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车视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长度及方向

测量断链

直线 交点 计算方位角

增减



第二缓和

长度

间距



或计算方向

长度



曲线起点



(m) (m)



(m)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38º44′00.0″

K0+395.939

K0+644.406

K0+892.873

395.939 652.716 174º19′25.0″

K3+203.995

K3+243.995

K3+269.720

K3+295.444

K3+335.444 325.556 521.546 74º31′29.0″

K3+684.048

K3+801.458

K3+918.868

348.604 534.859 96º56′54.0″

460.304 579.239
(2)会车视距 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 发现并同时采取措施时起,到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 短距离。
(3)超车视距 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 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 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3. 目高与物高
(1)目高 是指驾驶员眼睛距地面的高度,规定 以小客车为标准,采用1.2m。

1.反应距离

反应距离是指当驾驶员发现前方的障碍物,经过

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

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S1



V 3.6



t

式中:t―――反应时间,取t=1.2s。

2 . 制动距离

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

段时间内所走的距离:

S2



V2
254 

2.超车视距的构成:

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加速行驶距离S1

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

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

S1:

S1



V0 3.6

t

1



1 2

at12

式中:V。——被超汽车的速度(km/h);

t1——加速时间(s);2.9~4.5s a——平均加速度(m/s2)。

交 点 号 1
起点
2 3 4 5 6 7 8
终点
交 点 号
1
起点 2 3 4 5 6 7 8
终点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表 3-14

交点坐标

X

Y

交点桩号

转角值

半径

缓和曲 线长度

曲线要素值

切线 长度

曲线 长度

外距

校正 值

2

3

4

5

6

7

8

9

10

11

41808.204

90033.595

K0+000.000

41317.589

40441.519

91219.007

K1+923.562

左 34º32′06.0″

150.00

40.000

66.753

130.412 7.545

3.094

40520.204

91796.474

K2+503.273

右 78º53′21.0″

200.000

45.000

187.380

320.375 59.533

全超车视距为: S超=S1+S2+S3+S4

•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为: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2

3 S2

S'4

加速 S1

超车 S2

全超车视距

S3 安全距离

对向行驶 S4

对向汽车行驶时间大致为t2的2/3 ,

S'4



2 3



t

2

 Vd 3.6

折减的超车视距: S超=S1+S2+S3+S'4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为:

S超



2 3



S

2

 S3



S

' 4

以上四个距离之和是比较理想的全超车过程,其 距离较长。在地形较为复杂的地点感到很难实现。
因此,应将计算结果减小以便实际能够接受。 事实上,尾随在慢车后面的快车司机往往在未看到 前面的安全区段就已经开始了超车作业,如果进入对 向车道之后发现迎面有汽车开来而超车距离又不足时, 可返回自己的车道。

K0+997.435

K1+047.435

K1+147.985

K1+248.535

K1+298.535 104.562 523.850 116º46′43.0″

K1+856.809

K1+896.809

K1+922.015

K1+947.221

KHale Waihona Puke Baidu+987.221 558.274 787.538 82º14′27.0″

汽车专用公路

高速公路





表 3—12

一般公路







地形

平原 微丘

重丘

山岭

平原 山岭 平原 山岭 平原 山岭 平原 山岭 平原 山岭 微丘 重丘 微丘 重丘 微丘 重丘 微丘 重丘 微丘 重丘

停车视距 210 160 110 75 160 75 110 40 110 40 75 30 40 20

会车视距:

K2+315.893

K2+360.893

K2+476.081.

K2+591.268

K2+636.268 328.672 582.805 161º17′48.0″

K2+636.299

K2+676.269

K2+757.369

K2+838.439

K2+878.439

0.031

316.078 109º27′20.0″

(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2
V S 2  3.6 t2
(3)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3: S3=15~100m
(4)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S4:

S4



Vd 3.6

(t1

 t2)

以上四个距离之和是比较理想的全超车过程, t2 =9.3~10.4s

二、 逐桩坐标表
高等级公路的线形指标高,表现在平面上是圆曲线 半径较大,缓和曲线较长,在测设和放线时需采用坐 标法,方能保证其测量精度。所以计算一份“逐桩坐 标表”是十分必要的。

桩号
K1+ 500. 00 K1+ 540. 00 K1+ 570. 00 K1+ 600. 00 K1+ 630. 33 K1+ 669. 00 K1+ 680. 00 K1+ 700. 00 K1+ 720. 00 K1+ 750. 00 K1+ 780. 00 K1+ 800. 00 K1+ 820. 00 K1+ 840. 00 ZH+ 856. 31 K1+ 870. 00 HY+ 896. 81 K1+ 900. 00 QZ+ 922. 01 K1+ 940. 00 YH+ 947. 00 K1+ 960. 00 K1+ 980. 00 HZ+ 987. 22 K2+ 000. 00 K2+ 010. 00 K2+ 030. 00 K2+ 050. 00 K2+ 070. 00 K2+ 100. 00 K2+ 120. 00
主要表格有:直线、曲线及转角表,路线交点坐标 表(或含在“直线、曲线及转角表”中),逐桩坐标 表,路线固定表,总里程及断链桩号表等。

一、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本表全面反映了路线的平面位置和路线平
面线形的各项指标,它是道路设计的主要成果 之一。
只有在完成该表之后,才能据此计算“逐
桩坐标表”和绘制“路线平面设计图”,同时 在进行路线的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和其它 构造物设计时,都要以本表的数据为根据。

为使高速公路上车辆之间保持安全距离,通常采用200 米,150米,100米,50米等距离法,将标志放在右侧。

北京,中国

英国公路上最近采用路面划标线的办法,使车辆保持两个波距

为使高速公路上车辆之间保持安全距离,通常采用200米,150米,100米,50 米等距离法,将标志放在右侧,英国最近采用路面划标线的办法,保持两个波距

54.385

40221.113

91898.700

K2+764.966

左 51º40′28.0″

224.130

40.000

128.667

242.140 25.224

15.194

40047.399

92390.466

K3+271.318

左 34º55′51.0″

150.000

40.000

67.323

131.449 7.715



故停车视距为

S停



S1



S2



S0



V ·t  3

KV 2
254 ( 

)

(3~5)

式中:V―――计算行车速度; t―――反应时间,取1.2s ;
―――路面与轮胎之间的附着系数,
一般按潮湿状态; ψ―――道路阻力系数。 K ―――制动系数,一般为1.2~1.4。

公路等级

各等级公路停车视距
为了超车时的安全,司机必须能看到前面有足 够长度的车流空隙,以便在相邻车道上没有出现对 向驶来的汽车之前,完成超车而不阻碍被超汽车的 行驶。
这种快车超越前面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 要的最短距离称为超车视距.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2 3

S2

S'4

加速 S1

超车 S2

全超车视距

S3 安全距离

对向行驶 S4

3.197

40190.108

92905.941

K3+802.980

右 22º25′25.0″

600.000

0.000

118.932

234.820 11.674

3.044

40120.034
第一缓和曲 线起点

93480.920
第一缓和曲 线终点及圆
曲线起点

K4+379.175
曲线位置
曲线中点

第二缓和 曲线或圆 曲线终点



(l



l')

sin(
2



)

  arctg{ l [1 l'  (l')2 ]}
6RS l l
l' 1 (L  S) 2

(3)曲线总长L<S:

h



Rs

(1 cos



 2
2

)



l

sin(
2



)



S

L 2

sin 
2

  arctg l
6RS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完成路线平面设计以后,应立即绘制各种图纸和 表格。其中主要的图纸有:路线平面设计图,路线交 叉设计图,道路平面布置图等。


2

)

h

SL 

h2 

2

sin 2

h



h1

 h2



Rs

(1



cos


2

)



S

L 2

sin 
2

式中: L——曲线内侧视点轨迹线长度

L




180

Rs

• 2.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1)圆曲线长L'>S:

h



Rs

(1



cos


2

)

(2)曲线总长L>S>L'

h



Rs

(1 

cos



 2
2

)
▪ 定义: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 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 停车视距构成: ▪①双方驾驶员反应时间所行驶的距离; ▪②双方汽车的制动距离; ▪③安全距离。 ▪会车视距的规定值是其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会车视距示意图

三、 超车视距
一、 基本概念
1.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驾驶人员应能看到汽 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 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刹车或绕避),避免相 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能否得到保证,直接关系到行车的安全, 它是道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行车视距不足主要发生在下述几种场合:
(1)道路平面上的暗弯,即处于挖方路段的弯道和内 侧有障碍物的弯道,见图,a;
(2)纵断面上的凸型竖曲线,见图b;
(3)下穿式立体交叉的凹型竖曲线,见图c;

视距
必须保证通视的区域 ) 看不见的区域

看不见的区域 ) 图3-23 影响行车视距的地点

2.行车视距的分类
(1)停车视距 汽车行驶时,自驾驶人员看到前方障碍 物时起到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
•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 • 2. 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应不
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 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的地段,可采 用停车视距,但
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 3. 在二、三级公路中,宜在3min的行驶时间里,提供一次满足超 车视距的超车路段。一般情况下,不小于总长度的10%~30%, 并均匀布置。 4.高速、一级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级、三级应采用货车停车视距检 验相关路段。 5.积雪冰冻地区适当延长。

• 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 计算:
• (1)L>S:

h



Rs



Rs

cos 
2



Rs (1 

cos  )
2

  180 S .

RS

 Rs

式中:Rs——驾驶员视点轨迹线半径,

Rs



R

B 2

1.5

• 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 (2)L<S:

h1



Rs



Rs

cos 
2



Rs

(1



cos

•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 一.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
• ①视距包络曲线法 • ②最大横净距法 (一)视距包络曲线

横净距

视距线

(二)最大横净距及其计算
• 定义: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 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
S
h
B A
其值可根据视距S和弯道的曲线长L、行车轨迹曲线半径RS算出。
(2)物高 是指路面上的物体至路面的垂直距离。 汽车底盘离地的最小高度一般为0.14~0.2m,故规 定物高为0.1m。

二、停车视距
▪ 1.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 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 ▪ 2.停车视距构成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停车距离ST

安全距离

90464.099

K0+652.716

右 35º35¹25.0″

800.000

0.000

256.777

496.934 40.199

16.620

40796.308

90515.912

K1+159.946

左 57º32′52.0″

250.00

50.000

162.511

301.100 35.692

23.9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