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直线与角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2 (新版)沪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
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
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3.理解线段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
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
四、教具准备
四支筷子(三红一绿,长短不一)、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老师手中有两只筷子(一红一绿)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
学生:先移动一根筷子,与另一根筷子一头对齐,两根棒靠紧,观察另一头的位置,多出的较长。

教师: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必有一头对齐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根筷子的长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
教师: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筷子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二)新课教学
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

(长短不一)
1.“议一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
叠合法:把线段AB、CD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
①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② 将线段AB 沿着线段CD 的方向落下
③ 若端点B 与端点D 重合,则得到线段AB 等于线段CD ,可记做:AB=CD (几何语言)
若端点B 落在D 内,则得到线段AB 小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
若端点B 落在D 外,则得到线段AB 大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 如图1 C
B D
(注:讲此方法时,教师应采用圆规截取线段比较形象,还需向学生讲明从“形”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 和线段CD 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2.“做一做”
课外题:
做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用几种方法比较线段
AB 与线段AC 的
长短?
A
(三)课堂小结: 谈谈收获:(由学生总结)
① 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②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③ 线段的和、差的概念
(四)作业布置:作业题P (B 组视学生定,可选做)
(五)板书设计:
1、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问题1:问题2:
叠合法:(形)
AB=CD
AB<CD
AB>CD
度量法:(数)(板演处)
2、线段和、差:
教学反思:
1.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2.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