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及变化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C
D
F
12、我国沿海处30°N的某校地理课外小组,在某日测得当地 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 6:40、16:40。回答 1)该地此日的夜长时间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2)这一天巴西的阿雷格里港(30°S)的昼长时间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3)学校所在的经度约为: A、120°E B、125°E C、122°E D、116°E
10、图中的阴影部分为黑夜,且A点在极圈上,回答
(1)此时角α 应该等于 D A.23°26′B.30°
C.45°
D.66°34′
A
(2)B点的时间可能是
A.6月22日3时
C.12月22日15时
B.6月22日6时
D.12月22日18时
11、(2009· 福建高考)读图,完成(1)~(3)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 直射的范围是 A.0°~20°N C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A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3)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E点的 时间可能为 D A.5月23日8时 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 D.12月22日18时
南极上空俯视图
思考:图中各点的昼长分别是多少?总结该日全球昼 夜长短分布规律。 A
春 秋 分 日: 太 阳 直 射 赤 道
B
C
D
E
思考:该图表示哪个极点的俯视图?日期是?判断图中 各点的昼长,并总结该日全球昼长的分布规律。
180º A B
C
读图描述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
侧视 图
北极上空俯视图
A
读图描述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侧视图
C 北极上空俯视图 北半球:1.昼短夜长(夜最长) 2.纬度越高,夜越长 3.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南半球:1.昼长夜短(昼最长) 2.纬度越高,昼越长 3.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
南极上空俯视图
●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3.21—9.23): 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冬半年(9.23—3.21):昼短夜长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C
D
E
思考:该图表示哪个极点的俯视图?日期是?判断图中 各点的昼长,并总结该日全球昼长的分布规律。
180º
A B C
D
读图描述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侧视图
北极上空俯视图 北半球:1.昼长夜短(昼最长) 2.纬度越高,昼越长 3.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S 南半球:1.昼短夜长(夜最长) 2.纬度越高,夜越长 3.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小练习
1、12月2日到次年1月1日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 律是: A、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C、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B、一直向北移 D、一直向南移
2、极昼现象从北极扩大到整个北极圈的时间范围是: A、从春分到夏至 C、从夏至到秋分 B、从秋分到冬至 D、从冬至到秋分
4、在地球表面上,决定太阳直射最北和最南界线的条件是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地球的球体形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公转与自转的关系
• 自转—赤道平面 • 公转—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昼 夜 长 短 的 变 化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的 变 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夏至日—6月22日
23°26´N
秋分日—9月23日 春分日—3月21日

春分日—3月21日
23°26´S
√ √

13、(2003年全国卷)一艘
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 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 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 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 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 9 时 0 分 0 秒(北京时 间)。据此判断下列各题。 C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C (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 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 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根据图示A地全年昼长均为12小时,判断A地位于 赤道
;B地昼
长最长18小时出现在冬至日,最短6小时出现在夏至日,应位于 南 半 球中纬度地区;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出现极夜现象,应位
于 南极圈 ;D地在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时段出现极夜现象,在春分
日—夏至日—秋分日时段出现极昼现象,应位于 北极点 。
南极上空俯视图
全球各地的 昼夜均等长,为12 个小时。
思考:图中各点的昼长分别是多少?总结该日全球 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A 冬 至 日: B 太 阳 直 射 C 南 回 D 归 线 E
思考:该图表示哪个极点的俯视图?日期是?判断图中 各点的昼长,并总结该日全球昼长的分布规律。
180º
A B C D
8、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分别是 A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2)在图示月份中 D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14.甲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 A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但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但日出日落时间不一定相同。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
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
A
B C E D
读图观察:随着纬度的增高,昼夜差别的大小如何变化?
随着纬度的增高,昼夜差别增大。 (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昼夜差别为0。 (昼夜各为12小时,) 极圈内昼夜差别为24小时。 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 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
例如:
小时。 例2:某地某天昼长为14小时,则意未着以正午 12 为界,上下午 各 7 小时,即该地该天是 5点 日出, 19点日落。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例1:某地某天3点日出,则日落时间为21点 ,昼长为 18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一纬线各地的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相等。
温升高,温带范围扩大,极昼极夜范围缩小,各地昼夜变化的幅度
减小。第(3)题,若O地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 交点,则有两种可能,假如 的夏半年,则E点为6时;如果 年,则E点为18点。 (劣弧)为夜弧,即此时为北半球 (劣弧)为昼弧,即北半球的冬半
12、 读右图回答: 12 22 (1)该图是__月__日的光照图, 它所表示的节气是 冬至日。 (2)A、B、C、D 四点昼长分别 是 0小时、24小时 、12小时 、 8小时 。 (3)C点日出时间是 6时 , D点日出时间是:8时 (地方时)。
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D.黄赤交角的大小
5. 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大→小→大 B.北半球昼一直增长
C.北半球夜长的变化:短→长→短
D.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快
6、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
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 0°;C 66°34′S 。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 A(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 这 全年昼夜等长 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
解析:(1)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不位于 赤道时,纬度越高的地区,昼长与12小时之差就越大,题中所示日期太阳并不 直射赤道,用当日的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即可求出三个地方的昼长,然后比 较三地昼长与12小时之差即可得出。 (2)若③地为北京,即北京当日昼长为13时08分,昼长大于12小时,故太阳直 射北半球;次日北京的昼长为13时10分,昼变长,故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极圈 内极昼的范围扩大。
12.22—6.22 6.22—12.22
昼渐长,夜渐短
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南运动
太阳直射点向哪侧 运动,则哪个半球 昼长递增,夜长递 减。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该点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 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解析】 第(1)题,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与太阳直射 点的纬度互余,从图中可以看出,若EF为赤道,则P点的纬度为
70°N,该地出现极昼,则表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20°N及其以北。
第(2)题,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则表明黄赤交角 为20°,表明黄赤交角变小,福州冬季太阳高度变大,则冬季平均
冬至日—12月22日
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一)昼夜长短的含义
用什么衡量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每一条纬 夜弧 线分为昼弧和夜弧 两部分,昼夜长短 用昼弧和夜弧所占 的比例表示。 赤道
夜 弧
昼弧
昼 弧
昼 弧
在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24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 等长 ; 昼弧>夜弧,则昼 长 夜 短 ; 昼弧<夜弧,则昼 短 夜 长 ;
【信息提取】 (1)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依据图晨昏 线与地轴的夹角是 20°,即 70°N 出现极昼现象,P点应在极昼 范围内或恰好是极昼。(2)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
地轴与晨昏线的夹角为 20° ,即黄赤交角减小到 20°。(3)O为
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那么劣弧PH可能 是 夜 弧,也可能是 昼 弧,若PH为夜弧,P、H中点的时刻 为 0 时,E点为 6 时;若PH为昼弧,P、H中点的时刻为12 时,E点的地方时为 18 时。
晨昏线把每一条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移动→昼夜弧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1、空间变化 (同时不同地)
即在同一时间,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
2、时间变化 (同地不同时)
即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
思考:图中各点的昼长分别是多少 ?总结该日全球昼 1 、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纬度变化) 夏 至 日: 太 阳 直 射 北 回 归 线 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A B
在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是否相同?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
某地昼夜长短=某 地昼弧、夜弧所 跨的经度数; B1
N A1 β
o
C1
赤道B


C
66o34’ N
α
23o26’S
线A
线
D
23o26’ N D1
66o34’S
S
某地昼夜长短=某地纬线圈昼弧、夜弧的比例乘以24小时。
A B
C E D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7、(2011.江苏地理)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 (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2)题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 当 日 次 日 时间 正确的是 B 地点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A、 ① ② ③ ① 9:30 23:00 8:58 23:02 B、 ① ③ ② ② 7:19 18:41 7:20 18:40 C、 ② ① ③ ③ 5:40 18:48 5:39 18:49 D、 ③ ① ②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C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太阳直射点在哪 个半球则哪个半 球的昼长>夜长
2、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太阳直射点北移过程中: 北半球各纬度昼变长,夜变短; 南半球各纬度昼变短,夜变长
12.22 3.21
9.23
6.22
太阳直射点南移过程中: 北半球各纬度昼变短,夜变长; 南半球各纬度昼变长,夜变短
●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