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原⽂《樊登读书思维导图》
⼀,⼤脑中的两个系统
⼤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
1. ⽆意识的⾃动反应模式,即直觉思维
2. 根据⽣活经验总结出⽆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是⽣活简化,从⽽不⽤每天起床思考如何刷⽛、如何锁门。
3. 联想激活功能强⼤,喜欢根据有限的线索⾃动编圆⼀个故事,也不验证真假,直接当成真相来看——并且这些都在瞬间考直觉反应完
成
4. 全天候24⼩时开启,⽆法关闭
5. 能察觉简单关系,⽐如“他们长得⼀模⼀样”“这个矩形⽐那个⾼⼀点”,但⽆法快速处理多个独⽴话题
6. 偏爱甜⾷
7. 冲动、凭直觉⾏事
系统2
1. 控制、转移注意⼒去有意识地操作⼀件事
2. 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如果注意⼒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3. 懒惰,常常将系统1提供的解决⽅案直接拿过来使⽤——即很容易就信了系统1编的故事
4. 当事件令系统1吃惊,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
5. 具备推理能⼒,谨慎
6. 系统2在忙碌时,系统1更容易把控⼈的⾏为——放纵、屈从与诱惑都在此时发⽣。
7. 系统2通常会忙于认知活动,当系统2产⽣认知负担,就形成了⾃我损耗,即⼈的注意⼒是有限的,当⾃我的⼀部分集中攻克A事,就
⽆法分拨精⼒再去抵挡B诱惑,系统1就在此时钻空⼦,放弃⾃律⾏为了。
⽐如⼯作⼗分疲惫的时候你会很想来⼀块巧克⼒蛋糕
⼆,⼤脑思考机制引发的⼼理学效应
曝光效应
系统1对出现过的⼈事物会产⽣熟悉感,系统2就会根据这种熟悉感做出判断。
因系统1的熟悉感,我们所产⽣的放松的感觉就是认知放松。
曝光效应指的是,当某个⼈、某句话频繁出现,反复曝光⾃⼰,就会引发认知放松,进⽽更容易被系统2判定为可信的。
启动效应
⽐如当你⽤嘴咬着⼀⽀铅笔,你并不觉得⾃⼰⾯部呈微笑状,但这种微笑的状态,就会启动你“⾼兴”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为笑了所以才开⼼。
这种对⾏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甚⾄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事情启动了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
常态理论
当你坐在餐厅观察别⼈,服务员向每桌赠送⼀碗汤,客⼈1喝后表现出痛苦的感觉,你的系统1表⽰震惊,联想判断可能汤有问题,客⼈2差点吐了,这明明也不是常规事件,但你不在惊讶,因为客⼈2 的⾏为验证了你的猜测——汤有问题,所以他这么表现才是正常的。
就如卡尼曼夫妇外出度假巧遇⽼友乔恩,他们回家两周后在影院⼜⼀次碰到了乔恩则不再惊讶,因为乔恩在他们⼼中的印象已变为“只要我们外出就会愚见的⼼理学家”。
常态理论指的就是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
⽽这就可能引起⾯对危险缺乏防备、⽆所警觉等问题。
因果关系错觉
我们常习惯将接续发⽣的事件联想解释为因果关系,⽐如因为苹果熟了,所以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实际上苹果为什么从书上掉下来?⽜顿的解释更为靠谱。
确认偏误
当有⼈问你“⼭姆好吗?”你会想起⼭姆的各种⾏为,⽽当问题变成“⼭姆是不是不友好?”你就会想起⼭姆不友好的⾏为,进⽽得出“⼭姆的确不友好”的结论。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的预期值的,则会加固TA在你⼼中的印象,如果相反,则很⼤程度上其负⾯意义会被消解掉。
框架效应
“⼿术后⼀个⽉内的存活率为90%”与“⼿术后⼀个⽉内的死亡率为10%”描述的是同⼀个意思,但前者⽐后者让⼈更觉得安⼼。
象这样本质含义⼀致,但因为描述着含义的语⾔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们的感受不同,进⽽影响决策判断的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三,⼤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启发法
1 启发性问题
⽤简单的启发性问题,代替复杂问题,然后以便轻⽽易举地得到答案。
但明显,这答案是不确切的。
2 典型性启发
⽤典型性判断代替概率评估,例如“他的学习成绩肯定好不了,瞧那⼀⾝纹⾝”
合取谬误
例如对⼩明的描述如下:⼩明热爱⼩动物,看到动物死去都会伤⼼流泪,请问⼩明长⼤后更可能成为:
A ⽛医
B 素⾷主义的⽛医
很多⼈会选择B,但实际上B发⽣的条件“素⾷主义”、“⽛医”涵盖了A发⽣的条件,可能性更低。
但⼈们往往会受到启发联想的影响,认为B更可能发⽣,这种认为多重条件“甲且⼄”⽐单⼀条件“甲”更可能发⽣的认知错误,就是合取谬误。
忽视回归均值现象
回归均值指的是某项指标的表现过⾼或过低后会⾃然回归到平均⽔平,⽆视这种⾃然的回归现象会导致我们归因错误,认为是⾃⼰的某些⾏为影响了该数值的表现。
锚定效应
例如当问众⼈“你是否愿意花费5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额平均为20美元,当把问题换作“你是否愿意花费400美元。
”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额平均为143美元。
只是把初始的锚定值更改了⼀下,获得的结果却⼤不相同。
这种先⼊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的现象,就是锚定效应。
在⽇常购物、商业谈判中,⼤脑的直觉思维就很容易受此影响,因为被锚定⽽接受不合理的价格。
效⽤层叠
关于某⼀风险或公共事件的报道,媒体为博眼球采⽤尽可能引起公众注意的视⾓,放⼤了某些极端可能,或强调了危机发⽣的可能性,从⽽使公众对该事件的讨论引发更⼤的集体关注,⽽这部分注意⼒会变成激愤和焦虑。
例如蓝可⼉事件,拉夫运河灾难事件等。
结果偏见
事实会让记忆朝已发⽣的结果修正。
例如⾟普森谋杀案发⽣时,部分⼈持观望的观点,真相⼤⽩时,这些⼈却认为⾃⼰当时所持的观点是与真相相匹配的。
⽽且往往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厉害。
有效性错觉
现实⽣活中,我们常常通过简单的测试、对过去的分析去预测未来,并以为有效。
事实上,影响长期未来的因素⼗分复杂,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过度信赖直觉
专家型直觉:这类直觉来源于长期练习,在专业技能上投⼊的⼤量练习使某些⼈对某个领域存在⼀种综合经验直觉,是他们得以在⾯对事件时凭借“第六感”迅速⽽正确地处理它。
其他直觉(天马⾏空的联想):系统1编个故事,系统2信了
规划谬论
过于乐观,不切实际地制定接近理想⽬标的计划和预测或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提⾼计划或预测数据的⾏为
乐观偏差
⼈们乐意冒险是因为觉得胜算⼤。
也即⼈们常乐意承担风险,并⾮因为他们的承受风险能⼒强,⽽是⾼估了收益,且低估了风险发⽣的可能。
沉没成本悖论
已经投⼊了那么多,所以要继续投⼊更多想要达成预期的收益,被已沉没的成本羁绊,⽽⽆法及时⽌损。
前景理论
确定效应
在确定的收益和“赌⼀把”之间,⼈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
反射效应
在确定的损失和“赌⼀把"之间,⼈们往往会选择”赌⼀把“
损失厌恶
⼈们对损失⽐获得更敏感
禀赋效应
当⼀个⼈⼀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未拥有之前⼤⼤提⾼。
因此⼈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迷之执着⽽⽆法客观判断交换物可获得的利益,从⽽损失好机会。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当⼀件事发⽣的概率为0~5%(⼩概率),我们常常会过度重视这个不⼤可能发⽣的风险,发⽣低概率结果的可能被过度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
当⼀件事发⽣的概率为95%-100%(⼤概率),我们则会⽆限放⼤它实现的希望,⽽忽略95%包含的意义——有5%的可能会发⽣,这就是确定性效应。
联合评估与偏好逆转
现实⽣活中,影响我们对单⼀实物的判断的,可能不仅仅是该事物的本⾝,还有可能与它和其他实物的⽐较有关,联合评估⼀⽅⾯帮助我们更全⾯地看待事物,另⼀⽅⾯也容易让我们陷⼊锚定效应等⼼理缺陷。
偏好逆转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头上只有单⼀事物的信息时做出的选择,可能在获得多个事物的信息,进⾏联合评估后发⽣逆转。
系统1很善于完成⾃⼰的本职⼯作:他在熟悉的情景中采⽤的套路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但是它也因经验⽽存在成见,因此经常犯错。
系统2的⼯作则是宽松地监督着系统1,它经常不加验证地同意系统1的解决⽅案。
它也负责抑制系统1因直觉反应产⽣的冲动,⼀个典型的例⼦就是每个⼈应该都有过强忍着不诅咒别⼈去死的经历。
系统1和系统2的分⼯是⾮常⾼效的,能花最少⼒⽓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分脑⼒。
这就决定了总是系统1先出⾯,⽽懒惰的系统2常常不假思索就赞同了系统1 的做法。
影响决策的⼼理学效应
四,应对直觉缺陷的⼀些⽅法
1. 利⽤曝光效应常在⾃⼰喜欢的⼈⾯前露⾯以引发认知放松。
2. 可以假设任⼀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有锚定效应,从⽽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3. 有意识地排除⽆效信息(⼲扰性暗⽰信息),采⽤回归均值的眼光进⾏预测,以防⽌盲⽬冒险。
4. 善⽤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景。
5. 努⼒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6. 事前验⼫: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五,两个⾃我
即便体会过了,⼈依然未必能分清什么事情对⾃⼰有益,什么事情有害,这体现在某事的体验⽤不同于其决策效⽤上。
即某事带来的实时感受可能很强烈,但做决策时,它的影响却未必强烈。
(案例::峰终效应——峰值与终点时刻的感受会影响我们对⼀件事情的看法,这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利⾃⼰的判断)
我们体内也存在着⼀个呈现客观⽣活经验的经验⾃我,和产⽣于主观记忆的记忆⾃我,以经验⾃我为基准,记忆⾃我常伴有更多主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