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营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一系列关于医联体发展的政策指导性文件,旨在加快推动我国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提升我国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本文结合所在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联体情况,思考如何破解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的困境,调整其运营管理及模式,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和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基本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的任务,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包括按要求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和保健服务等;基础医疗工作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社区现场救护,慢性病筛查和重点慢性病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等。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形式,面向社区、面向基层、面向家庭,是构成具有中国特色卫生保健体系最重要的基层网络。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一致,具有以下六大功能,即预防职能、保健职能、医疗职能、康复职能、卫生宣教职能、优生优育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与责任是以基层预防保健为重点,紧密结合医疗与康复工作,努力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的服务、新的仪器与材料,完成一定区域范围的人群健康服务任务。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剖析我国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偏重完成基本公共卫生的工作,而基础医疗工作开展得较少,私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偏重经济效益,会在效益好的医疗项目上多投入资源。

六位一体功能没有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服务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缺乏人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工资低而留不住人才,因诊疗水平低而留不住患者,成为困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难题。

1.招聘毕业生困难,现有人才流失。

由于三级医院的工作待遇、职业发展前景及社会地位都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好,优秀毕业生很少应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来能开展的部分手术受麻醉药品限制、手术层级限制而不能开展,业务严重萎缩,提升专业技能和参与专业培训机会减少,导致现有人才流失。

2.缺乏科学的薪酬绩效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得不到相应的待遇,合同聘用人员的绩效与编制内人员差别较大,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有些医务人员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逐渐出现工作敷衍的现象。

(二)检验检查设备陈旧,检查结果得不到认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多设备陈旧,配套设施落后,更新购置周期长,直接影响基本诊疗需求。

硬件跟不上,检验检查结果在三级医院得不到认可,更谈不上互联互通,导致患者不愿意在社区医院进行首诊,即使是小病也更信任大医院。

(三)社区药品目录局限,难以满足本社区居民需要药品种类不全,治疗受限。

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后,社区居民用药负担有所减轻,但因为用药受限,不能满足居民群众习惯用药。

患者在二、三级医院就医好转后,想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治疗,但因其缺少相关药品,而患者不愿选用替换药品,迫使这部分患者还是到二、三级医院就诊。

(四)信息化薄弱
完善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应涵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医联体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营与发展
刘慧颖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大连116011)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作为医疗体系的终端,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服务。

深入分析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探讨如何在医联体模式下找准定位,通过科学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与效能,发挥职工能动性,调整医疗服务模式及管理模式等方式,扭转我国医疗布局不合理的状况,真正实现国家分级诊疗,旨在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营及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联体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困境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24)03-0111-03
作者简介:刘慧颖(1983-),女,黑龙江富锦人,高级会计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医院财务管理、医联体经济运营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557期
2024年第03期
Serial No.557
No.03,2024111--
(HIS,HMIS)、电子病历系统(EMR)、临床路径系统(CP)、银医服务系统(预约挂号)、病案数字化归档系统、抗菌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心电网络系统(MUSE)、病理图文报告网络系统(PIS)、检验信息系统(LIS)、超声网络信息系统、手术室管理系统、高值耗材追踪管理系统、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信息系统、远程会诊示教系统、可视化病人就诊导医系统、协作医院远程管理系统、云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逐渐凸显。

但目前我国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明显缺乏,远远落后于三级医院,难以适应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五)完成公共卫生工作时存在应付检查的现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图方便或为取得公共卫生拨款,存在应付检查现象。

如,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慢病人群进行管理随访、对孕产妇和婴儿随访、对重症精神病进行管理、定期进行健康讲座等,存在应付检查的造假现象,如居民建档,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去居委会把居民的信息打印拿回来自己填写;真正对特殊群体的随访和指导寥寥无几。

再如,健康讲座,找一些大爷大妈拉上横幅、照个相就应付了事等。

三、医联体运营的实践有效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通过医联体的协同发展,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调整定位,打造新型服务模式,打破传统角色和管理。

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区域内的协同诊疗,实现公共卫生信息、医疗信息的共享。

(一)医联体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新定位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化。

随着2030年“健康中国”战略发布之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强全科医学队伍建设,促进全科医生胜任力提升,推动全科医学发展以实现分级诊疗。

在新一轮医改中,全科医生能否承接好即将要“下沉”的大量普通门诊,是未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关键。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医疗卫生队伍,对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缓解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具有现实意义。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色化。

通过医联体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结合自身优势,针对居民的需求重新调整定位,打造特色化的社区卫生服务,诸如老年病专科、康复专科、慢病专科、妇产专科等。

未来社区卫生服务还包括互联网、智能AI、家庭医生服务,提供线上咨询、上门服务、家庭医生、居家康复等新模式。

(二)人员管理及人才引进
1.医联体人才下沉到社区。

打造区域医疗联合体,需要让人才下沉到基层社区去。

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即可接受三级医院标准的规范的诊疗,三级医院专科医生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安排人员到三级医院培训和学习。

2.加强人才的引进,完善晋升通道,制定合理的劳动报酬。

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发挥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完善人才晋升通道和机制,通过合理制定薪酬绩效,改善目前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只有做到绩效工资分配更加合理化,实行编制内与合同聘用人员的同工同酬,才能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以医联体为契机,改善资源配置,加强运营管理
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一直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运营效率低下、医疗资源浪费等饱受诟病,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逐步打破现有资源配置的壁垒,优化资源结构布局,逐步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通过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深度协作,建立医联体内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

借鉴医联体三级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盘活资产和资源,降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营成本,提升运行机制,使管理的效率、效益和效能得到改善和提升。

(四)在医联体模式下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亟须建立基础诊疗和公共卫生的医疗信息系统,覆盖健康体检、预防保健、免疫接种、基本医疗等核心业务;需要满足患者自助就医服务;需要逐步建立医联体医疗机构之间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务人员身份的电子认证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平台、中转平台,医疗行业分析及管理等。

1.建设全面的医疗信息化平台。

建立基于互联网就医平台,面向各类人群提供医学和健康领域的多方位的信息资讯服务,以居民健康管理为主线,以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为核心,以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支撑,在相关协作医院之间搭建起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三级医疗机构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平台。

在各医疗卫生机构都基本实现信息化基础上,通过制定数据接口标准和采用各种形式的广域网通讯方式,采集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数据,构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跨院转诊,就诊信息共享。

建立影像、病理、心电、检验等远程诊断中心,医联体内信息互通、医学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协作,利用信息化平台,凭借三级医院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优势,有效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信息化建设。


112 --
联体三级医院参与检验检查,不仅提高其结果的准确性,更是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远程会诊、查房,远程业务培训,会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掌握更前沿的医疗知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对医疗行业产生发挥更大作用。

2.建设“互联网+”服务平台。

疫情期间,推行网上预约就诊和医疗付费是一项重要的信息建设。

通过充分利用一些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实现患者分时段有序就诊;通过线上就诊,可以更便于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等防控工作;在疫情期间,接受和尝试移动支付,实现多种收费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便利;医保系统升级改造,通过电子医保卡,极大地方便了各地市民就医。

这些都是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全新升级的服务模式。

3.建设移动办公平台。

目前我国部分医院已开启掌上移动办公,将医院办公网移植到手机APP上,通过手机实现邮件的收发、医疗任务的接收、日常医护工作的安排等,把原来电脑旁边的医护工作解放出来,保证医生和护士可以随时随地办公,更好地服务患者。

随着医院管理的细化深入,系统不断完善,医院办公系统内的全部功能都可以实现移动化。

4.建设集约配送平台。

集中配送系统可以实现把社区的药品处方通过平台实时传输,再通过物流将药物送到居民家中,形成一个方便、高效、智慧的重要供应链的体系,实现协同服务和多方受益,建立一体化的供应链模式。

四、结束语
在医联体改革浪潮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找准自身定位,夯实已存在优势;充分利用医联体合作的契机,不断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新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加快高质量全科医生的培养,合理分配员工绩效和工资,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医联体信息互联互通作用;落实双向转诊及家庭医生签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资金扶持、需要医保机构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大医联体协作模式的宣传力度,引导和促进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加快实施分级诊疗,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的本位职能。

参考文献:
[1]凌美蓉,李波,沈刚,等.上海“中山:闵行”医联体建设成效及发展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21,41(12):96-98.
[2]蒋骏,李志光,张雪静,等.“互联网+医疗”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探讨[J].医学与哲学,2021,42(19):70-73.
[3]李文敏,刘丝,张霄艳.武汉市医联体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对医联体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2021,25(10):46-49.
[4]刘诗逸,赵莉,刘姿,等.基于结构-过程-结果模型的“华西-成华城市区域医疗服务联盟”实施效果评估[J].华西医学,2021,36(9):1255-1261.
[5]高亚娟,尹琳,方方,等.北京朝阳区东部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效率DEA分析[J].中国医院,2021,25(6):34-37.
[6]沈洁,陆妹娟,陈健,等.昆山市某三级医院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对医联体建设的认知调查[J].现代医院,2021,21(1):7-11.
[7]段晖,张英楠,侯宇澄,等.我国医联体政策对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研究:组织联盟理论视角下的一项准实验研
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4):4-16,124.
[8]王书敏.不同医联体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实施的满意度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9]任海燕,丁兆罡,宋瑰琦,等.基于DEA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营效率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1(12):1710-1715.
[10]李玉安.战略管理在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用初探[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8(5):18-21.
[责任编辑卫星]
1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