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生态文学作品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生态文学作品片段
阿来“山珍三部”(《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
“山珍三部”系列三本书书写了现代人一味地追求金钱、权力,不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从而给大自然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的故事。
胡志红也对阿来的创作进行了解读:“在文学创作中,阿来始终对历史长河中人类命运的兴衰沉浮保持密切的关注,也对人类在进入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人性的异化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深感不安。
他尤其偏爱立足生态整体的立场探究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间的复杂纠葛,洞悉导致和加剧自然生态异化的深层社会人文根源。
阿来一直致力于探寻人性救赎的人文路径,进而实现生态康复。
有鉴于此,生态问题了阿来作品关注的恒久主题,为此,阿来及其作品也颇受生态批评界的关注。
阿来对大自然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始终以一颗博爱之心感受着自然万物的声息,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
奥斯汀《少雨的土地》
《少雨的土地》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丽·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以作者在沙漠小镇十二年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而成,它改变了人们对沙漠的认识。
在胡志红看来,奥斯汀采取了宽阔的生态中心视角,淡化人的作用和声音,让沙漠中的一切生物(包括动植物和人)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认识、欣赏世界或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由于叙述视角的扩散,众多声音的参与,其文风朴实无华或曰‘接地气’,毫无矫揉造
作之嫌,让自然之物按照自然的节奏如其所是地呈现。
当然,在她的时代,她这种陌生化的风格,梭罗早已开始探索,而她将其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她将‘环境’挪到了男性作家主导的自然书写的视野范围之外,置于那片苍凉、贫瘠、干枯、丑陋、恐怖的土地——沙漠,并创造了‘沙漠美学’。
她因此也将广大读者置于完全陌生的背景之中,让他们有眩晕之感。
”
吉尔伯特·怀特《塞尔伯恩博物志》
胡志红认为,尽管《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畔生活实践,但他不是如实记录,而是将两年多的时间压缩至一年,在生机盎然的夏天修建并入住瓦尔登湖畔的新家,经过秋天、冬天,在目睹万物复苏的春天后激动地离开。
“为了服务于梭罗生活实践的目的,整部著作的内容按照季节框架来组织安排,也即‘夏天—秋天—冬天—春天’的顺序,这种季节框架能蕴含作品的象征内涵,夏天象征成长,秋天象征收获,冬天象征沉思,春天象征新生或觉醒,所以可以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关于季节的书。
当然,这种季节不只是自然季节,还关涉到生命的季节。
这种季节框架的优点是弹性大,容量大,能将有关自然、社会、文化、人生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都可纳入其中。
这种以季节为框架的书可随时提醒我们,人毕竟是自然环境的存在物,人的创造物——文学也深受自然季节的影响,借此以培养、提升读者的生态意识,这也是传记体生态文学文本的显著特征。
”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浪漫主义时代最伟大的生态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代表作。
这部散文作品记录了梭罗在美国东北部康科德镇附近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的经历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
梭罗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立的价值并相互联系成为统一的整体,人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拥有完整真实的生命。
面对崇拜时尚和物质享受至上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梭罗发出了“简单,简单,再简单”的大声疾呼。
这呼喊声饱含了他对未来的生态危机的担忧和对过往简单生活观的思考,传遍了整个世界,也改变着一代又一代人。
很多作家和读者都效仿梭罗的生活方式,人们对梭罗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高。
1985年《美国遗产》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瓦尔登湖》名列第一,此后好几次类似的评选它仍然位居榜首。
梭罗已经成为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绿色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