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教育 1.1,中国现代九年制义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现代九年制义务教育
1.1震惊!九年义务教育居然这么牛!
“光荣”的加入“UC震惊部”,皆因标题乃是吸引阅读的第一步,为了吸引眼球,无数震惊打头的标题成为某些人爱用的御用词。
然而现在这种标题却被如此的玩坏了,以至于首先冒出在我脑海的就是这个:1.1震惊!九年义务教育居然这么牛!!。
但细想之后却也不打算用别的诸如《中国崛起根基:九年义务教育》来代替,毕竟震惊系列标题还是很勾引人的。
就是现在,即使年过三十,奔四而去。
某天跟十几岁的下一代小辈聊天中,依然脱口而出“我们这代人”,称呼哥嫂是“长辈们”。
突然惊醒,原来不自觉中依然把自己当小孩,当还小的年轻人。
所以整天优哉游哉的没有一点生活压力。
开篇说了点题外话,却不妨碍,我们进入正题。
为什么会特意去找十几岁的小辈聊天,因为提到现在的教育,就不能不去做一些调研。
这是我们所受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而受限于条件,虽然拿过教师资格证,却毕竟并未去做教师,又不是专业研究人员,要做调研只能采取在身边取样的方式。
首先也要承认,这样的取样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不够全面是肯定的。
不过既然只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有那么一些感性经验也就差不多可以坐下来
瞎诌那么一篇,《现代中国教育之我见了》。
而之所以,先从教育说起,却是因为我所受最大的刺激。
前言所提到的。
一篇说“两个德国人狠狠的扇了中国教育两个耳光”的文章。
那么我们就首先从这篇文章说起吧。
此文或者类似这样的文章,传播广泛无数转发,以至于网络上充斥的你随便搜一搜都能看到,(说他们没有幕后推手进行推广,反正我是不信的。
)此类文章以九真一假带动节奏,让阅读者对中国现代教育加以否定或者留下坏印象,进而达到自己目的。
就不在这做逆向传播了。
不过不知道提到这点会不会有人说我关注错了重点:记忆中其中一个德国人,“正规大学没上,工作几年后,学了帆船还是什么工程学院,(相当于在国内,高中毕业后就工作,然后最高学历是念了个大专,还是蓝翔这样的机械操作类大专。
)然后又几年后来到中国试验他的理想主义”。
不知道你们看到这段是什么感觉,我是特别气愤的。
在他们自己本国一个没有学历,没受过正规如何教书育人的教育的人,就因为来自德国,就因为他在中国农村做了义务教育就把他捧高,就因为他自己的理想主义,拿我们中国的小孩当试验品。
夸奖他的人也真是因为他没拿你自己孩子当试验品吧?!
但同时也要强调,情绪是针对写下如此文章的人。
但作为免费在中国实行自己所认同的教育,并为中国教育的不足做出自己实际贡献的德国友人,他的掌声是应得的。
也不能否认
此人是真心的想为孩子们做一些事,但一旦别有用心的人介入,很多时候无辜躺枪说的大概也有他的一份。
目前这位德国友人,因为各种打扰以及与同为理想主义者的同事结婚生子的缘故,已经放弃义务教书,而找工作养家了。
衷心祝福好心人一生顺利。
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不能否认一项制度,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在某些地方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但并不能因此就要攻击这项制度,而是应该更多的投入资源、精力,并持续的加以微调型改进,而中国现代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正是如此的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改进。
中国现代教育,强调九年义务教育。
最新的学制改革中也已经不是以我们80后那时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作为划分。
而是虽有小学初中之分。
所用教材中却是直接以九年级来代替初三。
前面六年级语数外,所谓主课。
部分地方就像我小时候那样,小学还是只有语文、数学。
在初中之后逐步引入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
表面上的称呼改变,却不变一个很重要的点,九年制。
为什么这么多年了,国家还是这样设置学制呢?我们就课论课吧。
三门主课:语文、数学、英语。
应该每个人都认同这点:在初中课程学完时,语文已经教会所有人交流中的常用字,学会欣赏他人作文,学会遣词造句,进而根据基本的作文规范写作文章,并清楚各类文章是该怎样写作的。
当然,如果有人不同意这点,那么可以关掉不看了。
因为实在没法聊了。
老实说,笔者自己作文水平主要就是初中水平,在之后就没觉得有多大的进步。
但就是这么个水平没见长进的都敢说要写些东西,这就是初中语文教会我们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课中印象非常深刻的一课,就是语文老师告知我们,上一次的作文要在课堂中随机的交给我们的同学进行批改,这一课中,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习到的绝不仅仅是一篇作文该怎么打分,而是对文章进行审视的感觉。
一篇文章它为什么写,想说什么,说的怎么样。
请注意,这是在90年代教师就开始做的事。
在初中数学的课程设置中,立体几何、反比例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等等。
全部学习之后,一方面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解题思路的多样化告诉你,要达到目的可能不止一条路。
逻辑思维的锻炼。
也许大部分时候你感觉不出来,因为这已经被多年的训练成为本能。
虽然作为个人,很讨厌英语课,在学校时英语成绩也是最差的。
但我们如果脱离个人感受,假设一个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机会上高中和大学,即使只有三年,三年的学习后,基
本的词汇量、语法、基础造句方式方法学会后,如果他却还想自学英语,是不是也有了基本的功底,能够进行自学了?那么哪怕没有六门其他功课,仅此三门学完,只要一个人想上进,他所受的这些教育就足够支持他进行下面的自学和上进。
如果不想继续学习,这些基础知识也足够他在任何情况下不被归入文盲范畴!
物理、化学作为理科课程,学习这些基础课程其实是在告知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它是怎么构成,怎么运转的。
“力是相互作用的”,这句话到现在还记得的人绝对非常之多。
一氧化二氢是水,氧气被我们呼吸之后呼出二氧化碳,摩擦力的存在既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也是刹车起作用的方式,等等类似的基础知识,都是在初中三年被我们得知。
历史、生物、地理、政治。
不管我们当初学习时是否喜欢,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对人生视野的拓展。
9门学科可说的太多,限于水平所限,无法继续展开。
不过这个照片:八年级的政治课本,应该能体现一部分教育改进的成果,跟80后当年上的政治课完全不同,更加实际化,更贴近生活。
但如果某人具备学习精神,在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无论是否有机会进入高中、大学等系统性的学习,他都有足够的视野,
让他进行选择;有足以让他进行自学的能力。
那么我们还能对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要求更多吗?(也请注意,这是九年教育时孩子自己认真学,学校有合格老师的情况下。
要是这九年都是玩过去的········给你个“呵呵”自己体会。
)
美国的教育分层
下面就到了,某些人所说的,美国素质教育,小小年纪就去学习怎么做论文,怎么查找资料。
请注意,同时还有很多某些人在高喊国外所谓的快乐教育,所谓教育要快乐。
怎么这些某些人这么矛盾呢?因为他们都说少了一些事实:国外的阶层划分,从教育分层开始,从孩子在小不点的时候就开始了。
在美国,各社区按房价自然分开,所以会有中国人印象中的富人区、贫民窟、普通社区等等。
而公立中小学的经费主要由所在学区的房产税而来,这就意味着社区更贵的学校。
更有钱、有更好的老师、有更好的设备,同时,基本上每个学生,他们的同学都是来自同一阶层的家庭,别忘记中国成语“孟母三迁”是为了什么。
大部分公办学校为什么强调,快乐教育?对那些贫民区或低房价区的孩子来说,玩个几年,你就出来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吧,毕竟以后的人生你就没的玩了。
对在工人阶级聚集区的孩子来说,他们接受的是最像中国现代教育的,而这其中又分几种,一部分学校强调遵章守纪,完全按照培训工人的方式在培养学生,每一个解题步骤都是规定死的,类似中国初中时候解各种方程,第一步干嘛,第二步干嘛。
必须一步步来,不得差错。
一部分学校强调以学习材料为核心,允许有自己的解决思路,但也要遵守课本的权威性。
而那些教孩子从小就做论文的几乎都在私立学校和少部分的公立学校中,这些学校学费是会让低收入者仰望都够不到的水准,就如中国所谓的贵族学校一般,当平均年收入只有几千的时候,一个私立学校小孩一年的学费就是几十万。
在这些学校中还有分层,有些学校是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为目标,小小年纪就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去寻找素材、想办法进行排列组合,写出一篇,我们中国现代教育在大部分时候在大学时候才会要求写的论文。
这部分大概才是中国人梦想中的美式教育。
但请思考一下。
这些素质怎么那么像学者、医生、律师这些典型美国中产阶级的要求?但最顶尖的学校,就读的是那些大企业主、领导们的孩子,为的是培养未来的领导者,所谓的从娃娃抓起,培养领导力的就是在这些学校。
他们的教育核心内容是决策和选择。
老师在其中最多问的就是你为什么这么选?让你学会思考每个选择可能带来什么后果。
决策并为此负责。
这种教育就是
冲着企业领导、公司董事、以及国家领导而去的。
相对应的在中国,似乎印象中是研究生及以上才会去研究的。
这些教育分层,在美国是“质”的差异,因为教育的目的不同,自然教育方法和形式就不相同。
而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普及,没有任何一个决策者会说,我要全员普及领导力教育。
也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国家有那个能力对整个国家的小孩都进行那样的教育。
在中国现代义务教育中,区别于美国教育的很大一点。
就是学区的不同,只是“量”的区别,好学校和坏学校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统一教材下学生的考试成绩。
但要是家长有心,家庭教育就区分了孩子之后的发展道路。
学习不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
而这其实也就引出了一个,很多人有意无意间忽略的,不同阶层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同。
美国有学者做过研究,家长每天与孩子交流的时间长短,和交流所用词汇量的多寡,身体的接触方式、次数多寡,家长在家中的说话方式,等等各种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各项表现包括智力和学习能力都有影响。
现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很多有孩子的家长,是不是都在哀叹,这哪是考学生啊?这是在考家长。
很多时候,学校布置下来的作业,都是在家长的配合甚至直接动手代劳下才完成
的吧?笔者生活中也曾经遇到过,同事的孩子,学校做活动,结果他们家分到的任务是要为自己班级做一个有班级名号的旗杆·····这件事小孩自己很难完成,最后是通过我的职务之便,找广告公司做了一个才得以解决。
也许中国的教育制度会让很多家长愤怒,但请仔细看看这个教育制度的名字,毕竟“九年义务”这既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但也只是基本义务而已。
您作为家长想要培养孩子其他素质,想要培养领导人、想要拓展无限可能,那自己去努力培养吧!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似乎跟我们今天的题目无关,就不继续展开了。
回到中国现代义务教育这个上来,
评价中国基础教育,只有一个字:强!
有点不知道该如何说起,只能引用印象中来自张捷一次演讲《震惊!原来这才是中国崛起的秘密》中提到一个观点“中国的基础教育,怎么就不是素质教育了呢?教会你,会解题,会算题,那是工程师素质中很重要的一环。
在西方会看建筑图纸,会读图,会运算,那可是工程师才能达到的本事,甚至他们有专门的读图员,因为很多工人不会看图。
”而在中国,因为家父是从事工程行业的,而我现在也在这个行业中。
说说我在工地现场看到的,中国的农民工,基本很多是初中毕业的,现在四十多岁的人中,有些人甚至可能9年都没读
满。
但我亲身看到的是什么呢,可能不是每一个工人都能很清楚的看工程图,但每一个“大工”(即技术工人)和工头,都是完全的会看图,按图施工对他们来说是基本要求。
根本不成为麻烦事。
这就是因为初中阶段学校就开设了几何和物理等相关课程。
现实生活中最近很是火了一阵子的中国式找零,不用多说了吧,在国外算个零钱都要靠计算机,自己算不过来,而在中国几乎任何一个收营员都会在应收21.5元,你给了个百元大钞之后问你有没有1.5的零钱,类似这些我们自己习以为常的事,其实也是中国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成果。
现代中国九年义务制教育就只会培养孩子死记硬背吗?在培养过程中像某些漫画那样,对所有人统一要求不准有个性吗?即使只从80后自己的经历中就不尽然,毕竟真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这些经受了全部九年义务教育的80后,应该是千人一面的吧?但现实呢?恰恰从我们这代人开始,是个性时代的开端。
恰恰从我们这代人开始,中国科技研究开始腾飞。
现在中国研究院中做出成绩的平均年纪基本都在32至40之间。
突破性研究的主力军就是80后。
一方面,某些记忆是学习的必须和基础。
没有哪一种学习能够脱离基础的记忆还能有发展。
语文、英语不背诵、不记忆怎么可能学的好,语句、单词都
不记得何谈应用、写作?
数学、物理、化学的公式都不记得怎么可能会运用?
地理知识不记,二月份从北京出发去澳大利亚旅游还带一箱羽绒服!
政治、历史不记得人名和典故,将来孩子问出“何不食肉糜”不知道家长该是什么表情。
生物不记基础概念,细胞、基因哪个更大?。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可并不是白说的。
很多人问,英语怎么学的好?然后那些英语好的回一句,多记单词,增加词汇量,多读,多练。
一些人沉默而去,默默努力。
一些人反而会怪回答的人敝帚自珍不愿意教他真的学习方法。
但是天地良心,即使我是个英语学渣,我也知道,语言类的学习,除非你是天赋异禀,那就只有下苦工,认真学习。
毕竟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虽然那1%的灵感在理科中非常关键,但在文科中,即使你没那1%的灵感,你花了99的汗水,你的语言也会学的99%了。
假设你真让一个小家伙去自己找资料,自己翻资料,组织语言做论文,基础知识还没学全呢就要做论文,就跟还没学会爬呢就要去跑一样。
您还别跟我提那些美国教育中的“领导者”,他们做论文,你觉得他们只是自己做?他们家里那么多的雇佣者,会在家长调动下把各方面的基础资料给整理好放在桌前的。
即使不做这些,他们的家长、老师也会告诉他
们在哪里能够找到需要的资料。
在各种知识或者各项技能的学习中,所有人都会告诉你,打好基础再说其他。
踢足球会让你苦练颠球、运球、射门这些基本动作,练琴会让你从叨来咪开始练习。
所有的水平高了之后让你足以自豪的学习,都是从基础开始,学校的学习怎么能够例外!
另一方面,实际教学中,中国的教师们,在80年代的中学阶段就在稍有试点的进行自主思考的探索和实践。
就如我之前提到的那个批改同学的作文,这节课就是当初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此进行的探索。
而在2017年这个时间点,初中政治、历史已经明文确定是开卷考试,这就意味着,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几年,从制度上已经在培养写论文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开卷考试中,基础知识只会是其中很少的部分,直接查书就能得到的答案很少,要想得到高分,必须要言之有物,结合身边或者新闻事件,进行论述。
那么综合下来,中国现代九年义务制教育,对于国家来说,不但完成了扫盲这个世界难题。
而且那些九年之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为所有行业,尤其是工业,提供了稍加培训就可上岗的工作人员。
中国的工业化之所以仅仅几十年就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居功至伟!(本段落写的太过简略,一是写长也是拾人牙慧,二是没信心写的好,有兴趣的可搜索《青年网络公开课》其中部分讲座有详细演讲。
)
而对于升入高中,想要继续学习的孩子们来说,中考这个词就要进入他们的眼帘,并促使他们为此而努力了。
PS:
我问那拿着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的女朋友,怎么学好英语啊?她回答的超级简单“学习的热情”但这正是“真经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曾经,初中物理我很喜欢,自己就会到处找资料找难题去做去“研究”。
因为解这些题就跟我玩游戏一样有快感。
也同样是初中时,我就把《三国志》全部看过,因为看完三国演义,感觉不过瘾,宁愿吃饭时候边吃边看也一定要看。
那满篇的文言文,一眼就觉得头皮发麻,有时候看不懂,问老师都解答不了的,都是自己找资料翻译,加上硬啃,才终于看完的。
同理推测,旁人觉得学习蛮刻苦的,但其实很多学霸都会来一句,因为我喜欢啊。
“诺亚诺言诺”是其中一个代表。
他在一篇文章里以自己为例,说有些喜欢奥数题的人,真不是刻意下苦工的,他们是因为从解奥数题中获得快感,那些一直喜欢阅读的人,也是因为从阅读中有获得感,感受到舒适。
但同样的,肯定也会有一些孩子虽然某个科目成绩不错,但却是被家长压迫着死命学才取得的,比如各种奥数强化班、
钢琴版、书法班,等等这些。
家长硬逼着,硬压迫着去学习,学习的时候是那么的痛苦,写这句时候,好多孩子边哭边练的情景似乎都在脑子里回荡。
但即使这样,没有听说有哪个孩子长大了,后悔家长压迫自己学会了某样技能。
听到最多的却是长大了,后悔小时候怎么就没好好学这个呢。
所以,无论是强迫还是自觉。
学习这件事,从来不是轻松快乐的。
那些感觉到快乐的,其实只是另一个形式的“苦中作乐”。
所谓培养学习的兴趣,能做到的家长,或者运气好孩子自己找到兴趣点的家长,省心省事。
不能做到就做在学习上是压迫型的家长吧。
毕竟无论哪个年代的教育,都含有考家长的成分。
而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是现代各国所称的阶层跃升。
从家长角度,并不是意味着自己要比孩子强,毕竟阶层跃升其实就是孩子比自己强的结果。
作为家长能做到让孩子有持续向上的心就已经是做的很好了。
但家长自己的焦虑却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情况太多样,只能各个家长自己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