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10综~合15性m公in可园到出达入。口规划设计 (一)位置选择
公园出入口一般分为主要出入口(1个)、 次要出入口(1个或多个)、专用出入口(1~2 个), 确定出入口的位置应考虑到游人是否能 方便地进出公园, 是否有利于城市街景面貌, 是 否符合城市道路交通的要求;出入口的位置影
(二)出入口的规划设计
3.继承和革新我国造园艺术系统, 广泛吸收国外 先进经验, 创造我国特有的园林风格和特色。
4.因地制宜, 使公园与当地历史文化及自然特征 相结合, 体现地方特点和风格, 使每个公园都 有自己的特色。
5.充分利用公园现状及自然地形, 有机组织公 园各个构成部分, 使不同功能区域各得其所。
6.规划设计要切合实际, 满足工程技术和经济 要求,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期建设计划及经 营管理措施。
(3)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的作用, 选择具有水面的地 段建设公园, 既可保护水体, 又可增加公园景色, 并满足开展水上运动、公园地面排水、植物浇灌、 水景用水的需要。
(4)选择现有植被丰富和有古树名木的地段。 (5)选择有可以利用的名胜古迹、革命遗址、人文
历史、园林建筑的地区规划建设公园, 既可丰富公 园内容, 又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6)公园用地应考虑发展的可能性, 留出适当面积 的备用地。备用地可暂时作为苗圃、花圃, 待建设 时在进行改建。
该区一般选择具有一定起伏地形的区域, 如山地、谷地、溪边、湖边、河边、瀑布等环 境最为理想,并且要求树木茂盛、绿草如茵,
(四)儿童活动区
儿童活动区内可根据不同年龄的少年儿 童进行分区,一般可分为学龄前儿童区和学龄 儿童区。主要活动设施有: 游戏场、戏水池、 运动场、障碍游戏、少年宫、少年阅览室、科 技馆等。
公园出入口包括的建筑物、构筑物有: 公 园内、外集散广场,公园大门、停车场、存车 处、售票处、收票处、小卖部、休息廊等,根 据景观要求及其用地面积大小、服务功能要求, 可以设丰富出入口景观的园林小品。
出入口的布局方式一般与总体布局相适应, 或开门见山,或欲显还隐,或小中见大。 1.公园出入口宽度: 《公园设计规范》规定公 园游人出入口宽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C.水体: 其外轮廓均为几何形,以圆形和长方形为主, 水体的驳岸多整齐、垂直;水景的类型有整形水池、 瀑布、喷泉、壁泉、水渠、运河等,古代神话雕塑 与喷泉构成水景的主要内容。
D.道路广场: 广场多呈规则对称的几何形,主轴和副 轴线上的广场形成主次分明的系统;道路为直线形、 折线形或几何曲线形。广场与道路构成方格形、环 状放射形,形成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
3.日本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A.儿童公园;B.邻里公园;C.地区公园;D. 综合公园;E.运动公园;F.风景公园;G.动、 植物园;H.历史公园;I.区域公园;J.游憩 观光城市;K.中央公园。
4.我国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A.综合性公园;B.儿童公园;C.动物园;D 专类动物园;E.植物园;F.专类植物园;G. 盆景园;H.风景名胜公园;I.其他专类公园; J.居住区公园;K.带状公园;M.街旁游园.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
第一节 总 论
一、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1.美国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A.儿童公园;B.近邻娱乐公园;C.运动公园; D.教育公园;E.广场公园;F.市区小公园; G.风景眺望公园;H.水滨公园;I.综合公园; J.林荫大道与公园道路;K.保留地。 2.德国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A.郊外森林公园;B.国民公园;C.运动场及 游戏场;D.各种广场;E.花园路;F.郊外绿 地;G.蔬菜园;H.运动公园。
E.建筑: 主要建筑多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组 群和单体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的均衡设计,并多以 主体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成与广场、道路相结合 的主轴、副轴系统,形成控制全园的总格局。
F.种植规划: 与中轴对称的总格局相适应,全园树木配 植以等距离行列式、对称式为主,树木修剪整形多 模拟建筑形体、动物造型;绿篱、绿墙、绿门、绿 亭的应用是规则式园林较突出的特点。园内常用
大量绿篱、绿墙和丛林划分和组织空间;花卉布置以 图案式模纹花坛、花境为主,或由数组花坛组成大规 模的花坛群。
G.园林小品: 规则式园林中盆树、盆花、雕塑、瓶饰、 园灯、栏杆等装饰物应用较多,雕塑多置于道路轴线 的起点、交点、终点上。图片
(2)自然式: 其主要特征为
A.地形: 多为自然地形或自然地形与人工的山体水面相 结合,再现自然界的山峰、山颠、崖、岗、岭、峡、 谷、坞、坪、洞、穴等地貌景观;在平原,多为自然 起伏、和缓的微地形。地形的剖面线为自然缓和曲线。
(二)规划布局的一原则与形式
1.规划布局的一般原则
(1)根据城市公园的性质、功能确定公园的内 容、设施与形式。
(2)公园中不同功能的区域和不同景点、景区 应注意各自位置的确定及空间的处理。
(3)城市公园应具有自己的特征, 有突出的主 题, 同时注意到全园的协调统一。
(4)因地制宜, 巧于因借, 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及 景观要素。
一、概述 (一)综合性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
综合性公园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 (1)综合性公园的服务半径应使居住用地 内的居民能方便使用,并与城市主要交 通干道、公共交通设施有方便的联系。 (2)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性质 和规模,尽量充分利用城市的有利地形、 河湖水系,并选择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 业生产的地段。
(二)综合性公园的分类 (1)全市性公园: 为全市居民服务,是全市 公共绿地中,集中面积最大、活动内容和游 憩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公园面积一般在100h
为2~3km,步行约30~50min到达,乘公共 汽车约10~20min可到达。
(2)区级公园: 在面积、人口较大的城市中, 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公园面积按该区 居民的人数而定,其服务半径为1~1.5km, 步行约15~25min到达,乘公共汽车约
(5)充分考虑工程技术上的可实施性。图片1 图片2
2.规划布局的基本形式
(1)规则式: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中轴线: 全园在平面规划上有明显的中轴线,并大多 依中轴线的前后左右对称或拟对称布置,园地的划 分大都成为几何形体,并有一些纵横向副轴线对全 园进行协调控制。
B.地形: 在开阔较平坦的地段,由不同高程的水平面及 倾斜的平面组成;在山地或丘陵地段,由阶梯式的 大小不同水平台地倾斜平面及石阶组成,其剖面为 直线组合。
览区或安静休息区附近,要求环境优雅、风景宜 人。
1.动静分区
动态活动区与静态活动区应有适当距离, 并以宜 能相互观望为好。
2.闹静分区
闹区的选位布局极为重要, 一般参与闹区活动的 老人好热闹, 具表演欲, 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表演空间、 并有相应的观众场地, 如设疏林广场、缓坡开阔草坪等。
3.设置必需的服务建筑, 必备的活动设施
2.风景视线与景观序列 (1)风景视线: 观赏点与景点间的视线,称为风景视
线。有了好的景点,必须选择好观赏点的位置和适 宜的视距,即确定风景视线。
A.开门见山的风景视线: 采用“显”的手法,可用对称 或均衡的中轴线引导视线前进。
B.欲显还隐的风景视线: 利用地形、树丛等对主要景物 进行障景的同时露出景物的一部分,逗引人们接近 景点。
儿童活动区规划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
1. 该区位置一般靠近公园主入口,便于儿童进 园后能尽快地到达区内开展自己喜爱的活动。 避免儿童入园后穿越其他各功能区,影响其他 各区游人的活动。
2. 儿童区的建筑、设施要考虑少年儿童的尺度, 并且造型新颖、色彩鲜艳;建筑小品的形式要
3.植物种植应选择无毒、无刺、无异味的树木、花草; 儿童区不宜用铁丝网或其他具有伤害性的物品, 以保 证活动区儿童的安全。
4.儿童区活动地周围应考虑遮荫林木、草坪、密林, 并能 提供缓坡林地、小溪流、宽阔的草坪, 以便开展集体 活动及更多遮荫。
5.儿童活动区还应考虑成人休息、等候的场所, 因儿童一 般都需家长陪同照顾, 所以在儿童活动、游戏场地的 附近要留有可供家长停留休息的设施, 如坐凳、花架、 小卖部等。
(五)老人活动区 老人活动区在公园规划中应考虑设在观赏游
6.主要园路要基本上能穿过整个庭园, 并由主要道 路将全园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图片
(二)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贯彻国家在园林绿地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 遵 守相关规范标准。如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绿化 条例》、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及相关文 件。
2.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对公园的使用要求, 丰富 公园的活动内容及空间类型。
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奥姆斯特德原则
1.保护自然景观, 恢复或进一步强调自然景观。
2.除了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 尽可能避免使用规则 形式。
3.开阔的草坪要设在公园的中心地带。
4.选用当地的乔木和灌木来造成特别浓郁的边界栽 植。
5.公园中的所有园路应设计成流畅的曲线, 并形成 循环系统。
C.深藏不露的风景视线: 这种布景方式是将景 点或景区深藏在山峦丛林之中,又甲风景视 线引导至乙风景视线,再引导至丙风景视线、 丁风景视线等。
(2)景观序列 A.三段式: ①序景→起景→发展→转折→②高
潮→③转折→收缩→结景→尾景。图片
B. 两段式: ①序景→起景→转折→②高潮(结 尾)→尾景。图片
在公园绿地的老人活动区内应注意设置必要的 服务性建筑, 并考虑老人的使用方便, 如厕所内地面要 注意防滑, 并设置扶手及放置拐杖处, 还应考虑无障碍 通行, 以利于乘坐轮椅的老人使用。
区内的主要设施包括: 俱乐部、游戏广场、 技艺表演场、露天剧场、影剧院、音乐厅、舞 池、溜冰场、戏水池、展览室(廊)、演讲场 地、科技活动场等。 (二)观赏游览区
本区以观赏、游览参观为主,在区内主要 进行相对安静的活动,为达到良好的观赏游览 效果,要求游人在区内分布的密度较小,以人 均游览面积100㎡左右较为合适。 (三)安静休息区
(3)混合式 图片1 图片2 (三)公园布局形式的确定
1.根据不同公园的性质确定不同的布局形式。 2.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确定不同的布局形式。 (四)公园空间的组织 1.公园空间的基本类型 (1)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 (2)开敞空间与闭合空间 (3)纵深空间与拱穹空间 2.空间的组织 3.空间的转折
第二节 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
B.水体: 岸线多为自然岸线,驳岸多用自然山石布置, 或作自然倾斜坡度,水面形式多样,有溪流、池沼、
湖泊、瀑布、泉、港、湾、潭、跌水等形式。在建筑 附近或根据造景需要也部分用条石砌成直线驳岸。 C.道路广场: 多采用自然形状,以不对称的建筑群、山 石、自然形状的树丛、林带等来组织广场空间;也有 一些建筑前广场为规则式。道路的平面和剖面多为自 然曲线和起伏曲折的平曲线和竖曲线。 D.建筑: 单体建筑多为对称或不对称的均衡布局;建筑 群或大规模建筑组群多采用不对称的均衡布局。园内 建筑组合不以轴线控制,但局部仍有轴线处理。 E.种植规划: 植物配植力求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 不成行成排栽植,树木不修剪,以孤植、丛植、群植、 林植为主要种植形式。花卉以花丛、花群为主要形式, 庭院内也有花台的应用。 F.园林小品: 多采用峰石、假山、石品、桩景、盆景、砖 雕、石雕、木刻等丰富园林景观。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1)公园出入口总宽度下限 (如下表)
公园出入口总宽度下限
单位: m/万人
游人人均在园停留时间 售票公园 不售票公园
>4h
8.3
5.0
1~4h
17.0
10.2
<1h
25.0
15.0
(2)单个出入口最小宽度1.5m。 (3)举行大规模活动的公园, 应设安全门。
三、综合性公园功能分区 (一)文化娱乐区
三、城市公园规划布局 (一)公园规划结构 1.景点与景区 (1)景点: 景点是构成园林绿地的基本单元。 只要具有一定的景观艺术审美价值,可给人以 美感,这样的观赏点就可以称之为景点。图片
(2)景区: 由若干个景点组成,若干个景区组成整个 公园,这是我国传统的“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 手法。景区中的景点是相互关联的。各景点在景观 构成和空间组织上的有机统一,组成一个完整协调 的园林空间。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公园出入口一般分为主要出入口(1个)、 次要出入口(1个或多个)、专用出入口(1~2 个), 确定出入口的位置应考虑到游人是否能 方便地进出公园, 是否有利于城市街景面貌, 是 否符合城市道路交通的要求;出入口的位置影
(二)出入口的规划设计
3.继承和革新我国造园艺术系统, 广泛吸收国外 先进经验, 创造我国特有的园林风格和特色。
4.因地制宜, 使公园与当地历史文化及自然特征 相结合, 体现地方特点和风格, 使每个公园都 有自己的特色。
5.充分利用公园现状及自然地形, 有机组织公 园各个构成部分, 使不同功能区域各得其所。
6.规划设计要切合实际, 满足工程技术和经济 要求,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期建设计划及经 营管理措施。
(3)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的作用, 选择具有水面的地 段建设公园, 既可保护水体, 又可增加公园景色, 并满足开展水上运动、公园地面排水、植物浇灌、 水景用水的需要。
(4)选择现有植被丰富和有古树名木的地段。 (5)选择有可以利用的名胜古迹、革命遗址、人文
历史、园林建筑的地区规划建设公园, 既可丰富公 园内容, 又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6)公园用地应考虑发展的可能性, 留出适当面积 的备用地。备用地可暂时作为苗圃、花圃, 待建设 时在进行改建。
该区一般选择具有一定起伏地形的区域, 如山地、谷地、溪边、湖边、河边、瀑布等环 境最为理想,并且要求树木茂盛、绿草如茵,
(四)儿童活动区
儿童活动区内可根据不同年龄的少年儿 童进行分区,一般可分为学龄前儿童区和学龄 儿童区。主要活动设施有: 游戏场、戏水池、 运动场、障碍游戏、少年宫、少年阅览室、科 技馆等。
公园出入口包括的建筑物、构筑物有: 公 园内、外集散广场,公园大门、停车场、存车 处、售票处、收票处、小卖部、休息廊等,根 据景观要求及其用地面积大小、服务功能要求, 可以设丰富出入口景观的园林小品。
出入口的布局方式一般与总体布局相适应, 或开门见山,或欲显还隐,或小中见大。 1.公园出入口宽度: 《公园设计规范》规定公 园游人出入口宽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C.水体: 其外轮廓均为几何形,以圆形和长方形为主, 水体的驳岸多整齐、垂直;水景的类型有整形水池、 瀑布、喷泉、壁泉、水渠、运河等,古代神话雕塑 与喷泉构成水景的主要内容。
D.道路广场: 广场多呈规则对称的几何形,主轴和副 轴线上的广场形成主次分明的系统;道路为直线形、 折线形或几何曲线形。广场与道路构成方格形、环 状放射形,形成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
3.日本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A.儿童公园;B.邻里公园;C.地区公园;D. 综合公园;E.运动公园;F.风景公园;G.动、 植物园;H.历史公园;I.区域公园;J.游憩 观光城市;K.中央公园。
4.我国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A.综合性公园;B.儿童公园;C.动物园;D 专类动物园;E.植物园;F.专类植物园;G. 盆景园;H.风景名胜公园;I.其他专类公园; J.居住区公园;K.带状公园;M.街旁游园.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
第一节 总 论
一、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1.美国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A.儿童公园;B.近邻娱乐公园;C.运动公园; D.教育公园;E.广场公园;F.市区小公园; G.风景眺望公园;H.水滨公园;I.综合公园; J.林荫大道与公园道路;K.保留地。 2.德国城市公园分类系统 A.郊外森林公园;B.国民公园;C.运动场及 游戏场;D.各种广场;E.花园路;F.郊外绿 地;G.蔬菜园;H.运动公园。
E.建筑: 主要建筑多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组 群和单体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的均衡设计,并多以 主体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成与广场、道路相结合 的主轴、副轴系统,形成控制全园的总格局。
F.种植规划: 与中轴对称的总格局相适应,全园树木配 植以等距离行列式、对称式为主,树木修剪整形多 模拟建筑形体、动物造型;绿篱、绿墙、绿门、绿 亭的应用是规则式园林较突出的特点。园内常用
大量绿篱、绿墙和丛林划分和组织空间;花卉布置以 图案式模纹花坛、花境为主,或由数组花坛组成大规 模的花坛群。
G.园林小品: 规则式园林中盆树、盆花、雕塑、瓶饰、 园灯、栏杆等装饰物应用较多,雕塑多置于道路轴线 的起点、交点、终点上。图片
(2)自然式: 其主要特征为
A.地形: 多为自然地形或自然地形与人工的山体水面相 结合,再现自然界的山峰、山颠、崖、岗、岭、峡、 谷、坞、坪、洞、穴等地貌景观;在平原,多为自然 起伏、和缓的微地形。地形的剖面线为自然缓和曲线。
(二)规划布局的一原则与形式
1.规划布局的一般原则
(1)根据城市公园的性质、功能确定公园的内 容、设施与形式。
(2)公园中不同功能的区域和不同景点、景区 应注意各自位置的确定及空间的处理。
(3)城市公园应具有自己的特征, 有突出的主 题, 同时注意到全园的协调统一。
(4)因地制宜, 巧于因借, 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及 景观要素。
一、概述 (一)综合性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
综合性公园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 (1)综合性公园的服务半径应使居住用地 内的居民能方便使用,并与城市主要交 通干道、公共交通设施有方便的联系。 (2)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性质 和规模,尽量充分利用城市的有利地形、 河湖水系,并选择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 业生产的地段。
(二)综合性公园的分类 (1)全市性公园: 为全市居民服务,是全市 公共绿地中,集中面积最大、活动内容和游 憩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公园面积一般在100h
为2~3km,步行约30~50min到达,乘公共 汽车约10~20min可到达。
(2)区级公园: 在面积、人口较大的城市中, 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公园面积按该区 居民的人数而定,其服务半径为1~1.5km, 步行约15~25min到达,乘公共汽车约
(5)充分考虑工程技术上的可实施性。图片1 图片2
2.规划布局的基本形式
(1)规则式: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中轴线: 全园在平面规划上有明显的中轴线,并大多 依中轴线的前后左右对称或拟对称布置,园地的划 分大都成为几何形体,并有一些纵横向副轴线对全 园进行协调控制。
B.地形: 在开阔较平坦的地段,由不同高程的水平面及 倾斜的平面组成;在山地或丘陵地段,由阶梯式的 大小不同水平台地倾斜平面及石阶组成,其剖面为 直线组合。
览区或安静休息区附近,要求环境优雅、风景宜 人。
1.动静分区
动态活动区与静态活动区应有适当距离, 并以宜 能相互观望为好。
2.闹静分区
闹区的选位布局极为重要, 一般参与闹区活动的 老人好热闹, 具表演欲, 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表演空间、 并有相应的观众场地, 如设疏林广场、缓坡开阔草坪等。
3.设置必需的服务建筑, 必备的活动设施
2.风景视线与景观序列 (1)风景视线: 观赏点与景点间的视线,称为风景视
线。有了好的景点,必须选择好观赏点的位置和适 宜的视距,即确定风景视线。
A.开门见山的风景视线: 采用“显”的手法,可用对称 或均衡的中轴线引导视线前进。
B.欲显还隐的风景视线: 利用地形、树丛等对主要景物 进行障景的同时露出景物的一部分,逗引人们接近 景点。
儿童活动区规划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
1. 该区位置一般靠近公园主入口,便于儿童进 园后能尽快地到达区内开展自己喜爱的活动。 避免儿童入园后穿越其他各功能区,影响其他 各区游人的活动。
2. 儿童区的建筑、设施要考虑少年儿童的尺度, 并且造型新颖、色彩鲜艳;建筑小品的形式要
3.植物种植应选择无毒、无刺、无异味的树木、花草; 儿童区不宜用铁丝网或其他具有伤害性的物品, 以保 证活动区儿童的安全。
4.儿童区活动地周围应考虑遮荫林木、草坪、密林, 并能 提供缓坡林地、小溪流、宽阔的草坪, 以便开展集体 活动及更多遮荫。
5.儿童活动区还应考虑成人休息、等候的场所, 因儿童一 般都需家长陪同照顾, 所以在儿童活动、游戏场地的 附近要留有可供家长停留休息的设施, 如坐凳、花架、 小卖部等。
(五)老人活动区 老人活动区在公园规划中应考虑设在观赏游
6.主要园路要基本上能穿过整个庭园, 并由主要道 路将全园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图片
(二)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贯彻国家在园林绿地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 遵 守相关规范标准。如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绿化 条例》、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及相关文 件。
2.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对公园的使用要求, 丰富 公园的活动内容及空间类型。
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奥姆斯特德原则
1.保护自然景观, 恢复或进一步强调自然景观。
2.除了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 尽可能避免使用规则 形式。
3.开阔的草坪要设在公园的中心地带。
4.选用当地的乔木和灌木来造成特别浓郁的边界栽 植。
5.公园中的所有园路应设计成流畅的曲线, 并形成 循环系统。
C.深藏不露的风景视线: 这种布景方式是将景 点或景区深藏在山峦丛林之中,又甲风景视 线引导至乙风景视线,再引导至丙风景视线、 丁风景视线等。
(2)景观序列 A.三段式: ①序景→起景→发展→转折→②高
潮→③转折→收缩→结景→尾景。图片
B. 两段式: ①序景→起景→转折→②高潮(结 尾)→尾景。图片
在公园绿地的老人活动区内应注意设置必要的 服务性建筑, 并考虑老人的使用方便, 如厕所内地面要 注意防滑, 并设置扶手及放置拐杖处, 还应考虑无障碍 通行, 以利于乘坐轮椅的老人使用。
区内的主要设施包括: 俱乐部、游戏广场、 技艺表演场、露天剧场、影剧院、音乐厅、舞 池、溜冰场、戏水池、展览室(廊)、演讲场 地、科技活动场等。 (二)观赏游览区
本区以观赏、游览参观为主,在区内主要 进行相对安静的活动,为达到良好的观赏游览 效果,要求游人在区内分布的密度较小,以人 均游览面积100㎡左右较为合适。 (三)安静休息区
(3)混合式 图片1 图片2 (三)公园布局形式的确定
1.根据不同公园的性质确定不同的布局形式。 2.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确定不同的布局形式。 (四)公园空间的组织 1.公园空间的基本类型 (1)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 (2)开敞空间与闭合空间 (3)纵深空间与拱穹空间 2.空间的组织 3.空间的转折
第二节 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
B.水体: 岸线多为自然岸线,驳岸多用自然山石布置, 或作自然倾斜坡度,水面形式多样,有溪流、池沼、
湖泊、瀑布、泉、港、湾、潭、跌水等形式。在建筑 附近或根据造景需要也部分用条石砌成直线驳岸。 C.道路广场: 多采用自然形状,以不对称的建筑群、山 石、自然形状的树丛、林带等来组织广场空间;也有 一些建筑前广场为规则式。道路的平面和剖面多为自 然曲线和起伏曲折的平曲线和竖曲线。 D.建筑: 单体建筑多为对称或不对称的均衡布局;建筑 群或大规模建筑组群多采用不对称的均衡布局。园内 建筑组合不以轴线控制,但局部仍有轴线处理。 E.种植规划: 植物配植力求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 不成行成排栽植,树木不修剪,以孤植、丛植、群植、 林植为主要种植形式。花卉以花丛、花群为主要形式, 庭院内也有花台的应用。 F.园林小品: 多采用峰石、假山、石品、桩景、盆景、砖 雕、石雕、木刻等丰富园林景观。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1)公园出入口总宽度下限 (如下表)
公园出入口总宽度下限
单位: m/万人
游人人均在园停留时间 售票公园 不售票公园
>4h
8.3
5.0
1~4h
17.0
10.2
<1h
25.0
15.0
(2)单个出入口最小宽度1.5m。 (3)举行大规模活动的公园, 应设安全门。
三、综合性公园功能分区 (一)文化娱乐区
三、城市公园规划布局 (一)公园规划结构 1.景点与景区 (1)景点: 景点是构成园林绿地的基本单元。 只要具有一定的景观艺术审美价值,可给人以 美感,这样的观赏点就可以称之为景点。图片
(2)景区: 由若干个景点组成,若干个景区组成整个 公园,这是我国传统的“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 手法。景区中的景点是相互关联的。各景点在景观 构成和空间组织上的有机统一,组成一个完整协调 的园林空间。图片1 图片2 图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