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与“春秋冬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夏秋冬”与“春秋冬夏”
今天,我们称说一年四季为“春夏秋冬”,这是符合时令顺序的说法。
但在古代,人们最初对四季(四时)的称说却是“春秋冬夏”。
例如《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庄子·至乐》:“是相与春秋冬夏四时也。
”《墨子·天志》:“制为四时,春秋冬夏。
”《管子·形势》:“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
”等等。
这种称说,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四时”认识的一个过程。
原来,我国古人“四时”的概念是与农业生产实践息息相关的。
人们把五谷生长的一个周期称为“年”。
《说文》:“年,谷熟也。
”“谷熟”一次谓之一“年”。
春天,把种子播撒到田里,就生长出禾苗来,人们把这个季节称为“春”。
“春”是什么意思呢?“春,蠢也。
万物蠢然而生也。
”(《释名》)到了秋天,五谷果实成熟,人们把这个季节称为“秋”。
“秋,緧也。
緧迫品物使成也。
”(《释名》)殷商之前,人们只注意到从“春种”到“秋收”是一个周期,因此把一年分“春”“秋”两季,并用“春秋”一词代表“年”,当时尚无“冬”“夏”之称(甲骨文中无“夏”字)。
西周初年各国的编年史书都称为“春秋”,如《鲁春秋》《晋春秋》等等;“春秋”即“纪年”,也就是“鲁国纪年”“晋国纪年”的意思。
到了后来,人们经过对时令物候仔细观察发现,从秋收到春播前相当一段时间内,天气寒冷,结冰降雪,人们基本不能从事农业生产,于是便将这个时段称为“冬”。
《说文》的解释是:“冬,从冫(冰),从夕,终也。
”即是说“冬”是一年的终结,是有冰的季节。
人们还发现,五谷播种出生后,直到收获前,这一段时间也很长,天气越来越热,雨水充足,禾苗迅速长大,于是便将这个时段称为“夏”。
“夏,大也”(《说文》),是庄禾生长壮大的季节。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人们就把一年的“春”“秋”两季,改划
为“春”“秋”“冬”“夏”四个季节,也称“四时”。
但最初还不是依时序排列,由于先有“春、秋”的概念,所以将其列在前面;后来又有了“冬、夏”的概念,便将其放在后边,统称为“春秋冬夏”。
至于当初为什么将“冬”放在“夏”的前边,则是因为古人认为“冬”既是一年的终结,又是来年的开始,它孕育着“春”。
所谓“冬至一阳生”,到了冬至节,天气日趋寒冷,而代表着“春”的阳气也开始生发。
在周秦以前相当长时间里,人们一直把“冬至”作为“岁首”。
因此将“冬”列于“夏”之前,称之为“春秋冬夏”。
把“四时”依照顺序确定为“春夏秋冬”,则是后来的事情。
或许正由于如此,直到今天,人们还时不时地采用“春秋冬夏”的说法。
譬如,近年来许多流行歌曲歌词中,都有“走过了春秋冬夏”“陪你无数个春秋冬夏”之类的句子;脍炙人口的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也唱道:“一年年春秋冬夏,一番番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这样既是为了便于押韵,也是照搬了古代一种“成说”。
不然的话,为什么不写作“秋冬春夏”“冬秋春夏”或者“春冬秋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