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1.光源
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3.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6.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7.像蜡烛那样通过燃烧发光的光源有油灯、木材、篝火、酒精灯、火把等等。
8.细钢丝发光的现象是由于在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像钢丝那样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有白炽灯光、激光、白炽灯、日光灯、高压钠灯、霓虹灯、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等。
10.闪电是碰撞摩擦发光。
烟花、炸药是爆炸发光。
2.光的传播
1.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或云间空隙、汽车远光灯、激光灯都有光束射出,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2.关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这个实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就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
这个实验我们称之为小孔成像实验。
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3.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
1.镜子中的小姑娘脸看起来黑黑的,我们怎样才能用镜子让她的左脸亮起来?
我们可以用一面或几面镜子将阳光或者其他光线照射到她的左脸上。
2.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日常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
白天看清楚路面,是因为路面反射太阳光。
在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因为水反射太阳光。
夜晚我们能看见月亮,因为月亮反射太阳光。
我们能看清楚书上的字,也是因为光的反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就是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
“阳光接力打靶”游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
用一面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
4.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在众多的物体当中,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因为镜子表面非常光滑。
5.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月光是从哪里来的?
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所以所谓的月光不是月亮发出来的,而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
6.潜望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的。
7.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光沿着直线传播,经过两个反射镜,使光经两次反射之后而折向眼中。
8.人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当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或者不发光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通过眼睛的折光部分,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图像,然后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产生视觉,人就看到了物体。
4.七色光
1.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彩虹?
洒水车洒水之后会出现彩虹。
小区里给草坪浇水的时候会看见彩虹。
在瀑布附近可以看到彩虹。
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
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
从内圈至外圈按顺序写出彩虹的颜色:紫、靛、蓝、绿、黄、橙、红。
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3.制造彩虹
方法1:用镜子制造彩虹
所需材料:镜子、一盆水、小石块、白卡纸等等。
制造方法:①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
②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
方法2:用水雾制造彩虹
制造方法: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
方法3:用三棱镜制造彩虹
所需材料:三棱镜。
制造方法:①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
②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
4.三棱镜的特点:三棱镜有三条棱,横截面为三角形,是透明的。
5.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利用三棱镜将阳光分解成7种颜色的光。
6.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7.用镜子制造彩虹,是利用水将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
用水雾制造彩虹,是利用水雾将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
用三棱镜制造彩虹,是利用三棱镜将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
8.实验一: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
将红绿混合成黄色,红蓝混合成紫色,蓝绿混合成青色。
将红绿蓝混合后就成为白色。
9.实验二: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
实验现象:快速旋转圆盘的时候,红绿蓝三种颜色不见了,看到的是白色。
实验结论: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第二单元热传递 5.热传导
1.冬天天气很冷,我们怎样才能使身体温暖起来呢?
用暖手宝焐一焐,身体就暖和起来了。
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对着自己的双手哈一口热气,双手就会暖和起来。
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
到温泉中泡一泡,身体就会暖和起来。
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喝一杯热茶,热茶会让身体暖和起来。
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2.热是怎么传递到衣物和板栗上的?
答:用熨斗熨烫衣服,热通过熨斗传递到衣服上。
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
利用沙子炒板栗,热通过沙子传到板栗上。
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
3.生活中热传导的例子:
①用电饭锅煮饭,热由电饭锅传给了米饭。
②用炒锅炒菜,热由铁锅传给了蔬菜。
③热水器,热通过热水器中的镁棒传给了水,使水变得温暖。
④北方人冬天用的热炕,热由炕面传给了人。
4.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5.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
①烙饼:烙饼时,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
②量体温:测量体温时,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人体温度相同,热传导就会停止。
此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
③冷敷或者热敷: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到减慢血液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
④吹头发:使用电吹风吹湿头发时,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速空气流动。
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
⑤电烙铁作画: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木板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
6.实验一: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
实验现象:在一侧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加热的地方向另一侧慢慢熔化。
在中间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中间向四周扩散熔化。
实验结论:无论加热金属片的中间还是边缘,金属片都会变热,说明热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7.实验二: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实验现象: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槽中的冷水温度会升高,一直到水槽中的冷水和烧杯中的热水温度相近或相同。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热在水中传递时,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说明温度不同的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热传导。
6.热对流
1.把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入冷水槽中,会看到的现象是:红色的热水会上升,到达冷水顶部会向四周流动,然后沿着水槽壁向下流动。
2.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
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3.简易走马灯转动原理:当我们点燃走马灯中的蜡烛时,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走马灯就转动了。
4.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
①粮食仓库中的对流现象:粮食仓库都装有天窗和地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仓库内的热空气上升后从天窗排出去,外面的冷空气从地窗进来,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所以仓库内能保持恒温,以免粮食受热生虫或者发霉变质。
②电冰箱中的对流现象:烧开水就是利用了水的对流。
③自然界中的风是依靠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的。
④冬天暖气片表面附近受热空气会向上流动。
⑤空调也是利用热对流的原理。
5.实验一: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实验现象:烧杯底部中间位置的木屑会上升,到达水面处会向四周扩散,然后沿着杯壁附近下降,
到达杯底附近会再次聚向中间并上升,如此循环流动。
实验结论:水受热之后会上升,遇冷会下降。
6.实验二: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实验现象:线香的烟会直立向上直到瓶底,然后四散向下,接近线香燃烧处时,又向上流动。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之后会上升,遇冷会下降。
7.热辐射
1.站在烈日下,站在炉火、篝火边,会有非常炎热的感觉,是因为热辐射的原因。
2.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
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3.热辐射特点: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4.太阳是利用热辐射的传递方式将热传递到地球上的。
5.简易太阳灶的原理:利用的是太阳的热辐射原理。
太阳灶的受光面是一个凹型面,太阳光照射到凹型的面上,会聚焦于玻璃管上,能够将反射的光最大限度的转化成热能,传递给位于焦点的玻璃管上,然后传递到玻璃管中的水中。
6.使太阳灶的加热速度变快的方法
通过制作对比让学生发现影响热辐射效果的主要条件有受热物体颜色的深浅,太阳灶的材料、形状、大小,反光板聚焦的位置等。
可以将凡是不是吸热的地方,只要有温度的部位,用保温材料保温起来,防止热量的散失。
调整好最佳的日照角度,可以让太阳灶最大限度的接收热量。
可以增大受热的面积,这样就可以更多的吸收热量。
7.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①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
②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
③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
④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
9.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热的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答:相同之处是这三种都是热传递方式,都是从温度较高之处传到温度较低之处。
不同之处是一是热传递的过程不同。
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射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直线传递。
二是热传递的媒介不同。
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在;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10.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这三种方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
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8.物体的传热本领
1.实验一:比较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
实验现象:将塑料、木头、铜、铝、钢5种材料棒上粘一颗珠子,然后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五种材料上的珠子脱落的先后顺序为:铜—铝—钢—塑料—木头。
实验结论:在这5种材料中,铜的传热最快,木头传热最慢,这5种材料的传热性能从高到低的顺序为铜、铝、钢、木头、塑料。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不同材料导热性能不同。
2.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3.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热的不良导体?举例说明。
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例子:①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是因为蓬松的棉被中含有大量的空气,空气是不良导体,所以热量不容易散失,因此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②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暖,是因为双层窗户中间有空气,空气是不良导体,有了空气这个不良导体的保护,房间中的热量不容易散失,才会感觉很温暖。
③冬天穿羽绒服比较暖和,是因为羽绒服中羽绒蓬松,有很多空气,空气是不良导体,所以热量不容易散失。
4.赤脚分别站在地板、地毯、瓷砖上,感觉是不一样的,地砖上非常凉,地板上比较温暖,站在地毯上感觉非常暖和。
因为瓷砖、地板和地毯三种物体的传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光脚站在瓷砖上感觉最凉,因为瓷砖是热的良导体,脚的热量通过瓷砖迅速散发,造成脚底温度降低,感觉很凉。
光脚站在地毯上不会觉得凉,因为地毯是热的不良导体,脚底温度不容易散发,不觉得凉。
5.物体的导热性能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炒菜用的铲子,铲子头和铲子杆是不锈钢材料,不锈钢虽然是热的良导体,但坚固、耐用;手柄是塑料的,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防止烫伤。
②高压锅的锅体是钢制的,导热性能好,手柄是塑料制的,是热的不良导体,以免烫伤。
③用塑料薄膜把树干包起来可减少水分蒸发,帮助小树保温,以抵御严寒。
④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帮助墙体保温。
⑤保温瓶的瓶塞选用导热性能较差的非金属,如木头、塑料等制成。
⑥电饭锅的锅胆选用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
⑦利用棉花制作棉衣、防寒服等等。
⑧冬天人们喜欢使用双层的保温玻璃杯,可以防止杯子中的热水很快冷却。
6.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盒:
①选择什么材料制作保温盒才能够让保温盒的保温效果更好?
答:可以选择木头、塑料、硬纸板等一些热的不良导体材料制作保温盒,保温效果会更好,尽量避免使用铁与铝、铜这些热的良导体材料。
②除了在材料方面考虑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考虑保温盒的保温效果?
答:我们可以把保温盒设计成双层的,这样可以利用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一原理使保温盒的效果更好。
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9.地球的表面
1.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2.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有什么不同之处?
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国家,相邻国家的颜色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
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不同,地球仪上的文字注释也不同。
3.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
4.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的主要特点。
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
山地一般呈脉状分布。
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
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丘陵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
盆地一般被山地或丘陵包围。
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小。
6.常见陆地地形的名称和它们的主要特点。
10.火山和地震
1.火山喷发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
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
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
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
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2.火山喷发后又是什么样的?
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
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
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
3.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
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4.实验一: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现象:用酒精灯给铁盒中的土豆泥加热时会发现一开始,土豆泥出现
小裂缝,有白气冒出,土豆泥中的番茄酱冲破土豆泥,不断上涌,最后冒着
热气并伴随着大量气泡,从薄弱的火山口喷涌而出。
实验结论:地球内部充满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岩浆便会从薄
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从而造成火山喷发。
5.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
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6.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有:房屋倒塌、铁路变形、海啸冲毁港口、公路毁坏等。
7.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在地球上从未间断。
90% 的地震是由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所引发的构造地震。
8.地震的能量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用烈度来表示。
9.实验二: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
实验现象:挤压多层海绵时,海绵会因为挤压而产生褶皱。
用力掰木片时,木片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断裂的现象。
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时,两块泡沫板的连接处会发生错动、抬升的现象。
实验结论:地震是一种极其普通和常见的自然现象,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因为地壳板块运动。
岩石层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
10.地震中逃生的最佳时机:
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佳时机。
14.比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比较对象不同之处相同之处
火山形成原因不同,主要表现
不同,危害方式不同。
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危害程度
高,会释放出地球内部力量。
地震
11.地球的内部
1.试着根据火山、地震、地热这些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火山喷发可以推测出地球内部不是空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存在炙热的岩浆。
根据地震能推测出地球内部是不稳定的,会运动和变化,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所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地形名称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特点
地势低
地表起伏小
地势高
地表起伏小
地势高
地表起伏很大
地势中
地表起伏较大
地势高
地表起伏低
根据地热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有大量的热能,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2.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地震波在不同的岩石中传播时,有快有慢,于是开始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
3. 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圈 层——地壳、地幔、地核。
其中,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 组成;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和压力极高。
4.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相对于地球半径只是一层很薄的岩石圈。
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3400千米。
5.地震学家是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这两个分界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的。
6.鸡蛋和地球的相似之处:
鸡蛋和地球从外到内都有三个圈层组成。
鸡蛋的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鸡蛋的蛋白部分相当于地球的地幔,鸡蛋的蛋黄部分则相当于地球的地核部分。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8.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9.科学家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10.实验一: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实验现象:当加热时,水的热对流运动会更显著,泡沫块会随着下方水的热对流运动从温度高的地方向四周温度较低的地方移动,呈现出或分离或靠近的现象。
把水换成牛奶加热,因为牛奶比较粘稠,因此泡沫块运动速度较缓,但是在加热的过程中,泡沫块仍然会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泡沫块之间还会发生碰撞。
有的是轻微的碰撞,有的碰撞比较激烈。
实验总结:在这个实验中,水和牛奶、泡沫块就相当于地球内部的什么?
水和牛奶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浆,而泡沫块相当于地球内部的板块。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地球内部岩浆在不停的运动,从而使地球的板块不停的移动,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还会发生碰撞,这些碰撞有的比较轻微,有的比较剧烈,正是因为这些板块的碰撞和漂移,才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1.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这些生物原本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但是现如今却出现在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上,可以推测出喜马拉雅山脉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是由于地壳的运动才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12.科学家推测,早在4000万-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所处地区是一片湛蓝的大海。
13.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比较今天的地球与两亿年前的有什么不同?可以说明什么?
答:现在的地球大陆板块是相互分离的,地球上分成了7个大陆板块,而在2亿年前,地球的大陆是
连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
14. 今天地球大陆板块分离的样子是由于地球板块不停的运动的结果,地球的板块在移动的过程中,要么向两边张裂,要么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今天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5.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12.地表雕刻师
1.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之外,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他们就像一个个雕刻师一样,不停的雕刻着地表的形态。
2.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变化有大有小、有快有慢。
相较于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球内部力量带来的地动山摇、大地裂变,风、流水、冰、温度变化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小,速度缓慢得多。
3.地表雕刻师有风、流水、冰、温度变化等。
太阳代表温度变化这种自然力量,内外温差会导致岩石各部分膨胀不同,形成裂隙。
风有力量,既能携带沙砾磨蚀大岩石的底部,也能将小的碎石、沙砾、土壤颗粒搬离原来的地方。
流水和海浪都有力量,一方面能携带水中沙砾持续磨蚀、切割、冲击大岩石的水下部分,改变河道形状,另一方面能利用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分解岩石。
冰川在岩石表面移动的过程中,会磨蚀岩石,破碎岩石的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