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车视距
第二章 行车视距
![第二章 行车视距](https://img.taocdn.com/s3/m/19b01c3aff00bed5b9f31d8e.png)
40.199 35.692 7.545 59.533 25.224 7.715 11.674
16.620 23.922 3.094 54.385 15.194 3.197 3.044
交 点 号 1
起点 2 3 4 5 6 7 8 终点 K0+997.435 K1+856.809 K2+315.893 K2+636.299 K3+203.995 K0+395.939 K1+047.435 K1+896.809 K2+360.893 K2+676.269 K3+243.995 K3+684.048
V· t KV 2 S停 S1 S2 S0 (3~5) 3 254( )
式中:V―――计算行车速度; t―――反应时间,取1.2s ; ―――路面与轮胎之间的附着系数, 一般按潮湿状态; ψ―――道路阻力系数。 K ―――制动系数,一L
180
Rs
• 2.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1)圆曲线长L'>S:
h Rs (1 cos ) 2 (2)曲线总长L>S>L'
2
2
h Rs (1 cos
) (l l ' ) sin( ) 2
l l' l' 2 arctg { [1 ( ) ]} 6RS l l
2.停车视距构成: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安全距离
停车距离ST
为使高速公路上车辆之间保持安全距离,通常采用200 米,150米,100米,50米等距离法,将标志放在右侧。
北京,中国
行车视距和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行车视距和路线平面设计成果](https://img.taocdn.com/s3/m/6d9a6a0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f.png)
成功案例的分享与启示
成功案例一
成功案例二
启示
某城市在一条交通繁忙的道路上实施 了路线平面设计优化方案,通过调整 道路线形和交叉口设计,有效缓解了 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行车安全。
在另一条存在视距问题的道路上,当 地政府采取了加强交通管理、设置视 线诱导设施等措施,显著提高了驾驶 员的视距和行车安全。
分析事故率、安全设施完备性等。
通行效率评估
检测交通流量、车速等指标。
设计成果的评估与优化
舒适性评估
调查驾驶者对路线的满意度。
环境影响评估
评估对周边生态、噪声等影响。
设计成果的评估与优化
01
优化建议
02
03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道路线形、宽度或标志标 线。
加强安全设施或增加交通监控设备。
04
调整交通信号灯控制逻辑,提高通行效率。
设计要素与流程
道路标志和标线
提供明确的交通指示。
交通安全设施
如护栏、减速带等。
设计要素与流程
现场勘查
了解道路地形、地质和 周边环境。
初步设计
根据需求和原则进行初 步路线规划。
详细设计
确定具体要素,绘制平 面设计图。
评估与调整
进行模拟或实地测试, 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设计成果的评估与优化
安全性评估
行车视距与路线平面设计的关
03
系
行车视距对路线平面设计的影响
01
02
03
确定道路宽度
行车视距的大小决定了道 路的宽度,视距越长,所 需的道路宽度越大。
确定交叉口间距
行车视距影响交叉口的间 距,视距越长,交叉口间 距可适当增大。
确定超高和横坡
第2章 平面设计4s--视距习题
![第2章 平面设计4s--视距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9c9c1d850e2524de5187edc.png)
式中:
交通工程系
(2)曲线总长 )曲线总长L>S>L'
交通工程系
(3)曲线总长 )曲线总长L<S
交通工程系
(三)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
1.清除障碍物: .清除障碍物: (1)清除视距包络曲线与视点轨迹线间的全部障碍物。 )清除视距包络曲线与视点轨迹线间的全部障碍物。 适用:连续障碍物的清除,如路堑边坡等。 适用:连续障碍物的清除,如路堑边坡等。
超车(逆向行驶) 超车(逆向行驶) S2 全超车视距
S3 安全距离
对向行驶 S4
交通工程系
3、超车视距的计算: 、超车视距的计算: 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加速行驶距离 1 )加速行驶距离S 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 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 , 于是加速行驶 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S 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 1: V0 1 2 S1 = t1 + at 3.6 2 式中:V0——被超汽车的速度(km/h),较设计速度低 5~20km/h; ; t1——加速时间 加速时间(s), 2.9~4.5S ; 加速时间 a——平均加速度 平均加速度(m/s2),0.6~0.66S。 平均加速度 。
交通工程系
二、视距计算
目高(视线高) 是指驾驶人员眼睛距地面的高度, ☆目高(视线高):是指驾驶人员眼睛距地面的高度,规定以车体较低的小客 车为标准,采用1.2m。 车为标准,采用 。 物高:路面上障碍物的高度,一般取0 10m ☆物高:路面上障碍物的高度,一般取0.10m (一)停车视距 1、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 、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 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2、停车视距构成: 2、停车视距构成:
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https://img.taocdn.com/s3/m/279ec829ccbff121dd368340.png)
二、行车视距标准
我国《标准》将各级公路的行车视距进行了计算和取值,并列表如下,设计中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
二、三、四级公路的停车视距、
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视距采用停车视距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均设置了中间带,没有对向行车,也就不存在同一车道上会车问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均有4个以上的行车道,而且划有分车道线,设有专门的超车道,也不存在到对向车道超车的问题。
2.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
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的措施的地段,可以采用停车视距。
行车视距的使用要求
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应采用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4.具有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宜在3min 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要求得的超车路段。
5.平曲线内侧设置的人工构造物,或平曲线内侧的挖方边坡妨碍视线,或中间带设置防眩设施时,应对视距予以检查与验算,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行车视距城市道路中演示文档
![行车视距城市道路中演示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7116966fd0a79563d1e72b5.png)
▪ 感觉和制动生效的总时间t=2.5s,我国采用1.2s
▪ 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S1
V 3.6
t
3.6.1 行车视距的计算
1.停车视距 ▪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 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 停车视距构成:
▪(1)反应距离S1: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 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
平面上的视距问题 纵断面上的视距问题
3.6.1 行车视距的计算
1.停车视距
▪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 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 停车视距构成:
STS1SZS0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S1
停车视距SSTZ
S0 安全距离
3.6.1 行车视距的计算
1.停车视距
视线高度:1.2m
B
平面位置:距未设加宽的路面外边缘1.5m,或距路中线
1.5(m) 2
最大横净距:在弯道内所有横净距中的最大值,称为最大横净距,用h 表示。
其值可根据视距S和曲线长L、行车轨迹曲线半径RS算出。
(2)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
▪ 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 ①曲线长L>视距S:
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S1:
S1 3V.06t112a1t2
式中:V0——被超汽车的速度(km/h),较设计速度低10~20km/h; t1——加速时间(s), t1=2.9~4.5s; a——平均加速度(m/s2)。
3. 超车视距
(1)定义: 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
【优质】行车视距城市道路中PPT
![【优质】行车视距城市道路中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a681abb307e87100f69670.png)
3.6.3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 ①最大横净距法
1. 最大横净距法
②视距包络曲线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
所行▪驶的距(离。3)安全距离:双向车辆保持间距
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
适定用义➢: :分行会散车障视车碍距视物是,指距如汽独车SH立在约建行筑驶等物中于等,当。2发倍现障停碍车物后视,能距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
①圆曲线长LY>S: 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 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 定义: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1)反应距离S1: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 所行驶的距离。
n(1)定义: n 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 n(2)超车视距的构成: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n ①加速行驶距离S1: S1 3V.06t112a1t2
t1
▪
②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2:
S2
V 3.6
t2
t2
n ③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3:
离。
▪ 感觉时间为; ▪ 制动生效时间为。
▪ 感觉和制动生效的总时间,我国采用
▪ 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S1
V 3.6
t
3.6.1 行车视距的计算
1.停车视距 ▪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 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 停车视距构成:
行车视距城市道路中PPT课件
![行车视距城市道路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6d0e8ba98271fe900ef94e.png)
3.6.3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 ①最大横净距法
1. 最大横净距法
②视距包络曲线法
▪ (1)基本概念
▪ 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 最大距离叫横净距。
S
h B
A
第11页/共22页
3.6.3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 ①最大横净距法
,
S4'
2 3
t2
V 3.6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为: S超
2 3
S2
S3
S4'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2
3 S2
SSS’’'44
4
S超
加速 S1
超车(逆向行驶) S2
全超车视距
S3 安全距离
对向行驶 S4
第9页/共22页
3.6.2 行车视距标准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 2. 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应不小于 停车视距的两倍。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 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 3. 具有干线功能的二级宜在3min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 距要求的超车路段。其他双车道公路可根据情况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 的路段。 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 应采用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5. 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
1. 最大横净距法
②视距包络曲线法
▪ (1)基本概念
▪ 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 最大距离叫横净距。
▪ 驾驶员视点位置:
➢ ➢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a3abb0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4.png)
行车视距来保证安全。在道路设计和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车型在
不同道路宽度下的行车视距要求。
02
行车视距的标准
停车视距
定义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 正常行驶过程中,从看 到前方障碍物到汽车完 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
影响因素
停车视距受多种因素影 响,如驾驶员的反应时 间、车辆制动性能、路 面状况等。
避免超速行驶
总结词
超速行驶会增加事故风险,导致严重的交通 事故。因此,驾驶者应该严格遵守交通限速 规定。
详细描述
在行驶过程中,驾驶者应该根据道路情况和 交通状况,严格遵守交通限速规定。在高速
公路上,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20公里/小时 ;而在城市道路上,最高时速则不得超过 60公里/小时。在遇到雨天、雾天等恶劣天 气时,应该适当降低车速,以保障行车安全 。同时,驾驶者也应该避免超载、酒后驾车
会车视距是指在双向行驶的道路上,两车相向而 行时,能够相互安全避让的最远距离,用于保证 会车安全。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正常驾驶状态下,能够感 知和判断前方路况及交通情况的最远距离,用于 判断是否能够安全停车。
超车视距是指在道路上,一辆车超过另一辆车时 ,能够保持安全距离的最远距离,用于保证超车 安全。
行车视距的作用
行车视距是保证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 之一。通过观察和判断前方交通情况 ,驾驶员可以做出及时的反应,避免 事故的发生。
行车视距也是交通工程设计的重要依 据之一。在道路设计和交通规划中, 需要考虑不同车型的行车视距,以确 保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行车视距的要素
01
驾驶员的视认距离
驾驶员的视认距离是指驾驶员在正常驾驶状态下,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晰地观察和判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课件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134bf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7.png)
车速也是影响行车视距的重要因素。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的视距会相对较短, 因为车辆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响应和避免障碍物。因此,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需 要更加注意前方路况,以确保安全行驶。
03
行车视距的措施
改善道路条件
03
道路宽度
道路标线
道路照明
增加道路宽度可以减少车辆之间的干扰, 提高行车视距。
清晰、标准的道路标线有助于驾驶员判断 路况和保持行车视距。
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
推广安全驾驶理念
积极推广安全驾驶理念,倡导文 明行车,让驾驶员自觉遵守行车
视距规定,保障交通安全。
鼓励社会监督
鼓励社会各界对行车视距问题进 行监督和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 参与交通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
THANKS
驾驶员培训与教育
安全驾驶培训
通过安全驾驶培训,教授 驾驶员如何保持行车视距 、正确判断路况和应对紧 急情况。
驾驶员考核
将行车视距作为驾驶员考 核的重要指标,提高驾驶 员对保持行车视距的重视 程度。
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驾驶 员的安全意识,使其更加 注重保持行车视距。
04
行车视距在交通安全中的 作用
良好的道路照明可以提高夜间和低光环境 下的行车视距。
提升车辆性能
车辆安全性能
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如安装防 抱死刹车系统、稳定性控制系统 等,可以提升车辆在紧急情况下
的行车视距。
车灯升级
升级车辆的照明系统,如使用LED 车灯,可以提高夜间行车视距。
盲区监测系统
安装盲区监测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 了解盲区内的路况,提高行车安全 性。
在双向行驶的道路上,两车相 向而行时,为了确保安全会车
的距离。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90372f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e.png)
指在道路上进行超车时,为了确保 安全,被超车驾驶员能够看到超车 车辆的距离。
行车视距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车辆类型
不同车型的驾驶员视线高 度和范围不同,对行车视 距产生影响。
道路状况
道路的宽度、坡度、路面 质量、能见度等因素都会 影响行车视距。
交通环境
交通流量、车速、其他车 辆的行驶状态等都会对行 车视距产生影响。
道路线形设计
采用平缓的线形设计,减 少急弯和陡坡,以增加行 车视距。
交叉口设计
优化交叉口设计,合理设 置交叉口的位置和形状, 以确保良好的行车视距。
交通标志和标线
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和标线 ,提高道路的可见度和清 晰度,有助于驾驶员判断 行车视距。
交通设施完善
照明设施
01
完善道路照明设施,提高夜间和低能见度条件下的行车视距。
05
行车视距与交通安全
行车视距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降低事故风险
良好的行车视距能够使驾驶员更好地观察道路情况,提前发现障 碍物或危险,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事故风险。
提高行车效率
行车视距良好可以减少驾驶员的紧张感和不确定性,使他们更加自 信地驾驶,从而提高行车效率。
保障行车安全
行车视距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行车视距能够为驾驶 员提供足够的信息和反应时间,保障行,实时监测道路状况和车辆行驶情况,以便
及时调整交通流和采取措施保障行车视距。
紧急救援设施
03
合理布局紧急救援设施,如救援站、救援车辆等,以便在发生
事故或紧急情况时迅速响应,保障行车视距。
安全驾驶培训
安全意识教育
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驾驶员对行车视距重要性的认 识。
行车视距名词解释
![行车视距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541ddf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1.png)
行车视距名词解释1. 引言行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当前行驶速度下所能观察到前方路面的距离。
它是衡量驾驶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前方的路面和交通标志,可以提前做出反应,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行车视距进行解释和分析。
2. 行车视距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行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当前行驶速度下所能观察到前方路面的距离。
它由两部分组成:物理视距和停车视距。
2.1 物理视距物理视距是指驾驶员在正常行驶条件下,能够清晰看到前方路面的最大距离。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驾驶员的视力、前方路面的条件和环境等。
根据驾驶员的视力和前方路面的条件,物理视距可以有所差异。
2.2 停车视距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行驶速度下能够观察到前方路面并安全停车的最大距离。
它是根据行驶速度和停车反应时间计算得出的。
停车视距的计算公式如下:停车视距 = 行驶速度× 停车反应时间其中,行驶速度以千米/小时为单位,停车反应时间以秒为单位。
通过计算停车视距,驾驶员可以提前判断是否需要停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影响行车视距的因素行车视距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对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3.1 雨雾天气在雨雾天气下,行车视距会受到较大的限制。
雨水和雾气会降低驾驶员的物理视距,使其无法清晰地看到前方路面的情况。
因此,在雨雾天气下,驾驶员应该减慢车速,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2 道路条件道路条件也是影响行车视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道路上有大量的障碍物或弯道,驾驶员的视距会受到限制。
此外,道路的宽度和坡度也会对行车视距产生影响。
因此,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应该根据道路条件调整车速,确保行车视距充足。
3.3 照明设施良好的照明设施可以提高行车视距。
在夜间或昏暗的条件下,驾驶员依靠车辆前照灯和路灯来观察前方路面。
如果照明设施不足或失效,行车视距将受到限制。
因此,驾驶员应该保持车辆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并注意观察前方道路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快车超越前面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 要的最短距离称为超车视距.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2 3
S2
S'4
加速 S1
超车 S2
全超车视距
S3 安全距离
对向行驶 S4
K3+203.995
K3+243.995
K3+269.720
K3+295.444
K3+335.444 325.556 521.546 74º31′29.0″
K3+684.048
K3+801.458
K3+918.868
348.604 534.859 96º56′54.0″
460.304 579.239
1.反应距离
反应距离是指当驾驶员发现前方的障碍物,经过
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
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S1
V 3.6
t
式中:t―――反应时间,取t=1.2s。
2 . 制动距离
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
段时间内所走的距离:
S2
V2
254
90464.099
K0+652.716
右 35º35¹25.0″
800.000
0.000
256.777
496.934 40.199
16.620
40796.308
90515.912
K1+159.946
左 57º32′52.0″
250.00
50.000
162.511
301.100 35.692
23.922
• 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 计算:
• (1)L>S:
h
Rs
Rs
cos
2
Rs (1
cos )
2
180 S .
RS
Rs
式中:Rs——驾驶员视点轨迹线半径,
Rs
R
B 2
1.5
• 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 (2)L<S:
h1
Rs
Rs
cos
2
Rs
(1
cos
直线长度及方向
测量断链
直线 交点 计算方位角
增减
备
第二缓和
长度
间距
桩
或计算方向
长度
注
曲线起点
号
(m) (m)
角
(m)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38º44′00.0″
K0+395.939
K0+644.406
K0+892.873
395.939 652.716 174º19′25.0″
54.385
40221.113
91898.700
K2+764.966
左 51º40′28.0″
224.130
40.000
128.667
242.140 25.224
15.194
40047.399
92390.466
K3+271.318
左 34º55′51.0″
150.000
40.000
67.323
131.449 7.715
交 点 号 1
起点
2 3 4 5 6 7 8
终点
交 点 号
1
起点 2 3 4 5 6 7 8
终点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表 3-14
交点坐标
X
Y
交点桩号
转角值
半径
缓和曲 线长度
曲线要素值
切线 长度
曲线 长度
外距
校正 值
2
3
4
5
6
7
8
9
10
11
41808.204
90033.595
K0+000.000
41317.589
2.超车视距的构成:
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加速行驶距离S1
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
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
S1:
S1
V0 3.6
t
1
1 2
at12
式中:V。——被超汽车的速度(km/h);
t1——加速时间(s);2.9~4.5s a——平均加速度(m/s2)。
为使高速公路上车辆之间保持安全距离,通常采用200 米,150米,100米,50米等距离法,将标志放在右侧。
北京,中国
英国公路上最近采用路面划标线的办法,使车辆保持两个波距
为使高速公路上车辆之间保持安全距离,通常采用200米,150米,100米,50 米等距离法,将标志放在右侧,英国最近采用路面划标线的办法,保持两个波距
(1)道路平面上的暗弯,即处于挖方路段的弯道和内 侧有障碍物的弯道,见图,a;
(2)纵断面上的凸型竖曲线,见图b;
(3)下穿式立体交叉的凹型竖曲线,见图c;
视距
必须保证通视的区域 ) 看不见的区域
)
看不见的区域 ) 图3-23 影响行车视距的地点
2.行车视距的分类
(1)停车视距 汽车行驶时,自驾驶人员看到前方障碍 物时起到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故停车视距为
S停
S1
S2
S0
V ·t 3
KV 2
254 (
)
(3~5)
式中:V―――计算行车速度; t―――反应时间,取1.2s ;
―――路面与轮胎之间的附着系数,
一般按潮湿状态; ψ―――道路阻力系数。 K ―――制动系数,一般为1.2~1.4。
公路等级
各等级公路停车视距
40441.519
91219.007
K1+923.562
左 34º32′06.0″150.0040.00066.753
130.412 7.545
3.094
40520.204
91796.474
K2+503.273
右 78º53′21.0″
200.000
45.000
187.380
320.375 59.533
主要表格有:直线、曲线及转角表,路线交点坐标 表(或含在“直线、曲线及转角表”中),逐桩坐标 表,路线固定表,总里程及断链桩号表等。
一、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本表全面反映了路线的平面位置和路线平
面线形的各项指标,它是道路设计的主要成果 之一。
只有在完成该表之后,才能据此计算“逐
桩坐标表”和绘制“路线平面设计图”,同时 在进行路线的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和其它 构造物设计时,都要以本表的数据为根据。
(2)物高 是指路面上的物体至路面的垂直距离。 汽车底盘离地的最小高度一般为0.14~0.2m,故规 定物高为0.1m。
二、停车视距
▪ 1.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 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 ▪ 2.停车视距构成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停车距离ST
安全距离
K0+997.435
K1+047.435
K1+147.985
K1+248.535
K1+298.535 104.562 523.850 116º46′43.0″
K1+856.809
K1+896.809
K1+922.015
K1+947.221
K1+987.221 558.274 787.538 82º14′27.0″
K2+315.893
K2+360.893
K2+476.081.
K2+591.268
K2+636.268 328.672 582.805 161º17′48.0″
K2+636.299
K2+676.269
K2+757.369
K2+838.439
K2+878.439
0.031
316.078 109º27′20.0″
3.197
40190.108
92905.941
K3+802.980
右 22º25′25.0″
600.000
0.000
118.932
234.820 11.674
3.044
40120.034
第一缓和曲 线起点
93480.920
第一缓和曲 线终点及圆
曲线起点
K4+379.175
曲线位置
曲线中点
第二缓和 曲线或圆 曲线终点
(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2
V S 2 3.6 t2
(3)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3: S3=15~100m
(4)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S4:
S4
Vd 3.6
(t1
t2)
以上四个距离之和是比较理想的全超车过程, t2 =9.3~10.4s
(l
l')
si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