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慎行《庐山纪游》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査慎行《庐山纪游》原文及翻译译文
《査慎行《庐山纪游》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査慎行《庐山纪游》原文及翻译译文
査慎行《庐山纪游》原文及翻译査慎行
原文:
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②,爽人心目。
寺③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
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
老僧眉生伴我行。
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
清泉一笕④,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而发江湖之想。
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⑤。
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
《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
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
仍强眉生同行。
沿涧而行,草树蒙翳。
路穷则涉水,已复登岸。
目之所接,愈入愈奇。
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
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
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
北涯斗坡,若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乃得过。
老僧不能从矣。
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
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
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
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为樵夫所绐。
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著。
朱子⑥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
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
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
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凿矣。
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
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
(有删改)
【注释】①査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
②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
③寺:指千佛寺。
④笕:引水的长竹管。
⑤趁人:逼人。
⑥朱子:朱熹。
译文:
甲戌日早晨起来,四周山上朝气推门而入,送来满目青翠,令人赏心悦目。
千佛寺坐落在万树丛中,门朝西南。
早饭后,东林寺寺僧如升告辞回去了。
老僧眉生伴我同行。
走了两里路,到了芦林,有座佛屋,在太乙峰西麓。
(只见)清泉一道,芦荻青郁,使人身处山林因而萌发隐居之想。
东望五老峰,南望汉阳、上霄等山峰,高耸逼人。
(又走了)五六里,到了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对岸,和九叠等山峰相连,山脚一直连到土目湖。
《归宗寺志》推它为庐山的主山,五老峰、紫霄峰都从这里分枝出去。
午后,我把行李留在万松僧舍,急着想去观览三叠泉。
可是这里的僧人却像麋鹿般怕人,不肯做向导。
(只好)仍旧强迫眉生同行。
路的左边有一条涧,出自大月山,就是三叠泉的源头。
沿涧而行,草树遮天。
路走完了就涉水,然后又上岸。
看到的景色是越往里走越见奇妙。
独立高耸,有块巨石高踞山顶,(像一个人)昂首垂耳,张口向下饮水(的样子),那是犀牛峰。
山涧像龙蛇蜿蜒,如雷霆砰击(作响)的,那是九叠谷。
从绿水潭往下走,怪石凌乱,绝壁高耸,两岸无路可走。
北崖陡坡,好像有人的踪迹,可容下半只脚,侧身而上,刚刚能过去。
老僧(眉生)跟不上了。
估计此处离大梁津应该不远了。
忽然碰到一个担柴而来的人,我问他到三叠泉怎么走,他说三叠泉离这里还远着呢。
碰上这时太阳已快落山,于是(我)沿着老路返回,把(刚才的事)告诉了眉生。
眉生说从一线天向北走到三叠泉不过半里路,这才知道被樵夫骗了。
三叠泉虽然早在李白的诗中已经提到,但直到南宋才闻名于世。
朱熹从南康军升迁做浙东提举,(他也是)离开后才知道有三叠泉,他文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一文深深以没有见到三叠泉为遗憾。
我是什么人,游览的足迹怎敢祈求超过先贤呢?
李白《庐山谣》中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的诗
句。
现在三叠泉源流经九叠谷口,然后下泻成为瀑布,它的水势遭到巨石阻隔,共经历三次跌落,从高而下就像银河挂在石桥上,这是诗人形容比拟的文辞。
所谓三石梁,就是三叠泉。
后人一定要想找出那个地方来证实它,也真是穿凿附会了。
元朝李溉之说泉在开先寺西面,黎景高说泉在五老峰上,又有人说在简寂观(附近),又有人说在(上霄、紫霄)两座山峰之间,桑子木则认为根本没什么石梁,就像竹林的幻境。
方以智又认为确实有石梁,众说纷纭,都不是定论。
2、《清史稿·纪昀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纪昀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乾隆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
散馆授编修。
再迁左春坊左庶子。
京察,授贵州都匀府知府。
高宗以昀学问优,加四品衔,留庶子。
寻擢翰林院侍读学士。
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
释还,上幸热河,迎銮密云。
试诗,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为题,称旨,复授编修。
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举昀及郎中陆锡熊为总纂。
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逸,尽读诸行省所进书,论次为《提要》上之,擢侍读。
上复命辑《简明书目》。
坐子汝传积逋被讼,下吏议,上宽之。
旋迁翰林院侍读学士。
建文渊阁藏书,命充直阁事。
累迁兵部侍郎。
《四库全书》成,表上。
上曰:“表必出昀手!”命加赉。
迁左都御史。
再迁礼部尚书。
复为左都御史。
畿辅灾,饥民多就食京师。
故事,五城设饭厂,自十月至三月。
昀疏请自六月中旬始,仍以三月止,从之。
复迁礼部尚书,仍署左都御史。
疏请乡会试《春秋》罢胡安国传,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穀》,从之。
嘉庆元年,移兵部尚书。
复移左都御史。
二年,复迁礼部尚书。
疏请妇女遇强暴,虽受污,仍量予旌表。
十年,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卒,赐白金五百治丧,谥文达。
昀学问渊通。
撰《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其要指,始终条理,蔚为巨观。
惩明季讲学之习,宋五子书功令所重,不敢显立异同;而于南宋以后诸儒,深文诋諆(毁谤),不无门户出入之
见云。
(选自《清史·纪昀传》有删改)
译文:
纪昀,字晓岚,是直隶献县人。
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庶吉士一职。
后升任为翰林院编修。
两次升迁为左春坊左庶子。
考察京城官吏,纪昀被授予贵州都匀府知府。
高宗因为纪昀学问突出,加授四品官衔,留任庶子的官职。
不久被破格擢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获罪,纪昀和他是亲家,因为提前泄漏机密被被撤职,发配乌鲁木齐戍边。
其后被释回京,皇上临幸热河,纪昀在密云迎接皇上的车驾。
皇上面试纪昀诗文,用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作为话题,纪昀的诗作很称皇上的心意,又被重新授予编修一职。
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编修馆,大学士刘统勋推举纪昀和郎中陆锡熊为总编。
纪昀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失的篇章,阅读了各行省所进献的书,评定排列了顺序,并写了《提要》呈献给皇上,并被提拔为侍读。
皇上又命令他编修《简明书目》。
他因为他的儿子纪汝传累次拖欠官府的赋税被诉讼,交给官吏审议,皇上宽恕了他。
不久纪昀升迁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朝廷建文渊阁收集藏书,命纪昀管理文渊阁的事。
纪昀后多次升迁成为兵部侍郎。
《四库全书》编成,上表给皇上。
皇上说:“表一定是纪昀写的!”命令给他加倍赏赐。
升迁左都御史。
两次升迁为礼部尚书。
后又做了左都御史。
京都周围大灾,饥饿的百姓大多到京城要饭。
按照旧例,要在京城的五城分设饭厂,自十月到第二年的三月。
纪昀上疏请求自六月中旬开始,饭厂每日煮三石米,十月每天再加二石米煮饭,仍然在次年的三月停止,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又升迁为礼部尚书,但是他仍然在左都御史官衙办公。
上疏请求乡会试从胡安国写的《春秋》中选题,用《左传》里面的原文作为题目,参考借用《公羊传》、《谷梁传》两部书,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嘉庆元年,调任兵部尚书。
又调任左都御史。
嘉庆二年,又升任为礼部尚书。
上奏章请求说妇女遭遇强暴(抵抗者),即使受污辱,也仍然酌情给予表彰。
嘉庆十年,成为协办大学士,加封太子少保。
死后,朝廷赐给白银五百两治理丧事,谥号文达。
纪昀学问渊博。
他撰写的《四库全书提要》,评论褒贬历代各大家的著作,深入探讨,仔细寻查,各自都深得要旨,自始至终条理清晰,蔚为壮观。
苦于明末讲学的习惯,宋代五位大家的书为人所重视,不敢明显表示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南宋之后各位大儒,非常苛刻地痛加批驳,不能说没有门户之见。
《清史稿·纪昀传》
3、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原文及翻译白居易
原文: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
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
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
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
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
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
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
下铺白石,为出入道。
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
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
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永日。
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
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覙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
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
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
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
一旦蹇剥,来佐江郡。
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
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
清泉白石,实闻此言!因为《草堂记》。
译文:
庐山非常秀丽,列天下众山之最。
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寺,叫做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
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
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的)面积宽度和长度,体积高低和大小,全都合于心意,适于财力。
打开北面的小门,让阵阵凉风吹进来,可以躲避酷暑;敞开南边的天窗,纳入温暖的阳光,又可以防御寒气。
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白色屏风两座,还有上过漆的古琴一张,儒、道、释书籍,各有几本。
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草堂)斜看这里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应接不暇。
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
只要住一夜,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的样子,而跟万物融合无间。
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自己探问其中的原因,自己回答道:这座草堂,前面有平地约十丈宽广;中间又有平台,面积约是平地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约是平台的两倍。
池子四周有很多山竹、野花,池里长满了白莲、白鱼。
再往南走,就到一个石涧,石涧两旁长有古松、老杉,树的腰身几乎都要十个人才抱得住,树的高度不知几百尺,修长的树枝触摸着白云,低垂的枝条轻拂着潭水。
像
旌旗般地直立着,像雨伞般地张开着,像龙蛇游走着。
古松下多灌木丛,茑萝枝叶蔓生,交错遮荫,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
盛夏时的气候像八九月(秋凉)时节。
地下铺着白石,作为出入的道路。
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盘踞着层崖、积石,其间嵌着土堆和矮墙,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在上面,绿色的枝叶繁密迷蒙,红色的果实多得分披四垂,说不出他们的名字,四季都是这样。
又有天上飞落的泉水,就地种植的茶树,可以直接用来煮水泡茶,爱好风雅之事的人看到,还可以用来快乐地度过一整天!春天有锦绣山谷中的繁花;夏天有石门涧里的皓云;秋天有虎溪的明月;冬天有炉峰的白雪。
不管是晴天的明亮、阴天的晦暗之景,或是晨昏的含蕴、吐露之姿,真是千变万化,无法全部记下、详细描写,所以说这里的景色是庐山中最美的啊!
唉!一般人只要装潢了一个房间,拥有一张华丽的席子,然后生活在当中,尚且免不了有骄傲满足的样子。
如今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外物到了我跟前,求得我的感知,它们又按类别前来,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内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当年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居士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起住入此山,(他们)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离开,(他们)虽然距离我很久远,我因为这个了解他们(至老不返)的心情啦!
更何况我又想:我从小到老,像白色的茅屋,像朱色的大门(代指宅院),凡是居住的,即使住一天两天,我总是要搬倒个几畚箕的泥土来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再环绕个小小的水池,我喜好山水,像这样成了“病”和癖好。
忽然有一天命运不顺,我被贬来辅佐江州。
郡守用宽厚的心来抚慰我,庐山以他灵秀的美景对待我,这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处所,我终于能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又还有什么好苛求呢?(目前)还因为被小官俗事牵绊着,有家庭拖累尚未解脱,有时来回夺走,而不能真正安处于此。
等到有一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职期制届满了,一切的进退取舍得以由我作主成全时,我就一定左手牵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终老在此,来成就我一辈子的心愿。
清泉和白石,你们都听清这些话吧!于是写下了这篇《草堂记》。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4、《宋史·纪劻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纪劻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纪劻,字伯纪,邵武人也。
自其祖始居无锡。
父夔,终龙图阁待制。
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劻为参谋官。
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
劻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
”太宰时中忿曰:“纪劻莫能将兵出战否?”劻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
”乃以劻为尚书右丞。
宰执犹守避敌之议。
有旨以劻为东京留守,劻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
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朕不能留矣。
”劻泣拜,以死邀之。
未几,复决意南狩,劻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
命劻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
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敌兵攻城,劻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
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
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劻请行。
上遣李梲。
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
梲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
劻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宰执议不合,劻不能夺,求去。
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
”劻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
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
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
劻奏言:“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
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
”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
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
离不及取康王以归。
夜半,中使传旨论劻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援之。
”劻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
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
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用兵乃纪劻、姚平仲,非朝廷意。
”遂罢劻,以蔡懋代之。
译文:
纪劻,字伯纪,是邵武人。
从他祖父开始在无锡居住,他的父亲夔终于龙图阁待制的职位。
政和二年(1112)纪劻中进士,不断升职做到监察御史并代理殿中侍御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改为比部员外郎,又升迁为起居郎。
靖康元年(1126),任命吴敏为行营副使,纪劻为参谋官。
金将斡离不领兵渡过黄河,徽宗往东走了,宰执大臣议请钦宗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
纪劻进言说:“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军马,使他们相互坚守,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
”太宰白时中愤愤地说:“莫非纪劻能够领兵出战?”纪劻说:“如果陛下不认为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愿意以死相报。
”于是任命纪劻为尚书右丞。
宰执大臣仍然坚持躲避敌人的主张。
朝廷传旨让纪劻担任东京留守,纪劻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省悟。
恰逢内侍入奏说中宫(皇后)已经动身了,皇上脸色突变,慌忙离开座位,说:“我不能停留了。
”纪劻哭泣着跪拜,以死劝阻皇上留下。
不久,钦宗又决定到南方去,纪劻入宫见钦宗说:“陛下已答应我留下,为什么又要警戒出行呢?现在六军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京城,都愿意死守,如果万一他们半途逃回来,将由谁来保卫陛下呢?敌人已经逼近,知道皇上走得不远,如果用快马追赶,将用什么来抵御他们呢?”皇上省悟,于是下令停止南行。
钦宗任命纪劻为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
纪劻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不几天便完成了。
敌兵攻打开封城,纪劻亲自督战,他招募健壮勇士从城上用绳子吊下去发动袭击,斩杀敌人酋长十余人,杀死他们的士兵数千人。
金人知道城中已有防备,又听说徽宗已传位给钦宗,于是便撤兵了。
朝廷物色大臣准备派往金军中议和,纪劻请求前去。
皇上派遣李梲去。
金人提出需要金币以千万两计,要求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等地,并且要宋派亲王和宰相做人质。
李梲接受金人的各项要求,不做任何辩驳,回宋朝禀报。
纪劻说:“金人所需要的金币,即使穷尽全国之力尚且不够,何况一个都城呢?”宰相们的意见不一致,纪劻不能说服他们,请求离职。
皇上安慰他说:“你只管去治理兵事,这件事可以慢慢商议。
”纪劻退出,而这时宋朝已将求和的誓书送往了金军,金人所提出的要求全部给予满足,并派皇帝的弟弟康王和少宰张邦昌前去作人质。
当时朝廷每天给金人送金币,但金人的要求仍不休止,天天大肆屠杀抢掠。
各地的勤王军慢慢有到达的,种师道、姚平仲也率领泾原、秦凤兵到达。
纪劻上奏说:“金人贪婪,非常凶残无理,其势非使用军队不可。
他们以孤军深入重地,好比如虎豹自投栅栏,应该用计谋俘获(攻取)他们,没有必要和他们拼一时的气力。
”皇上表示非常赞同,决定约定日期行动。
姚平仲勇猛但缺乏谋略,急于争功,在约定时间之前率领步兵和骑兵上万人,夜间袭击敌营,想活捉斡离不并救出康王返回。
半夜时,中使传旨告诉纪劻说:“姚平仲已经行动了,你立即支援他。
”李纲率领众将清晨从封丘门出城,在幕天坡与金人交战,纪劻用神臂弓射击金人,打退金兵。
姚平仲最终因为袭击敌人军营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了。
金人派使者前来,宰相李邦彦对他说:“派兵袭击是纪劻、姚平仲所为,不是朝廷的意思。
”于是将纪劻罢职,由蔡懋代替他。
《宋史·纪劻传》
5、査慎行《庐山纪游》原文及翻译译文
査慎行《庐山纪游》原文及翻译査慎行
原文:
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②,爽人心目。
寺③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
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
老僧眉生伴我行。
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
清泉一笕④,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而发江湖之想。
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⑤。
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
《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
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
仍强眉生同行。
沿涧而行,草树蒙翳。
路穷则涉水,已复登岸。
目之所接,愈入愈奇。
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
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
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
北涯斗坡,若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乃得过。
老僧不能从矣。
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
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
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
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为樵夫所绐。
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著。
朱子⑥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
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
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
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凿矣。
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
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
(有删改)
【注释】①査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
②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
③寺:指千佛寺。
④笕:引水的长竹管。
⑤趁人:逼人。
⑥朱子:朱熹。
译文:
甲戌日早晨起来,四周山上朝气推门而入,送来满目青翠,令人赏心悦目。
千佛寺坐落在万树丛中,门朝西南。
早饭后,东林寺寺僧如升告辞回去了。
老僧眉生伴我同行。
走了两里路,到了芦林,有座佛屋,在太乙峰西麓。
(只见)清泉一道,芦荻青郁,使人身处山林因而萌发隐居之想。
东望五老峰,南望汉阳、上霄等山峰,高耸逼人。
(又走了)五六里,到了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对岸,和九叠等山峰相连,山脚一直连到土目湖。
《归宗寺志》推它为庐山的主山,五老峰、紫霄峰都从这里分枝出去。
午后,我把行李留在万松僧舍,急着想去观览三叠泉。
可是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