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堂必修5专题04 归去来兮辞 并序练 含解析00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荒芜.()惆怅.()衡.宇()盈樽.()轻飏.()熹.微()眄.庭柯.()
壶觞.()矫.()首盘桓.()崎岖
..()出岫.()西畴.()
窈窕
..()
【答案】WúChàng héng zūn yáng xī miǎn kē shāng jiǎo huán qí qū xiùChóu yǎo tiǎo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策.扶老以流憩 B.或棹.孤舟
C.园日.涉以成趣 D.乐琴书
..以消忧
【答案】C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木欣欣以向荣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和③都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关系;②是介词“把”;④是介词“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悦亲戚
..于西畴
..之情话 B.将有事
C.既窈窕
..
..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亲戚”古义为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为有婚姻关系的人,不包
含家人。

B项“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农事;今义是泛指,范围扩大。

C项“窈窕”古义指(宫室、山水)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答案】C
二、课堂回顾
6.从文章的序言和第一段看,作者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4)觉今是而昨非
三、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

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

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
《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
..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寻:不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用来②把③因④用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

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容春堂记
明·归有光
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

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

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

园有堂,启北牖.,则马鞍山如在檐际。

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

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

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

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矣。

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

曾点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

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渊明可以语此矣。

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

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

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

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

庚戌岁,同试南宫。

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

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例:照例
B.启北牖.,则马鞍山如在檐际牖:窗户
C.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矣易:改变
D.甫.三载,已倦游甫:刚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易”在此是“替换”
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与.监郡者不合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去县治二里所.若属皆且为所.虏
C.乃.皆舍目前之近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非独以.两家世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容春堂坐落于吴淞江畔的小虞浦。

堂外有园,园外清水绿畴,风景如画;园中间植有四季花木,春意自来,故名此堂为“容春堂”。

B.在第二段中,作者引了孔夫子与门徒赏春言志的故事。

别人都在春光美景中说想当官的志向,惟独曾点说志在享受这一派春光。

C.第三段引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作者说“渊明可以语此矣”,因为他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离开官场、享受春光的人。

D.第四段简述“我”和兵溪先生两家为世交,上一代就情意相投,而且“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因此写下《容春堂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错在“而且‘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因此写下《容春堂记》”,原文是说“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

”可知“我”
写《容春堂记》,不仅因为“我”和兵溪先生两家为世交,相知很深,更是因为“我”对人生进退有感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4分)
②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

(3分)
③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3分)
【答案】(1)他认为,春存在于天地之间,虽然阴山雪岭、幽岩寒谷,无处不到,唯独像这样的堂才可以容纳它。

(“谓”、“虽”、“之”及句意各1分,共4分)(2)在春天的时候,(他们)一起鼓着瑟唱着歌,是那么悠然闲适。

(“当”、“相与”及句意各1分,共3分)(3)兵溪先生嘱咐我写堂记,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属”、“书”及句意各1分,共3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兵溪先生在山西漳河上游任县令,因为和监督州郡的御史合不来,按例必须挪动职务,便愤怒地回到故乡。

他在昆山县西境的小虞浦购置了一块园田,离县城才两里左右。

吴淞江从太湖往东流,蜿蜒入海,江的南北,散布着许多连通江的河渠如同百足,其中的小虞浦离县城最近,坐船往来,一天可以走几十回。

园中有个大屋子,向北开了窗户,由此往外看,那马鞍山就如同在屋檐边一样。

园中间植有四季花木,园外河流、田野如画,所以先生给这座堂取名容春。

他认为,春存在于天地之间,虽然阴山雪岭、幽岩寒谷,无处不到,唯独像这样的堂才可以容纳它。

实际上四时的景物,山水的名胜,必定存在于广大而少人烟的地方,那金马玉堂、紫门黄阁的地方是不能兼而有之的。

从前孔子和他的门徒在沂水河岸论道。

在春天的时候,他们一起鼓瑟唱歌,那么悠然闲适。

天下之乐,没有可以替代此时之乐了。

孔夫子让几位弟子谈志向,却都舍弃近在眼前的事,而神往于做官当贵族,唯独曾点在这时候能说此风景,所以引起孔夫子喟然长叹。

大概是由于春光是大家所共同享有的,而知道其中乐趣的只有曾点一人。

陶渊明写的《归去来辞》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只有陶渊明先生才可以说这样的话。

兵溪先生嘱咐我写堂记,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我曾祖父的哥哥和兵溪先生的已故的父亲思南公,于成化十年同时被举荐参加乡试。

那年王文恪公是乡试登第的第一名。

后来我曾祖父的哥哥官至城武县令,思南公官至郡太守。

我和兵溪先生是同年生的,可是兵溪先生乡试中举比我早九年。

嘉靖二十九年,我们又一同在南京的考场应试。

兵溪先生在广平做官,刚三年就已经厌倦宦游生活了,而我到现在还在设馆授徒,靠教书吃饭。

所以,我写这篇堂记,并不仅仅因为两家上一代就情意相投,也不仅因为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而是因为对人生进退的际遇有所感触的缘故。

美文赏析
菊花人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中静放,娇媚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

闲暇时,便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
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

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
可是,他真活得如世人所说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理解他那决然离开人人豆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的情怀?能够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力挽回历史潮流的,既然这样,他就没有必要留恋,就只有选择愤然出世。

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哀,走得寂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只有在内心里矛盾,在内心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结“菊花”人生。

于是,陶渊明希望自己“出”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入”则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

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陶渊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

“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了。

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单了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其内”。

我想,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与他而言都已不重要。

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对人生,对自然的真爱,是他对超越平常人生的与众不同的全部诠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幽幽品味着他的菊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