牧产业,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绝大部分贫困农牧民广种薄收也仅仅解决温饱问题,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的资本积累。
所以他们最大的忧患就是病无钱治、老无所养。
下一步扶贫资金中多搞一些社会保障事业,解决他们
的后顾之忧。
2、全面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落实好草牧场“双权一制”制度;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确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严格执行盟行署禁牧令,转变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遏制过度放牧,恢复草原生产力和生态功能;要将禁牧及生态建设列入实绩考核内容,成立专门的执法队,
做到常年有人抓。
3、扎实推进沙地生态建设。
各相关部门要加大沙化、退化及水土流失区土地治理力度,集中整合工程项目,将项目与资金向这里倾斜,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也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创新新时期调动群众治理生态的新机制。
在林业生态建设形式上,以封沙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为辅。
人工造林上以灌木树种为主,乔木树种为辅,适地适树,
因地制宜。
4、调整林业内部结构。
林业生态建设要与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使广大群众从中受益。
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增加林农收入,逆向拉动生态保护与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林业发展只考虑生态效益不行,同时要兼顾农牧民的经济利益,营造一些生态经济型林种,这样群众才有积极性。
我盟境内科尔沁沙地通过试种杨柴树种已经获得成功,应大力扩种多年生灌木杨柴。
这种灌木耐旱、适应性强,可以做饲料,郁闭两年后可以放牧。
也可以种植沙柳,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
这就找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维持生计和脱贫致富的结合点,就能做到“三生互动”、“三效统一”。
5、充实和完善农、林、牧等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乡镇政府更多的工作任务应该是公共服务。
乡里保留的一些站、所,包括林业站,承担着为三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
应该让这些单位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建议加强
这方面建设,科学核定编制,调整充实人员,落实工作经费,
使他们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