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仪式的议论文(精选4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式的议论文
关于仪式的议论文(精选48篇)
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特别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
优秀的议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仪式的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仪式的议论文篇1
大到祭祖婚丧,小到新笔记本上的第一行字,仪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人认为仪式已不应存在,而我认为,仪式不仅应保留,而更应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仪式成就一个人的生活。
伟大的作家福楼拜每天在自己的世界里忙不过来,仍不忘每天“按时看日出”,在他看来,每天按时看日出已成为一种仪式,当金色的阳光洒满他的房间,照亮他的脸庞,迎接新一天的仪式便到此结束,福楼拜也因仪式而获得前进的动力。
无独有偶,马尔克斯曾说:“如果上帝赏赐我一段生命,我会简单装束,伏在阳光下,袒露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的魂灵。
”对于马尔克斯看来,接受阳光的洗礼是一种神圣的仪式,通过这种仪式,他获得了生命的快乐。
仪式体现了对生活的态度。
古有藏书者以书为神,进入藏书阁前定焚香沐浴,以示对书的敬意;今有西藏教徒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爬向心中的圣城拉萨。
二者的仪式皆表达了自己崇高的敬意,是虔诚的表现。
然而,反观当下少林寺等院庙,有多少和尚道士在念经时是真心念着佛祖的?有多少人是为了钱才跑去寺庙里削发为僧的?在那些眼里没有真信仰的人看来,所谓的宗教仪式不过是儿戏罢了。
然而,仪式也并非越繁琐越隆重越好。
中世纪的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罗马教会宣传“因行称义”,将宗教仪式复杂化,以此诱骗人们的金钱。
为了揭穿教皇的虚伪面目,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提出简化宗教仪式,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
从此基督教的信仰仪式变得简单而朴素,人们也通过信仰得到了救赎。
与之相反,商朝时期的中
国,第一大国事便是占卜,每年的正月,国家通过举行繁琐的占卜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安定与幸福,其中不乏以童男童女为祭品等令人发指的恶行,这种繁琐的仪式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由此可见,倘若仪式的繁重超乎了一定程度,会导致人心的不安与社会的动荡。
综上所述,仪式可谓是一种生活态度,过简过随便或过于繁琐皆不可取。
恰到好处的仪式,能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仪式的议论文篇2
仪式这个简单的词语,却令人感到无比的庄重与肃穆,同时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承载着无数共同记忆的毕业典礼,亦或是在珍爱的新本子上郑重的留下第一行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仪式。
因此,我们无法失去仪式,更不应该失去仪式。
有时候,仪式意味着一种传承。
日本人在用餐前的一句"我开动了";基督信徒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在胸前画的十字;中国人在除夕夜时的守岁,都是一种简单的仪式。
然而,它们都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光的淘选,伴随着人类与社会的发展,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坚守才得以延续至今。
仪式,或代表着民族性格中的谦和守礼的高尚品德,或寄托着对上帝的感恩与心中的无限虔诚,或怀揣着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希冀。
而这些种种,也正是借助人们坚守的仪式而得以延续至今。
若是仪式,这文化与传承的断层应如何修补?
有时候,仪式代表着一种见证。
浪漫甜蜜的结婚仪式见证这一对对新人相互的承诺;庄严的祭祖仪式见证的是对先祖的感恩与怀念。
正因有了这种种的仪式,使人们的情感得以表达,使人们的诺言得以恪守。
想当年,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向世人演绎了一段忠义之歌,见证了兄弟之间情同手足的深厚情谊。
勿失仪式,是为了不失去理性而庄重的见证,不失去情感的坚实寄托。
让仪式承载着我们的诺言和信念,历久而弥新,我们才不会在悠悠历史中迷失。
然而,仪式却不代表着一成不变,不代表着落后迂腐,更不代表着拖拉滞缓。
嫁娶仪式早已从传统封建的三拜之礼演变为如今的蜜月婚礼、海底婚礼;河南一高校的毕业典礼也从礼堂搬到了南极,从冗长的颁奖与发言变诶刺激的探险与挑战。
不同的仪式已随着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若一位一千百年前的仪式观作当下日新月异之仪式的判断标尺,才是真正的闭塞落后。
勿失仪式,勿失我们的传承,勿失我们的见证,才能真正创造出文化与信念的无垠。
仪式的议论文篇3
"仪式",这个庄严而郑重的词语,似乎一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伴随我们一生。
有的人认为在快节奏生活下的今天,仪式该被除去;但在我看来,仪式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仪式。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速度并不能成为我们除去仪式的原因。
难道我们忙得连满怀思念之情祭拜祖先,享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时间都没有了吗?难道我们忙得不再需要婚丧嫁娶的仪式,失去了一个亲朋好友同堂祝贺的机会?难道我们忙得无法举行毕业典礼,高考结束后就拍一拍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分别......
仪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某事的重视,想要赋予这件事重要的意义。
祭拜祖先的仪式,是通过特定程序表达我们对祖先的追思。
清明节放假,目的不在于给人们三天外出旅游而仅在网上送束鲜花就完成祭拜,而在于给人们时间完成祭拜祖先的仪式。
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是一种仪式;诺贝尔奖的颁发是一种仪式;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句话都是仪式,是人们借此表达重视的手段。
试想一下,若没有仪式,人们不再举行婚丧嫁娶典礼,人不再举办毕业仪式,那么我们将失去体现它们重要性的方式和手段。
仪式体现的不仅是对某事的重视以及赋予其重要意义,还是连接传统和现代的桥梁,连接东方和西方的纽带。
祭拜祖先的仪式往往由先代祖先传下,一辈一辈流传至今,我们进行这种仪式,不正是一种继承吗?我们总说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如果我们连仪式都要去除,那么我们将失去连接传统和现代的纽带。
如果我们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而丢掉仪式,那么我们的心灵缺少的或许是连接他人、社会以及过去的纽带,我们或许会成为没有"根"的人。
是的,我们需要仪式。
就如村上春树所说:"我想,我还是需要心
的,无论它有时多么黑暗,多么沉重;但它还是可以像鸟儿一样在空中曼舞,自由飞翔。
"我想,我们是需要仪式的,无论它有时多么繁琐,多么复杂,但它还是连接现代与传统的纽带,可以让我们怀念过去,展望未来,世代相传。
仪式的议论文篇4
龙应台说:"文化不过是代代积累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实践中。
"仪式无论繁简,都在简单的动作和虔诚的目光中积淀着文化底蕴,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品行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精神文明和文化自觉普遍流离失所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守住仪式的真意。
清明时节毕恭毕敬地站在先人的墓前,烧上纸钱,洒下一杯黄藤酒,把祝福传递给天国的亲人。
我想这其中最珍贵的不是祭品中是否有豪车别墅,而是双手合十时虔诚的目光。
在我看来,守住仪式的真意,便是守住个体对生活的珍视,便是守住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
仪式中蕴藏着个体对生活的珍视与尊重,守住仪式的真意便是选择对生活采取不苟且不轻视的态度,便是重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发掘出幸福的真谛。
小小的仪式包含着长久以来人们对生活理念的思考,对思想价值的剖析,对人文关怀的追求。
虔诚祷告的天主教徒,我相信他便会拥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吝笔墨也要描绘的"天使的魂灵"。
每年的7月,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镇的人们都会参加的"穿越回葛底斯堡战役"的仪式,折射出他们追忆历史缅怀先烈的生活情趣;杨绛夫妇即使在身陷囹圄之时也不忘每天对前来送饭的狱卒说的诚挚的"谢谢",包含了他们时刻守礼清白一生的生活态度。
而身处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则更需要通过守住仪式的真意来重拾对生活的珍视和尊重的态度。
仪式的真意并不在于形式上的隆重与华丽,而在于其背后代代相传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一个民族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伴随着初生婴儿啼哭的"满月酒"包含着亲朋好友对新生命的热切诚挚的祝福;而对乘鹤西去的老者设七大排筵席供奉至百日的"做七"礼俗则不仅仅表达了对死者哀而不伤的缅怀与追忆,更传递出对生者能幸福安康地生活于世的美好祝愿。
守住仪式的真意,便能守住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生
死观念与文化选择,便能将传统文化中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与关怀延续下去。
当然,诚如柴静所言"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
"仪式中也存在着文化痼疾和糟粕。
因此我们应当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在守护其真意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因时而变,使其更符合现代的文化潮流和审美情趣,从而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哲人说:"假如飞速发展的经济是高飞的风筝,那么文化便是手中紧握的细线。
"仪式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余兴。
守住仪式的真意,才能紧握手中幸福的细线。
仪式的议论文篇5
生活之中,仪式如影随形。
上至拜祭祖先,下到赠物留言,处处可见仪式的魅力。
也许只是简单而稳定的流程,但却饱含永恒的意蕴。
在这永恒的意蕴里我品味生命的绵长,心境的安宁与人生的厚度。
仪式是生活最好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很多仪式。
清明时节,我们相伴踏青扫墓;新年之际,我们合家欢聚一堂;八月中秋,我们遥望明月,寄托相思;九九重阳,我们头插茱萸,登高远足。
随着这些仪式,伴着这些流程,一路走来,心中滋生出绵长的幸福。
这是仪式的味道,纯粹,厚重,亦温暖。
不要觉得它们单调枯燥,缺乏时代生机,放眼观之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处处是高速的网络,多变的流行,还剩多少生活的安定与从容?也许,这些稳定而永恒的仪式将会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最后的一点心灵的自由,冲开纷繁物象。
所以,莫要淡忘这些仪式。
在烟火人间,给它一抹亮色,存于一角。
仪式,是从过往流传下来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仪式的妙处,让人觉悟内心的情怀。
古人离别赠柳,踏雪寻梅,无一不是在仪式之中亲近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拨动内心深处的淡然心弦。
我们的心灵是可以穿越重重仪式去成长的,它停留在元宵街市的花灯庙会中,浸没在端午门前的艾草的芳香与雄黄酒的浓郁之中,张扬在腊月寒冬里的喜庆春联的字字句句。
仪式嵌入生活,心灵趋于平缓而幸福,这是心灵在稳定仪式中的一种安顿,是人在匆匆流光中的一种自持。
生活原本就该是一种单纯的愿望,在所有仪式背
后,藏着的是一颗颗被红尘洗涤得分外明净而安宁的心灵。
仪式,在这个犹显纷乱复杂的世界,为我们指明追求的方向。
人生不受外界的困扰,多一份安于内心的执着。
毕淑敏在《目光》中说:"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
"这仿佛是在提醒着,稳定的仪式饱含多少人的幸福与念想。
小小的笔记本上的一行字,多年未见的故人的一次亲切握手,甚至千里之外的亲人寄来的一封家书。
不含片语,却动人无比。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无法割舍的仪式,里面有多少情思婉转,又有多少意味深长的独白,在相互叠加筑成人生的高度。
喜欢仪式,它的不轻易改变,它的稳定平淡,深藏意蕴。
也许仪式最平凡,然而却令人向往,甚至肃然起敬。
因为它彰显了一种世俗的安稳,这是人间最踏实的温暖和最朴素的真情。
仪式的议论文篇6
仪式,丰富多彩,无处不在。
仪式,或携一身古朴气息,或引一股时尚潮流,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为生活转个身,以俯视过去、仰望未来的姿态,为生活正衣冠,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仪式,起源于生活,同时丰富着个体的生活与精神。
一如JK罗琳在写每部哈利波特前都必写下万字前言,神奇的仪式给予她自信与勇气,在创作的宫殿中信马由缰而毫不退缩,十年之内便构筑出七部小说和那个庞大而富有魅力的魔法圣殿。
她的前言里,不乏坎坷人生的哲思与倾诉,不少对未来的展望与祝福,而更多的是对再次创作一个全新故事的未知的担心与期待。
如此简单的仪式,对罗琳而言庄严而神圣,让她放下包袱、勇往直前。
仪式,为罗琳整理衣冠,用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迎接未来,丰富生活、充实精神力量,让个体拨开云雾,看见一个别样的自我。
仪式,联系着你我,是社会的纽带,把心相连。
仪式是春晚,阖家团圆、畅享天伦之乐;仪式是龙舟,乘风破浪、满载家国情怀。
在仪式中,我们各点一盏孔明灯,漫天星火,是每个人真心祈福;在仪式中,我们摘下几束黄牛木,先人墓头,回味家族悠厚历史。
仪式,让我们唱同一支歌、怀同一种情、做同一件事;正是这仪式中短暂而
美妙的同一,让每个个体一同感受心与心的共鸣、手与手的温暖,感受汇聚而成的磅礴与信仰,从而收获温暖,勇敢前行。
仪式,把我们心与心连在一起,为社会整理衣冠,以新的面容迎接每一个人。
然而,仪式也需符合时代,因时而变、因地制宜。
如禁清明炮仗、弃端午沉粽,虽少一份传统味道,却给环境多一份清新美好,值得称道。
另外,仪式也分精糟,糟糕的仪式只会让俗人的生活更落俗套。
如餐前拍照、淘宝晒物,只会使人被网络牢牢捆绑,毫无益处。
仪式应起其正衣冠之功用,为生活远航挂起大帆。
不妨让仪式为我们正正衣冠,用全新的姿态迎接生活、迎接未来!仪式的议论文篇7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看重仪式。
入学礼、加冠礼、封禅礼都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仪式,可见古人在很久之前就懂得去追求一种有仪式感的生活。
不仅在中国,外国人也保留着这样一些生活上的习惯,诸如吃饭前念诵的约翰福音,周末到教堂里的做弥撒,此种种都是生活中仪式感的体现。
对于任何人来说,仪式感的生活都是应当被推崇的,仪式感并不是娇柔造作,虚荣的表现,它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活着的感激。
生命总是周而复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久而久之,人们难免会变得渐渐麻木起来,从而失去对生活的期待,这无疑是可怕的,更是可悲的。
演戏,是我活着的方式,绘画,是我活着的仪式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得主阿德里安布劳迪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或许人们所羡慕的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职业,对于从事者来说,一样是重复而无趣的。
于是他选择了绘画,作为一种生活的仪式,他认为仪式是很讲究,是纯洁无污的,是不能随意的,正是这样的仪式感,才能将人们从千篇一律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从而去证实生活,思考生活在采访的结尾,他还改引了尼采的名言,每一个不曾追求仪式感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生活已经够无聊了,为什么不能做点什么,让它郑重一点过起来
更有意义一点呢?
是的,也许仪式真的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在某一刻它能给人以触动,引起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追求,这就已经足够了。
一场升旗仪式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成为爱国者,但听到威严的国歌之时,至少会让们觉得——哦,新的一周开始了;一场开学仪式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成为尖子生,但听到铿锵的演讲时,也会明白——哦,新的学期开始了;一场新春的庆典,不一定真的就能带来好运,但是当十二点的钟声正式敲响的一刻,人们也会知道——哦,新的一年开始了;同样,有仪式感的生活,也能给人一种暗示——哦,新的一天开始了,面对新生活,人们往往充满了干劲,仪式可以为枯燥的生活带来动力,人们需要这种仪式感的生活。
每一个不曾追求仪式感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仪式的议论文篇8
日常生活中,仪式可大可小,却伴随人生,无处不在。
今日,有人以仪式程序之繁琐言应弃之,有人说其落后理应更之。
而在我看来,仪式是心灵对事物尊重的外在表现,承载了厚重的情感,是心灵的纷纷起舞,不容轻易改变。
仪式种类之盛,难以言尽。
从国家、组织到个人,从人类历史的起点直至今日,仪式伴随着时间滔滔流动。
但无论何种仪式,背后必蕴含着敬意、希望与爱。
宗教仪式承载着人对神的虔诚,祭祀仪式饱含人对自然的敬畏,甚至即使是对所有物的署名,也是人们爱的体现。
正是有了仪式,我们内心无尽的情感才借以此身表达。
个人的仪式是情感的流露,集体的仪式却可传承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和古老的敬意。
仪式之中,我们的身与心一同起舞。
仪式是心灵的跃动,是闪烁的生命火焰。
然而放眼今日,许多传统仪式式微。
仪式变成了固化的程序,僵化的心灵在其中迈着死气沉沉的舞步。
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清明祭祖仪式子孙雇他人“哭坟”,自己不现身,转而投入生活的喧哗;毕业典礼上,早已失去昔日“长亭外,古道边”的氛围,伴随校长演讲的只有稀稀拉拉的掌声和稀稀拉拉的呼噜声。
传统仪式式微,也许体
现了时代的变换,而我却感受到了心灵的空洞与生活的匆匆。
曾有人说:“有一种悲剧,不是人们不再笑,而是人们不知道为何而笑。
”那么我认为,这些失去了内心情感的仪式的悲剧也正在于此:他们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而确实有许多人不知道其为何存在了。
这大概就是为何现在许多人以浪费时间为由,要去除许多仪式了。
生活的匆匆让心灵也变得匆匆。
匆匆的心灵无暇顾念那些多余的温情与敬意,于是那些温情与敬意便流走了。
失去了温情与敬意的心灵变的沉寂,再也不能迈起舞步,只是偶尔,在外力的拉扯下僵硬地扭动。
个人仪式的缺失,可能导致生活活力的丢失,而若一个集体少了仪式来传递彼此的情感,那么集体也将散乱而空虚。
仪式不容轻易改变,而应被传承。
仪式承载了共有的情感,是心灵的舞蹈;每一颗心灵若能纷纷起舞,生命与世界也因此斑斓起来。
仪式的议论文篇9
仪式,一种何其古老而崇高的活动啊,然而时至今日,多少肃穆的仪式沦落成荒诞的形式。
在我看来,仪式的影响至深至远,而它与形式的差别就在于参与集体活动时灵魂是否在场。
仪式从来不曾远离,它不仅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要想一探仪式的本义,我们必须回到它的本源。
这让我想到了数百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
广袤的非洲草原上的一个山洞中,一群身披兽皮的原始人围着肆意燃烧的篝火跳舞,他们在等待火中即将烤熟的食物。
这,大概是人类最早的仪式。
他们眼中明亮的火焰透射出的是后人所谓的专注与虔诚,是他们对生存的渴望,对情感的升华。
面对这团火,人们尽情地传达对自然馈赠的感谢,在这个原始的仪式中人类第一次感受到敬畏,第一次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在纯动物性的身上滋长。
我想,人之所以为人,能在其进化路途中摆脱一部分动物性,产生其它生物没有的复杂情感,自我约束,与仪式的诞生有着莫大的关系。
可见,真正的仪式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它绝不应除去,而事实上真正影响人正常生活的,是现代社会中比比皆是的形式。
一个合同的签署,一个项目的启动,不在谈判桌上、会议室里进行,却偏要举
行一个盛大的“仪式”,邀请各路媒体和无关官员,摆出各种握手言谈的样子拍照合影,这就是形式。
一项活动,当它的进程已经画上了句号,还要狗尾续貂,那些多余的部分就是形式。
在形式中,人们心不在焉地念出事先准备的发言,按步就班地走过每一个流程,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调侃:“专心致志做形式,一心一意走过场。
”
当“走过场”之风遂渐盛行,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便离我们而去,而传统节日便是其中一个。
节日何尝不是一种盛大的仪式啊!中秋之夜,本是亿万人放下俗事、举杯邀月、浓情寄远的美好而温情的仪式,而今却成为让人们苦于思索短信群发、囿于吃月饼的形式;端午佳节,原是国人缅怀屈原的仪式,而今也沦为一桌桌饭局、一家家送礼的形式。
从仪式到形式,人们普遍的精神赤贫与饥民心态被照得如此苍白。
正视仪式、珍视仪式、重拾仪式、摒弃形式,用心去投入生活中的仪式,我们的生活才有意义,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
仪式的议论文篇10
人生的仪式有繁有简,是新娘的一方红盖头,是信徒转经转佛塔的虔诚,是祖母藏起的孙儿第一颗乳牙,在我看来,人生的仪式并非是繁琐拖累,它是人内心的自我照应,仪式不是天在看,而是心怀仪式的我们通过仪式一步步找回内心的安定。
人生的仪式中暗含着一种敬畏之心,在最接近天国的西藏常常能看到虔诚的信徒一路跪拜,他们以匍匐的姿态接受洗礼,尘灰覆面,矢志不渝。
在朝圣路上,低头叩首那不是痛苦的负担,而是心中通往天国的仪式。
仪式并不一定都如信徒跪拜般沉重,但它以一种神圣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敬畏。
在仪式中我们获得了内心的安定,正如梁启超笔下用来佐证“敬业乐辉”的百丈禅师的典例。
这位得道高僧信奉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准则。
虽然高龄的他不会承担重事,但禅师仍坚持做事,这种坚持来自内心的敬畏,仪式的执行让他安定。
人生的仪式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
古人好讲究仪式,女子成人有及笄之礼,男子有束冠之式。
一种仪式,用神圣的方式将成年确立为人生一个重要的节点,象征着人由纯真懵懂走向成熟。
这种对于成长的重视是古人对于人生珍视的态度。
不仅如此,仪式还往往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