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春风化雨》和《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电影《春风化雨》和《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第一篇:观电影《春风化雨》和《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电影《春风化雨》和《放牛娃的春天》有感
豫龙三小
孙丽红
2014年2月10日
观电影《春风化雨》和《放牛娃的春天》有感看完电影《春风化雨》,我和许多人一样都流下了眼泪。
为基丁老师的离开而掉泪,为尼尔学生的自杀而惋惜,为最后同学们的觉醒和大胆的抗争而感动……
片中的基丁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老师:他循循善诱,追求思想的自由和彻底解放,破除顽固不化的旧的教学思想,创造性在他那儿能够自由地驰骋……
他上的第一堂课就令人终身难忘。
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又是怎样的呢?我是从事小教工作的,我们现在仍然是一本书和一本教参,改考卷时,仍以教参上的标准为答案,多一字或少一字都要扣分,与他(基丁老师)相比,我们是那么的闭观自守,又那么的迂腐陈旧,更是那么的死板教条。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提名奖片子。
这部电影的译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
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
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辅育院的老师都只能采取体罚、禁闭等处罚的方式。
终于,能带给他们春天的人来了。
他就是一个名叫克莱蒙马修的失业的音乐教师,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
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
在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这些孩子喜爱音乐,于是他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
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我觉得作为教师是必须要有爱心和宽容。
第二,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是教师一种责任,这样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
对于孩子的缺点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引导孩子改正缺点,切勿不能用体罚的方式,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第三,处罚的方式,威而不严。
第四,与孩子找到共鸣。
影片中的马修和孩子们就是找到了他们共同的兴趣,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使这些孩子在音乐方面找到了他们的立足点,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温和的情感感动学生,用爱心和宽容包容学生,像马修一样,在三尺讲台前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为跨世纪的老师,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探索。
第二篇: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看《放牛班的春天》还是在上学期,是参加的一个社团组织观看的。
一直被故事感动着,也是影片中的主人翁的作为是我再一次确定自己的目标——做一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
影片叙述的是克雷芒·马修老师和他的学生的故事。
克雷芒马修是一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在人生低谷期间选择了这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再教育学校做老师。
“池塘之底”是一所收容行为偏差学生的管教寄宿学校,这里住着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
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
在这个学校中老师和学生几乎就是对垒的敌我,上一个老师就因为无法忍受才被迫离开。
马修刚来到
这个学校的第一天就是在应该说是惊愕,小心中度过的:他看到马桑大叔被学生伤得血流满面,他还见闻学生犯错找不到肇事者要集体处罚,他一进课室就被捉弄得下马威,他被同事警告这里的孩子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心灵”。
再后来的相处中马修用尊重,理解,宽容,宽恕感化了他们,使那些幼小的心灵重新见得阳光。
这其中不乏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当抓到了伤害马桑大叔的学生,他没有告发他,让孩子去关禁闭,而是代以处罚孩子去当马桑大叔的护理员。
孩子原本充满愁恨的心,因为马桑大叔的耐心与夸奖,变得收敛而具有怜悯之心。
学生犯了错处罚是不可或缺的,但一定要寻求正确的方法。
以前在“池塘之底”,校长老师们采取的是犯错就惩罚的教育方法,以暴制暴,这样反而使他们更加叛逆,更加无法管教。
而马修采用的是一种宽恕包容的方法,这不仅体现在打伤马桑的里基度身上,还在丹东和莫朗以及所有学生身上。
如丹东那样冥顽不化的少年,马修也极力挽回。
当丹东受罚时,马修曾这样试图阻止“等一等,他是我唯一的低音!”……全片的焦点人物就是最后成为音乐家的莫朗。
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由妈妈抚养的。
与别的学生不同,他更有自尊心,更敏感。
当莫朗妈妈来访时,马修一方面极力以“补牙”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违护莫朗的自尊心,而另一方面则冒着处犯校长的危险将正在受罚的莫朗放出去,探望母亲,对他也极为信任。
发现他的独唱天赋,又积极培养。
特别是莫朗将墨水瓶投向他时,他依旧宽容地安慰这位失望的母亲道:孩子心中的母爱不愿与人分享。
另一方面以取消莫朗的独唱资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
特别是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马图从新给予莫朗的充分肯定,最终感化了这头“小野牛”。
不过最后因为被误会偷盗钱财而遣送少管所的丹东偷偷溜回学校放火烧了校舍,老师又正好偷偷带学生出去玩,造成了很大后果,老师校长被革职,马图带着一个小学生走了(不乏怜悯之心),莫朗也进入了音乐学院,看完这部电影感触颇多,马修老师通过善良,宽容,耐心把处在井底的“问题学生”带回洒满阳光的大地!
第三篇:观电影《春风化雨》有感
观电影《春风化雨》有感
镇江市桃花坞小学翁红梅
看完电影《春风化雨》,我和许多人一样都流下了眼泪。
为基丁老师的离开而掉泪,为尼尔学生的自杀而惋惜,为最后同学们的觉醒和大胆的抗争而感动……
片中的基丁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老师:他循循善诱,追求思想的自由和彻底解放,破除顽固不化的旧的教学思想,创造性在他那儿能够自由地驰骋……
他上的第一堂课就令人终身难忘。
他命令学生们撕掉所有没用的枯燥的课文,是呀,为什么要浪费那么多的宝贵时间去学习那么枯燥乏味又无用的垃圾呢?早该把它们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又是怎样的呢?我是从事小教工作的,我们现在仍然是一本书和一本教参,改考卷时,仍以教参上的标准为答案,多一字或少一字都要扣分,与他(基丁老师)相比,我们是那么的闭观自守,又那么的迂腐陈旧,更是那么的死板教条。
基丁老师上课的形式更是不拘一格,“走路”的从众效应尤其令人记忆犹新。
开始,大家各走各的路,频率不同、幅度不同,真是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
然而,没过一会儿,情形就大为不同了。
大家走路的节奏和步幅都趋于一致了,没有了自己,没有了个性,更没有了特点。
基丁老师抓住“走路”这样一个极其平常而又简单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了从众效应的危害,提醒学生们在今后的创作中要高度警惕自己的从众心理,保持自己的独创性。
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却是:“这样的方法,大家听懂了没有?下面我们来练习几道题目”或是“下面,我们仿照例句造几个句子”等。
这和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他处处要求学生与众不同,突现自我;而我们却要求学生千篇一律,依葫芦画瓢。
尼尔学生的死真的让人非常难过,多么杰出的一个青年学生!他在基丁老师的帮助下认识了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想要做的是什么;但是他的梦被现实无情的击碎了,他选择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死亡,以自己的死来与这个世界抗争。
他的死与基丁老师并没
有什么关系,最终却导致校方解雇了基丁老师。
现实中,有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课外补课,结果惨遭车祸,这时家长追悔莫及;有学生因成绩不符合家长的要求而跳楼自杀、吃安眠药等等,这是谁的错?
基丁老师帮助学生“创作”出了异常精彩的诗作!这说明每一个人都是有创造力的,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作为一个小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在重要位置。
当前的学校教育令人担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高考和上级领导对学校评价的影响,学校依然抓尖子、抓快班、抓成绩。
曾记得,高考恢复不久,为了使考试更客观公正,于是引进了美国的标准化测试,如获至宝,一哄而上,是不是公正标准呢?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要改革;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实行会考制,没几年就证明成效不显著;再实行3+大Χ,这不,又要进行3+小Χ等,这就是说中国的教育尚未有完善的科学体系或思路,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总结。
而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竞争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因而,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向全国发出了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动员令,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中国的教育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又将创造新的辉煌。
作为跨世纪的老师,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探索。
第四篇: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自从校长让我们看“放牛班的春天”的时日开始,我自愧不如于校长的观看数目,我看了两遍,一次是我们在数学教研之日,不同的感受就是另外一次在2014年4月18日由张校长组织全校教职工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理论学习中感悟最深的片段和自我的感悟吧,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领走的其中一名小孩是一位着名的指挥家,当年合唱团的伙伴皮埃尔来找他,给了他一本学监老师马修的日记。
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在“池塘之底“时不为人知的感人的一切。
1、从中我首先写出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波动:期待——无奈——宽容——理解——感动——幸福,体现出用心去理解、去相信孩子们。
2、剧中体现出来的音乐合唱的团体力量,只有“我们”没有“我”,用音乐去陶醉学生的心灵,体会团结的凝聚力。
3、学会换位思考,老师的操守、老师的爱融化学生的人性体现,懂得站在薄弱生的行为习惯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世界第二次大战期间,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样一个名字,马上让我联想到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对于一个教师要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有时会不小心的融入这样的氛围中,而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
他用他对音乐创作的热爱,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他期待的眼光,用他精湛的技术,用他平静而充实的心灵,引导孩子们的心灵。
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爱。
音乐结开了束缚他们心灵的绳索,重建了被炎凉事态损毁的是非观,激起了一颗颗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我们班里面也有这样的孩子,她的叛逆和攻击性很强,总是对待老师和同学孤立、缺少爱!所以在夏令营的时候我发现了症结,是家庭离异的孩子,缺少母爱和父爱,留下了心底的阴影,甚至在小学阶段错失了很多美好的学习时光,没有朋友,当老师说话的时候,不仅抵触还特委屈的流眼泪。
第一次谈心,我首先讲述的是我的经历,说出性格决定命运,在我讲完之后目光,她的眼睛里面透漏出了信任的表情;紧接着,第二次谈心,我是姐,你是妹妹,对姐应该做到的是坦诚,是真心,是信任,是你到目前最重要的人,你可以打开心说出你长久以来想说的话,记住:上帝是公平的,当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上帝绝对给你打开一扇窗,姐现在就是你的垃圾桶,相信你对待朋友会真诚以待;第三次谈心:谈心本——谈心——谈心信,一次一次的心房终于打开了,也因此对我更加信任与佩服!我很高兴师箐越
来越好,找到了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和方向,重新找到了自我!
马修一次一次帮助这些孩子掩饰他们的过失,使他们不至于遭到冰冷的惩罚。
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这就是心灵使然吧。
当渴望宽容又担心自己不够严厉的时候,让爱指引你去做吧!常常看到那微笑的面容,那么坦然,充满了理解,那笑容就像温柔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人的心里去,每天给你一点点,慢慢的,也许,孩子们那颗冰冷的心就是这样慢慢的解冻了吧。
他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执意要向权威挑战,谆谆善诱的马修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后来成为了世界着名的音乐家。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皮埃尔的改邪归正而释怀。
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我觉得首先我们要心中有责任,责任是对孩子、对家庭、对国家的,对孩子,我们要象马修一样用爱去关怀,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对于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中的希望,爱护每一个孩子就是点亮了每个家庭的明灯。
话题再回到《放牛班的春天》吧,片中撒落一地的写满歪斜字迹的纸飞机和窗口伸出的十几双快速挥动的小手久久在我脑海中徘徊,还有那首饱含深情的离别之曲则是对于像马修这样的好老师的深深谢意。
再次,也小小的安慰自己,夸一夸我们班的宝贝儿们,当一位教师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与信任,记得近期母亲节的时候,孩子们却把我在欢乐谷里面给我照的相片竟然洗出来用信封封起来送给我,那一刻,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真值!
还有很多很多,今天不得不停下脚步,待续……
第五篇: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作者/于怡鸣
一听到“放牛班”,你可不要以为是农村放牛娃的班级。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放牛班其实是由一些难缠的问题学生组成的班级,影片是从两个老人看马修老师的旧相片和日记开始的。
这两位老人是派皮诺和莫昂奇,他们曾经是“池塘之底”学校的学生。
“池塘之底”,顾名思义,是最差的学校,是一所专为问题少年设置的寄宿学校。
学校的建筑阴森古板,教室灰色斑驳,学生好似井底之蛙、笼中之鸟,得不到爱的滋润。
这里的教育理念是“行动一反应”原则,如果有学生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若3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6小时禁闭,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
但他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马修老师。
马修老师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秃顶老头儿,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他在事业低谷期选择来到“池塘之底”学校做了学监。
他从不打骂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他让不会唱歌的小派皮诺当副指挥,让老走音的郭邦当架子。
他让每个孩子享受到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春天”。
和“池塘之底”学校里的孩子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不仅拥有疼爱我的父母,还拥有和蔼可亲的老师。
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影响生命。
学校就像我们的家,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教学楼每层拐角处设有“溢香书吧”“彩虹阅读”等阅读角,让我们走出教室,就进入书的海洋。
楼内设立了充满想象力的“气象万千”“奇思妙想”“E想天开”“童心飞扬”等活动天地。
学校还组织了民族乐团、纸雕、快板、京剧、剪纸、古筝、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
作为新苑小学的学子,我感到自豪。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得对:“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怎样培
养教育他们。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能行。
”
“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他们的歌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
(250031)山东省济南市新苑小学
指导老师孙鹏
简评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习作7要求写一篇电影或电视剧的观后感。
观后感与读后感的写法有相似之处。
有观有感,观、感结合,抓住影视剧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于怡鸣小朋友写的这篇观后感先简单介绍了影片的内容,让读者对影片有大致了解,然后着重写了自己的感受,与现实联系,表达出自己的幸福感。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经典台词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酌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事事不能说死,有些事情总值得尝试。
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