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自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在位)始,宣 布“不籍千亩”,是自上废除了农夫集体为王室 耕种公田的劳役,把王室公田分配给农夫耕种 ,然后从农夫实际耕种所得里按比例抽成。农 夫不再是王室的附庸,转变为较自由的农民, 这种制度相当于是现代的分成租赁。提高了农 夫生产的积极性。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 古代,“税”与“赋”有别,“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汉书·刑法志》)。
• “用田赋”就是“案田而赋”,“赋”的原初性质大约 是若干户战时出车马若干、士卒若干。“用田 赋”出后,以亩的单位代替户的单位。
• “税亩”是增加税收,“用田赋”是增加赋出。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齐国:案田而税
• 公元675年,齐国,管仲顺应这种背景,推出 了“相地而衰征”(也称“案田而税”)的土地改 革举措。
• “相地而衰征”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均地分力”,即把公田分配给农户耕种, 变集体劳作为分散的一家一户的个体独立经营 。
• 二是“与之分货”,即按土地质量测定粮食产量 ,把一部分收获交给国家,其余部分留给生产 者自己。这就相当于以实物税代替了劳役税。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战国时代:封建土地制度全面崩溃
1.社会背景 • 春秋时代的变革,造成诸侯国力不均衡,许多
小国被兼并。“三家分晋”(公元前369年), 标志着进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称雄,掀 起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由: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 封建贵族势力日益没落,贵族政治与井田制瓦 解。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秦朝大一统时期的土地制度
• (二)名田制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6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
法令, ,在全国推行“名田制,让老百姓向政府呈报、登记 实际占有田地的数额。颁布这项法令的意旨,主要是国家 为了掌握各民户的土地数量,以便据田定税。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 农民家里没有粮食,军粮也十分奇缺,对统治者来说解决 粮食问题是首要任务。于是各国纷纷采取屯田垦荒的措施 发展粮食生产,“屯田制”便运而生。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 同时,还有一项配套措施“铸刑书”。内容是鼓 励开垦荒地,新开垦的荒地属于开垦者私有, 不准他人任意侵占,国家的军赋,按丘、按亩 向土地私有者征收。也就是对赋予该政令法律 的强制性。
• 同一时期,晋国实行了“作爰田”“作州兵”;楚 国实行“书土田”与“量入修赋”。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春秋时代:过渡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
• 公元770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前 半期被称为“春秋时代”,春秋以来,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农具的使用使一家一户 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以及各诸侯国相 互攻伐争霸,使其自身不断的改革,土地产权 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动。。
•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股追求私有土地的热潮,私 有土地的大量增加,私田越多,不纳税的田地 越多,拥有大量私田的人越富有,但是公田却 歉收,冲击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诸侯 经济日益困难。各诸侯国为了扩大税源,增加 收入,不得不进行土地赋税制度的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2. 王田制的内容及影响
• 王田制一方面改变原来单纯限制“名田”数额的做法,下令 严禁土地买卖;另一方面又试图恢复土地国有制,把全国 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称为“王田”,强行进行土地的重新分配 。
• 当然引起各级贵族官僚、豪强地主的强烈反对,造成各种 社会矛盾激化,最后迫于巨大的社会压力,“王田制”仅仅 实行三年后,便被宣布废除。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1年2月19日星期五
土地制度萌芽
• 只有当人类定居下来,才可能产生稳定的土地制 度。很难想象,四处游牧,居无定所,这样的部 落会有什么样的制度。
• 相传,神农时代,开始耕作。但部落并没有固定 ,而是不断的迁徙。《诗经》就描述了周人祖先 的多次迁徙。
• 顾炎武(1613-1682)说:“古来田赋之制, 实施行于禹。”大禹在掌握统治权后,除了军 队、司法、行政机构之外,也开始建立和完善 一系列的制度,其中就包括土地制度,即“任 土作贡”。主要内容包括:
• 1.土地清丈。禹设置了名为“太常”的负责绘制 人文地理图、丈量划分田地的官员。实施“敷 土,随山刊土,奠高山大川”。
分贡奉给土地领主。农奴对领主承担的无代价
耕种公田的义务,表现为封建地租的最初形态
。但是,领主对土地并不享有完全的所有权, 土地不能买卖,即所谓“田里不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商周土地制度
• “籍田”是一种特殊的公田,周王于春耕前亲耕 农田,以劝农耕作。天子的籍田大约在千亩左 右,所以又称“千亩籍田”,它的所有收获全部 用于周王室的开支。实际上全部是由其农夫耕 种,农夫是王室的附庸,没有人身自由。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一)井田制
• 古代井田制的主要特点是把土地划分成九块, 每块百亩,其中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 ,形状如“井”字,故曰“井田”。
• 农奴首先要在公田上进行无偿劳作,然后才能 在私田上耕种,且在公田耕种的收入全归领主
所有。此外,农奴耕种私田收入也要拿出一部
• 注:这里的“案田而税”只是对政府租出去的“公 田”收“税”。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鲁国:从“初税亩”到“用田赋”
• 《春秋》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 ,“初税亩”,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用 田赋”。
• 初税亩:鲁国除了收取“公田”的收获之外,还 对“私田”另征新税,也就是鲁国农民不见要无 偿耕种公田,提供劳役地租,还要把自己“私 田”收获的十分之一作为实物税上缴,相当于 承担了双份田税,负担加重,因此《左传》说 :“初税亩,非礼也。”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 李悝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 • “尽地力之教”。由于魏国地广人稀,因此,只
有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粮食产 量。同时土地可以买卖,贵族不再垄断官位, 官僚不再世袭。顾炎武说:“封建之废,自周 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 • 吴起变法中鼓励垦荒,开垦的荒地归个人所有 。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商周土地制度的完善
• 公元前1600年,夏灭亡,商建立,商代承袭 了夏代的土地制度,并局部上有修订,使土地 制度进一步完善:按地势高低,把土地分为上 田和湿田,还把不同等级的土地细分为“品”。
• 不过,商代的农业技术仍较为原始,用烧田法 开辟农田,地力消失则另辟新地,所以土地制 度也不是很稳固。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东汉末年:屯田制
1. 社会背景 • 东汉中后期,世家地主庄园的盛行,土地兼并严重,社会
矛盾激化,至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名都空而 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当时的主要社会矛 盾不是豪强兼并、农民无地可耕,而是广大农民四处流浪 ,大量耕地荒芜,形成“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பைடு நூலகம்变迁
秦国:商鞅变法
• 商鞅变法被认为是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社会改 革中最彻底的一次。
• 早在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当政后,就推行了“ 初租禾”,即按照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征收 农作物实物税。也就是承认了土地占有者的土 地产权。
• 商鞅变法中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授土 于民”,即废除“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 卖田地。同时,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 多的,免除徭役。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 这项法令的颁布,同时也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承认了私有 土地的合法性。名田制的实施开创了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
的先河,为秦朝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 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土地兼并等问题。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两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王莽改制:昙花一下的“王田制”
1.社会背景 • 由于西汉的限田政策屡屡受挫,至王莽即位后,便着手“
改制”新政,首先进行的就是推行“王田制”的土地制度改革 。 • 他认为西汉以来出现的严峻的土地兼并及农民贫困问题皆 归因于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郑国:“作封洫”与“作丘赋”
• 公元前563年,子产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进行土地变革。
• 即“作封洫”,就是变革田亩制度,主要内容就 是挖沟渠,整编田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按 田亩征收赋税,取消土地定期分配的井田制。
• 与“作封洫”配套的是“作丘赋”政策。“丘赋”是指 军赋。井田制下,军赋规定服军役的人自己配 置均需用品。而“做丘赋”就是把军赋改为按丘 计算分配,由新的土地私有主负担。
• 传说,最早的土地制度,是黄帝的“里田制 ” ,也就是井田。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 帝“未尝宁居”,不完全是定居的农耕民族。因此 ,也不可能产生稳定的土地制度。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土地制度的具体化
• 五帝时期,人们一般实行大面积抛荒耕作方式 。到尧、舜、禹时代也是如此,因此,在这样 一种经常迁徙的区片抛荒耕作模式下,土地不 过暂时使用,也无法产生土地制度。
• 汉初实行“黄老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沿用了 秦朝的制度,刘邦称帝后,颁布诏令,释奴婢为庶民,使 大批民众获得自由民身份,同时土地私有制发展迅速,土 地可以自由买卖,但是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至汉武帝时 已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土地 兼并的直接后果便是大量农民因失去自己的土地而四处流 浪,或成为地主贵族的奴隶、佣工,同时这些大土地所有 者还千方百计逃避赋税的上缴,造成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商周土地制度
2. 西周土地制度的内容
• 就土地制度而言:“封建制度”是周天子将土地 分封给诸侯,井田制是诸侯将受封周天子的土 地分封给庶民;诸侯对周天子有纳贡等义务, 庶民对诸侯或其臣下亦有耕种“公田”的义务。
• 西周的土地权属关系,用现代词汇描述,即天 子是土地的名义所有者,也就是拥有土地的所 有权;分封的诸侯,则是经过授权,获得了土 地的财产权。诸侯的臣下如卿大夫不拥有土地 的财产权,诸侯授予他们的土地,可以称为“ 禄田”。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 2.“公地(公田)”、“私地(私田)并存,且采 用劳役式地租。《孟子·滕文公》记载:“夏后 五十而贡”就是说农民在耕种自己的五十亩”“私 地”外,还要耕种五亩“公地”。
• 3.对土地实行分等定级。
• 夏王朝仍然处于早期的国家时期,许多时候他 们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他们还必须经常 迁徙,才能生存。因此,土地制度还很难稳固 。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商周土地制度
• 对于土地的经营,采用的是“井田制”。井田制 度下,诸侯将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既有 属于村落公益事务开支的部分,也有属于诸侯 用于俸禄等的开支(如“籍田”)。私田则是各 家农民分到的田地使用权,私田所获归私人所 有,用来维系其自身生活需求。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商周的土地制度
1.商周土地制度产生的背景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
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 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 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 公元前11世纪,周取代商之后,改革了商代的 土地制度,将政府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其 亲密的盟友和功臣。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 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赡不足”。汉武帝也多次颁布“限 田令”、“抑兼并令”等,仍无法阻止土地快速集中问题。
• 但土地兼并客观上也直接促进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工具“大 犁-牛耕”的推广,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土地兼并意 味着农业生产从分散经营走向规模经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