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自编教程——窥园斋陈鸿雪(义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书法的定义
书法位列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只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1、广义:书写记录的方法
2、狭义: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引用内容:
①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
二、汉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朝甲骨文、玛雅文字)之一,亦是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从大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 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多种多样的字体,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字之美。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
1、意美以感心——闯、休、明、鲜、看
2、音美以感耳——举例声律启蒙等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平仄分析)
3、形美以感目
第二节 学习书法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1、实用性:掌握规范的写字方法、写好字可以方便学习和生活,更易于获得大众认同。

举例:《笑林广记》之喜写字——
一人最喜与人写字,而书法极坏。

一日,有人手摇白纸扇一柄,意欲为之写字,其人乃长跪不起。

写字者曰:“不过扇上几个字耳,何必下此大礼?”其人曰:“我不是求你写,我是求你别写。


2、艺术性:书法之美——
◇赏心(意境美):风格美、韵律美、自然美
◇悦目(形态美):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
临摹
创作
读贴
具体 方法
二、学习书法有什么用?
1、使作业、考卷字迹美观,赢得老师及他人的印象加分
2、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3、培养观察力、专注力
4、毅力养成
5、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充实内心 …………
第三节 怎样学好书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确立目标
原则:我们今天学习书法的目的,并非都要成为书法家。

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丰富内心、提高修养并从
中得到快乐。

但是我仍然建议目标要确立的远大一些,因为我们祖先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 ①“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唐太宗《帝范》 ②“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
三、持之以恒
书法之美
意境美
形态美
线条美
章法美
结构美
风格美
自然美
韵律美
赏心
悦目
第二章 书法简史(书源流变)
第一节 汉字起源
大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至今,有赖于“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由古至今不断演变却未曾间断文字形式。

一、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几种说法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1、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2、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

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4、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

《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

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二、汉字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来人们分析、总结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书讲造字法,转注和假借二书讲用字法。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
例如:日、月、牛、羊、水、火……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
例如:本、末、旦、刃、三……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
例如:武、信、明、尖、采……
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
例如:鸭、河、材、简、室、齿……
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
例如:老、考,巅、顶,空、窍,至、到……(※二字一组)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
例如:自、北、然……(另有通假)
三、字形演变
汉字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演变包括文字结构的演变和文字形体的演变,它们不仅与时代有关,也与国家或区域、文字用途、书写材料等等的不同都有关系。

汉字的形体,是指的文字的书写外形,即通常所说的字体。

人们一般习惯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统称为古文字;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一般用于占卜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远在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陕西省长安县花园村遗址就已发现了甲骨契刻符号。

现已发现的商代甲骨,约有十余万片,有字甲骨总数在62000片左右,整理出单字3978个。

现能识读确认的甲骨文有900多个,多为较常用字;不能识读确认的有3000多个,多为人名、地名、族名等专名字。

2、金文
金文是指先秦刻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

古人称铜为金,固得此名,实为铜器铭文的省称。

青铜器中,乐器以钟最多,礼器以鼎最多,一般用钟鼎代表古代青铜器,故又称钟鼎文。

3、大篆
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

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笔画更加线条化,文字逐渐走向定型。

4、小篆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用的秦国文字,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

5、隶书
隶书是在战国晚期的秦国以篆书的草率写法即俗体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较篆书简便易于书写的字体。

这种字体开始时专供秦代的狱卒使用,故称隶书。

6、草书
草书是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今文字字体。

草书之“草”是草率的意思。

常见的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7、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直到今天,还是日常写信、记录、起草文稿等时运用得最广泛的手写体。

8、楷书
楷书是由汉隶经过简省演变成的一种字体。

本名正书或真书,唐以后改称现名。

楷,指法式,即规格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

人们多认为西汉末年已有楷书的萌芽,魏晋南北朝是楷书逐渐趋向成熟,隶书逐渐趋于消亡的阶段,至于现在通行的楷书,其风格大体上是由唐代书法家的作品所奠定的,唐人楷书完全革除了南北朝楷书中残存的隶书遗意,因而唐代楷书才完全成熟。

第二节 先秦书法
【纲要】
★了解和掌握汉字源起和书法发生的关系,特别要掌握书法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

★了解先秦时期主要的书法现象,特别是甲骨文和金文。

一、奠定基础
尽管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殷商时代并无所谓“书法艺术”的观念,但是人们对“美”的领悟和创造,却已经为“汉字美学”,即书法的“艺术化”道路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表现形式
1、殷商甲骨文
3、金文(钟鼎文)
代表:
①西周大盂鼎铭文
②西周毛公鼎铭文
③西周散氏盘
3、大篆(籀文)代表:东周石鼓文
第三节 秦汉书法
一、秦统一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代表作品:
1、“泰山刻石”及“峄山刻石”(小篆)
2、秦诏版(小篆)
二、隶变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代表:云梦睡虎地秦简(秦隶)
秦简的出现,对于研究中国汉字的发展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传秦代开始用隶书书写,但秦的隶书真面貌一直无法弄清。

而秦简用的字体和小篆已经有很大的区别。

利用秦简,我们不仅能看清秦朝隶书的真相,还能确定隶书在战国时代实际已经存在。

相对于后来的汉隶而言,秦简使用的书体被称作“秦隶”或“古隶”。

由此可见,秦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

三、两汉隶书大盛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如今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代表作品:
1、马王堆帛书
2、武威汉简
3、西狭颂
4、张迁碑
5、礼器碑
6、曹全碑
7、急就章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

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

《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

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同时,抄写规范精雅的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本的功能。

唐代以后,《急就篇》的主导蒙学教材地位方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所代替。

流传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写本相传为三国时吴皇象所书。

也有魏钟繇,晋卫夫人或王羲之所书的说法,为章草体的正宗。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汉字完成书体演变并臻于成熟,故此开创了篆、隶、楷、行、草五体并存的盛世,此阶段可谓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魏晋书法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是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卓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著名书法家:
1、钟繇
钟繇(yáo,一作yóu)(公元151年~230年),字元常。

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且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三国·钟繇《宣示表》
2、王羲之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晋怀帝永嘉年(公元307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7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小时候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神龙本兰亭集序,是唐朝冯承素摹本.纸本
3、王献之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并有“小圣”之称。

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玉版十三行)
4、王珣
王珣(公元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东晋大臣、书法家。

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

出身琅玡王氏。

王珣工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有文集十一卷。

王珣书《伯远帖》
二、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

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

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

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

北朝书法以碑刻为主,尤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

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317年至402年,是南朝。

南朝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

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著名碑刻:
1、爨宝子碑
2、郑文公碑
3、张猛龙碑
4、张玄墓志
第五节 隋唐五代书法
一、 隋代书法
隋代只有短三十七年,但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上承两晋南北朝因革发展的遗风,下开唐代逐步调整趋向规范化的新局。

隋代碑刻和墓志书法流传较多。

著名的有:《龙藏寺碑》、《曹植碑》、《贺若谊碑》、《孟显达碑》、《宁口碑》和《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元公墓志》和《元公妻姬氏墓志》等。

这些碑刻和墓志,结体或斜画竖结,或平画宽结;风神或浑厚圆劲,或秀朗细挺;都能符合变化,自成面貌。

董美人墓志
二、 唐代书法
李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开阔宏博多彩的王朝。

这一特点成就了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也造就了书法、绘画、诗歌的巅峰。

此一时期书学鼎盛,书法艺术全面繁荣,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法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

尤其标志性的成就之一便是“唐楷”的形成。

自唐楷形成以后,很多书法学习者都视之为书法技能训练的最佳范本。

在当代书坛,大约每一个书法学习者都或多或少地经过一个学习唐楷的阶段。

著名书法家:
1、褚遂良
褚遂良(公元596年~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2、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
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公元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兰山区方城镇诸满六村),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颜勤礼碑》
颜真卿《祭侄文稿》
4、怀素
怀素(公元737~799,一说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

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

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

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

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文》诸帖。

怀素《自叙帖》
孙过庭(公元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名虔礼,以字行。

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

胸怀大志,博雅好古。

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

著《书谱》2卷,已佚。

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

有墨迹《书谱》传世。

孙过庭《书谱》
三、 五代书法
公元907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

又有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十国。

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54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

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

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

杨凝式(公元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居洛阳。

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

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

“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代表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

杨凝式《韭花帖》
第六节 宋元书法
一、宋代书法
从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着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

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

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其著名代表书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佶。

著名书法家:
1、蔡襄
蔡襄(公元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

有《蔡忠惠公全集》。

蔡襄尺牍
2、苏轼
苏轼(公元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着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碑》等。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3、黄庭坚
黄庭坚(公元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4、米芾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米芾《苕溪诗帖》
二、元代书法
自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历90余年,是为元代。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稍后于赵孟頫的康里夔夔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

赵孟頫(公元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

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妙严寺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