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重大热点专题专题十两次世界大战与现代世界格局的变迁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两次世界大战与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考点链接: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入侵集团和一战
①名称及组成国:三国同盟(同盟国):(核心)意大利(动摇)。
奥匈帝国
三国协约(协约国):(核心)法国俄国
②性质:集团。
③全然缘故:帝国主义国家不平稳,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从头瓜分世界。
④直接缘故(引火线):
⑤熟悉:萨拉热窝事件是一件突发事件,它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庞大的灾难。
可见,突发事件的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的。
因此,在现今的国际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不管显现什么样的不合、问题或争端,都应该维持克制和平复,都应该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加以和谐和沟通,同时,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任何目的的恐怖暗杀等暴力活动,切实保护世界秩序的稳固与安宁,保护人类的和平与平安。
⑥凡尔登战役: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役。
凡尔登位于法国东北部,是巴黎的最后防线,德法两边投入重兵和大量新式武器,在那个地址进行生死较量,结果德军惨败,丧失了西线战争的主动权。
在这一场惨烈的战役中,两边在这伤亡惨重,那个地址被人们称为了“”。
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阻碍(1)这是一场的掠夺性入侵战争。
(2)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域的15亿人口,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大难。
(3)大战不仅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的矛盾,而且增进了东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3)它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链接: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岸;攻克柏林战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暴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②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打破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③达到最大规模:. 日本偷袭珍珠港,暴发。
⑤转折:1943年捍卫战(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又是的转折点)
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4年英美盟军登岸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粉碎德
国法西斯的最后决战时期。
⑧成功: 1945年4月下旬,苏军攻克,苏联红军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
1945年5月,德国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终止。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的终止。
⑨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
⑩阻碍: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庞大的损失,法西斯势力受到了完全的失败,正义的力量最终博得了成功,的思想加倍深切人心。
增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的大进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庞大的奉献。
启发: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一起对付人类生存与进展面临的挑战。
增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一起进展。
最大的启发:人类应在对付一起挑战的时候团结一致。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不同点。
(1)背景不同:“一战”暴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暴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法西斯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关系,深刻阻碍着“二战”。
(2)战争目的不同:“一战”时交战两边的目的主若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成立法西斯制度。
(3)性质不同:“一战”从整体上看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从整体上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危害程度不同:“二战”的规模更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更大。
从《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及其作用
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年,26国在华盛顿签署《》,标志着的最终形成,也标志着二战的第二个军事军事集团宣告形成。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成功进程。
4、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在雅尔塔举行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分区占据德国,完全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2)战后成立 (3)苏联在欧战终止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考点链接: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五、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①冷战的形式: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直接之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其目的是遏制。
②美国冷战的具体方法:
政治上:推行(1947年)—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经济上:实施(欧洲振兴打算)—杜鲁门主义的延伸
军事上:1949年成立—形成西方集体防御系统,目的是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③苏联的计谋:1955年苏联成立组织,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体系)的形成,从而使美苏间的“冷战”带有明显的军事对抗色彩。
④冷战的终止:1991年,标志着两极格局终止,世界政治格局朝向多极化趋势进展。
随着欧洲、日本、金砖五国的崛起,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向多极化趋势进展。
六、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
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转变: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临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进展。
7、列举世界史上的要紧国际组织
政治:联合国(UN)(1945年,雅尔塔会议)。
经济:欧盟(EN)(1993年)。
亚太经合组织(APEC)。
世界贸易组织(WTO)。
对峙的集团:一战时(19世纪—20世纪初):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二战时: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的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苏联解体后华约组织不复存在)。
另,注意科技进步和战争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