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90例中药治疗糖尿病妇女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73期
179
·中医中药·
0 引言
妇科统计资料显示,女性妇科疾病中霉菌性阴道炎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疾患,有65%的女性至少患过此病一次,而2010年研究发现,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高达60.8%,尤其是对于患有合并糖尿病女性患者来讲,由于血糖长期受到药物控制,一旦发生控制不好的可能性,就会导致阴道内糖原不断增加的现象,促使患者阴道内酸性增加,抵抗力降低,念球菌就会快速发展繁殖,形成霉菌性阴道炎,此病症表现为:患者下体阴道瘙痒、尿路疼痛,有异味、尿频等,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正是由于霉菌性阴道炎属于顽固性疾病,在治疗上很难根治[1]。

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在我院妇科诊疗中心进行诊治的90例关于中药在治疗糖尿病妇女患有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资料选取在我院妇科诊疗中心2015年1
月-2016年1月间门诊诊治的并发霉菌性阴道炎的DM妇女,90例观察者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和中医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45例采用Daktarin栓进行治疗,中医
药治疗组45例采用中药内外结合方法治疗[2]。

西药组45例最小患者36岁,最大患者80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1.5岁。

治疗组45例最小患者年龄38岁,最大患者年龄76岁,统计后平均年龄59.9岁。

两组病例共同临床症状为:白带色泽异常、异味明显、伴有瘙痒、排尿困难等。

两组病例在患病年龄、病程时间周期、DM标准等观察指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西药对照组45例患者给予的是达克宁栓进行阴道给药,叮嘱患者在睡前净洗外阴,之后缓慢进入阴道给药,每天一次,每次一粒,可配合口服氟康唑分散片,每天一次。

中医药治疗组45例患者给予中药内外结合治疗,糖尿病患者要进行常规内科药物进行控制血糖,如果使用广谱抗生素类的药物要给予及时止药,让患者保持阴道清洁,要穿棉质内裤,禁忌烟酒和辛辣食物,治疗期间禁止夫妻性生活。

采用内服药物:火麻仁、怀山药、鲜茯苓,乌蛇、杭白芍、怀地黄、西峡茱萸、福建泽泻、河北知母、粉丹皮,首乌、川黄柏组成,水煎服之。

湿热蕴内脾脏虚亏者,给予《疡科心得集》的萆薢渗湿汤进行加减治疗,方剂主要由粉萆薢、生薏米、鲜茯苓、川黄柏,粉丹皮、闽泽泻、内蒙苦参、北苍术、广西滑石、茵陈蒿、小通草组成,水煎服之。

中药外治:方剂主要由川黄柏、内蒙苦参、蛇床子、北鲜皮,艾叶、川椒、苏薄荷、北苍术、北紫花地丁、荆芥
论90例中药治疗糖尿病妇女霉菌性阴道炎的
临床疗效分析
安艳红1,黄晓巍2*
(1.长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吉林 长春;2.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摘要:目的:研究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妇女患有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可行性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观察病例选取在我院妇科诊疗中心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门诊诊治的并发霉菌性阴道炎的糖尿病(DM )妇女,90例观察者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和中医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45例采用Daktarin 栓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组45例,采用中药内外结合方法治疗,最终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之间治愈临床效果。

结果:对照组采用的西药治疗效果总体有效率为84.4%,治疗组采用的中药内外结合治疗的效果总体有效率为93.3%,两组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中医药治疗组患者给予的中药治疗效果优于西药对照组给予的西药治疗效果。

提示糖尿病妇女在患有霉菌性阴道炎时可以采用中药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并且此方法治愈率高,副作用少,建议在临床治疗上可以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药治疗;糖尿病妇女;疗效分析中图分类号:R711.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73.137
穗、北防风等中药组成,将药物加入至2600ml清水中煮25-
35min,然后取汁,将冰片1g加入药汁内,采用熏蒸的方式对阴道进行熏蒸,待水温凉至接近人体体温后,坐浴外阴清洗,2次/d,1d/剂,患者均需在月经干净后开始治疗,连续治疗周期3个月(一个月内治疗一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消失,霉菌化验检查结果呈阴性。

显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霉菌化验检查结果呈阴性。

有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霉菌化验检查结果呈阴性。

无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并无好转或并无变化,甚至加重,霉菌化验检查结果呈阳性。

2 结果
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组给予的中药内外结合治疗法总体有效率为92.5%,西药对照组患者给予的Daktarin栓治疗法总体有效率为84.4%,中医药治疗组总体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总体有效率。

两组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情况表
组别
例数
治愈显效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中药治疗组4520(44.4%)12(26.7%)10(22.2%)3(6.7%)93.3%西药对照组45
13(28.9%)
11(24.4%)
14(31.1%)7(15.6%)
84.4%
3 讨论
霉菌性阴道炎为常见的阴道炎,多由白色念珠菌引起。

多见于孕妇、DM患者及大量雌激素和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者。

中医认为霉菌性阴道炎是由于内蕴湿热,毒邪外感所致。

湿热和毒邪相互作用使本病病情加重、病程加长,呈现日久
阴伤、湿热内滞的虚实夹杂证候[3]。

中医根据本病证候的不同和患者体质的不同,给予的药物也不同。

阴虚内热证常见于阴虚体质患者,肝胆湿热证和脾虚湿热证常见于湿热体质患者,临床多分以上三型论治。

中医重视辨证论治,依据辨证论治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

治疗霉菌性阴道炎中药外治法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主要治疗原则为杀虫止痒、清利湿热等,此次使用方剂中的蛇床子对霉菌具有抑制作用;黄柏和苦参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泻火的功效。

中药内治目的是补调肝肾、滋肾降火,中药内外合治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本文观察的90例患者结果显示,采用中药内外合治的治疗组患有霉菌性阴道炎的糖尿病妇女治疗后总有效率比采
*黄晓巍(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
(下转第184页)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73 184
[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6): 8-9. 
[3] 樊晓鸣, 张红卫. 门诊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回顾[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5(1): 78-79. [4] 帕提麦・马秉成, 马蕊, 史新春, 等. 创新门诊护理服务, 提高门诊护理质量[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42): 255-255. 
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有霉菌性阴道炎的糖尿病妇女高出8.9%,这说明霉菌性阴道炎采用中药内外合治方法确实有疗效;中药治疗组患有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明显比西药对照组患有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短,表明中药内外合治能快速促进患者康复,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且治疗组患有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观察组患有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高,表明中药内外合治霉菌性阴道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患有霉菌性阴道炎的糖尿病妇女采用中药内外合治方法进行治疗,特别是临床应用道地中药材,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梅.中药内外合治糖尿病妇女霉菌性阴道炎5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11): 77-78. 
[2] 荣海燕.采用中药内外合治治疗糖尿病并发霉菌性阴道炎的安全性[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7(6): 11. 
[3] 张瑾.清热化湿外洗方治疗湿热下注型阴道炎的疗效观察[D]. 江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上接第179页)
[2] 胡芳. 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1(25): 519-519. 
[3] 高翠莲.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15(5): 89-90. [4] 张宝弟, 张万里, 张延辉, 等. 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价值[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241(4): 452-453. 
[5] 庄小美.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及价值[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 3(2): 242-243. 
(上接第180页)
进路径标准质量。

4.3 统一思想认识
实施临床路径的目的不是限制医生的治疗行为,而是用医疗界普遍公认的科室合理的医疗行为模式来提醒医生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医疗浪费和消耗,同时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5 小结
实施临床路径作为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内容之一,既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更是直接规范医疗活动和医疗行为的标尺,关系到各族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切身利益,实施临床路径,对主治医师而言,可设计出该疾病的最佳治疗模式;对住院医师而言,可为临床训练做教学指引;对护理人员而言,可由临床路径预先得知对病人应提供的护理服务;对病患而言,可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缩短住院日、减轻医疗费用负担、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临床路径将会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明子. 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1): 59-61. 
[2] 张春玲, 邹晓兰. 实施临床路径的初步探讨[J]. 护理研究, 2003, 17(23): 1378-1379. 
[3] 张国力, 潘习龙, 聂广孟, 等. 基于临床路径的医疗质量控制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9): 20-21. 
[4] 范理宏, 宋丽, 谭申生. 临床路径在我院的实施与推广价值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 2010, 30(11): 28-29. 
[5] 高晓坚, 李敏清, 李芳, 等. 单病种管理的探索[J]. 现代医院, 2007, 7(4): 78-80. 
(上接第18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