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探究题》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小明在做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
(查阅资料)(1)6H2SO4(浓)+2Fe Fe2(SO4)3+6 H2O +3SO2↑
(2)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

(进行猜想)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可能有二氧化硫。

(实验探究)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并将E中收集到的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

请帮助小明完成下表:
A中硫酸浓度实验现象
A中生成气体
成分
B中品
红溶液
D中品
红溶液
爆鸣实验
实验一98%__________不褪色无爆鸣声只有SO2
实验二45%稍有褪色不褪色有爆鸣声________
实验三25%__________不褪色_________只有H2
(实验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当硫酸浓度达到足够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

(交流反思)(1)写出实验三中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实验二中发生爆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小明又将A装置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改过。

试分析增加的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导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褪色有SO2和H2不褪色有爆鸣声 Fe+H2SO4=FeSO4+H2↑ 2H2+O2
点燃
2H2O 除去二氧化硫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平衡试管内外的压强,防止停止加热时液体倒吸
【解析】
【分析】
【详解】
实验一:根据资料,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那么试管中的品红会褪色;
实验二:根据现象“有爆鸣声,说明生成了氢气,品红褪色了,说明是了二氧化硫;
实验三:只生成了氢气,没有生成二氧化硫,故试管中的品红不会褪色,生成了氢气,移近火焰会产生爆鸣声;
[交流反思]
(1)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Fe+H2SO4=FeSO4+H2↑;把氢气靠近酒精灯火
焰产生爆鸣声是由于氢气发生了燃烧:2H2+O2点燃
2H2O;
(2)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C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D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是否吸收完全;
[拓展延伸]改进后的装置将生成的气体从试管侧边的导管导出,故导管伸入液体中的意义是防止生成的气体向外逸出;该导管的主要作用是平衡试管内外的压强,防止停止加热时液体倒吸。

【点睛】
2.县农业技术员在做土地调查时发现,喜耕田的承包地土壤呈酸性,建议他用熟石灰改良。

喜耕田在向地里抛撒熟石灰时,小明和小旭发现熟石灰有部分呈块状,认为熟石灰已变质。

于是他们取来一些样品,分别做实验验证。

(1)小明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滴加_____,试管内有_____产生。

于是小明断定熟石灰已变质。

(2)小旭也取少量样品放入烧杯,加入少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____溶液,滤液_____。

于是小旭断定熟石灰没有变质。

(3)小明的实验所依据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而小旭的结论依据是样品中仍然存在_____。

(4)根据小明和小旭的实验及结论,你的结论是_____。

【答案】稀盐酸气泡酚酞变成红色 CaCO3+2HCl=CaCl2+H2O+CO2↑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解析】
【分析】
根据酚酞溶液遇到氢氧化钙溶液变为红色,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结合现象进行分析。

【详解】
(1)熟石灰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因此可以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钙已经变质;故填:稀盐酸;气泡;
(2)向滤液中加入适量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故填:酚酞;变成红色;
(3)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小旭的结论说明还有氢氧化钙;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氢氧化钙;
(4)因此结合两个同学的分析可知氢氧化钙是部分变质;故填:部分变质。

【点睛】
本题探讨熟石灰的变质问题,作出猜想之后,重点要试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3.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
这瓶无色溶液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

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初步分析)
(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______溶液。

(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取少重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____。

(实验反思)
(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

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

她采用______测量溶液的pH值______7(填>、=、<),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

【答案】氯化钠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1 碳酸钠
Na2CO3+BaCl2=BaCO3↓+2NaCl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或有气泡产生),该瓶无色溶液是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pH试纸>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不含有氧元素,故一定不会是氯化钠溶液;(2)此标签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2,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为NaHCO3,硝酸钠的化学式为NaNO3,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1,故不会是碳酸氢钠和硝酸钠;
(3)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是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滴加盐酸不会出现溶解的情况,故不会是硫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湖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溶于盐酸且产生气体,故该瓶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BaCl2=BaCO3↓+2NaCl;
(4)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钠不能与盐酸反应,故可以直接向溶液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故填: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
滴加少量的稀盐酸
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或有气泡产生),该瓶无色溶液
是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5)用pH试纸可以测量溶液的pH值,根据pH>7为碱性。

4.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盛有氢氧化的溶液的烧杯中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一)。

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二)。

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由如图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

(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

(3)探究实验后烧杯中溶质的成分。

步骤现象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_____证明没有NaOH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评价反思)
Ⅰ.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得出“溶液中含有HCl”证据不足,理由是_____。

Ⅱ.运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同题。

如工厂用氨水(NH3•H2O)处理废水中的硫酸,能得到一种氮肥一硫酸铵,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Ⅲ.多角度认识少学反应是学习化学的重变方法。

【答案】放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不产生蓝色沉淀白色固体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 2NH3•H2O+H2SO4=(NH4)2SO4+2H2O
【解析】
【详解】
(1)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放出热量。

故填:放出
(2)由如图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3)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不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白色固体产生,说明生成了氯化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故填:不产生蓝色沉淀;白色固体
[评价反思]
Ⅰ.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得出“溶液中含有HCl”证据不足,理由是氯化钠也能和硝
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

故填: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Ⅱ.氨水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3•H2O+H2SO4=
(NH4)2SO4+2H2O。

故填:2NH3•H2O+H2SO4=(NH4)2SO4+2H2O
5.氢氧化钾是一种常见的碱.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依据绿色化学的核心及原则,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了制备氢氧化钾的方案,同时还可制得纯碱等物质,具体流程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经略去):
(提出问题1)溶液C中的溶质除氢氧化钾外,还含有什么?
(猜想与假设1)猜想1:K2CO3猜想2:Ca(OH)2
(实验与探究1)小林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对猜想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C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_____猜想1错误
同学们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小林的实验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____.
(提出问题2)固体D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2)小军同学经分析认为一定含有CaCO3,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可能还含有_____.
(实验与探究2)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证明固体D中存在猜想与假设2中可能还含有的物质_____(所用试剂只能为溶液).
(表达与交流)由反应①和反应②原理制备纯碱的方法就是我国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请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反思与评价)请你写出以上物质制备流程方案中体现绿色化学的核心及原则的一点
_____.
【答案】没有气泡产生加入盐酸量太少,盐酸先和氢氧化钾反应,再与碳酸钾反应
K2CO3+Ca(OH)2=CaCO3↓+2KOH 氢氧化钙取少量固体D放入试管中,无色酚酞试液,如果试液变为红色,则证明可能还含有的物质是氢氧化钙 H2O+CO2+NaCl+NH3=NaHCO3+NH4Cl CO2的循环使用,Ca(OH)2用作建筑材料等
【解析】
【详解】
实验与探究1:
碳酸钾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取少量溶液C于试管中,滴加稀盐
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无碳酸钾,猜想1错误;同学们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小林的实验结论不严密,理由是:加入盐酸量太少,盐酸先和氢氧化钾反应,再与碳酸钾反应;
提出问题2:
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钾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CO3+Ca(OH)2=CaCO3↓+2KOH;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钙;
实验与探究2:
取少量固体D放入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如果试液变为红色,则证明可能还含有的物质是氢氧化钙;
表达与交流:
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氨气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总式为:H2O+CO2+NaCl+NH3=NaHCO3+NH4Cl;
反思与评价: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上述流程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是:CO2的循环使用,Ca(OH)2用作建筑材料等。

6.小亮学完合金后,知道了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白铜中含有铜和镍(Ni)。

他决定探究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查阅资料]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NiSO4,并放出氢气。

写出镍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猜想与假设]根据教材中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查阅的资料,对以上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作出猜想:猜想①Fe>Ni>Cu;猜想②________。

(3)[实验探究]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镍片浸入Fe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镍片表面无明显变化。

证明________(填“猜想①”或“猜想②”)成立。

(4)[拓展延伸]用铜片、NiSO4溶液和________,通过实验探究也能判断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Ni + H2SO4=NiSO4 + H2↑ Ni>Fe>Cu 猜想①铁片
【解析】
【分析】
【详解】
(1)[查阅资料]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判断反应方程式:Ni + H2SO4=NiSO4 + H2↑;(2)[猜想与假设]根据Ni可以与稀硫酸反应,说明Ni比Cu活泼,猜想②Ni>Fe>Cu;
(3)[实验探究]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镍片浸入Fe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发现镍片
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Fe比Ni活泼,猜想①成立;
(4)[拓展延伸]用铜片、NiSO4溶液和铁片,通过实验探究也能判断Fe、Cu、Ni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故答案:(1)Ni + H2SO4=NiSO4 + H2↑ (2)Ni>Fe>Cu (3)猜想① (4)铁片
7.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小组利用盐酸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A B C D E

请回答:
(1)写出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

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和CaCl2
猜想三:NaCl、CaCl2和Na2CO3
猜想四:______。

(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______是错误的。

(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
无明显现象猜想二不成立
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
______猜想四成立
氯化钡溶液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

【答案】Na2CO3+2HCl═2NaCl+H2O+CO2↑ NaCl和Na2CO3三有白色沉淀产生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析】
【分析】
【详解】
(1)E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

(2)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则说明有剩余的盐酸,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可以与碳酸钙反应,故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可能是氯化钠,氯化钠和氯化钙、氯化钠和碳酸钠,故猜想四是NaCl和Na2CO3,故填:NaCl和Na2CO3。

[进行讨论]由于碳酸钠和氯化钙会反应,不能共存,故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故填:三。

[设计实验]猜想四成立,则含有碳酸钠,加入的氯化钡会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填: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故填:反应物是否过量。

8.某化学小组将少量过氧化钠(Na2O2)粉末加入盛水的试管中,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提出问题)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甲同学:生成氢氧化钠
乙同学:生成碳酸钠
丙同学:生成氢气
丁同学:生成氧气
(1)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推测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5)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拓展)
(6)根据所学知识,请你预测将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加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反应现象
_______。

【答案】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所以反应后,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碳元素
说明无氢气生成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2Na2O2+2H2O=4NaOH+O2↑有气泡产生,有蓝色沉淀生成
【解析】
【分析】
【详解】
(1)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推测不正确,理由是: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所以反应后,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碳元素;
[实验探究]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5)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H2O=4NaOH+O2↑;
(6)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故将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加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反应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有蓝色沉淀生成。

9.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
通常条件下,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实验操作、记录、分析)
实验一:
(1)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__,装入试剂,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VmL气体,连接装置。

(2)打开弹簧夹_____________,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除。

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
V1mL。

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关闭弹簧夹 K1、K2,再(填操作方法),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

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 K2。

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 V2mL,其数值等于已反应的_________之外的气体总体积。

实验二:
(4)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

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X”、“Y”、“Z”)。

Y 的体积分数在 60s 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处理)
(5)实验一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

(6)实验二中,200s 时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7)有人认为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其它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由实验二判断此说法是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气密性 K 1、K 2 2NaOH+CO 2=Na 2CO 3+H 2O O 2、CO 2 Z 水蒸气冷凝
1V-V 100%V ⨯ 12V -V
100%V
⨯ 76.66% 错误 由实验 2 可知,空气中水的体积分数为 1.98%,而空气成分的气体杂质体积分数为 0.03% 【解析】 【分析】 【详解】
(1)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打开弹簧夹K 1、K 2,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除。

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 1mL 。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 2=Na 2CO 3+H 2O ; (3)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白磷是可燃物,空气中有氧气,还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进行的操作是向烧杯中加入热水;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与氢氧化钠反应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故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 V 2mL ,其数值等于已反应的O 2、CO 2之外的气体总体积;
(4)人体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且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与水蒸气含量增大,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水蒸气的含量,故Z 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Y 的体积分数在 60s 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水蒸气冷凝; (5)二氧化碳的体积为(V-V 1) mL ,其体积分数为1
V-V 100%V
⨯;氧气的体积是(V 1- V 2),其体积分数为
12
V -V 100%V
⨯; (6)气体的总质量分数为100%,其中x 占17.17%,y 占2.50%,z 占3.67%,故实验二中,200s 时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100%-17.17%-2.50%-3.67%
=76.66%;
(7)有人认为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其它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由实验二判断此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是由实验 2 可知,空气中水的体积分数为 1.98%,而空气成分的气体杂质体积分数为 0.03%。

10.实验室中用一氧化碳还原纯净的23Fe O 粉末.反应后装置中玻璃管内固体粉末由红色全部变为黑色.小明同学认为该黑色固体全部是铁,但小军同学提出了质疑,于是同学们提出查阅资料,寻求真理.
(查阅资料)
①一氧化碳还原23Fe O 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时间有关,产物可能是
34Fe O 、FeO 、Fe ②几种物质的性质
物质性质 Fe 23Fe O FeO 34Fe O 颜色 黑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能否被磁铁吸引

不能
不能

③已知反应:342323Fe O 8HCl FeCl 2FeCl 4H O FeCl +=++,溶液呈棕黄色
(实验探究
()1该小组同学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细后,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粉末全部能被吸引,
则该黑色粉末中不可能含有23Fe O 和______ (填化学式).
()2黑色固体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Ⅰ:全部为Fe 猜想Ⅱ:全部为34Fe O 猜想Ⅲ:______ (填化学式)
将黑色粉末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全部溶解,观察现象:
①有无色气体产生,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 (填化学式). ②溶液呈棕黄色
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出上述猜想______ 正确.
(评价与反思)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 .
若撤出装置中点燃的酒精灯可能造成的后果______ .
Fe O Fe Ⅲ检验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碳污染环境
【答案】FeO Fe和34
【解析】
试题分析: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细后,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粉末中不可能含有Fe2O3和FeO;黑色固体粉末的成分有三种情况:猜想Ⅰ:全部为Fe猜想Ⅱ:全部为Fe3O4猜想Ⅲ:Fe和Fe3O4;黑色粉末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全部溶解,观察现象:①有无色气体产生,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铁,因为铁能够和酸反应生成氢气;②溶液呈棕黄色由上述实验现象,得出上述猜想Ⅲ正确;溶液呈棕黄色,说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Fe3O4;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物中的二氧化碳;若撤出装置中点燃的酒精灯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一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考点:鉴别物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基本概念和原理
11.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紅色。

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1)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查阅资料: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

(提出问题)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与分析)
假设1: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

假设2: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_____。

假设3: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_____。

由碱的性质可知,假设1不成立。

(实验探究)
(拓展延伸)
(3)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

请解释其原因:_____。

(4)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_____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举一例即可)。

【答案】()222Mg+H O=Mg OH +H ↓↑ CO 2 降低 溶液红色褪去 降低温度 隔绝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钾 【解析】 【分析】 【详解】
(1)镁与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反应 方程式为
()222Mg+H O=Mg OH +H ↓↑;
(2)酸性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氢氧化镁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实验结论2是氢氧化镁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实验的现象是溶液红色退去;如假设3成立,则说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实验步骤是将溶液降低温度,隔绝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如红色退去,则说明猜想3成立;
(3)金属钠比镁更活泼,故将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后,钠与溶液中的水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故有蓝色沉淀出现;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钾 最活泼,故将钾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12.实验探究和证推理是提升认知的重要手段。

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一定量的稀氯化铜溶液中,出现蓝绿色不溶于水的固体。

该同学对生成蓝绿色而不是蓝色体的现象产生疑惑。

(资料)
(1).CuCl 2溶液与NaOH 溶液反应可生成值色体( Cu (OH )2).在氢氧化钠较少的情况下会生成蓝绿色碱式氯化铜(Cu (OH )Cl ).其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

(2)Cu (OH )2在60℃开始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100℃分解完全,碱式氯化铜在30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氯化氢,在400℃分解完全,
(猜想)蓝绿色固体可能是:①Cu (OH )2②Cu (OH )Cl 晶体:③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该同学取31.25g 蓝绿色固体,加热至100℃出现黑色固体,则猜想______不正确。

继续加热到400℃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装置中药品足量)
已知实验所得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