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积累应用
1.(5分)按要求填空。

(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3)杜甫《月夜》中,“,”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2.(2分)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
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
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
A.④②③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③①④②
二、现代文阅读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②说来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
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④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

这不仅因
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
....”,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

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

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

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

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

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⑤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

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

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强调伦理美德与实践智慧,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强调“仁义礼智”或“心之四端”,为什么康德会把“可普遍的道德立法”列为理性行为者的自由本质,为什么宗教家往往设计一些经由道德实践而获得解救的修行之途。

因为他们都试图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过程中,道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⑦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那就是“脆弱性论证”。

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

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

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

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⑧所以,功利主义者会强调道德对于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与束缚,启蒙思想家会
强调各种社会契约的设计及其合理性,而那些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则试图证明,我们这种“讲道德”的人类的存活与繁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生存竞争中胜过了那些“不讲道德”的物种或人种罢了。

⑨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

在回答“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时,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
方式。

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

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有删改)(1)第④段中“一体两面”在文中具体是指。

(2)第④段是如何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如果我们讲道德,那么我们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所有伦理学家都曾回答过的。

C.相关论证方案并非只有“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

D.诠释道德,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比功利主义者更加客观。

(4)下列不符合本文关于“崇高性论证”阐述的一项是
A.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B.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C.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D.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

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

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乡”的代称。

②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看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

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的荫凉。

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筑鹊窝,下落石几。

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勾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

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

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

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

它比屋高,比人久。

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的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那棵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⑩没有了庭院,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家”,失去了树荫
的覆护,光秃秃地曝于烈日下。

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细辨……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

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

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也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⑫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⑬那年去贵州,遇一苗寨,叫岜沙,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

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

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是像泥鳅一样,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

⑭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

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

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

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

⑯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⑰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

至少一棵。

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

(有删改)(1)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⑦⑩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3)本文把写岜沙苗寨见闻的内容放到文末,而没有放于第⑨段之前,请赏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三、诗歌阅读
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唐)高适
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

[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

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

B.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

C.“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

D.“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清新流畅B.慷慨激越C.委婉含蓄D.雄浑悲壮
(3)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
7.(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家贫,给事县为亭长。

更始立,为安乐令。

②会王郎起,北州扰惑。

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

乃说太守彭宠,而官属皆欲附王
郎,宠不能夺。

汉乃辞出,念所以谲众,未知所出。

望见道中一似儒生者,使人召之,为具食,问以所闻刘公事,大喜。

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

宠甚然之。

于是遣汉将兵与上谷诸将并军而南,所至击斩王郎将帅。

及光武于广阿,拜汉为偏将军。

③十二年春,汉攻广都,拔之。

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

但坚据广都,须
其力疲,乃可击也。

”汉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副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

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急引兵还广都。

”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今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

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④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帝尝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

及在朝廷,斤斤谨质,形于体貌。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宠不能夺.②为具.食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给事
..县为亭长
A.官名B.侍奉C.供职D.处事
②汉性强力
..
A.强大有力B.坚忍有毅力C.勉力、努力D.倔强、强硬
(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B.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C.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D.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4)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

(5)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6)第②段“诈书谲众”和第③段“潜师就尚”除了反映出吴汉善用谋略,还分别反映了吴汉和的特点。

8.(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裕轩记
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

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

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
一马之足。

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

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

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
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

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

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
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

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矣B.尔C.耶D.焉
(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3)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A.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
④段末尾
(5)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五、写作
9.(70分)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约有六成还未被发明。

现在成人们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其对应的工作在这些孩子25岁时可能已经消失。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应用
1.(5分)按要求填空。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

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故答案为:
(1)吾尝跂而望矣(重点字:跂)
(2)玉簪螺髻水龙吟(重点字:簪、髻)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重点字:鬟)
【点评】《劝学》(选自《荀子》)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
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2分)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应准确理解名句含义,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

【解答】A.“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指真正认识一个人,分辨一个人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

正确。

B.“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此处指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不合语境。

C.“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

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正确。

D.“树欲静而风不息”,树想停止摇摆,而风却不停,有些事、有些人我们说的不算,有些事是无法避免的。

正确。

故选:B。

【点评】语言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

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

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
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
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
A.④②③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③①④②
【考点】26: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和排列句序的能力。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解答】此题可根据句间的事理关系排列。

③承接上文,是个大前提,所以应在首位。

“④始终没有偏离”紧承接“①……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

“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
从内容上看应排在最后。

所以答案为D。

故选:D。

【点评】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

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二、现代文阅读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②说来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
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
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