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许迪迪
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中,笔者首先对东北大鼓生成的民族音乐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进而结合当前我国东北大鼓的发展和保护现状,剖析了东北大鼓的溯源与艺术特征,最终分别从将东北大鼓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词等创作方面的继承和创新,发挥高校教学的优势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东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
说唱音乐;东北大鼓;民族音乐;溯源;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1-0050-02
艺术源于生活,东北大鼓作为东北地区比较有名的一种说唱音乐,随着人们对古朴传统文化的追溯而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且随着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发展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

尽管东北大鼓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是社会各界对东北大鼓的传承和发扬仍然比较有限,使得东北大鼓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播。

因此,亟待对东北大鼓进行分析,帮助大家了解这一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帮助其进行推广和传承。

一、研究东北大鼓艺术形式的重要性
东北大鼓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艺术形式,其原在东北等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且还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就使得具有古老艺术渊源的东北大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离人们的生活也似乎越来越远,在很多年轻人中间已经很少提及东北大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对于东北大鼓的欣赏更加无从谈起。

相关从业者的生存也逐渐受到了恶劣影响,人们对于其所进行的研究越来越少,相关的人才也逐渐偏离此行业,进而转向其他艺术形式的研究中。

这就导致了东北大鼓距离人们的发展越来越远,甚至会出现后继无人的窘境。

面对此情况,相关人员必须对东北大鼓予以更深化的[JP2]研究,鼓励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艺术创作,在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发展,让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东北大鼓焕发出时代的活力,既避免因为时代的原因而导致淘汰情况的发生,也避免中华民族艺术形式的隔断。

二、东北大鼓的溯源与艺术特征
1.东北大鼓的溯源二说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种艺术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多元化的变迁和发展,而且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层面、多载体、多渠道并存的。

追根溯源来讲,关于东北大鼓的发展起源说法也比较多,但大多都是说东北大鼓与其他相似类型的鼓乐是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展的,而且也历经了较多的艺术实践,最终主要形成了两种起源说:“本地说”和“外来说”。

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东北大鼓是从辽西地区的农村音乐中发展过来的,也就是由东北当地的民间音乐艺术演变而生,东北大鼓往往是在农民丰收后或者是有空闲时间时自发组织活动,对历史人物、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等进行歌曲编译并哼唱,很多农民艺人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东北村落大多是以“屯” “甸”“堡”等命名的,所以又被叫作“屯大鼓”。

另一方面,“外来说”认为东北大鼓不是起源在东北,而是与“子弟书”关系密切,然后后期发展融合了东北当地农民音乐而发展为“奉天大鼓”,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还被划分为了不同派别,其中包括奉调、西城调、南城调、东城调、江北派。

2.东北大鼓的艺术特征
东北大鼓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说唱为主。

说故事和唱民歌相辅相成,在东北大鼓原有唱腔的基础上,还融入了我国的戏剧唱腔和东北民歌唱腔,很多东北大鼓唱段颇具京韵大鼓和京剧特色,唱腔流畅且有韵味,唱曲的音调也十分丰富。

在表演时,往往需要表演者从身形、眼神、手势、步态等各方面都具有民族神韵,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凑有质感,才能彰显其艺术魅力。

东北大鼓在题材的选择上主要是来自于戏曲、古代故事传说等,并且内容较为丰富,并且需要艺人用真嗓进行说唱,非常受观众欢迎。

东北大鼓的唱腔音乐多为板腔体,其所使用的曲调也非常简洁,具有独特的韵味,有粗犷浑厚之感。

其唱腔较大,并结合了小嗓和真嗓,不仅成为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而且是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竹板书等重要艺术形式发展的基础,对各个艺术形式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具有极强的艺术参考价值。

三、东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
1.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大鼓早在十年前就被选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自此,东北大鼓作为重要的“非遗”,从国家到基层部门越来越重视对东北大鼓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尤其是东三省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从省厅到县级有关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文件,从法律角度来对东北大鼓进行保护,另外有些地方还设立了专项资金来专门对东北大鼓进行艺术保护与传承。

在东三省地区的努力下,以东北大鼓为核心的艺术活动组织频率越来越高,组织规模不断增大,影响范围也日益广泛,对东北大鼓向社会宣传起到了极好的助力。

比如吉林榆树市、黑龙江省一些市县都在本地区定期举办“东北大鼓艺术表演”活动,吸引了很多观众,并且在活动期间还会邀请国内权威的东北大鼓研究学者组织“东北大鼓文化庆典”或者成立“东北大鼓研究会”,积极讨论
东北大鼓传承的有效方式。

其次,各地政府积极鼓励各类正规艺术团或者群众组织对东北大鼓进行科学的宣传与推广,促进东北大鼓艺术形式得以传承。

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北大鼓的保护与发展,让更多的人知道东北大鼓,喜欢东北大鼓,并主动去传承和发扬东北大鼓。

2.曲、词等创作方面的继承和创新
现阶段我国对东北大鼓的保护才初见成效,但是要对东北大鼓在曲目、唱词等方面进行创新还需要更多、更长期的努力,因为东北大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的影响较大,其曲目和唱词时代感变化较大,这就给其的继承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也制约了其时代创新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东北大鼓曲目和唱词还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

东北大鼓形式是说唱,唱得多,说得少,因此要以此为基础,充分研究其唱腔特点,促进东北大鼓的创新和发展,重新赋予其时代的活力。

现阶段较为流行也最为常见的东北大鼓唱词内容大多来自三国历史、子弟书和草段中的故事或者是各知名的戏曲曲目。

所以,一些以子弟书为歌词选取的东北大鼓歌词历史性和文化性较强,或者是唱词内容丰富,朗朗上口,故事表现形式也十分形象。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大鼓又融入了很多现代化的特征,使东北大鼓更具时代魅力,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也使得其题材越加广泛,魅力性越发深入。

3.发挥高校教学的优势作用
东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现代化、时代性的高校音乐教学。

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音乐对于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素质等方面要求较高。

一些音乐高等学府大多科研和师资力量更强,因此也更有助于帮助东北大鼓进行艺术保护与传承。

一方面,高校具有独特的科研优势。

高校在音乐教学方面一般都会有专业的教师团队,而且音乐教师梯队建设均衡,其中不乏老一辈的音乐艺术家和中青年音乐人才。

随着高校音乐发展,音乐教学的资源不断整合,教育形式多样化、教学体系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特点较为突出,能够为东北大鼓教学提供必要的、专业化的指导。

另外,国家会给到各高校相应的科研经费,而且鼓励高校对民族音乐传承和创新,教师对民族音乐教学的积极性较高,在很大程度上为东北大鼓的研究、保护提供了充足的人员和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都是跨地区甚至是面向全国招生,生源数量和生源地多,学生的民族、家庭背景等存在差异,甚至会有很多学生对本土的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功底,这对于高校对民族音乐研究可以说是十分宝贵的信息数据财富。

高校面对众多的学生群体,在对东北大鼓进行教学的过程也是对其传承的过程,再加上生源优势,东北大鼓传承和发扬就会较为便利。

结语
东北大鼓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舞台上曾经盛极一时,其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及民族风格都让其成为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

东北大鼓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凝结,是极具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说唱音乐艺术。

因此,相关人员对东北大鼓的研究予以深化,通过相关措施的应用,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东北大鼓的魅力,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予以发展。

[参考文献]
胡晓旭.浅谈东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文学,2012(01):93—95.
[2] 毛海英.东北大鼓当代活态传承的策略研究[J].艺术教育,2016(05):104—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