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测量指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202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测量指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2024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早期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基于此对个体进行精准干预是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核心策略。

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传统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及预测价值已被证实并广泛应用于人群防治实践。

近年来研究显示静息心率、心率变异性、睡眠时长、静坐时间、身体活动等个体健康测量指标与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有关。

该文对上述健康测量指标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潜在作用、相关证据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评述,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风险评估和预防提供参考。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流行和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1,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2030年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30%的战略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仍面临着巨大考验。

早期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基于此对个体进行精准干预是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核心策略。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传统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影响及预测价值已被证实并广泛应用于人群防治实践。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入和健康测量技术、方法的进步,新的健康测量指标不断涌现,为全面评价心血管健康提供了新的工具。

健康测量指标是指通过医学的技术、方法、手段对健康进行主观和客观检测、评价而产生的反映健康状态和交流评价信
息的工具[3,4,5]0根据健康的概念、维度和内涵,可以对健康测量指标进行不同的分类,如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群体指标和个体指标,生理指标、心理指标和行为指标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静息心率、睡眠时间和身体活动等健康测量指标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4,6],本文重点介绍他们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预防实践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并对相关研究的背景、证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评述。

一、健康测量指标在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中的潜在作用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慢性进展性过程,为预防不良结局的发生留出了干预时间窗。

心血管疾病预防包括在社区人群中以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主的零级预防,对已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患者以预防心血管临床事件为主的一级预防,以及对已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以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为主的二级预防[7]o无论哪级预防,准确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识别出高风险个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防治都是预防实践的重要原则。

风险评估不仅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决策依据,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

因此,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发了多个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和评估工具,并被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相关指南广泛推荐[8,9,10]o但是,现有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多以远期心血管事件为预测终点,较少关注早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如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风险。

此外,现有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多数只考虑了传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年龄、体重指数以及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和血糖水平等,缺少有助于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生和早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健康测量指标,因此无法用于指导心血管疾病的零级预防[7]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静息心率、心率变异性、睡眠时间、静坐时间、身体
活动等个体健康测量指标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乃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有助于全面评价心血管疾病负担,为早期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风险和有针对性地早期开展心血管疾病零级预防和一级预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8]0
二、健康测量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1.静息心率:多项研究显示静息心率加快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有关。

一项纳入了13个队列、85873人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高血压发生的相对风险增加11%[11]o开滦队列研究对31507名没有高血压的成年人平均随访3.53年,结果显示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新发高血压风险增加8%[12中国农村队列研究对9969名血压正常的成年人平均随访6.01年,结果显示静息心率加快(≥80次∕min)的女性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显著高于静息心率<80次∕min者(RR=I.22,95%CI:1.04-1.42),且在年轻女性中静息心率加快对高血压的作用更为明显,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年轻、中年、老年女性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增加25%、6%和11%[13]O《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建议将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干预切点定义为静息心率>80次∕min
口4]O
研究还发现静息心率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31156名健
康男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平均随访15年,结果显示调整了年龄、身体活动及其他混杂因素后,与静息心率<60次∕min组相比,静息心率>80次∕min组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69%,在完全调整模型中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糖尿病风险增加19%o进一步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0次∕min组相比,静息心率>80次∕min组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高出44%,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糖尿病风险增加17%
[15]0
大量研究还发现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一项纳入了45项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冠心病风险增加12%;与静息心率<60次∕min的人群相比,70~80次∕min的人群冠心病风险高出8%,›80次∕min的人群高出30%,60~70次∕min的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o另外一项纳入了87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冠心病、卒中、猝死风险分别增加7%、6%、9%[17]o基于一般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min,人群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力口9%和8%;与静息心率<60次∕min的人群相比,静息心率60-80次∕min的人群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2%和8%,静息心率>80次∕min的人群则分别增加45%和33%;剂量反应曲线显示,与静息心率45次∕min的人群(最低组)相比,全因死亡率随着静息心率增加而增加,呈线性相关,静息心率>90次∕min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增加;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独立于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18]0
2 .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指每次心跳周期的差异性变化,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对窦房结频率的控制情况,是无创评估自主神经功能最常用的指标体系。

其中常用的指标包括24h时域分析[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X相邻的NN周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所有NN间期
个数的百分匕KPNN50)界口静态仰卧位5min频域分析[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1F)和1F/HF比值][19]o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率变异性较低,而且代谢异常种类越多心率变异性越≡[10]o Meta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SDNN x RMSSD及PNN50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人群,频域参数1F、HF亦显著低于非糖尿病人群[20]o
还有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且独立于年龄、性别、地区、种族和记录时长;5minRMSSD位于最低四分位(<12ms)的人群,未来15年的死亡风险增加56%;SDNN每降低1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4%,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53%[21]o提示基于5min 心电图计算RMSSD或SDNN,然后进行四分位数分层,有助于识别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高风险个体,但目前缺乏针对各人群的参考阈值。

3 .睡眠时间:睡眠是一种生物学行为,受到昼夜节律和神经激素的调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报道了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与一系列不良健康结局的关系。

一项纳入了482502名成年人随访了2.5-16年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呈U形剂量反应关系,每天睡眠时间为7~8h时发病
风险最低以每天睡眠时间为7h的人群为对照,睡眠时间每减少1h,2型糖尿病的相对风险为1.0495%CI:1.04-1.15),睡眠时间每增加1h z2型糖尿病的相对风险为1.14(95%Q103~1.26)
[22]o
证据还显示睡眠时间与高血压风险有关。

一项纳入了6项前瞻性研究和17项横断面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较短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在年龄小于65岁和女性人群中[23]o一项纳入了12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短与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有关,睡眠时间较长则与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无关,且在两性中结果相似[24]o
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与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结局有关。

Meta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持续时间与全因死亡、总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卒中风险之间存在U形关联,睡眠时间为7h/d时的风险最低,性别差异不明显。

在全因死亡方面,最短和最长睡眠时间与参考睡眠时间的汇总RR分别为1.13(95%CI:1.09-1.17)^1.35(95%CI:1.29-1.41)o在总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最短睡眠时间与参考睡眠时间的汇总RR为1.14(95%CI:1.09-1.20),最长睡眠时间与参考睡眠时间的汇总RR为1.36(95%CI:1.26-1.48)o在冠心病风险方面,最短睡眠时间与参考睡眠时间的汇总RR为122(95%CI:1.13-1.31),最长睡眠时间与参考睡眠时间的汇总RR为1.21(95%CI:1.12-1.30)o在卒中风险方面,最短睡眠时间与参考睡眠时间的汇总RR为1.09(95%CI:0.99-1.19),最长睡眠时间与参考睡眠时间的汇总RR为1.45(95%CI:1.30-1.62)o止矽卜,当睡眠时间<7h/d时,
睡眠时间每减少1h,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为1.06(95%CI:1.04-1.07)、总心血管疾病的相对风险为1∙06(95%CI:1.03-1.08)、冠心病的相对风险为1.07(95%CI:1.03-1.121卒中的相对风险为1.05(95%CI:1.01-1.09);当睡眠时间>7h/d时,睡眠时间每增加1h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为1.13
(95%CI:1.11-1.15)s总心血管疾病的相对风险为1.12(95%CI:1.08-1.161冠心病的相对风险为 1.05(95%CI:1.00-1.10)s卒中的相对风险为1.18(95%0:1.14~1.21)[25]o
4 .身体活动及静坐时间:调查显示中国成人静态行为时间1991年平均为15.1h/7d,至I」2009年增力口至20.0h/7d o2013年中国≥18岁的成年人业余静态行为时间由2010年的2.7h/d增加至2013年的3.3h/d,城市增幅大于农村,男性、女性相似。

一项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当静坐时间超过10∙04h/d时,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HR=1.08,95%CI:1.00~1,14)[26]0另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强度身体活动有助于降低久坐对死亡的影响,在低身体活动组中,随着静坐时间延长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但在身体活动最高组中,未见每天静坐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关联[27]0
虽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获益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但低强度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的关系尚无定论。

可能是由于早期研究中身体活动强度的数据主要依赖于问卷调查,不能准确反映活动强度的细微差别,从而造成低强度身体活动与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的错分。

近年来,计步器、智能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客观、精确的测量弥合了这一裂痕。

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强度身体活动在降低心血管疾
病死亡风险方面具有潜在作用,每天30min低强度身体活动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0%,而且只要达到一定运动时长和运动强度(150METmin/d),低强度身体活动在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方面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效果相当[28]0
一项在女性中开展的队列研究观察了采用可穿戴设备测量的静坐时间和静坐持续时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发现随着每日静坐总时间的延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与静坐时间3~8h的女性相比,静坐时间>10h的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出了69%(HR=I.69,95%CI:1.27-2.26),且随着静坐持续时间延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剂量反应关系显示静坐时间每增加1h心血管疾病的多变量调整风险增加12%
(HR=1.12,95%CI:1.05~1.19),青争坐持续时间每增力口1min,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4%(HR=1.O4,95%CI:1.01~1.07)[29]o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发布的《全球身体活动指南》及美国、中国等多个国家的身体活动指南均推荐成年人应该每周至少进行150~300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进行75~150min高强度有氧运动,或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运动的等效组合,且每周进行超过300min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有进一步获益[30]O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静息心率、心率变异性、睡眠时间、身体活动和静坐时间等个体健康测量指标与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且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但是,这些健康测量指标是否有助于预测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尚有待研究,这些指标是否在传统危险因素
的基础上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死亡具有额外的预测价值也有待验证。

此外,一些既往研究中睡眠、身体活动和静坐时间的数据是基于问卷调查获得的自报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倚,时至今日智能手表和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逐渐普及,我们可通过这些设备获得海量的客观的个体健康测量指标[6,14,31]o同时,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连续监测,不仅可评价单个时点的测量值与健康的关联,还可以分析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对健康结局的影响,有望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提供更丰富的信息[6]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