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筑路人演讲稿-word范文模板 (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筑路人演讲稿
篇一:筑路人
筑路人
一条条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公路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覆盖了我国九百六十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更像是布满人体的一条条脉络,为祖国大江南北输送着发展
的营养物质。
可是,人们在享受这越来越发达的交通网络系统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还会记得,曾经在某条公路某座桥,都有哪些筑路人驻足在这
里顶着烈日冒着严寒将天堑变成了通途。
不管是怀着对路桥事业崇敬的远大理想,还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而踏入这个行业,无论是何种原因,既然因工程而相聚,立足于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关山万里,
选择了四海为家。
或许不是因为喜欢而选择,但一定能因选择而喜欢。
我们过
去修完的路,现在正在修筑的路以及未来将要修筑的路,也许都无人想起,有
那么一队筑路人,曾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默默地做出过贡献。
青春是一首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歌,像地涌金莲一样,平淡、持久、温馨、高贵
的外表下蕴涵的是美丽、坚韧、醇厚的生命本质。
可是我们很多筑路人,在毕
业后就将风华正茂的青春献给了路桥事业。
我们从纯真与憧憬的学生时代踏上
梦想的征途,路上有荆棘也有鲜花,会失败也会成功,但我们始终继续努力地
迈步,坚定地朝前眺望。
因为我们是筑路人,像那穿越高山的隧道,像那跨越
江河的桥梁,无声无言,却坚挺、笔直地悄然屹立。
站在外面的人看到做工程的,总是觉得做工程的人都是有钱的;而我们做工程的,每当看到别人跟家人团聚,有正常的休假的时候,
内心都是无比的羡慕。
筑路人的生涯本来就是艰辛而劳苦的,就是因为没有路
我们才要去修,没有桥才要去架,呆工地的人都知道工程便道往往是修好后的
路线的几倍。
很多时候因工程地理位置的关系我们总是在外面的时候不想回工地,回了工地就不想出去,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宁愿享受孤单的宁静,也不愿去
凑那颠簸的热闹。
筑路人的辛酸也唯有筑路人才能明白,哪里条件最坚苦,哪
里就有筑路人的足迹,哪里交通最不便,哪里就有筑路人的身影。
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多少次机械的轰轰隆隆,多少筑路人在条件恶劣的野
外艰辛地工作。
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不管严寒酷暑,总是风雨兼程,也许
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工程其实也是一种服务一种贡献,在他们的心里,只是单纯
地想着把质量做好,把进度赶上。
筑路人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驱力量,所
谓要致富先修路的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就是往往一个地区开始修路了,经济就
开始增涨了。
我们把汗水都滴落在建设的路上,把青春都挥洒在梦想的田野。
进入工程建设
行业四五年的时间,让我成熟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更是看到很多人是把一辈
子都献给了路桥事业。
因为一个工地往往一呆就是两三年,有时候工地还未开
工就进场,工程完了还在扫尾,经常都是对一个工地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虽然
有时也会觉得呆在工地上辛苦而枯燥,单调的生活环境会让人偶尔变得迷茫,
但每当看到一条条奔向致富的大道伸向远方,一条条隧道穿山而过,一座座桥
梁横卧两山的时候总会让我觉得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我们是筑路人,是工人,我们平凡,在平凡中伟大。
BT项目质安科(***)
篇二:做一个永远的筑路人
做一个永远的筑路人
记泸溪县第一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王伏龙
王伏龙,201X年6月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物理专业,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学位,学业成绩优异,同年6月作为优秀人才引进,执教泸溪一中高中物理学科。
他来自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外,名人辈出,享有“国藩故里、湘军摇篮、女
杰之乡(蔡畅、秋瑾、唐群英、向警予)”——湖南省双峰县。
用他的话说:我是一个永远的筑路人,我将用我的双手描绘一朵朵鲜艳的桃李,用我的肩膀
承载一根根高耸的栋梁,用我的胸怀蕴育学生的梦想?????? 是的,16年来,
他孜孜以求,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地在教学一线经受磨炼,升华思想,无时无
刻不在奉献着灿烂的青春时光,在平凡的教学天地奏响人生最精彩的华章。
他
是一个永远的筑路人:他的背影是学生的丰碑;他的汗水是知识的珍珠,他的
梦想是校园的风采。
笔者很早就听说过他,但对他的了解是在201X年全县理
化生教师“实验操比赛”的现场。
他作为一个评委,他以公正的审评态度,过
硬的专业知识,踏实的敬业精神,给整个现场人员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同
时在他身上,也显现出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地域人物所具有的特性。
然而真正对他的认识是在201X年1月的一天晚上,寒气冻结了整个一中校园,高一教学楼二楼办公室里,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全神贯注:他时而拨弄实验仪器,时而伏案记录。
我下意识的看了一下时间 1
已是10点29分。
每当与泸溪一中教师谈到此事时,他们毫不犹豫地赞叹说:“对他勤奋的工作、求真的探索,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但他严谨、求精的态度,不得不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