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 内科摘要》 名的医书。 名的医书。
4明李时珍、赵献可、张景岳等论 明李时珍、赵献可、 明李时珍 述了命门, 述了命门,从而突出了肾的重要 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明清时期形成的温病学说是中医 内科学上的巨大成就。 内科学上的巨大成就。 吴又可—«瘟 疫 论»—提出戾气致病 吴又可 瘟 提出戾气致病 学说 叶天士—«温 热 论»—创立温病卫气 叶天士 温 创立温病卫气 营血的辨证纲领 湿热条辨»—专论湿热之邪 薛 雪—«湿热条辨 专论湿热之邪 湿热条辨 所致温病 吴鞠通—«温病条辨 提出温病的三 温病条辨»—提出温病的三 吴鞠通 温病条辨 焦辨证
饮食、劳倦等病因病机学说和望、 饮食、劳倦等病因病机学说和望、 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 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 论述了治疗与组方用药的基本原 强调了无病先防、 则;强调了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的预防思想, 的预防思想,形成较系统的的医 学理论体系。 学理论体系。 晋王叔和著《脉经》, 》,系统总结 晋王叔和著《脉经》,系统总结 脉学理论,为内科诊断起了作用。 脉学理论,为内科诊断起了作用。
五、脏腑病机学说 1金张元素发展了从脏腑寒热虚实 金张元素发展了从脏腑寒热虚实 以言病机辨证的学说, 以言病机辨证的学说,组成了五 脏六腑十一经辨证系统。 脏六腑十一经辨证系统。并且制 定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定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把药物的运用与脏腑病机联系起 来。
2金李东垣突出脾胃在发病中的重 金李东垣突出脾胃在发病中的重 要性,提出脾胃内伤学说。 要性,提出脾胃内伤学说。但他 侧重脾胃之阳, 侧重脾胃之阳,后世叶天士又补 充了脾胃之阴。 充了脾胃之阴。 3明薛己提出脾肾并重的思想,且 明薛己提出脾肾并重的思想, 明薛己提出脾肾并重的思想
二、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发展 辨证论治是内科临床理论的基 是由仲景具体运用于临床的。 础,是由仲景具体运用于临床的。 东汉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包括理、 提出包括理、法、方、药比较系 统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统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中 医临床奠定了基础。 医临床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 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内容,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内容,主 要 包括外感热病理论与内伤杂病理论, 包括外感热病理论与内伤杂病理论, 以及作为临床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 原 其渊源是以《内经》 理。其渊源是以《内经》的理论为 发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 定
《内经》不仅把当时的唯物论 内经》 和辩证法引入祖国医学, 和辩证法引入祖国医学,将“精” 阴阳” “气”、“神”、和“阴阳”、 五行” “五行”、 应用于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各个 方面, 方面,使内科学走上理论与实践结 合的道路。而且确立整体观念, 合的道路。而且确立整体观念,提 出脏腑、经络、 出脏腑、经络、气血等独特的生理 系统及其理论,以及六淫、七情、 系统及其理论,以及六淫、七情、
三、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1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 》,是
最早的一部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 最早的一部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 阐述了1000多种内科疾病的病因病 阐述了 多种内科疾病的病因病 形成了病源学说。 机,形成了病源学说。 2唐代的《千金药方》和《外台秘要》 唐代的《 外台秘要》 唐代的 千金药方》 是两部大型的医学全书。 是两部大型的医学全书。而且对一 些疾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不少新的 观点,如内风论的提出。 观点,如内风论的提出。
王孟英—«霍 乱 论»—对霍乱的 霍 王孟英 对霍乱的 认识有一定创见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 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1内科疾病的分类方法 内科疾病的分类方法 内科疾病的分类主要以病因为依 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 据,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 *外感疾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温病 外感疾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 外感疾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 的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 的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分别 按六经、卫气营血、 按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的病理变 化进行证候归类。 化进行证候归类。 *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气 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 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 血津液病证,分别以脏腑、经络、 血津液病证,分别以脏腑、经络、 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 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
导
言
中医内科学定义 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 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 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 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脏腑、经络、 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 生理学说为指导, 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中 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 学科的主干课程, 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它各 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 科的基础, 专业课。 专业课。
3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陈无择的 发展了病因学说,提出了内因、 发展了病因学说,提出了内因、外 不内外因三类的分类方法。 因、不内外因三类的分类方法。 4金元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一部专 金元李东垣的《 金元李东垣的 脾胃论》 门论述脾胃的病因病机, 门论述脾胃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 的专著,并提出“阴火”论。 的专著,并提出“阴火”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医学 著作, 脉法》、 著作,如《脉法》、 《五十二 病方》、 《治百病方》、 《足 病方》、 治百病方》、 臂十一脉灸经》、 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 脉灸经》。 脉灸经》。 战国至西汉时期出现一部划时代 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全面 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全面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体 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观点, 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观点, 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四、六气的研究 1金刘完素的《原病式》把五运六 金刘完素的《 金刘完素的 原病式》 气与人体脏腑直接联系起来, 气与人体脏腑直接联系起来,提 亢则害,承乃制”的理论, 出“亢则害,承乃制”的理论, 说 明脏腑六气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 互制约的关系, 互制约的关系,并用五行生克来 解释病理。 解释病理。
3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特点 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特点 外感疾病:病因为六淫、戾气, 外感疾病:病因为六淫、戾气, 与季节有关,起病急、由口鼻、 与季节有关,起病急、由口鼻、 皮毛而入,由表传里。有季节性、 皮毛而入,由表传里。有季节性、 传变性、传染性、 流行性。 传变性、传染性、 流行性。
内伤杂病:为饮食、劳倦、情志 内伤杂病:为饮食、劳倦、 所伤,特点是多因素相加、 所伤,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 腑相关、多病性复合、 腑相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 病机是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见,病机是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病情演变,往往脏病及脏、 病情演变,往往脏病及脏、脏病 及腑, 及腑,易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 侯。
2 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 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 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 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 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 病因命名—中风 中暑、 中风、 病因命名 中风、中暑、虫证 病机命名—郁证 痹证、 郁证、 病机命名—郁证、痹证、厥证 病理产物—痰饮 病理产物 痰饮 病位命名—胸痹 肝着、肾着、 胸痹、 病位命名 胸痹、肝着、肾着、肺 萎 主症命名—咳嗽 喘证、呕吐、 咳嗽、 主症命名 咳嗽、喘证、呕吐、泄 泻
宋代以后, 宋代以后,内科学术理论则主要 有以下三方面的发展: 有以下三方面的发展:一是对 《伤 寒论》的研究, 寒论》的研究,促进了辨证论治 原 理的扩大和提高; 理的扩大和提高;二是六气和脏 腑 病机的深入探讨,丰富了内科的 病机的深入探讨, 基
一、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 殷商甲骨文就有关于疾病方面的 记载,开始认识一些内科疾病, 记载,开始认识一些内科疾病, 并采用按摩和药物等治法, 并采用按摩和药物等治法,并由 伊尹发明了汤液。 伊尹发明了汤液。 西周时期则有医师分科, 西周时期则有医师分科,分为食 疾医、疡医、兽医, 医、疾医、疡医、兽医,其中疾 医是最早的内科医师。 医是最早的内科医师。
此外还确立了火热论的主张, 此外还确立了火热论的主张, 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的先导。 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的先导。 朱丹溪在受其“主火论” 朱丹溪在受其“主火论”的影 响 下又提出“阳有余,阴不足” 下又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的 观 点强调内火与阴亏的关系。 点强调内火与阴亏的关系。 张从正也重视六气, 张从正也重视六气,提出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