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2课 王安石变法学案 人民版选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王安石变法
[目标导航] 1.理解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重点)2.认识王安石变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难点)3.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重点)
一、富国之法
1.均输法
(1)内容: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发运使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2)作用: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市易法
(1)内容:在开封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

(2)作用: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2)作用: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

(2)作用: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

5.农田水利法
(1)内容: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2)作用:使各地的农田水利明显发展。

6.方田均税法
(1)内容: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

(2)作用: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

[思维点拨]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欲富国,即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首先就要理财。

为此,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措施,这些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地方官执行不力,变质为官府放高利贷的苛政,结果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2.几乎所有的变法内容都触及了社会上层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富商的利益,新法遭到他们的反对是必然的。

二、强兵之策
北宋统治者为防范武将专权,采取兵将分离、频繁调动的措施,军队组织涣散、缺少训练,导致军队战斗力十分低下。

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推行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思维拓展]
近代维新思想家梁启超曾为王安石翻案,称其“保甲法”为近代警察制度之雏形。

三、育才之道
1.科举和学校制度的改革。

科举注重选拔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这都是保障变法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

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这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是培养和选拔人才一定注重实用性,二是注意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

四、短暂的变法
1.成效
(1)青苗法、募役法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势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3)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对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4)变法中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2.结果
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相继被废除。

3.变法失败的原因
(1)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3)守旧官僚的反对,宋神宗的变法决心动摇,逐渐失去对王安石的信任。

[归纳总结]
1.明显触犯官僚地主利益的措施:(1)市易法(打击豪商大贾操纵市场、囤积居奇的投机活动);
(2)青苗法(打击官僚地主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3)募役法(官僚地主若不服役需交纳代役钱);(4)方田均税法(打击官僚地主的隐产逃税行为)。

2.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史论要旨]
1.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内容广泛,但富国之法对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触动最大。

2.王安石的取士之法同庆历新政在选官用官方面的改革相比,已有较大变通和缓和,已有明显吸取教训的特点。

3.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4.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遭到他们激烈反对而失败。

[知识图示]
主题一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
史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①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史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

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②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
[史料解读]
①处划线部分表明王安石企图通过调整封建政府和占有大量财富的大地主、大商人的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解决财政困难。

②处划线部分体现了王安石的理财观,通过积极开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富国之法有何特点。

提示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和商人利益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了中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史论总结]
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调节,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主题二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史料一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

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①奸宄固宜少。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

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史料二以②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史料解读]
①指违法作乱的事情。

②指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维护地方治安,逐步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促进军队纪律的改进和战斗力的提高,并节省军费开支。

(2)据史料二,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提示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史论总结]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1)理财措施的特点
①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

②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

③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2)整军措施的特点
①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

②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③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3)取士之法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1.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

”他评价的是( )
A.青苗法B.均输法
C.保马法D.募役法
答案 A
解析实施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这样就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也解决了农民的资金或种子的短缺问题。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
A.打击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答案 C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这样就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3.为克服军队中“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答案 C
解析王安石改更戍法为将兵法,达到了“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4.(2016·日照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和启示》
材料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成了大宋政界围绕新法是“利民”还是“害民”展开争论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角力,政见不同的臣僚纷纷发表看法,难以骑墙。

原来的中书和台谏班子,多数是变法的反对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中谴责说:“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


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
翻了个大跟头。

“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于是,“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决非个案。

——《百家: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1)结合具体内容,举两例说明,变法是如何体现“损下益上”这一特点的?
(2)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说明: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民,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限制了高利贷;免役法,民户以钱代役,富户须多负担免役钱,政府收入增加。

(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2)看法: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以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必然遭到广泛的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拒绝听取不同意见,对反对者进行打击;在变法实施中,普遍存在盘剥百姓的现象,导致变法成为“害民”之举,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解析第(1)问,“损下益上”即是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结合主要内容回答即可。

第(2)问,评价历史事件的成败往往要辩证看待,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阻力,是其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深层原因,也就是对下层百姓的盘剥使变法失去民心,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1.(2017·天津红桥区高二检测)“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
A.青苗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答案 A
解析青苗法内容是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符合材料内容,故A项正确。

2.宋仁宗时,“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指官僚地主)所占”,对此宋代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均田制B.农田水利法
C.青苗法D.方田均税法
答案 D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鉴于此,王安石变法时实行方田均税法,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

3.为了克服北宋初期“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
不使常在一处”所造成的弊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保甲法B.将兵法
C.更戍法D.保马法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中“北宋初期”“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可以判断这是指实行更戍法带来的兵将脱节、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弊端,而王安石变法中针对此的措施即是将兵法。

4.(2017·四平高二检测)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
A保甲法B.保马法
C.将兵法D.更戍法
答案 A
解析保甲法规定:农民十户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这样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减轻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

故本题选A。

5.(2016·宜宾高二期末)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推断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D.用人不当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项正确。

6.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 249.63万贯石,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 513.8万贯石多出1 700多万贯石。

这说明( )
A.宋代“冗官”问题被解决
B.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不复存在
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D.北宋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数据来看,北宋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多,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7.(2016·盐城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答案(1)方略:厉行法治,严刑峻法。

影响: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但严刑酷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方略:立善法。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整顿太学、以《三经新义》为教材,培养变法人才。

(3)因素:法律能否严格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

解析第(1)问“方略”根据材料“民本,法也”“不刑而民善……故无刑也”可知商鞅主张运用法治立国,推行严刑峻法约束百姓;“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第(2)问“方略”根据“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分析作答;“措施”结合“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和所学知识分析作答;第(3)问从法律能否严
格依据立法者立法初衷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寻求各方利益均衡点等方面综合分析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