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做到“五个正确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干部要做到“五个正确对待”
作者:盛茂林
来源:《前进》 2017年第1期
盛茂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
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
和路径。
领导干部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品行,尤其要以严格的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自觉坚持并带头做到“五个正确对待”。
一、要正确对待权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权力向来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能够更好
地为人民服务;运用得不好,则会祸国殃民,害人害己。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有人通
俗地说,权力是好东西,权力是坏东西,权力是怪东西。
权力好在哪里?好就好在好人掌握了
权力,就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好事。
权力坏在哪里?坏就坏在有腐蚀性,特别是对掌权的
人有腐蚀性,权大容易气粗,容易以权压人、以势压人、以权谋私。
少数领导干部玩弄权术费
尽心机,最终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权力怪在哪里?怪就怪在它就像“多棱镜”和“变
焦镜”,能放大人的优点、掩盖人的缺点,容易让人迷失自我,以致形成权力越大优点越多、
真理越多、朋友越多的错觉,其实这些优点、真理、朋友都是加引号的。
官位越高,权力越大,诱惑就越多。
应该清醒地看到,“筷子”虽短,能打倒人;“杯子”虽浅,会淹死人;“票子”虽轻,能压垮人;“裙子”虽柔,会伤害人。
领导干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一是要认清权力的公共性,做到秉公用权。
权力的本质属性是公而不是私,领导干部必须清醒
地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姓公不姓私,必须公道正派、克己奉公,分清公与私的界限,摆正官
与民的位置,校准正与偏的误差,决不能恃权自重,权为私用。
二是要认清权力的扩张性,做
到依法用权。
权力是一种支配力,具有自我膨胀的扩张性,一旦被“三观”不正的当权者掌握,就容易超越界限,越权行使。
山西之前一段时间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制度缺失、权力的笼子扎得不严不密不实,或者是有制度而不按制度办事。
必须明确权力边界,规范、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给权力运行“搭顶板”“明底线”“划红线”,让权力在安全
线内运行。
“人如水,制度如堤。
”只有在堤内流动的水才是安全的,破了堤的水就可能是洪
水猛兽。
领导干部做人做事都应该在堤内、在制度规矩之内。
三是要认清权力的责任性,做到
尽责用权。
权力与责任是对等,有权必有责。
权力与职务相联系,叫职权。
权力就是责任,没
有无责任的权力,也没有无权力的责任。
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
”领
导是什么?领导就是责任,既然当了领导,就必须知责、践责、担责。
领导干部有权不可任性,既要敢用、善用权力,又要敬畏、慎用权力。
要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归根结底是
为民用权。
二、要正确对待名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以淡泊之心对待
个人名利和权位,以敬畏之心对待肩负的职责和人民的事业,任何情况下都要稳住心神、管住
行为、守住清白。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名利?人生有起落,从政有进退。
人生没有彩排,每
天都是直播。
每个干部的经历都是一本书,写得好写得坏,写得厚写得薄,写得精彩写得平庸,全靠自己着笔,别人无法代替。
一个人自走上从政的道路,总有为名利所困惑的时候。
有道是“名缰利锁如重枷,铜臭堆里逝韶华”。
领导干部不要一味地追逐名利,忘掉了初心、迷失了
本真。
领导干部应把名利看淡点,学会放下,追求心灵的平衡和谐,达到庄子提倡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要力戒三种不良心态:一要力戒浮躁心态。
有的干部“干
了两年,就想调动;三年不动,四处活动”。
有的干部看到别人提拔就坐不住,老觉得自己进
步慢,牢骚很多。
其实,在一个干部的成长历程中,不可能遇到的都是顺境,能否在逆境中保
持心灵上的平和是很现实的考验。
孔繁森同志有句名言,“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会时常有怕
被埋没的痛苦,要把自己当成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路,就不会被埋没”。
领导干部应培养一
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从政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升迁,用豁达的胸怀对待去留。
二
要力戒贪婪心态。
人有七情六欲,有一定的欲望并不为过,但不能被欲望所束缚,更不能心怀
贪欲。
“高飞之鸟,死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
”薪水如泉水,涓滴不断,虽然不多,
但终身受用;非法谋取的是肥水,肥水如洪水,来势汹涌,有覆溺之虞。
领导干部都应牢记,“祸莫大于不知足”。
三要力戒攀比心态。
冰心老人祖居有幅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这幅对联道尽了人生修为的境界。
反观个别领导干部往往喜欢和别人攀比一些身外之物,导致心理失衡、私欲膨胀,最终坠入违纪违法的深渊。
看齐可以行稳致远,攀比却是自寻烦恼。
领导干部应多点“看齐”意识,少些“攀比”心态,不去比官职、比安逸、比阔气、比享受,
而去比德行、比能力、比付出、比贡献、比口碑,多向现实中做得好的标杆看齐,向古往今来
的优秀者看齐,向高标准严要求的方向迈进。
三、要正确对待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
”“干部应该逐步习惯于在聚光灯下工作。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监督?能不能正确对待、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监督,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组织观念和党性修养的检验,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党内不允许有游离于党的纪律之外的特殊党员。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
只要一心为公、襟怀坦白,任何时候都不怕来自任何方面的监督。
在这方面,有些干部思想上还存在一个误区,总认为上级监督是对自己“不信任”,同级监督是跟自己“过不去”,下级监督是给自己“找
麻烦”,甚至认为这是“犯上”。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往往讳疾忌医,“老虎屁股
摸不得”,提起监督就反感,受到制约就生气,有的甚至对受组织委托履行监督职能的同志进
行打击报复,完全丧失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原则。
监督是干部政治生涯的“安全阀”,
是阻止干部越轨的“刹车器”,是防止干部蜕变的“防腐剂”。
领导干部应当从谏如流,真心
实意接受监督。
权力有了监督制约,就像打预防针,虽然有点痛,但可以提高免疫力,有利于
身心健康。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会影响到领导干部的自由度、舒适度。
对这种不自由、不舒适的接受程度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境界高的人就不会难受。
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监督很不自由、很不舒适的人,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
政治素质。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
”领导干部应强化被监督
的意识,主动接受监督,乐于接受监督,把党和人民的监督视作最大的关心、最好的保护、最
真诚的帮助,对监督指出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规范行使权力,确保自身健康成长。
四、要正确对待自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到严和实,最难最核心的是如何对待自己。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我?《道德经》中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
胜者强。
”意思是,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最难得的事情就是有自知之明。
正确认识和对待自我,领导
干部应自觉做到“一要两不要”:一是要始终谦虚谨慎。
欧阳修所讲的卖油翁的故事告诫我们“人外有人”,要虚心看待自己。
可有些人却片面认为,做人首先要有自信心,如果连自己都
不敢高看,别人又怎会高看自己呢?这种想法看似有道理,实则有片面性。
自信是建立在全面
准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而不是靠抬高自身来树立自信。
自恃过高只能助长虚荣,一旦虚荣心
得不到满足,反而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再说,自己本事不高,别人也很难把你看高。
即使你在
某些方面真的本事很高,也应该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更何况“山外青山楼外楼,更有英雄在前头”,谁比谁强,总是动态的、发展的。
领导干部应当做人低调,做事高标。
二是不要高看自己。
江河之所以能够汇集众多的溪涧,是因为它总是处在溪涧的下游。
一个人
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渺小,能够虚心好学,不妄自尊大。
把自己看低点,
不但有利于虚心向他人学习,见贤思齐、取长补短,也利于增进同志间的感情交流。
三是不要
高看成绩。
刘伯承同志在解放战争期间多次成功指挥了重大战役,晋冀鲁豫解放区党政军群各
界代表把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送给刘伯承,他婉言谢绝,并谦虚地说:“说我是常胜将军,我不敢当。
”“没有老百姓给吃给穿给人,军队就不能打仗。
”他还经常讲:“一切功劳都应
归于劳动群众,我们自己不过是人民群众的一员。
”有些党员干部自认为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了
一些成绩,就感到该提拔重用,不安于现有工作,向组织讨价还价。
有的目的达不到,就认为
仕途无望,意志消沉,甚至心态失衡。
这是很不应该,也是很可怕的。
五、要正确对待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也是普通人,和所有人一样有自己
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人情世故。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情感?无情未必真豪杰。
我们共产党
人是讲感情的,领导干部的情感世界更应该丰富多彩,对组织要有感情,对工作要有激情,对
群众要有热情,对同志要有真情,对家人要有亲情。
但我们讲的情应该是党性原则以内的情,
不是无原则的情。
在丰富多彩的情感中,领导干部的亲情和家风对从政履职至关重要。
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的私事、小事,而是关乎事业
成败的大事、要事。
好家风泽被后人。
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被称为“宰相村”,发祥于此
的裴氏家族在历史上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可谓是“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裴氏家族之所以名声显赫、历久不衰,除了特定的历史因素外,主
要是源于裴家良好的家风、重德的家训和严格的家戒。
比如,《裴氏家训》要求子孙后代“立
身谨厚、居家勤俭、读书明德、慎重言语、讲求公德”,“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节俭为持家之基,清廉为从政之道”,涵盖了“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要求。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裴氏家族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深宅大院和万贯家财,而是留下了自强
不息的精神和修身自重的道德典范,这才是真正的、弥足珍贵的财富。
坏家风误人误己。
事实
一再证明,很多腐败之祸都源于“萧墙之内”,“枕边风”“膝下风”“贪内助”“纨绔子”,许多领导干部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
些以腐败官员为轴心,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兄弟串通的家族式腐败,带坏了干部风气,败坏
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党和政府形象,最终也毁坏了整个家庭、家族。
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心中
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最能从家教家风这个侧面反映出来。
共产党人的家
庭亲情,一定要摆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之下;领导干部关心家人、爱护家庭,一定要坚守
遵纪守法、先公后私这条底线。
领导干部应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领导干部作为“国之栋梁”“家之主人”,一定要自觉涵养好家风、培植
好作风,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领导干部既要忘我工作,
也要心中装着家人,管好家人,对家人负责任。
对家庭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一个
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干部,很难说能对人民群众负责。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
话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自觉坚持并带头做到“五个正确对待”,勤修德、真修德、修
大德,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更加充满信心与底气地朝着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前进。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编:高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