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__完整版复习过程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8dfe87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2.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三种。
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3、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c4d70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e.png)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写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这个地方与世隔绝,居民生活美好宁静,渔人离开后再去找就找不到了。
②重要程度:在初中语文里挺重要的。
它是文言文的经典篇章,能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像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啥的,也能锻炼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③前置知识:要先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像“之”“而”“其”这些词常见的意思得了解,还有文言文的句式。
④应用价值:能提升大家对文言文的理解,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表达,在写作文描绘美好地方的时候可以借鉴。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体系里,是经典的精读课文,和其他描写古代社会景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文言文相关。
②关联知识:和古代文化里的隐逸文化、农耕文化有关,还和其他文学作品里的理想乡概念有联系,像《格列佛游记》里的慧骃国也有点类似世外桃源那种感觉。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文言文功底要求高一些,有些实词的生僻用法不好理解,像“阡陌交通”里的“交通”古今异义,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交通工具那些,而是交错相通的意思。
- 关键点:理解作者表达的那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思想。
④考点分析:在中考中很重要,考查方式有字词解释,像解释“便扶向路”的“扶”(沿着、顺着);句子翻译,比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要准确翻译;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详细讲解- 【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乱世,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他对这种现实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就创作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是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世界。
就像我们现在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幻想一个没有压力惬意的地方一样。
②内容赏析:- 文本解读:从开头渔人忘路之远近,到发现桃花源,进入后看到里面的田园风光、安居乐业的居民,再到离开后找不到路,整体故事充满奇幻色彩。
- 主题分析:主题就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ad8cd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c.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全文描绘了一个幻想中的理想社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桃花源记》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一、《桃花源记》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道士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道家学者,他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正处于政治挫折和生活困顿的阶段。
因此,他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一个偶然发现的桃花源中。
一位渔夫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山林中的小溪,顺着溪水一路向上,最终发现了一个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
这个桃花源中住着一群世外高人,他们过着平和自由的生活,与外界毫无联系。
三、《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想社会的设想、追求心灵的净土等。
通过描述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陶渊明传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并倡导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桃花源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它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深刻表达了人们的心灵诉求。
五、《桃花源记》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心灵净土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依然存在。
《桃花源记》提供了一种理想社会的设想,为人们思考现实社会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启示。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路径。
以上就是对《桃花源记》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有助于读者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桃花源记》虽然是一部古代文学作品,但它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理想主义精神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探讨。
愿我们在追求理想社会的道路上,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帮助。
桃花源记的知识点梳理
![桃花源记的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ad00a0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7.png)
桃花源记的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著名小说,是由唐代诗人陶渊明所创作的。
这部小说道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景象,即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战争,没有疾病,没有饥荒,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解析。
一、背景知识桃花源记是唐代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小说,书中的情节大致说的是一个隐蔽的桃花源。
这是唐代社会在和乱之后,文人士林逃到山中避难,顺便发现的一个没有人烟的山林。
这个山林里物产丰富,没有政治的干扰和社会的贫富差距,这个故事被解读为对唐朝政治和道德领域的一次反叛。
二、主要人物1、游士坐游士坐是桃花源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热爱自由和平的生活,和林中的猎民、农民及渔民成为好友。
2、村民村民们是重要的人物,他们都是和平的生活,不担心所谓的外边纷争,唯一的任务就是忙于种植和捕鱼,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3、旁观者旁观者是那些在外界闲逛的士兵,他们最终问到了桃花源的位置。
三、主要情节1、图景之美这个物美价廉的农场比几千年来所有的农场都要好。
桃花源中所出产的水果和鱼肉极其美味,其景象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2、秩序之美游士坐说服全村人按照自然环境、人口规模和肉体劳动为基础恢复中世纪最基本的社会秩序。
较大的决策将通过全体村民表决,所有的工具、生产力都是公共财产。
所有成年男女每年两月到山下城镇交答卷、缴纳税款。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民主投票制度。
3、迷漫之美桃花源中的水晶泉流到了整个社区,时刻流动着一条松散而幸福的界线。
村民们和游客坐在水底下弯腰,为鱼儿和蜻蜓嗑糖。
游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活动,村民们用小船将食物和家具运送到亲戚的房子。
四、主要思想1、隐逸思想桃花源的出现代表了中国人对音乐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可以被视为传统中国隐士的乌托邦,他们尽可能地远离人群,以便更深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和绝对的平和与安宁。
2、大和谐思想桃花源是一个好的社会模型,它不仅在桃花山地区创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也在经济和农业领域创造了许多财富。
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82820e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9.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概括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市) 人,东晋有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二、文言词语[ 缘]沿着,顺着。
[夹岸] 两岸。
夹,在两旁。
[数 ]几。
[芳 ]香花。
[落英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 ]众多样子。
[复 ]再。
[仿佛 ]朦朦胧胧,形容看得不真实的样子。
[才 ]仅。
[平旷]平展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 ]田间小道。
[悉、咸]全,都。
[黄发 ]指老人。
[垂髫 ]指儿童。
[怡然]形容愉悦。
[乃]竟然。
[具 ]详尽。
[问讯 ]探询信息。
[云 ]说。
[叹惋 ]叹息吃惊。
惋,吃惊,诧异。
[延 ]邀请。
[语 (y 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 ]以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 快乐的样子。
[规]计划。
[果 ]实现。
三、课文 1.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2.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如何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平定幸福,风气朴实;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白手起家,安家乐业,和平平和的理想社会。
4.作者为何要虚假一个与现实对峙的美好世界? 寄望自己的政治理想,反应广大人民的梦想; 对美好生活神往,对黑暗社会批评。
5.你如何对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亮比较,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望,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评,客观上反应了广大人民的梦想,拥有必定的踊跃意义; 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印迹,有必定的复古偏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51bab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4.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希望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二十九岁起,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污浊。
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今属江西)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
从此寄身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一生不慕荣华,热爱自然,归隐后写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意境平和、静穆、深远,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有味。
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愿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文,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字音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间隔(jiàn) 垂髫(tiáo)语云(yù) 平旷(kuàng) 诣(yì) 遣(qiǎn)要(yāo) 刘子骥(jì) 郡下(jùn)三、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617bd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9.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短篇散文。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杰作。
一、作品背景《桃花源记》写作于东晋时期,是陶渊明在当时政治动荡的局势下,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的产物。
通过描绘一个隐秘而宁静的理想乡村,作者传递了他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态度。
二、故事梗概《桃花源记》故事发生在一个偶然的时机。
陶渊明偶然间迷入一个隐藏世外桃源,那里的居民与外界完全隔绝,过着和谐、快乐的生活。
他们不知世间的纷扰和恶劣环境,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社区。
陶渊明在这里度过了数月的时光,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与自由。
最终,他决定告别桃花源,回到现实社会。
三、主要人物1. 陶渊明:本文的作者,文学家,也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他代表了普通人对现实社会困苦生活的厌倦,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2. 桃花源居民:他们生活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
他们勤劳守望,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四、主题思想1. 恢复原始生活:《桃花源记》表达了对原始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现实生活困顿的情况下,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恢复纯真和宁静。
2. 乡村幸福:文中描绘了桃花源居民和谐、快乐的生活状态,强调了农村生活的优点与价值。
3.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桃花源记》通过隐喻的手法,批判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反抗。
五、艺术手法1. 自然描写:《桃花源记》以丰富细腻的自然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桃花的盛开、山水的美丽、鸟语花香的景象,展示了自然的神秘而美好。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汇总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680802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1.png)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桃花源记》重点知识汇总《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这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重点知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 1一、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诗人,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著有《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五柳先生传》等。
二、重点词语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顺着)2、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3、欲穷其林(尽)4、初极狭,才通人(只,仅仅)5、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8、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10、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11、见渔人,乃大惊(竟)1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全,都)14、问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15、此人一一为(给)具(同“俱”,详细地)言所闻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7、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18、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原来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19、及(到了)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20、寻向所志(标志),遂(竟,终于)迷21、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往,未果,寻(不久)病终22、后遂无问津(探访,访求;津,渡口)者三、通假字1、具答之(同“俱”,详细地),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四、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3、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五、重点句子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d1644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f.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
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 (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第一部分(第 1 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 2、3 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 2 段 :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 3 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 4、5 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117f3cb240c844769eaee8e.png)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时期诗人,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记,古代一种文体。
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表一些议论或感慨。
“记”往往是记叙文。
二、字词积累1、古今异义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如:阡陌交通今义:指运输业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如:芳草鲜美今义:食物的味道好)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不足(古义:不值得,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今义:不充足,不满)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男人的配偶)无论(古义:更不用说,如:无论魏晋今义:表示条件的关联词)2、通假字要要通邀,邀请;如:便要还家。
具具通俱,详尽;如:具答之。
3、同义词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 具:具答之沿着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4、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5、一词多义舍(1)动词,丢弃,如:便舍船。
(2)名词,房屋,如:屋舍俨然。
寻(1)动词,寻找,如:寻向所志。
(2)副词,不久,如:寻病终。
志(1)动词,做记号,如:处处志之。
(2)名词,记号,如:寻向所志。
(3)名词,志向,如:睿素无北伐之志6、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得无人问津落英缤纷鸡犬相闻三、重点句子翻译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孩子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30f82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4.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名篇。
1. 内容概述《桃花源记》是一篇以桃花源为主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偶然发现的桃花源的仙境,描写了那里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与外界隔绝的状态。
文中主人公一行人偶然间发现了这个遗世独立的桃花源,感叹于这里人民的自给自足、和平安宁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离开后无法找到回去的路。
这篇文篇通过描绘遗世独立的桃花源,寄托了人们对乌托邦式美好未来的向往。
2. 人物角色2.1 主人公主人公是一个意外来到桃花源的旅人,他和同伴偶然发现了桃花源的位置,被这里人民的美好生活所折服。
他试图向外界传达桃花源的存在,但并未成功。
2.2 桃花源人民桃花源人民生活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乌托邦般的地方。
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食物丰足、人民安宁。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和社会动态一无所知,过着与世隔绝的状态。
3. 美好生活的描绘《桃花源记》通过详细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好乌托邦一般的世界。
在桃花源的山水之间,环境优美,水清花丽,动物和谐相处,形成了一片人间仙境。
而人民的生活也十分幸福、和平,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劳动也有丰盛的食物,没有纷争和矛盾。
他们与世隔绝,没有被外部的世俗所困扰。
4. 寓意与反思4.1 平和与安宁《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被视为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给人们展示了平和与安宁的生活场景。
这一点反应了古代文人对平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给现代社会传递了人们对和谐共处、追求内心安宁的重要性的思考。
4.2 隔绝与怀旧作为一篇描绘与外界隔绝的故事,不禁让人们思考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寻找一些养生活、减压的方式,以及与社交网络、繁忙的工作相对立的的生活方式呢?5. 文学风格《桃花源记》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呈现,旨在描绘和表达一种理想和未来的美好愿景。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0cae2a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6.png)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桃花源。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二、重点字词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
4、欲穷其林:穷,尽。
5、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才,仅仅,只。
7、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9、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10、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悉如外人:悉,全,都。
12、黄发垂髫: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3、具答之:具,详细。
14、咸来问讯:咸,全,都。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不复出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17、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18、问今是何世:何世,什么朝代。
19、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21、皆叹惋:叹惋,感叹、惋惜。
2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23、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2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
道,说。
25、既出:既,已经。
26、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27、处处志之:志,做记号。
28、及郡下:及,到。
29、诣太守:诣,拜访。
30、寻向所志:寻,寻找。
向,先前。
志,记号。
31、遂迷,不复得路:遂,终于。
32、欣然规往:规,计划。
33、未果:果,实现。
34、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51748a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d.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泂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二、内容赏析:1、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平和③百姓生活和乐。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48058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4.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作品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 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 81 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抒情、议论、说明。
它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3、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2)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屋)(3)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4、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4)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三、重点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15bd55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0.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桃花源记》是一篇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
全文记述了一个桃花源
的故事,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一些关于《桃花源记》的知识点归纳整理:
1. 作者:《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以清新自然的文笔和才情横溢的作品而著称。
2. 内容梗概:故事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了一个人间仙境——桃花源,在那里,居民们与世
隔绝,和平安宁,过着简朴自然的生活。
渔夫回去告诉了别人,但是后来再去却无法再找到这
个地方。
3. 主题:作品主要描写了人们对世外桃源的憧憬和追求,以及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同时
也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乱世的逃避。
4. 形式:《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和优美的文笔,情感真挚,文字流畅,
并以叙述的方式展现出作者对桃花源这个世外仙境的向往和憧憬。
5. 影响:《桃花源记》被后人誉为中国古典散文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并对后世
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主题和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学中永恒的话题和优秀的表现手法。
总之,《桃花源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通过
对这篇作品的整理归纳,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它的作者、内容、主题和形式特点,以及它在
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完整版)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d27e397e87101f69e3195f7.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文章主题】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答: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②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①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答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中考复习之《桃花源记》知识点
![中考复习之《桃花源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684ae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4.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3.欲穷其林穷:尽4.初极狭极:很,非常5.才通人才:只,仅仅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7.悉如外人。
悉:都。
8.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1.便扶向路。
向:先前12.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3欣然规往。
规:计划。
14.未果,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
三.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四.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错相通。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鲜艳美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
五.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名词,“所做的标记”)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竟然)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六.成语(1)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5f7129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8.png)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呀!咱们一起来瞧瞧这里面的文言文知识点,包您收获满满。
先来说说字词。
“缘溪行”的“缘”,是“沿着”的意思,您想想,沿着小溪前行,是不是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鲜美”这个词,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食物味道好,在文中指“鲜艳美丽”,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那般鲜艳美丽,您说妙不妙?“便要还家”的“要”,读“yāo”,是“邀请”的意思,人家热情地邀请您去家里做客,多温暖呀!再说说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这差别可大了去啦!难道您能想象在古代说“妻子”是只指老婆一个人?“绝境”在古代是“与世隔绝的地方”,如今指“没有出路的境地”,这意思完全不同了呀!还有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的“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渔人看到那美景感到特别惊讶,是不是很生动?“处处志之”的“志”,是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您就仿佛能看到渔人一路做标记的样子。
文言句式也很重要。
“问所从来”,这是个宾语前置句,正常应该是“问从所来”,是不是有点绕?但理解了就会觉得很有趣。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是省略句,省略了宾语“之”,应该是“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这篇文章的语言那叫一个优美。
陶渊明用简洁而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桃花源。
就好像是一位画家,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那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难道不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而桃花源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场景又多么像一幅温馨的田园生活图!学习《桃花源记》的文言文知识点,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
每一个字词、每一种句式,都是一颗璀璨的宝石。
当您把这些宝石都收集起来,您就拥有了打开古代文学大门的钥匙。
您难道不想拥有这把神奇的钥匙,去领略更多古代文学的魅力吗?所以呀,认真掌握这些知识点,您一定会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
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
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
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
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 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7、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
(3)桃
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