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作者:赵雪芬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8期
摘要:基层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十九大報告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理想信念教育是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教育,进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
[1]伴随着博客、QQ、微博、微信、微视频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已成为基层党员获取资讯和日常交往的重要途径。
当前,对基层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任重道远,因势利导,有效运用新媒体创新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
一、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短板
一是基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接受和利用新媒体的程度不够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基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政治观点要正确并且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要高,同时也要求其拥有娴熟的网络信息工作处理能力,能够通过网络和基层党员进行沟通与交流。
尤其是在基层党员网络聚集地或者有新事件发生引起舆论时,都要求基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可以马上做出正确的引导。
但在现实中,部分基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还依旧照搬以往的教学工作模式,执着于现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对新媒体“不感冒”、不认同甚至反感、抵触,缺乏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从而也就错失了占领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新媒体阵地制高点的最佳时机。
二是现行理想信念教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被动式工作模式已不适应于新媒体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交流和反馈都处于一种快节奏和高速状态下。
基层党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发布个人的工作生活状况、人生感悟及对热点问题的看法。
理想信念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也使信息扩散迅速、党员反映强烈、问题矛盾突出,而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相对较慢的工作模式,决定只有当基层党员思想问题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之后才会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再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才会做出适当的反应,这就导致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从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例如:当个别基层党员思想上出现问题之后,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跟进和干预,就会导致问题逐渐淤积、不断沉淀,隐藏起来直到最终爆发,导致基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
三是现行理想信念教育“教师讲授—党员接受”的单向性灌输工作模式已不适应新媒体环境。
现阶段每名基层党员都能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进行自主接收、回复和再分享信息,信息交流互动明显增强。
而传统的“教师讲授—党员接受”的理想信念
教育模式采用的单对多的信息输出模式,缺少足够的互动反馈环节。
教师和基层党员之间处于信息交流的不对等地位,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这与当下的新媒体环境的特性是相违背的,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课堂上的党员即使不认同教师讲授的观点,也不会立即予以反驳,而多数采取抵触或消极接受的态度,转而更加相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一方面导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因得不到足够的反馈而自认为讲授效果显著,另一方面使基层党员因缺乏畅通的表达渠道而敷衍了事,使传统的基层理想信念教育渐渐流于形式,最终影响到基层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开展和现实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条件
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要素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
1、教育主体
教育主体是指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他们是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既可以是个人主体,如党校教师、基层党务工作者等,又可以是群体主体,如基层党组织、党校等。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理想信念教育主体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主导者的支配地位受到了“撼动”。
2、教育客体
教育客体,是指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被教育主体有目的的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这里指基层党员。
传统媒体环境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是一种传输和被动接受的模式,教育主体采用灌输、说教的方法,把教育内容传授给教育客体;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员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更多,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主体的灌输和安排,同时主动要求与教育主体平等对话。
3、教育介体
教育介体,是指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用来影响教育客体形成一定理想信念以及教育活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
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
新媒体时代,能够把常规教育内容用动画、声音、视频相结合的“富媒体”表现出来,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了立体,从静态走向了动态,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亲近感”和“实效性”。
教育手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进行教育活动所采用的载体,其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
基层开展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传统形式是党课教学、专题讲座、党支部理论学习等,在新媒体时代,这些教育方式显得形式单一、缺乏新意和互动性,对基层党员很
难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媒体时代,具有灵活、快捷等特点的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和微博、短信、微信日益成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和载体。
4、教育环体
教育环体,是指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有推动或阻碍作用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环境,其中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特征,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不仅一些低俗、腐朽落后的思想泛滥,甚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共产主义、诋毁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的言论也利用新媒体大肆传播。
长期处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基层党员很容易出现个人理想信念错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弱化等现象。
三、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是積极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平台,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力。
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理论的灌输、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个人的实践和情感体验,以及环境的熏陶影响。
运用新媒体进行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在遵循理想信念形成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平台的建设和管理。
在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方面,除了传统的红色网站、论坛和留言板等形式外,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以人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内容推送、积极向上的优质内容吸引更多的基础党员关注、下载。
基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开设微博、建立微信群等,随时关注基层党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疏导,并进行在线理想信念教育。
二是建立健全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管体系,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力。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良莠不齐,很多不仅不能引导基层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反而会动摇他们的理想信念基础。
因此在构建新媒体平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应建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
一方面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主动拦截不良信息,从源头净化基层党员接收的信息;另一方面,基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要将课堂延伸至新媒体中,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信息阵地;同时,面对新媒体上流传的错误思想和信息,应主动对其进行批判,加强基层党员对错误思想的认识和引导教育,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解读,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队伍,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
在利用新媒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基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承担起“舆论领袖”的角色,主动掌握话语权,积极占领舆论引导的高地。
习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这就对基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还应用过硬的理论功底,俗话说,“要给学员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缸水、一池水”。
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特别是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
最
后,基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媒介素养,要熟练掌握各类常用信息媒介的操作,能够获取和传播信息、准确鉴别和筛选信息、梳理和分析信息,当好“内容生产者”和“把关人”,能够通过网络和基层党员进行沟通与交流。
四是重视基层党员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动力。
媒体素养是指在各类处境中存取、理解及产制媒体信息的能力。
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基层党员实现了从单一的受众方,向参与传播的传播者的角色转化。
因此,应强化对基层党员的媒体素养教育。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他们具备信息辨别能力,可以从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读和传播媒体信息。
当前基层党员普遍欠缺媒体素养,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本身道德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而是他们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判断标准割裂开,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盲区。
基层可以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入媒体素养教育模块,通过开展通识内容教学,提供基层党员解读新媒体信息的正确视角,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能建立起批判精神,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