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绒绣的历史及绣制技法的田野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烟台绒绣的历史及绣制技法的田野调查
葛怡晨1 董从民2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鲁绣中有一个特别的存在,
其工艺精美,远销海外,是中国绣史上中西完美结合的代表,这就是烟台绒绣。
绒线绣花是烟台绒绣的另一种叫法,其工艺流程为采用多种色彩的优质毛线,运用不同的针法,在网眼(钢丝)布上表现纹样图案与肖像故事等内容。
距19世纪末烟台接收来自欧洲的绒绣艺术,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作为烟台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绒绣一直深受烟台人的喜欢。
绒绣艺术所产出的作品典雅秀丽,风格多变、花色繁多,其凭借着其他绘画种类难以模仿与超越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油画,并多次出口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本文通过实地调田野调查等方法,归纳汇总了绒绣艺术与烟台地域文化之间的历史溯源,以及绒绣在烟台地区的发展现状,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绒绣艺术与油画(笔者所学专业)的相通之处,并以油画艺术对于传统与创新的关照为切入点,对绒绣艺术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希望绒绣艺术作为烟台地区一项优秀且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传统手工艺品,能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找到新的方向,有更好的未来。
关键词:鲁绣;烟台绒绣;工艺品;油画艺术
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9)03-027-06
收稿日期:2019-09-03
项目基金: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
作者简介:葛怡晨(1996- ),女,山东省烟台市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8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董从民(1972- ),男,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烟台绒绣,是鲁绣①的一种。
早在2000多年前,湖南长沙出土的一批汉墓内饰里就曾发现过一种“铺绒绣”,[1]它以灰色丝娟为底,用烟色、朱红色、黑色丝绒绣成,运用平针与满绣的技法,内里填充红色与烟色的花纹,开创了平针满绣的先河。
据资料显示,在西汉时,人们所使用的坐垫,塔链等手工艺品就是绒绣作品的前身。
但烟台绒绣中的网眼布与毛线结合的工艺,则并非完全来自于我国传统的刺绣,而是近代中西手工艺融合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期,我国沿海地区陆续来了许多外国的商人和牧师,他们发现我国的绣织者技术
十分高超且价格低廉,于是,将欧洲的绒绣工艺引进到了烟台,并反过来将山东烟台出产的绒绣工艺品出口至欧美各国,山东省烟台被称为中国绒绣之乡的历史由此而来。
在中国山东烟台的绒绣技艺,最早流传于烟台市芝罘区一带。
笔者作为烟台本地人,于2019年2月,采访到了烟台绒绣的第四代传人周秀娟老师。
在她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绒绣的绣制过程,在学习绣制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绒绣制作的不易,同时为其特有的魅力深深吸引。
为此,我结合周秀娟老师提供的资料与口述史料,撰写了这篇田野调查报告,以求越来越多的人像我一样,关注并热爱这一中西融合的手工艺品。
28
一、烟台绒绣起源发展的历史梳理
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段时间,英国的绒绣工艺十分流行。
1886年,刚刚开埠后的烟台,迎来了一位法国传教士——史密斯女士,她为人善良,又美丽大方,那时候的烟台人都尊称其为“密师母”。
作为法国王室的公主,史密斯的交际面十分广泛。
其中,与她最要好的当数英国的玛丽王后,据说她们常常促膝长谈,以姑嫂相称。
一次,玛丽王后出访回国,身心都十分疲惫,为了让王后重新振作,史密斯别出心裁的想到了一个办法:将王后喜爱的绒绣结合中国传统的绣法技艺来制作一幅王后的肖像。
拿定了主意,那么找谁来完成呢?这时,史密斯在烟台的朋友李伯轩为她推荐了烟台本地的绣织民间高人——许氏夫妇,即许世光与他的夫人许董氏。
当看到史密斯拿到家里的“绣样”后,夫妇二人互相望了对方一眼,开始犯起了难,国外丰富立体的油画底稿及繁多的毛线样式,与他们平时接触的绣制技法大不相同,但他们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默默的拿出了自己的绣织工具,开始了尝试新工艺技法的实践。
记不清是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最终他们找到了一种将古老绣法与方点针相结合的工艺技法,用英国的绒线与他们二人发明的独特技法结合,绣出了描绘女王归国的《女王出巡归来图》。
《女王出巡归来图》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刺绣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烟台绒绣,而它的首
创者许氏夫妇也获得了烟台“开门第一针”的美誉。
[2]
1894年,烟台绒绣第二代传人,许氏夫妇的儿子许振邦(见图1,拍摄时间:90年代初。
拍摄内容:烟台绒绣第二代传承人许振邦先生全家福。
照片中右一站立着,为烟台绒绣第二代传人许振邦。
照片
来源:许冬阳②
提供)
,与其妻相素梅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幸村,开办了中国首家绒绣加工厂——利敏工厂,俗称许家花坊。
1925年注册,
开创了中国绒绣
图1.
技艺的先河。
利敏工厂的创办,让烟台绒绣的手工艺水平达到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
由于工艺精美细致,“许家花坊”生产出来的绒绣工艺品,常常出口到欧美各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许家花坊”的工艺制作流程,已经达到了标准化的程度。
全厂共分为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五个生产车间,此外还有绣品抽纱部等附属生产质检机构设置,厂内员工已达到400名之多。
利敏工艺厂提出的“以工代赈”的经营理念,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若干工作岗位,解决了本地部分就业难的问题,据统计,鼎盛时期,烟台地区从事绒绣加工的女性达到十万人,这个数字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可观的。
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詹姆士•马茂兰夫妇在烟台传教之余,创办了“詹姆士•马茂兰公司”,又名为“仁德洋行”,其经营范围主要是烟台、青岛等地所生产的一些手工业产品的出口贸易。
詹姆士•马茂兰公司的开设,使烟台绒绣产供销的渠道通畅起来,绒绣真正走出了国门,首次开启了批量的对外贸易,并取得了百万余美元的出口额。
1937年,随着战祸干扰,烟台绒绣产业,也随之步入低谷,之后近十年的时间,都不曾有海外出口贸易的信息。
1948年,烟台绒绣第二代传人许振邦重新改造了绒绣加工厂,并与仁德洋行积极合作,共同创办了私营绒绣工艺厂,重振烟台的绒绣工艺,使得这门销声匿迹十余年的民族手工艺项目又在烟台发展起来。
徐振邦更名许雨林,自任总经理,其子许若愚(见图2,拍摄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拍摄地点:烟台绒绣工艺厂。
拍摄内容:烟台绒绣嫡系第三代传承人许若愚老师年轻时工作场景。
照片来源:
许冬
图2.
阳提供),作为“烟台绒绣”第三代传人,担任起设计绣样,创新技术的工作。
1951年,烟台成立工艺绣花合作社,合作社的工作内容包括产品再回收,制作加工等,在中国这
一艰难的历史时期,烟台的民间绒绣产业却再次崛起。
1959年,为迎接国庆节,一幅名为《东海日出》的绒绣作品,被指定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山东厅,以此来代表山东的手工技艺的最高水准。
该作品颜色亮丽,绣法精密,周总理对这幅作品作出高度评价,而这正是在“烟台绒绣”第三代传人许若愚的带领与指导下绣制完成的。
烟台绒绣的发展自1970年到1980年之后,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以《祖国大地》这一巨幅绒绣来说,它悬挂于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正厅,是至今为止最大的中国绒绣作品。
也因此,烟台绒绣才被越来多的人们所熟知和了解。
在1979年,烟台绒绣获得了更大的成就,在全国人像的比赛中出类拔萃,因此获得工业部颁发的伟人肖像绣许可证,从此名声大振,然而绒绣的发展不会止步于此。
在1983,烟台绒绣再创辉煌,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在1986、1987、1988年连续三年的比赛中,烟台绒绣再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不同协会、机构颁发的优秀产品证书或比赛的第一名。
在此期间,
“烟台绒绣”还一举拿下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奖杯。
由于烟台绒绣工艺制作的精美,它还多次被当做贵重礼物,赠与国际友人。
自此,烟台绒绣再次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国外也见识到了中国山东烟台绒绣的魅力。
目前,周志娟、孙淑卿等,成为烟台绒绣技艺的第四代传人。
但绒绣技艺毕竟是来自于民间,是由民间艺人心传口授的,属于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模式,因此,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有诸多时代的局限等问题,前景亦不容乐观。
二、烟台绒绣的制作流程与材料
工具的使用
绒绣艺术自创制发展,不断地吸收与借鉴当地的本土艺术特点与绣织技法,西方的纹样与东方刺绣相互结合,互相补充,继而逐渐形成我国刺绣种类中的新秀。
下面,根据笔者田野调查的资料整理情况,将其制作工艺流程与材料及使用工具实录如下。
(一)绣作流程
制作一幅绒绣作品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绷绣框
根据所绣制的作品尺寸大小与肌理需求,选择对应的钢丝网眼布,网眼布的四边要比既定作品多余出3厘米左右的距离,此举在于更好的利用绷绣机对布面进行防脱线处理,随后用小钉子等固定工具将布料固定在已经订制好的木头架子上,切记需要将网眼布绷紧,以便绣制。
在笔者的专业油画里,第一步就与绒绣的制作过程十分相似,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也需要首先把画油画所需要的画布画框利用画布钳等工具绷好,并根据想要绘制的画作及所要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选择相应尺寸的画框。
2,起(放)稿
在起稿过程中,首先考虑好工艺针法的使用范围,多种事物的表现要用到多种针法,绣制之前,要先根据选择好的画稿绣作尺寸,计算适当的尺寸放稿到网眼布上,然后在用铅笔等易擦除的绘画工具,轻轻的在选择好的网眼布上进行勾勒外轮廓,也就是绘画中的起形。
3,染色配线色
根据绣制作品的小图中会用到的色彩根据色彩的三要素进行区分,然后对比作品的小色稿进行染色,最终得到符合绣制者心中所需色彩的颜色毛线。
配线色是绣作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样品颜色,色调,层次。
配线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突出主题,相互对比,相互归纳,适当有节奏进行配线,以达到最佳艺术效果。
在绣制中针脚与针脚之间无形中形成阴影,这样就会削弱线色鲜艳成度和明暗关系,在配线要掌握配线的要领,必须相应的把线色的鲜艳成度和明暗关系在原基础上有所不同程度的向上提几度,另外在线色不全的情况下要打破原稿样各色阶的面积大小,或者充实线色的色域的办法是灵活运用,不能死搬。
这一步与油画中的调色十分相似,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也要先将画面中的色调、明度、纯度安排好,然后用纯色颜色进行互相融合调色。
4,绣制与调整
在所有工具材料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绣制了,绣制中需要绣制者全神贯注,根据用线力度对画面不断进行调整,用线要均匀,平缓,才能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二)材料与工具的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幅优秀的绒绣作品的绣制离不开基础的制绣材料以及工具,制作烟台绒绣所需要的主要材料为各种颜色的羊毛绒线(或棉线),腈纶线和网眼布(或黑色绒布)等,
所
29
30
需要的工具有格登、③
木撑子④等各类型号绣针、剪子、撑子板等。
绒线(见图3,为绣制绒绣时所需的各色绒线,拍摄时间:2019年2月15日。
拍摄地点:烟台绒绣第四代传人周志娟老师家中。
拍摄者:葛怡晨):绒线主要是羊毛绒线和腈纶线,有的也会采用棉线。
烟台绒绣在绣制的过程中多会使用羊毛绒线,其次
会选择腈纶线。
图3.
网眼布(或黑色绒布):为了适应出口的需要,烟台绒绣所使用的网眼布通常用英寸来计算,一英寸为八英分,根据不同绣制事物的不同,相应的网眼布也不尽相同,网眼一寸四眼、五眼、十眼、十二眼、十八眼甚至二十四眼等不同规格布料适用于不同针法的选择。
三、丰富多变的工艺针法
工艺针法是刺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70~80年代是烟台绒绣发展的最好时期,稿样花色品种繁多,线色也从600余色发展的1300多种线色,其绣织技艺经数年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常用的绣作针法,方点针,它的特点有规律每一针是个小方点千万方点组成绣作画面,它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擅长的挑绣与纳绣的继承、改进与发展的变化运用。
其面布料是民间十字格目帘的规范提炼与加染,其他针艺是中国刺绣,西方抽纱,以及编结等多种技
艺的提升和有机结合。
[3]
时,在绣制实践过程中研究有60多种针法,在这些针法中有一部分因为应用范用广、表现力强、 一直在运用,反之则随着早实践应用中淘汰,因而要求在针法运用上要恰到好处,不能为了针法而针法去运用它,这样就失去了针法的意义。
(一)、烟台绒绣常用针法
绒绣技艺绣作方法有方点小针、方点大针,齐
砖针、齐顶针、长短定针、裁毛剪毛法、随形针、打
籽针、坚扒针等。
1、方点针:分为方点大针,方点小针。
这种针法是绒绣产品中的高档艺术精品的主要运用针法,可以用多种线色拼合在一起绣制,线色非常丰富。
2、齐专针/对顶针:它有着坚硬、厚实感,一般用在北京建筑物等。
3、扣线短裁毛针法:厚感性强,适合表现地毯和平绒等。
4、长裁毛法/短裁法;抓毛法;长毛订针法:用于表现动物身上的毛发,效果逼真。
5、扒针:扒针分为密扒,乱扒,疏密扒针,有规则扒针。
各种扒针在低档批量生产产品中必须受用眼限制,在绣作高档艺术品种不受网眼,布眼限制。
扒针特点:针,针色与色相联接地方相互浸透力强,有着、过渡线色的作用。
(二)、创新针法随着时代进步,绒绣的针法技法也在不断的进步,下面介绍几种由几代烟台绒绣人所创新的针法:
1,随形插针法
这种针法不受网眼布限制,针与针,线色与线色之间有较强的过渡作用,能随着形体思路的变化进行旋转,在绣作回面尺寸小的作品。
如果运用常用的力点针,因受网眼底布限制不能充分表现出物象肌理的逼真效果,经反复研究多次实践证明,随形插针技法这种技法绣出作品有立体仿真效果,例如笔者本次采访的烟台绒绣第四代传人周志娟老师(见图4:为周秀娟老师正在绣制作品的工作场景。
拍摄地点:周秀娟老师家中。
拍摄者:山东工商学院老师、烟台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志刚)的《淑女与犬》(见图5:为周秀娟老师作品《淑女与犬》局部58:×57cm。
拍摄时间:2019年2月25日。
拍摄地点:周秀娟老师家中。
拍摄者:葛怡晨)中的人物头发,这幅作品采用方点针为主要针法,人物头发研发了自由乱插针法随着头发形
态的变化从而达卷发效果。
图4.
31
小狗运用了裁毛和抓毛的绣技使其长短相间达
到生动逼真的效果,在绣淑女时重点在于其表情的细致刻画,突出纯真的眼神,用随形定针法使眼睛神态表现准确,把淑女内心世界表现出来。
身上披的纱采取充实线色明显色阶增加了纱的透明度,小狗双耳运用短长毛定针法,身体送用了抓毛针法。
长短相间有较强的立体小狗,表现手法上重点分析人物内在结构绣出来相当成功。
2,栽毛剪手技法
这种技法是烟台绒绣第四代传人周志娟在其前辈吴老师研制有规律裁剪毛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进行的无规津裁剪毛法,这种技法亡在深浅差别大的线色的情况下,能自然出现蓬松过渡线色的作用,使画面不呆板,达到了国画应用的特点,解决了有规律裁剪毛密度大绣出作品呆板不自然的现象。
3,长,知,定针抓毛法
这种针法经过反复研究一种特殊技法,它一般用在动物身上的毛,长抓毛是一根毛线根据动物形体插针后抓毛,效果毛长有厚度。
短抓毛是一根毛线劈开分二股插针后浅浅一层抓毛,突出了动物毛色线色蓬松细致柔软的质感,绣出作品栩栩如生,例如周志娟老师的作品《狗公主》(见图6,为周秀娟老师作品《狗公主》。
拍摄时间:2019年1月15日。
拍摄地点:烟台艺翔绒绣有限公司。
图片资料来源:烟台艺翔绒绣有限公司提供)。
图
5.
图5.
四、烟台绒绣的艺术特色
烟台绒绣绣品稿样的题材内容面面俱到,有写实的,有装饰的,应用范围广阔,实用欣赏各种品类应有尽有,平面立体,无不具备,表现能力极强,是其他刺绣编结工艺品的排头,其传承了传统鲁绣寓意吉祥,浓郁饱满的艺术特色,又吸取了欧洲绒绣艺术百年历史的精粹,经过多年的融合与提炼,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艺术特色的烟台绒绣,其最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分为工艺结构与不同工艺的处理方法。
烟台绒绣根据不同档次与功能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其工艺结构主要分为低档工艺品与高档工艺品。
1,低档工艺品特点及要求
作品绣作时受网眼底布的限制针法只能用方点针、只能单一线色绣作, 不能两种线色并用配样稿线色并用配样稿线色时要精华规纳、分析它的色调和层次的关系互相对比下有节奏的进行突出主题,使每一种线色在自己部位发挥它的作用。
其特点为可复制,要求为用最小的线色数绣出最佳的颜色效果作品,为外加工打好基础。
2,高档艺术精品特点及要求不受网眼布的限制,可以把一根毛线劈线分股,用多种线色拼合在一起绣作,解决了绒绣作品颜色过渡的难关,并可使用各种针法,使作品看面的线色丰富,技法多变,虽然以样稿绣作,但绣作者绣作时追求样稿的意境不能临幕复制,而是一个再创作过程,要求忠于原作又胜于原作的艺术效果,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反复在劳作好的作品断面进行反复压线修改。
作品特点为不能复制,高档艺精品要求严格,一副好的高挡艺术精品必须准确展现出人物结构神态,其色彩、色相,明亮度、画面冷暖变化色彩的反映和谐之间对比关系,前后层次明确、作品润色柔和、绣出作品逼真,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五、结语
烟台绒绣是东方传统的刺绣工艺与西方百年
绒绣技艺的有机结合,是中西文化完美融合的有力见证者,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年代里,有很多手工艺技术由机器代替制作,作为绒绣传统的手工艺技术还一直保留真的手工艺制作,这是绒绣文化艺术魅
力所在。
[4]
随着时代的变化,
一些传统的美好工艺
32
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一名烟台人,希望作为烟台的代表——烟台绒绣能够拓宽自己的发展前景与道路,与高科技相结合,找到属于烟台绒绣的新时代。
注 释:
①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又独具一格,列属“八大名绣之一”。
②许东阳,“烟台绒绣”第三代传人许若愚之子,周秀娟为许若愚的入门弟子,因此,周秀娟为烟台绒绣的第四代传人;
③格登为烟台市里(芝罘区)方言,意思为凳子,木板凳。
④木撑子为烟台市里(芝罘区)方言,意思为在制作绒绣的过程中用于撑绒绣布的木棍。
参考文献:
[1]杨功珊.烟台绒绣艺术研究.苏州大学.2012.[2]大小新闻客户端.带你领略针尖上的“油画”——烟台绒绣.新浪网.2018.
[3凌云鹏.烟台绒绣:绣出中国绒绣第一针[N].烟台日报,2010.03.13.
[4申凤竹,申吉忠.“烟台绒绣”发展现状与保护研究[J].人文天下,2016,
【责任编辑 徐犀】A Field Survey of the History and Embroidery Techniques of Yantai
Velvet Embroidery
GE Yichen 1 DONG Congmin 2
(1.2.I nner Mongolia Arts University, 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There is a special existence in Lu embroidery. Its exquisite workmanship and overseas sales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mbroide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mbroidery. This is Yantai velvet embroidery. The wool embroidery is another name of Yantai wool embroidery. Its technological process is to use high quality wool of various colors and different needling methods to show patterns and portrait stories on mesh (steel wire) cloth. Since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Yantai has received the velvet embroidery art from Europe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s a fam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Yantai, velvet embroidery has been deeply loved by Yantai people. The works produced by the velvet embroidery art are elegant, beautiful, changeable in style and various in color. With the artistic effects that other kinds of paintings can hardly imitate and surpass, they are known as Oriental Oil paintings. They have been expor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Korea, Hong Kong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for many tim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between the velvet embroidery art and Yantai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velvet embroidery in Yantai area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collating the data, the author also found the velvet embroidery art and oil painting (my major).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pursuit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oil painting art as the starting point, put forward their own suggestions and idea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velvet embroidery art, hoping that velvet embroidery art, as an excellent and uniqu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 Yantai area, can find a new direction in the tide of the new era. There is a better future.
Key words : Lu embroidery, Yantai velvet embroidery, handicraft, oil painting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