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二里头文化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二里头文化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遗址。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产范围:根据目前的资料,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总数约250处,经过正式发掘的约50处.其分布中心是在河南省中、西部的郑州、洛阳地区和晋西南的运城、临汾地区。

向西突入了陕西关中东部、丹江上游的商州区,南及豫鄂交界地带,东到豫东南一带,东北至沁河岸旁二里头遗址的挖掘:1、寻找夏文化(1)背景:顾领刚等学者疑古;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积极探索途径(2)考古: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遗址2、辨认出二里头遗址(1)徐旭生对“夏墟”的考古调查(2)河南偃师二里头沦为考古重点3、二里头遗址的发掘(1)挖掘过程及成果(2)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1、丰富的文化遗存:遗迹、遗物、墓葬2、宏大的宫殿(1)一号宫殿基址:我国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宫殿建筑基址(2)二号宫殿基址:陶管排洪3、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质料;形制;纹饰陶器群的主要特征:(1)流行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少见黑陶。

(2)纹饰以绳纹居多,其中一、二期时绳纹和篮纹相结合,存有部分方格纹;三、四期基本不见踪影篮纹、方格纹。

(3)器物组合:炊器以深腹罐、圆腹罐、散、鼓腹扁三角形足的鼎为主,三、四期有实足尖饰绳纹的晶,但鬲在炊具中不占主导地位。

酒器以觚、爵、?为土,食器以豆、三足皿为主,一、二期时还有。

食器以豆、三足皿为主,一、二期时还有圈足盘,四期常见簋。

盛储器主要存有口径大于或等同于肩径的大日尊像、八折沿盆、卷沿盆、镌刻槽盆等。

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教案

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教案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教案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4.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法2.问题总结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知识结构一、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夏年代标尺的基础.二里头遗址分期与常规14c测年。

2.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三、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难点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引言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报告中的一段描述开始,提出了与本课中心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从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并将它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进入新课内容。

先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从未有过中断。

三代考古考试答案参考资料

三代考古考试答案参考资料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其文化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冈商文化之间,被作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发掘了宫殿遗址等重要遗存,出土了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绿松石饰等珍品。

郑州商文化:遗址在河南郑州。

有早商文化和晚商文化。

包括二里冈期商文化节和人民公园期商文化,在郑州商场内发现大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

郑州商城是商代前期的都城遗址,目前尚有争议,有的认为是仲丁的敖都,有的认为其性质为毫都。

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遗址在河南郑州。

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郑州商城应为商汤所都之亳都。

郑州商城内出土数以万计的文物,出土的遗物以陶器最多,青铜器、石器、骨器次之,并有蚌器、玉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白陶器、象牙器等。

而杜岭铜器窖藏中出土的一件方鼎,高100厘米,重86.4公斤,已成为郑州市的象征。

不少学者认为它是商代中期“仲丁迁于”敖的敖都,属商代中期;也有人认为是商汤所都的毫,属商代早期。

无论如何,郑州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郑州小双桥遗址:偃师商城:位于偃师市城区本部,与二里头遗址东西相对。

这座城埋于地下约1-4米,城址内发现宫殿建筑基址、池苑、墓葬等遗迹,出土的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

关于其性质,学术界争论异常活跃,有“西亳说”和“郑亳说”两种意见。

商汤:商朝的创建者、开国君主。

起兵打败夏桀王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

灭掉朽败的夏王朝,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

武丁:商朝国君,商王小乙之子。

继位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史称“武丁中兴”。

在位59年而卒,被追谥为高宗。

盘庚:商代第20位国王,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于在位的第三年迁都于殷,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商。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位于河南省新郑市二里头村的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夏代文化的发源地。

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遗址。

一、夏代文化夏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时期,据说该时期的统治者为夏禹。

夏代文化是指夏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显示了夏代文化的特征,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为研究夏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二、青铜器青铜器是二里头文化遗址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青铜器是指使用青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具,如盆、爵、斝等。

这些青铜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显示了当时人们的高度冶炼技术和精湛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后来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陶器陶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陶器是通过在高温下烧制粘土而成的,它们包括陶壶、陶罐、陶盆等。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学会利用工具和技术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玉器玉器是指用玉石制作的各种器物,如玉璜、玉佩、玉珮等。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发现了不少精美的玉器。

玉器在古代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贵族和权贵的象征,同时也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二里头的玉器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玉石的崇拜和使用,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五、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式。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部落或氏族为基础的。

人们组成大家庭或氏族的群体,通过共同的血缘关系和部落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社会制度为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许多其他古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六、宗教信仰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还包括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物品。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笔记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笔记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1959年徐旭生等人在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在偃师县附近发现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比较丰富,文化特征明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夏鼎把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称为“二里头类型文化”,后改名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从上而下堆积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特征:陶器:夹砂的灰陶和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物里普遍的饰麻点(二里头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

盆,甑的口沿下,附加一对鸡冠形的鋬(pan)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二里头文化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之间。

碳14测定的绝对时间为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前。

二里头遗址的宫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道路呈井字形,构成了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

许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

二里头宫城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

3号建筑宫殿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6号宫殿建筑基址时间处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文化早期过渡的时间点上。

宫殿南侧大道的早期路上发现车辙痕迹,把我国双轮车的发现提早了200年,为探索古代车的起源提供资料。

二里头巨型坑:类似的在偃师商城中发现过,通常认为是国家祭祀场所,此坑发现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源头提供了线索。

绿松石废料坑,该坑与绿松石器制作作坊有关,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

小型建筑,墙和地面都出现了火烤痕迹,说明他们基本解决了房屋潮湿问题。

平地所建的民居建筑为我国后来的居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龙: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青铜爵和青铜斝(jia),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而成,标志我们青铜器的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嵌绿松石铜牌饰:目前发现最早的,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中艺术品制作成就比较突出。

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所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各种建筑,墓葬,青铜礼器和玉器等高规格文化遗物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具有都城规模和内涵的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建筑和墓葬的等级分化表明当时已经进入社会复杂化的国家社会阶段。

夏商周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夏商周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体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

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由于两地遗存的文化面貌有一些差异,前者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后者被称为“东下冯类型”。

狭义的二里头文化应专指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

部分学者则认为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应是夏都,所以它的四期遗存均为夏代遗物。

二里头文化以及其它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还确立了它的起始和终止年代。

至此可以说,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动摇。

2.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为的一位君王,他是夏朝第六世君王,为夏后相之子,相妻有仍氏之士后缗所生。

由于其生活的时代正当寒浞攻杀夏后相,夏朝乱政之时,所以少康生长于有仍氏。

长大之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

后为寒浞及其子浇所迫,又逃到有虞氏,当了庖正。

在有虞氏和夏族旧部靡的帮助下,少康终于攻灭了寒浞和其子浇,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经过这一场动荡之后,夏王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有蒸蒸日上的气象。

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少康中兴”。

3.鸣条之战:商汤灭夏之战役。

夏朝末年,夏王桀生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住后“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栈有施氏,得美女妹喜,甚得宠。

聚敛百姓贵财,建倾宫,修瑶台。

民不堪其苦。

拒谏而诛杀大臣,任意伐灭诸侯,诸侯多叛夏。

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个忠于桀的诸侯后,遵出兵伐夏桀。

夏商两军在鸣条会战前商汤举行誓师,誓词即《尚书》中的《汤誓》。

交战后夏军即溃,桀致进,至南巢被擒流放而死。

夏王朝遂被灭亡。

【解析】鸣奈之战作为一个出题点因为它的战争性质;商汤灭夏之战役。

每一次朝代更替的战争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考生如果有时间应该将每次朝代更替战争总结一下,即便于记忆答题,同时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历史综合能力。

4.盘庚迁殷: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

[最新]二里头文化

[最新]二里头文化
遗址分期
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
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考古研究
几年来,二里头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廓清了遗址的实有范围,找到了遗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还发现了宫城城垣,证实了宫城的存在。此外还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宫殿建筑基址,发现一些有关遗址布局的新线索,获得一些包括大型绿松石镶嵌龙在内的珍贵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称,新发现证明这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渊源具有重大的标尺性意义,为人们研究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国早期城市与宫室制度、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等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新]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
二里头文化遗址
遗址简介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里头简介和历史

二里头简介和历史

二里头简介和历史二里头啊,那可是咱们华夏文明里头一颗璀璨的明珠,说起来,故事多得跟黄河里的沙子似的,数都数不过来。

咱们今儿个就轻松点,用大白话聊聊这地儿的历史和风采。

话说在河南洛阳那块儿,有个叫偃师的地方,再往西南溜达个九公里,嘿,二里头就藏在那儿了。

原来啊,它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可自打1959年,考古学家们像寻宝似的,一铲子下去,嘿,挖出了个大宝贝——二里头遗址!这下可好,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文明的“老祖宗”之一,名声大噪,连世界都为之侧目。

二里头遗址啊,那可是夏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没错,就是那个只存在于史书和传说中的夏朝。

你想啊,几千年前,咱们的老祖宗就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都城,那可是多牛的事儿啊!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跟咱们现在的大城市似的,有宫殿、有作坊、有祭祀区,还有贵族们住的豪宅,简直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古代社会。

说起来,二里头文化的特色那叫一个鲜明。

它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之一,那时候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做出来的青铜器那叫一个精美绝伦。

而且啊,他们不光会造青铜器,还会制陶、做玉器、搞建筑,样样都行,简直就是古代的全能型人才。

在二里头遗址里,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不少“中国之最”。

比如说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吧,就在那儿!还有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双轮车辙……这些“最早”加起来,简直能凑成一本“古代中国第一”的百科全书了。

更有趣的是,二里头文化还是个“文化交流小能手”。

那时候啊,各地的文化都在这儿汇聚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里头文化。

你瞧那出土的文物里,有来自印度洋的子安贝、有带着福建马岭文化特征的象鼻盉、还有受上海马桥文化影响的鸭形鼎……这些宝贝啊,都是文化交流的铁证。

说到这儿啊,不得不提提二里头文化的“王朝气象”。

那时候的夏王朝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家体制和礼仪制度。

都城规划得井井有条,宫殿建筑气势恢宏,青铜礼乐制度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最新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最新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提示:没有文字的考古材料,遗址、墓 葬、建筑、服饰、器物,也可以拿来印 证古书。而本来属于自然科学的14C测年 技术的诞生和不断改进,使深埋地下的 骨头和木屑都能出来“说
话”,告知它们入土时相对准确的年 代。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诞生和发 展,使夏“走出疑古时代”。并明 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 和传说绝大部分是真实可信的。
教材习题分析
一、本课测评(教材P79)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发掘与研究,给
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证实了夏史的真实可信;丰富了 夏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 学资料;确定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信史; 弘扬中华文明。
二、学习延伸(教材P79)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如何看待我国古 代文献中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和传说?
种科学方法。
要点轻巧突破
理解古今测年方法的变化和 发展 1.古代:年代学的研究工作,所使用的 材料都是古书,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年 代学研究的第一阶段。 2.晚清以来:金石之学特别繁荣发达。 有些学者开始根据青铜器的铭文,就是 金文,来研
究 古 代 的 历 日 , 特 别 是 到 了 1899 年 甲 骨 文被发现,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这可 以说是年代学研究的第二个大阶段。 3.20世纪以来:中国的考古学,特别是 夏商周这段时期的考古学取得的成果,为 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同时,我们国家的许多学科都有比较好 的发展,包括天文历算、测年技术等。 科技的进步,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强有力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学习目标概览
目标内容 1.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2.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3.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 的重要作用
(2)确定时间公元前_2_1_世纪至前16世纪。 (3)夏朝的中心——考河古、材洛料地区。 2.文献资料与___________的对比研究,相 互印证,是探索夏史和重新认识夏史的一

二里头遗址讲解

二里头遗址讲解

二里头遗址讲解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夏商两代大型古代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村南。

这个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揭示了夏商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历史资料。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考古学家在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南发现了一片古代遗址。

经过多次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们确定这是一处夏商两代的大型都城遗址。

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建筑、祭祀建筑、手工业作坊、墓葬等遗迹,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豪华的宫殿建筑和祭祀建筑。

这些建筑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如夯土技术、木结构技术、铜瓦等,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建筑水平和工艺水平。

同时,这些建筑内部发现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和壁画,如青铜器、玉器、漆器、丝织品等,以及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的壁画和雕塑。

除了建筑遗迹和文物外,二里头遗址还提供了大量关于夏商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信息。

例如,从出土的铭文和甲骨文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
官僚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从出土的丝织品和漆器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从出土的铜器和玉器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金属加工和玉石加工技术。

总的来说,二里头遗址是中国考古学中的重要发现之一,为我们揭示了夏商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面貌,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同时,这个遗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4.3《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素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历史:4.3《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素材(新人教版选修5)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素材二里头文化的分期与测年二里头遗址是徐旭生1959年调查“夏墟”时发现的。

学术界把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分布于豫西、晋南地区的一类遗存称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主要有两个类型,分布在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称为二里头类型;分布于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称为东下冯类型。

东下冯类型的起始年代略晚于二里头类型。

二里头文化可分为四期,其一、二、三、四期分别以二里头遗址的一、二、三、四期为代表。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

古本《竹书纪年》称“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另据《逸周书·度邑》、《国语·周语上》和《战国策·魏策一》等文献,太康、羿、桀诸王之都斟鄩应在洛水附近。

二里头遗址面积达9平方公里,发现有宫殿、大墓、铸铜作坊遗址与精美的玉器、青铜器和陶器,因此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

对二里头遗址采集的系列含碳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拟合,并与考古分期成果相整合,初步推定出二里头文化各期年代范围(表一)。

表一二里头遗址分期与常规14C测年数据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两点,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年。

夏商分界已估定为公元前1600年。

关于夏代始年的推定,我们主要是依据文献中有关夏代积年记载的研究,并参考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14C测年数据。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学术界主要有二里头文化一期、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两种意见。

新砦二期遗存的确认,已将二里头文化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紧密衔接起来。

以公元前1600年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

现暂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

夏文化探索的特点和对重建夏史的重要启示夏文化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夏文化的探索,从一开始就是以文献中有关夏代记载为线索的。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

二、青铜遗存和青铜器的主要特点
青铜遗存的发现情况和意义: 目前已在二里头、 目前已在二里头、山西夏县东下冯等十几处遗址发现有二 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一处铸铜遗址,面积 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一处铸铜遗址, 达一万平方米以上,使用年代为二至四期。 达一万平方米以上,使用年代为二至四期。
都城的历时性变化: 从目前的发现看,二里头遗址作为都城是从二期之初 从目前的发现看,二里头遗址作为都城是从二期之初 开始的,并且在建城之前进行了严密的规划。 开始的,并且在建城之前进行了严密的规划。此时在宫殿 区的外围修建了宽度达20米的 条大路 区的外围修建了宽度达 米的4条大路,宫殿区以南兴建 米的 条大路, 了铸铜作坊,在宫殿区的东中部, 了铸铜作坊,在宫殿区的东中部,发现了属于此期的大型 宫殿基址。其中3号宫殿基址长超过 米,宽约 米,是 号宫殿基址长超过150米 宽约50米 宫殿基址。其中 号宫殿基址长超过 一座大型多院落建筑基址,其内排列着成组的中型墓葬。 一座大型多院落建筑基址,其内排列着成组的中型墓葬。 3号宫殿基址西部并列有 号宫殿基址,两座宫殿建筑之间 号宫殿基址西部并列有5号宫殿基址 号宫殿基址西部并列有 号宫殿基址, 的通道下面,筑有考究的木结构排水暗渠。 的通道下面,筑有考究的木结构排水暗渠。
第四章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
一、概论
发现和命名:最初于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1956年又 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 发现和命名:最初于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 1956年又 在郑州洛达庙发现,时称“洛达庙类型文化” 1959年 在郑州洛达庙发现,时称“洛达庙类型文化”。1959年,徐旭生 在豫西一带调查夏墟时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 在豫西一带调查夏墟时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同年中科院考古 所进行了发掘,以后又进行了多次发掘。1962年更名为二里头类 所进行了发掘,以后又进行了多次发掘。1962年更名为二里头类 型文化,1977年正式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年正式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型文化,1977年正式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一、概述1. 介绍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概况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是我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文化遗产,二者在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早期青铜时代的代表文化,而夏文化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王朝文化之一。

本文将探讨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

二、二里头文化对夏文化的影响2.1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早期青铜时代的代表文化,其发掘和研究不仅揭示了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更为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文化遗产。

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夏文化的前奏,二者在历史发展上具有密切的关联。

二里头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为研究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

2.2 二里头文化对夏文化的影响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在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对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里头文化中出土的文字、符号等也为我们了解夏文化的文字、象形和图腾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3.1 对夏文化历史的完善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探究夏文化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夏文化的发展历程、社会形态和生活习俗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里头文化丰富了我们对夏文化历史的认识,使夏文化历史更加完善。

3.2 对夏文化的艺术、制度和技术的理解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品质上也非常高。

这些文物代表着二里头文化的最高制作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制度、技术和艺术水平。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夏文化的艺术、制度和技术。

3.3 对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通联二里头文化不仅是我国古代早期文明的代表,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通联的桥梁。

通过对二里头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夏文化与其他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而丰富我们对我国古代文化交流史的认识。

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指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二里冈上的一类聚落遗址。

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因首次发现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而得名。

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和晋南地区。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

一般认为,二里头遗址即是夏王朝的都城,或曰夏代的首都。

据记载,夏禹曾建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东)。

故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王朝的第一个国都。

公元前1500年左右,夏王桀政权被商汤推翻,其后商王朝的国都相继迁于毫和西毫(今洛阳偃师境内)。

至商朝末年,逐步废弃了都城毫。

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文化的一部分。

与二里头遗址有关的文物古迹,主要有二里头宫殿、宗庙、作坊、手工业作坊区、铸铜遗址等。

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城。

周武王灭商后,即着手营建洛邑(今洛阳城东南的古城村),他以此作为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约在公元前1000年,开始营建二里头宫殿,周人以“迁宅”为名,将国都自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迁到这里。

因其位于全国中心地带,为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镇,所以称“天下之中”。

它不仅是当时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中心,也是东方夷族与中原华夏族融合的中心。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就诞生在这里。

二里头文化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由宫城、王陵区、制骨作坊区等构成,面积达4平方公里,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二里头文化主要包括二里头遗址、二里头宫殿宗庙区、制骨作坊区、铸铜作坊区等,出土的玉器、铜器、陶器等,与夏代中晚期文化面貌基本相同。

中国考古学者把二里头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遗存可分为四期,晚期又可划分为五段。

二里头文化以其首次科学发掘闻名于世。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范围跨度大,据碳14测定,年代从公元前2260——公元前1500年,前后延续了1700多年,夏代历史从公元前2070年延续到公元前1600年,约为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历时500余年。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考古学家把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文物称为二里头文化。

大部分成年人都是平民,其中妇女是当时社会的统治者,男子要服从她们的管理。

有些大型墓葬的埋葬制度表现出“妻妾反位”的婚姻特点。

在这些大型墓葬中随葬品极其丰富,有食物、农具、兵器、乐器、纺织用品、酒器等。

陶器种类繁多,有鼎、豆、壶、盆、罐等,制作精美,不少器物上还装饰有各种精致美观的纹饰。

铜器主要有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

骨角器有杯、锥、刀、镞等,另外还有许多装饰品。

玉器中数璧最有名,体现了当时中国高超的制玉技术。

是中国青铜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代表。

二里头遗址主要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3次发掘,先后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如各种青铜礼器和工具,武器、乐器和生活用品。

另外还出土了少量玉器。

二里头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文化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为主,中期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晚期以泥质灰陶为主,早、中期之间没有显著界限,是同一时期的文化。

除二里头遗址外,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等地也发现了相似或相同时代的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面积大于郑州商城文化,与它们不同的是,郑州商城文化偏于东部,而二里头文化则偏于西部。

但是,二里头文化是由郑州商城文化演变而来的。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夏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又称为“夏启”。

夏朝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夏朝同时存在的古国。

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因为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最早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1955年河南省安阳市北郊洹河南岸的二里头村发现的,并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它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今约3800-3300年,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

经考证,二里头文化大约开始于距今四千八百年左右,结束于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一千七百余年,所以被称为“夏文化”。

后来二里头文化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也成为夏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里头博物馆解说词

二里头博物馆解说词

二里头博物馆解说词前言欢迎来到二里头博物馆。

二里头是中国夏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它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本次展览将为您介绍二里头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您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一、二里头文化的历史二里头文化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时期,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二七区的二里头遗址上形成的一种古代文化。

这是中国夏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是由中国考古学家在此进行的一系列考古发掘活动。

在二里头遗址上,他们发现了一系列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这些遗迹和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情况,也为我们研究夏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

二、二里头文化的特点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一座夏代古城遗址,它是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

这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二里头文化也是中国夏代文明的一种表现,它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包括:1.社会制度稳定: 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社会制度相对稳定,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程度也较高,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出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城市和都邑。

2.明显的冶金业: 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发展了较为明显的冶金业,显然获得了较为丰硕的经济效益。

3.重视神灵: 二里头人重视神灵,相信神灵可以保佑自己的生活和家族的兴旺发达。

三、二里头文化的遗存1.城址: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夏王朝的古城遗址,占地面积约200公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

2.文献: 在二里头遗址中,还保存了许多写有文字的文物和文献,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文化和思想状况。

3.器物和工艺品: 二里头文化时期人们制作了许多装饰艺术品、日常器物、工具和武器,这些器物和工艺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水平和生活现状。

四、馆藏文物1.青铜器: 二里头青铜器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之一,包括铜鼎、铜壶、铜鼎耳等一系列铜器。

《2024年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东方》范文

《2024年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东方》范文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东方》篇一一、引言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揭示了古代东方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二里头文化的各个方面,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二里头文化的概述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等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分布范围广泛。

这一文化时期的特征包括精美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手工艺品,以及丰富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居址遗址。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与夏朝的兴盛时期相吻合,因此也被认为是夏文化的代表。

三、二里头文化的社会生活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农业生产在这一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并掌握了先进的农具和耕作技术。

同时,手工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陶瓷和青铜器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得这一时期的手工艺品精美绝伦。

此外,商贸活动也十分繁荣,各种商品在各地的交易市场中流通。

四、二里头文化的艺术与宗教二里头文化的艺术与宗教是这一文化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宗教信仰在这一时期也十分重要,人们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并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丰收和幸福。

这些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对后来的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二里头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其次,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青铜器制造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进步等。

最后,二里头文化所代表的东方智慧和文化底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通过分析二里头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东方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艺术与宗教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ⅴ人教新资料4.3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速效提能演练

历史ⅴ人教新资料4.3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速效提能演练

历史ⅴ人教新资料4.3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速效提能演练[学生用书 P37]【一】选择题1、2018年1月7日早上7∶30开始河洛文化论坛组织中华文明探源游,其探访线路:洛汭(伊洛河入黄河处)——会圣宫遗址——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商城博物馆——汉魏故城。

其路线图中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是( )A、会圣宫遗址B、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C、商城博物馆D、汉魏故城解析:选B。

此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是二里头文化,故B项为正确答案。

2、奠定夏朝年代标尺基础的是( )A、河南龙山文化B、二里头文化C、二里冈文化D、仰韶文化解析:选B。

二里头遗址,因其地层清晰,遗存丰富,在夏文化的探索过程中,奠定了年代标尺的基础,故B项为正确答案。

3、将二里头文化和龙山文化连接起来,同时也说明二者一脉相承的是( )A、龙山一期B、二里头一期C、新砦期D、仰韶期解析:选C。

此题考查探索夏文化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新砦遗址二期上接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下连二里头文化一期,加上其它与之相类似的遗存通称为新砦期,它的确立,将二里头文化和龙山文化连接起来,同时也说明二者一脉相承,故C项为正确答案。

4、(2017·高考上海卷)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

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 )A、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解析:选C。

选A有因果联系,但“传说”一词表述不当;选D是客观事实,但无因果联系;选B不具有真实性。

故C项为最正确答案。

5、新华网消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又发掘出距今约3600年大型宫室建筑,为认识夏史再添史料,探索夏史和重新认识夏史的一种科学方法是( )A、研究文献资料B、依据考古材料C、推测猜想D、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的对比研究,相互印证解析:选D。

关于洛阳二里头文化的总结

关于洛阳二里头文化的总结

洛阳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因发现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村而得名。

该文化主要分布在洛阳盆地和伊洛河流域,年代约为公元前2080年至公元前1600年。

二里头文化的特点包括:
1. 建筑:二里头文化的建筑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房屋多为半地穴式或地面式。

其中,宫殿建筑群是该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显示了当时社会的高等级和组织化程度。

2. 墓葬:二里头文化的墓葬多采用土坑葬,且多有随葬品。

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化。

3. 陶器:二里头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较为先进,器形多样,装饰精美。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和彩绘图案为研究该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4. 农业:二里头文化的农业以粟、黍为主要作物,同时还有家畜饲养。

该文化的人们在农业技术上取得了较大进步。

5. 艺术:二里头文化的艺术品风格独特,包括玉器、石器、陶器等多种形式。

这些艺术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社会习俗。

总的来说,洛阳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

该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
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先民所创造。

该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州区、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湖北北部,东至开封、兰考一带地区。

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之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

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

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

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知识目标1.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能力目标. 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1.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教学重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教学难点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归纳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本课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引言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报告中的一段描述开始,提出了与本课中心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从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并将它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进入新课内容。

先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从未有过中断。

从我们的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到“骄傲”的历史——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而兴盛于黄帝,接下来便是尧舜禹、夏商周,三皇五帝、三坟五典。

如果再向前追溯,还有燧人氏(暗示已会使用钻燧取火)、有巢氏(暗示人们在树上结庐而居),这是多么遥远的历史,这似乎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

但是,这一切,只是被限定在了古史的“传说时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走向繁荣的时期,遗憾的是,这些历史竟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

古希腊、古埃及等几大文明的历史,在西方学者一百多年努力下,研究成果显著,古史年代历历在目。

古埃及的年代可上溯到六千多年前,如要加上传说时代,还要延续更长。

转回身再看看我们的历史:我国古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对中国古代就没有这样一个公认的年表,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如此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文明研究,缺少一个公认的时间尺度。

另一方面,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说,对于我们民族的自尊心有影响。

我们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究竟怎么样?这不是凭着我们的爱国热情所能解释的,而是需要科学的论证,我们要很审慎地进行科学研究。

这就向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填补这一段空白,完善这一年代学标尺。

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的,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步科学化,制定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夏商周断代工程共涉及9大课题、30多个专题,而每一个专题都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科学的多学科联合攻关。

直接参加工程的专家学者达170人,4位科学家被聘为首席专家。

四位首席科学家,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代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四个大的门类:一个是历史学、一个是考古学、一个是天文历法算术、一个是科技测年技术。

考虑到国家“863计划”也就聘任了7位首席科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量,我们当能掂量出来。

第一目“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教材先介绍中国考古学者对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得到了实质性的发掘,确定了二里头文化成为探索夏文明的对象。

再介绍常见的考古证明的方法。

可先请学生阅读第一、二段内容,老师可先了解同学对夏史了解情况,5 000年,一个美丽的传说。

迄今为止,关于三代纪年的说法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少学者为了研究一个特定的年代,便可耗尽其毕生心血。

5 000年的悠久历史,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早已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概念。

也许很多人根本没想到过,它会成其为一个问题。

正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闻,使人陡然发现,它居然确实是一个问题。

资深历史学家李学勤这样解释:5 000年历史的说法来自《史记》等历史文献的记载。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称,5 000年历史说确实是模糊的,因为古书的记载往往互相矛盾,很不可靠。

历史要成为信史,必须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率先对5 000年文明史的说法进行质疑,始于20世纪初。

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胡适一语震惊学界:“东周以前无史。

”古书中关于夏商的记载只能当做神话与故事来读。

1959年夏,中国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殷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包涵的文化遗存上至距今5 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

而遗址的兴盛时期是公元前2036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夏的文化,考古学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

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掘,在二里头发现的主要遗址有:大型宫殿遗址,这是已知中国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中国历代帝王宫殿建筑形制之先河,许多形制为后世延用,号称“中华第一王宫”;墓葬,二里头遗址内已清理发掘墓葬有几十座;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

这里出土的青铜容器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夏商文化的一个界标,对于探寻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尤其是夏商周断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目“夏朝年代标尺的基础”在本目中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夏遗址考古新发现和一些考古成就。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考古学者确定夏年代标尺的方法是什么?夏朝的始年又是如何确定的?从新砦遗址的发现过程我们可发现在进行考古研究中应把握哪些原则?从中我们可得到什么启示?首先,介绍古今测年方法的变化和发展。

从新砦遗址的发现过程我们可发现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新砦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古代年代学的研究工作,不是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才开始的,也不能说从近代才开始。

实际上,我们的古代先人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在司马迁之后,很快就开始做了。

司马迁为什么对于公元前841年以前没有给出一个详尽的年表,那是因为司马迁非常实事求是、非常谨慎。

他在《史记》里面明确说了,他看过有关黄帝以来的许多文献材料,也有年数,可是这些年数比较模糊,又不一致,所以便弃而不用。

因此,在司马迁之后,很早就有学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第一个做这方面系统研究而且具有非常优异的重要成果的是西汉晚年的刘歆。

刘歆不但是一个文史学家,而且是一个科学家,在天文历算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成就。

刘歆对于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年代进行了推算和研究,推算的结果体现在他撰写的《世经》中。

《世经》的主要内容收录在《汉书·律历志》里面。

《汉书·律历志》这部分,就是根据刘歆的《世经》编写的。

刘歆做了很详细的推测,对于古史给出了一个年代系统。

根据他的推算,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122年。

这个数字,一直到今天在世界上还有影响。

从刘歆以后,又不知有多少学者进行了推算和研究。

不过,他们的工作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不能突破的地方。

这是因为,从西汉刘歆一直到清代中叶的学者,他们研究这个问题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古书,而且他们所用的古书基本上不超过司马迁所见到的书。

相反的,司马迁所见到的从黄帝以来有年数的材料,绝大部分是他们都看不到的。

因此,虽然他们的推算在某些点上可以更精密化,但总是跳不出古书的范围这个局限。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年代学研究的第一阶段。

晚清以来,情况有些不同。

因为清代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金石之学特别繁荣发达。

有些学者开始根据青铜器的铭文,就是金文,来研究古代的历日,这样,就突破了过去单纯依靠古书的局限。

特别是到了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在古书的材料之外,提供了新的材料来源。

考古发现的材料多是古书里没有的,对于年代学的研究就增加了很多的资料。

这可以说是年代学研究的第二个大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只是中国人在研究,还有日本人、韩国人以及西方人都参加了研究。

很多人取得了非常有意义的成果,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

可是必须说,他们的工作还是有局限的。

这是为什么?因为年代的研究,不是一个学科甚至两个、三个学科所能解决的。

它所牵涉的范围极为广泛,不但需要有文科的研究,还需要有理工科的手段。

必须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比较好的成果。

20世纪,中国的考古学,特别是夏商周这段时期的考古学取得的成果,为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同时,我们国家的许多学科都有比较好的发展,包括天文历算、测年技术等。

科技的进步,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第三目“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从夏文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一、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的对比研究,相互印证,是探索夏史和重新认识夏史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还说明,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办法,是可以解决一些过去由单一学科或单纯由人文社会科学无法解决的课题。

它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它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天文年代学等学科的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加工程的有170位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办法,联合攻关,共同去攻克夏商周年代学难题。

这在中国学术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方法论上也具有开拓意义。

实施过程中,各个课题、专题都是独立地进行研究。

最后,将各专题、课题的研究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平衡调整,制订出一份夏商周年表。

这份年表是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它比以往由单一学科或单项研究作出的结论要科学、合理得多。

三、夏商周断代工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在21世纪里开展大规模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大家知道,现在新学科的开辟,常常是在不同学科的夹缝里、不同学科的结合中产生的。

比如说,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还有化学物理、地球化学,诸如此类,都是介于多种学科之间的。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很多交叉点,会产生一些新的学科。

这些新学科的研究结果,不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以,不能理解为这种结合就是文科利用一下理科的仪器和结论。

夏商周断代工程究竟是一个文科的项目,还是一个理科的项目,很难说。

年代学在学科分类表里是分在天文学里面,可是它又有这么多的文科内容。

以后还会开辟许多类似的学科,因此,我们如果能在这方面积累经验教训,对将来科学的发展会有一些益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