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市汉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江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高二
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
B. 私学的出现,“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C. 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
D.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在思想上表现为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A属于社会现象,属于历史宏观原因;B属于文化因素;D属于政治因素。

【点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答案】C
【解析】
材料大意是:做臣子的害怕受到责罚而希望得到奖赏,所以统治者利用奖赏和刑罚的手段,使臣子害怕刑罚
的威力从而向可以得利的方向工作。

反映的是用权威震慑群臣的主张。

儒家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治,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法家韩非子主张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与题干的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兵家是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以利为核心,终极目的是取胜,故D项错误。

点睛: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我国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法、术、势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君主权力的重要性,并主张实现中央集权,从而得到秦始皇的重视,可得出结论为法家学派。

3.孟德斯鸠说暴政破坏了整个社会,也违反了人性,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

其“具体办法”是
A. 自由平等学说
B. 理性至上学说
C. 民主共和学说
D. 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D
【解析】
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针对“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D正确;A、B和C 均不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呆柏、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

主要是因为
A. 绘画技术的发展
B. 绘画内容的改变
C. 人文主义的影响
D. 宗教束缚的削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故选C。

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说法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5.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

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家思想的时代。

柏扬先生评价的国策是
A.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君主专制,天下一统
【答案】B
【解析】
柏杨的评价表明该“国策”的实行抑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这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

故答案为B项。

A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具体内容,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在秦朝时已经确立,排除。

点睛: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6.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A. 经世致用思想
B. 君主批判思想
C. 自由平等思想
D. 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指的是学应有所用,应为社会所作贡献,即经世致用。

故选A。

BCD三项都无法体现与国计民生相近的内容。

考点:明清批判思潮
点评:明清批判思潮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以及他们的思想主张需要掌握。

7.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普罗塔(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
③马丁·路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伏尔泰——“社会契约”
A. ①②
B.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

依据所学,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故①正确;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主张,故②正确;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故③错误;提出社会契约、民主共和的卢梭,故④错误。

所以应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否则•启蒙思想
8.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这表明
A. 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 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 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以牛顿的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C、D均与材料不符,故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条件
9.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

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A. 苏轼
B. 辛弃疾
C. 关汉卿
D. 柳永
【答案】D
【解析】
【详解】“婉约细腻”指的是宋词中的婉约派,柳永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以切身感受入词,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描写了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故
10.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了封建教会的疯狂诋毁,同样,拥护达尔文进化论的学者也挺身而出,勇猛反击。

引起这一强烈震动的是
A. 《物种起源》问世
B. 人工合成了氨基酸
C. 细胞学说的创立
D. 《自然系统》一书出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阐述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大多数人对人类和其它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引起了教会的极大恐慌和围攻,A项正确。

米勒人工合成了氨基酸,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最早提出细胞学说,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自然系统》是一本对生物准确命名和分类的科学书籍,作者林奈,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近现代生物分类方法的奠基人,与材料不符,D 项错误。

11.郭沫若鉴于南京附近出土的东晋墓石拓片的书体与兰亭序笔迹迥殊而断定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而高二适则举出种种可靠事实,认为兰亭序的确出于王羲之手笔。

当时毛泽东主席支持打这场官司,认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主席的意见体现了
A.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 “为人民服务”
D.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说明毛泽东鼓励学术争论,符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故B项正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方针,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为人民服务”是新时期文艺发展的目的,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信息,故D项错误。

12.文革期间我国科技取得长足的发展,下列科技成果属于文革期间世界首创的是
A.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形杂交水稻
B.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革”时期是1966-1976年,且题干另一关键词是“世界首创”。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这属于“文革”时期的世界首创成就,故A正确。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于1970年,虽然属于文革时期,但这并非中国首创的成就,故B项错误。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属于文革时期,故C错误。

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这不属于文革时期的成就,故D项错误。

13.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观察图中文字,结合所学,汉字至今已有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故①、③项正确。

表音文字是指一个语言在表达其内容时,以语音来表注记录的形式和符号的文字系统,表音文字会与其口语达成一定的吻合。

假名、拉丁字母等都属于表音文字,汉字不属于表音文字,故②项错误。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并非汉字,故④项错误。

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排除ACD,选B。

14.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共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时期的发展,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B
【解析】

15.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欧洲中世纪的Romance,“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

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在东方文艺中也一直有着重大影响,下列东西方文艺创作中具有“罗曼蒂克”风格的是:
①屈原的《离骚》
②拜伦《唐璜》
③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
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屈原的《离骚》属于浪漫主义著作,故①正确;拜伦《唐璜》属于浪漫主义著作,故②正确;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属于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故③正确;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④错误,排除BCD。

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所以选A。

点睛:本题以浪漫主义的词语解释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浪漫主义文学知识点的掌握,学生熟悉相关的浪漫主义作品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6.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

近代中国理性觉醒不包括
A. 王夫之的民主启蒙思想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
D. 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A
试题解析: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不是近代中国理性觉醒的代表,A项表述错误;B项产生于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时期,表述正确;C项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表述正确;D项产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后,表述正确。

只有A项符合题意,故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19分,18题18分,20题15分,共计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材料二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③》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孔教”的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答案】(1)孟子: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民贵君轻)。

荀子:用“仁义”和“王道”治国(仁政);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法治国。

(3)态度:反对(否定、排斥、批判)。

作用:冲击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人们思想(开启民智);宣传民主与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维护民主共和;否定君主专制(否定帝制);推动文学发展:推动近代化进程等。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可以归纳出孟子的思想;由“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可以得出荀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可归纳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由材料“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见反对君主专制;结合所学,为限制君权,黄宗羲还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法治国。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可以看出态度是反对。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可以从思想解放、开启民智、宣传民主与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等角度归纳。

18.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有一批人对于政治、伦理和辩论术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时人称他们为“雄辩家”或“智者”。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法语“文艺复兴”一词的意思是“再生”,它指的是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之间的一轮艺术和知识的创新,反映了西欧高度发展的城市社会的持续发展。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牛顿以他对支配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促使人们由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出一种探询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智者”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指出材料二中“再生”一词的含义和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内涵。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牛顿对“规律”概括的成果。

据材料三分析牛顿对弘扬人文精神的贡献。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西方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的推动因素。

【答案】(1)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含义:艺术和知识的创新,实质是指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内涵: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因素: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

【解析】
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智者”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

其思想主张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2)问,由材料二“它指的是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之间的一轮艺术和知识的创新”可知,“再生”是指艺术和知识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是指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对“规律”概括的成果是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贡献”由材料“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促使人们由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出一种探询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忱”概括得出暴露了宗教的荒谬、引发了启蒙运动。

第(4)问,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的推动因素有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等。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秧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那一派别的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
【答案】(1)法家思想。

(2)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分全国为31县;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

(3)肯定(支持)态度。

【解析】
【详解】(1)由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这表明商鞅主张变革,反对守旧,这符合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斗桶权衡丈尺”,结合所学,可以归纳为:废分封,行郡县;废井田;统一度量衡。

(3)由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表明是在充分肯定商鞅变法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