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中国中医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传统实践中,对人体有深刻的认识:人体是由“精、气、血、津液”这些基本物质组成的,人体又分布着各种不同功能的经络穴位,而这些精气血津液通过经络的运行支撑着人体的正常运行......
精、气、血、津液的性状及其功能均有各自特点。

这四者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之间有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关系。

(一) 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

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

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

它们的关系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为血帅体现在:
①气能生血。

是指血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功能活动旺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

气虚则生血力弱,可导致血虚。

临床治疗血虚病症时,常配合补气药以提高疗效,就是取“气能生血”之义。

如方剂学中为当归补血汤,虽为补血方剂,但重用补气药黄芪,就是一个例证;
②气能行血。

血属阴主静,血不能自行。

血液的循行有赖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治疗瘀血病症时,不但要用活血化瘀药,还要配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③气能摄血。

摄血是指气对血液有固摄、约束的作用,使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于脉外。

如果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可导致各种出血病症,这叫“气不摄血”。

血为气母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气存在于血液之中,即血能载气,气不能离开血而存在;
二是指气的化生,是以血不断地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血与气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在大失血时,气亦随血而耗散。

(二)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温煦气化来推动。

①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气。

脾胃之气旺盛,则化生的津液就充盛。

脾胃之气虚衰,则津液生成不足;
②气能行津,气能化津。

由于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发肃降,肾气的蒸腾气化,才能使津液输布予全身,并使代谢后的多余津液,通
过气化作用,变为汗、尿排出体外。

所以气虚、气滞可导致津液停滞,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津液停滞也可导致气机不利;
③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维持津液代谢平衡,有赖气的固摄。

固摄功能减弱会发生多汗、多尿、遗尿,甚至尿失禁等病症。

气在体内不仅依附于血,亦依附于津液,即津液能载气。

故在大汗、多尿、大吐、大泻等大量津液流失的情况下皆可导致“津伤气耗”、“气随液脱”的重危病症;
④津液能化气。

气的化生,亦以津液为其物质基础:伤津液者则化生无源,可出现气短、乏力等气虚的病症。

(三) 津液和血的关系
津液和血都是液体,同是水谷精微所化,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注入于脉中即为血。

津液有调节血液粘稠度的作用。

血液中的清稀部分渗于脉外,即为津液。

在病理上津液和血的病变互相影响。

大吐、大泻、大汗等严重伤津脱液时,会影响到血的化生和循环,会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容量不足,以致津血俱伤的病症,大量的出血,也会出现伤津液的病变。

临床上主张对失血的病症不宜发汗,对津液大伤的病症,不宜用温燥耗血的药物,故有“夺血者无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说法。

(四) 精和血的关系
精和血同属生命活动的基础,精血关系密切,精血可以互相转化。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生为血。

血的化生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作用为物质基础的。

关注将象和艾灸,肾虚则精少,骨髓空虚,而血
的化生则减少。

临床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常通过补肾填精的办法来治疗、非常重视血肉有情之品的运用,如常用的药物紫河车、鹿茸等。

精、气、血、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其生成、分布、功能以及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虽各有不同,但实际上是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既有区别,又协调一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转化,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