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九单元课时跟踪检测九日知录三则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知录》三则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之不可绝.
于天地间者 绝:断绝 B .剿袭之说.谀.
佞之文 谀:谄媚 C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就:成就 D .摭.
我华而不实我实 摭:拾取.摘取 解析:C 项.“就”的意思应该是“完成”。
答案: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
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B .皆以一生精力..
成之 C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D .欧阳永叔与学者..
言.未尝及文章 解析: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
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牛而襟裾.. B .然则以文人名.
于世 C .焉足重.哉 D .摭我华而不实.
我实 解析:C 项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推崇。
其他三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为:穿衣服;出名;汲取。
答案: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②大抵如《吕览》《淮南》之.
类耳 ⎩⎪⎨⎪⎧ ③唐、宋以.下④士当以.器识为先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①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②指示代词.“这”;③助词.与“下”连用.表示时间界线;④介词.“把”。
答案:B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道人之善也。
(2)文章岂不贵.____________。
(3)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
所以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答案:(1)纪政事也察民隐也(2)经训乃菑畲(3)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
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手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
(2)本来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道理.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
(3)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华丽的形式却没有汲取我的内在实质”啊。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人之多》.完成7~9题。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
及物。
”
7.下列推测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增多的原因是:不是真正的文人.却自命为文人的人增多了。
B.刘挚认为作为一个士人.器量与见识是首要的。
C.扬雄反对的是华而不实的做法。
D.欧阳修的做法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
解析:欧阳修主张把著述与做官分开来看待.认为著述只是提高自己.而做官才是造福别人.他的做法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欠妥的。
答案:D
8.下列有关这则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提出论点.融入强烈的情感.很有嘲讽意味。
B.引用韩愈的诗是为了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
C.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强调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
D.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要务实不要只追求华丽。
解析:A项.“提出论点”说法不正确。
文章的中心论点“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是隐藏在作者引用的诗文言语中.而不是在开头就提出的。
答案:A
9.《文人之多》一文贯串着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唐宋以后.著作泛滥.文人之多.文风浮华.都是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所以首先要端正创作态度。
虽然.比起顾炎武其他那些论述“治道”的札记.这篇文论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廉耻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
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
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
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
....》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
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
...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
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①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②.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
③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
..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
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
《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
....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④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
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
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
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选自《日知录》卷十三)
[注] ①兔苴:粗野。
②刍荛: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
泛指乡野之人。
③金(qú):金属制的耳环。
④河壖(ruán):河边的空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B.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C.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D.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解析:“其”前应断开.排除B、D;“是”前应断开.排除A。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氏家训》.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作者颜真卿.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B.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
D.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解析:《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
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B.作者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后.礼义廉耻就开始被抛弃。
但是在那昏聩的时代.仍然不乏清醒之人.像《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即为其一。
C.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引用了《吴子》《尉缭子》《后汉书》中的语言或故事.并由此对辽东之事生发感慨。
D.作者认为杜甫的诗句“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句的“廉颇将”应为“廉耻将”.是杜甫对边关将领应有不贪之心和廉耻之行的呼唤。
解析:D项.理解错误.原文有“诗人之意.未必及此”.意思是诗人当时未必想到这一点。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句中有两处结构倒装.即介宾结构作状语被后置句和一处双重否定式.这是翻译的关键点。
第(2)句中注意反问句的翻译。
答案:(1)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特别清醒的人啊!
(2)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
参考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伸张.国家就会灭亡。
”说得好啊!管仲如此善于立论啊!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人如果像这样.那么灾祸、颓败、变乱、灭亡.也就没有不降临的了;何况身为大臣若是没有什么不贪取.没有什么不敢做的.那么天下哪有不混乱.国家哪有不灭亡的道理呢?可是在这四个纲纪当中.知耻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孔子在谈论士人的道理时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有羞耻之心。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
能将无耻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
”又说:“羞耻心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是没什么事情会感到羞耻的。
”他们会这么说的原因.是由于一个人如果不廉洁.到了违背礼节损害道义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自于没有羞耻心啊。
所以身为士大夫如果没有羞耻心.这可说是国家的耻辱。
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道衰退.正道也没落了.背弃礼义.舍去廉耻.不是一天一夜的缘故所造成。
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没有特别清醒的人啊!我最近阅读《颜氏家训》.其中有段内容说:“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告诉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纪已经十七岁了.略微懂得一些书表奏章.教他说鲜卑话.以及弹奏琵琶.也快要熟练理解了.凭着这些本事.去侍奉王公卿相.没有不喜欢他的。
’我当时低着头不回答。
真是奇怪啊.这个人这样教导孩子!倘若用这种卑鄙的方式.去换取富贵.如果循着这样的学习过程就能够求得公卿宰相的高位.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
”可叹啊!颜之推是因为没有办法避免.才在混乱的时局中做官.尚且说出这番话来.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
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
《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
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谈就能战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
”《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了。
”而太公对武王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
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军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难道还有欺凌平民、抢劫牛马.而对百姓实行残暴手段的么!”《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他上等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张奂)把酒洒在地上
说:‘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
’把金和马全部退还。
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
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我对辽东的事件不能无感慨。
杜子美诗道: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
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木材.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
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
从此以后北方防御侵掠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王佖的贪财引起的。
所以贪财的人做将帅便会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
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
三、语言表达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正的贵族精神.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担当起国家的重任。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超越时尚与潮流.有道德的自主性.不为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解析:答题时要联系语段的上下文。
第①处.所在语句是一个总括句.根据后面的“一是……”以及三个层次的内容可推知.此处应填“有三个重要的支柱”。
第②处.根据整个文段可知此处应填的是第二个支柱.由后面的关键词“担当”“重任”可推知.此处应填写“二是责任的担当”。
第③处.根据整个文段可知此处应填的是第三个支柱.由横线后面的内容“有独立的意志”“敢于说不”“有道德的自主性”“不为……所奴役”可推知.此处应填写“三是自由的灵魂和意志”之类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有三个重要的支柱②二是责任的担当③三是自由的灵魂和意志
15.请将下列语句排序.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①那么这句话就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无论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严峻时刻
③有这样一句话.它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④都激发了或激励着华夏儿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⑤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排序题.排列时注意逻辑顺序.结合关联词语.基本的思路是:一、亮出话题③.阐释②⑤④.揭示话题①;二、阐释部分依据关联词语.“无论……还是……都……”。
答案:③②⑤④①
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阅读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消遣性阅读.其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调剂一下枯燥的生活.所以说.完全是浪费时间;第二种是网络式阅读.就是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这种阅读效率高.因此可以使人快速增长知识.学业有成;第三种是精神性阅读.就是依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心醉于阅读.陶冶性情.唯有精神性阅读才能够让人变得有品位。
①消遣性阅读不一定完全是浪费时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②网络式阅读不一定使人快速增长知识.学业有成③不只是精神性阅读才能够让人变得有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