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余秋雨》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
好的书籍就像飞机场的跑道,能帮助我们的思想起飞,在网络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网上获取信息的便捷让我们渐渐忘记了静静的读一本的快乐。

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我完整读过的书屈指可数,拿到单位发的书后,我给自己定下来一个目标,一个月读一本书,目前我抽空略读了余秋雨的《问学余秋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力透纸背,有来自历史兴衰感叹,又对当代文化的深深思考,更有对文学改革的独到见解。

整本书都渗透着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的哲理。

阅读的过程,即是我补习中国文化史的过程,在我们初中、高中学习的中国历史主要是革命史,历史书中描述的是以英雄人物为主线的朝代更迭史以及硝烟弥漫的战场厮杀场景,读了《问学余秋雨》这本书后,首先明白了中国除了革命史还有以文化为主线的文化史,除了以历史上的王朝统
治者为主,文人为最次的顺序记述历史的模式,中国也有以文化的重大事件为阶段,附着几个对文化有影响的帝王的历史。

这很重要,因为在革命的圈子里永远跳不出政治集团的利益博弈,而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后人,却能深刻的体会到中国文人骨子里的神和魄,体会到那个百姓能人人参与分享的文化工程。

历史上数次政治浩劫下的中国文化的神脉仍旧延续跳动,正是归功于民众力量,这才是人民的历史。

有大师的创造、有文人的推动,有街巷出的吟唱和战火时的守护,这样的文化历史同样惊心动魄。

其次让我想提的是散落在个个历史分期里的人物和事件。

从革命史的的历史中走出来,文化史俨然变得有血有肉真实而感人。

从甲骨文的发掘、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到屈原、司马迁、魏晋风骨、陶渊明、颜真卿、云冈石窟、盛唐诗歌及宋元明清的文化符号,让我们从文化的抽象之处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恢宏。

这本书有很多令我很感动的地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化与人格的阐述:
在第三十九课《多记一个名字》中,余秋雨提到: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时,唐玄宗毫无思想准备,朝廷毫无思想准备,整个军事行政系统毫无思想准备。

盛世危机,就在于此。

大家全都如痴如醉的进入了另一种习惯性准备:准备当夜的诗会,准备明天的乐舞,准备河边的郊宴,准备山间的论道。

在这种情况下,当危机骤然降临时,措不及防的大地只能等待着首先挺立起来的人格支柱,这第一个人格支柱,就是颜真卿。

当时唐朝的三分之一军队都掌握在叛乱者安禄山手里时,唐玄宗着急而又凄楚地问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首先回答这个询问的,居然是一个大文人——颜真卿,众所周知的大书法家,是他首先发表了讨伐安的檄文,并且在一天之内募集了一万多士兵。

那年他四十六岁。

又过了二十八年,七十四岁的他再度临危受命,到遥远的许昌劝诫李希烈不要造反,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还有,数学家阿基米德在临死之前,当古罗马的士兵把
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时,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话:“请让我演
算完最后一道题再杀死我”。

此时,在数学家的心里,人格
大于政治。

当人格与政治混在一起的时候,真正的文化和捍卫文化的文化人,是宁要完成他人生为之奋斗的使命,也不会向所谓的政治低头的。

颜真卿和阿基米德的事迹告诉我们。

当危机一旦爆发的时候,最终依赖的,是深明民族兴衰之道的文化人格。

这也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灿烂的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地延续下来,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帜的原因所在,因此余秋雨先生把文化提升到人格层面。

最后,我来谈一下看完这本书,对我的工作的启发。

1、把善和爱当作生命的根
善良即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
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

我们的现实文化过多强调知识技能,对于善良的呼唤,对于爱的呼唤,对于人道主义的呼唤,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却搁置了,我们的文化缺少“善和爱”这面主要的旗帜。

我们现在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各种各样的书店里看到的,永远是“致胜术”,如何赢,怎么战胜别人,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但是在这上面一定还需要飘拂着“善和爱”这面旗帜。

如果缺少这个,我们的生活将多么让人寒心。

对于作为工会工作者的我来说,善和爱在工作中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在工作中怀有一颗善、爱之心,才能切实的为职工着想,才能时刻想着为职工谋福利,才能切切实实的做为民服务的实事、好事。

这颗善爱之心将贯穿我工作的始终,成为我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如果有一天我丧失了这颗善爱之心,那我肯定不再是一名合格的工会工作者了。

2、把独立和创造当作思想的灵魂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文化信息泛滥的社会,信息的真
假难辨,我们往往会很盲从的下结论,很容易受传媒误导等,因此,作为机关工作人员,独立的思想显得很重要,只有下到基层,下到一线,才能摸清事实真相,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同时,在《问学》中,余秋雨先生对他的学生提出:“今天的学子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接受者、讲述着、和评论者,更是一个文化的创造者,要以创造为本,把自己快速地转移到一个创造者的立场上来。

”我想,作为一名机关工会工作者,更需要有创造性,因为地区不同,发展情况不同,工会工作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也不同,只有根据我们新区地方特点,不断的创新工会工作发展思路,创新工会工作项目,才能满足职工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服务职工,服务企业,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双赢。

以上是我读《问学余秋雨》的一点感触,我一定会再抽时间细读这本书,以上的理解有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
好的书籍就像飞机场的跑道,能帮助我们的思想起飞,在网络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网上获取信息的便捷让我们渐渐忘记了静静的读一本的快乐。

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我完整读过的书屈指可数,拿到单位发的书后,我给自己定下来一个目标,一个月读一本书,目前我抽空略读了余秋雨的《问学余秋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力透纸背,有来自历史兴衰感叹,又对当代文化的深深思考,更有对文学改革的独到见解。

整本书都渗透着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的哲理。

阅读的过程,即是我补习中国文化史的过程,在我们初中、高中学习的中国历史主要是革命史,历史书中描述的是以英雄人物为主线的朝代更迭史以及硝烟弥漫的战场厮杀场景,读了《问学余秋雨》这本书后,首先明白了中国除了革命史还有以文化为主线的文化史,除了以历史上的王朝统
治者为主,文人为最次的顺序记述历史的模式,中国也有以文化的重大事件为阶段,附着几个对文化有影响的帝王的历史。

这很重要,因为在革命的圈子里永远跳不出政治集团的利益博弈,而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后人,却能深刻的体会到中国文人骨子里的神和魄,体会到那个百姓能人人参与分享的文化工程。

历史上数次政治浩劫下的中国文化的神脉仍旧延续跳动,正是归功于民众力量,这才是人民的历史。

有大师的创造、有文人的推动,有街巷出的吟唱和战火时的守护,这样的文化历史同样惊心动魄。

其次让我想提的是散落在个个历史分期里的人物和事件。

从革命史的的历史中走出来,文化史俨然变得有血有肉真实而感人。

从甲骨文的发掘、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到屈原、司马迁、魏晋风骨、陶渊明、颜真卿、云冈石窟、盛唐诗歌及宋元明清的文化符号,让我们从文化的抽象之处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恢宏。

这本书有很多令我很感动的地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化与人格的阐述:
在第三十九课《多记一个名字》中,余秋雨提到: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时,唐玄宗毫无思想准备,朝廷毫无思想准备,整个军事行政系统毫无思想准备。

盛世危机,就在于此。

大家全都如痴如醉的进入了另一种习惯性准备:准备当夜的诗会,准备明天的乐舞,准备河边的郊宴,准备山间的论道。

在这种情况下,当危机骤然降临时,措不及防的大地只能等待着首先挺立起来的人格支柱,这第一个人格支柱,就是颜真卿。

当时唐朝的三分之一军队都掌握在叛乱者安禄山手里时,唐玄宗着急而又凄楚地问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首先回答这个询问的,居然是一个大文人——颜真卿,众所周知的大书法家,是他首先发表了讨伐安的檄文,并且在一天之内募集了一万多士兵。

那年他四十六岁。

又过了二十八年,七十四岁的他再度临危受命,到遥远的许昌劝诫李希烈不要造反,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还有,数学家阿基米德在临死之前,当古罗马的士兵把
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时,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话:“请让我演
算完最后一道题再杀死我”。

此时,在数学家的心里,人格
大于政治。

当人格与政治混在一起的时候,真正的文化和捍卫文化的文化人,是宁要完成他人生为之奋斗的使命,也不会向所谓的政治低头的。

颜真卿和阿基米德的事迹告诉我们。

当危机一旦爆发的时候,最终依赖的,是深明民族兴衰之道的文化人格。

这也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灿烂的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地延续下来,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帜的原因所在,因此余秋雨先生把文化提升到人格层面。

最后,我来谈一下看完这本书,对我的工作的启发。

1、把善和爱当作生命的根
善良即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
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

我们的现实文化过多强调知识技能,对于善良的呼唤,对于爱的呼唤,对于人道主义的呼唤,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却搁置了,我们的文化缺少“善和爱”这面主要的旗帜。

我们现在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各种各样的书店里看到的,永远是“致胜术”,如何赢,怎么战胜别人,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但是在这上面一定还需要飘拂着“善和爱”这面旗帜。

如果缺少这个,我们的生活将多么让人寒心。

对于作为工会工作者的我来说,善和爱在工作中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在工作中怀有一颗善、爱之心,才能切实的为职工着想,才能时刻想着为职工谋福利,才能切切实实的做为民服务的实事、好事。

这颗善爱之心将贯穿我工作的始终,成为我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如果有一天我丧失了这颗善爱之心,那我肯定不再是一名合格的工会工作者了。

2、把独立和创造当作思想的灵魂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文化信息泛滥的社会,信息的真
假难辨,我们往往会很盲从的下结论,很容易受传媒误导等,因此,作为机关工作人员,独立的思想显得很重要,只有下到基层,下到一线,才能摸清事实真相,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同时,在《问学》中,余秋雨先生对他的学生提出:“今天的学子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接受者、讲述着、和评论者,更是一个文化的创造者,要以创造为本,把自己快速地转移到一个创造者的立场上来。

”我想,作为一名机关工会工作者,更需要有创造性,因为地区不同,发展情况不同,工会工作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也不同,只有根据我们新区地方特点,不断的创新工会工作发展思路,创新工会工作项目,才能满足职工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服务职工,服务企业,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双赢。

以上是我读《问学余秋雨》的一点感触,我一定会再抽时间细读这本书,以上的理解有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各类公文写作技巧五篇
篇一
【摘要】公文标题写作不仅要注重严肃端庄规范,也讲究美学视觉韵味。

本文选取独特的视角,从结构的严谨美、语言的简约美、表述的精准美、外观的规范美等方面试做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探究公文工作者美学素养提升之道。

【关键词】公文标题美学视角结构语言表述外观
标题是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则公文的“眼睛”,也是一个单位的窗口。

公文标题写作是项严肃、庄重的工作,同样也是件需要运用美学原理的技术活。

受特定行文目的和规定程式等因素的影响,公文标题与一般文章的标题不同,它要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格式规范。

一则好的公文标题往往蕴含着可贵的美学因子,包括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语言的简约之美、表述的精准之美、外观的规范之美。

这就要求公文撰制者、审核者加强美学修养,自觉从美学视角来审视和指导公文撰拟实践,不断提升公文整体质量、
擦亮单位窗口形象。

依笔者的浅见,公文标题之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
一则公文标题,如同一个人一般,同样要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符合语法规范,既不能“缺胳膊少腿”,也不能“随机组装”、变换位置,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可商量的余地和任意变通的空间。

关于公文标题的结构,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出了明确规定: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要求三要素必须兼具,不得随意省略成分,以标明由谁发文、为什么发文和用什么文种发文。

严格来讲,除了这三个实词性元素,还包括两个虚词性元素,即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之间的连接介词“关于”、事由和文种之间的结构助词“的”。

一般而言,这五个元素的顺序不能调换,要严格按照“发文机关名称+关于+事由+的+文种”的总体结构和规范格式进行排布。

例如,《××集团有限公司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请示》,不能缺省介词“关于”,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
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请示》;又如,《关于××集团有限公司推行全员健身活动的通知》,其中发文机关是“××集团有限公司”,不能挪位至介词“关于”之后,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推行全员健身活动的通知》;再如,《××集团有限公司表彰决定》尽管标题三要素兼有,但要素之间缺少连接词,且事由未作具体说明,不能笼统用“表彰”二字概括,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表彰××××的决定》。

二、标题语言的简约之美
公文标题的简约之美主要反映在标题语言的简明扼要、精约简省。

一方面,要尽量使用简单好记、通俗易懂的词语,方便阅读者记忆或转述,切忌冗长拖沓、晦涩难懂。

一般来讲,公文标题以不超过三行为宜,如果字数确实过多,可以根据文件的主要内容、关键性词语等作合理简化。

例如,《××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同志在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及关于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关于加强司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这则标题包括三个被印发文件的标题,看起来相当繁冗、复杂,对此可采取
概述法,将印发文件名称概括统称为“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三个文件”,瘦身成“《××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三个文件的通知》”,如此则容易记住、便于传达,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另一方面,应力求语义简洁明确,言简意赅,力避重复累赘,让阅文者和受文单位“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一看便知公文主旨和行文目的,起到准确、有效地指导公务的作用。

叙述事由时要用精炼浓缩的文字高度概括出正文的主题,避免事由中的动词同文种在字面和词义上的重叠,同时应注意词语的搭配得当,避免出现歧义和语病。

如《××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请求××省财政厅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危房改造的请示》,事由显得比较啰嗦,其一,“××省财政厅”系文件主送机关,可不必在标题中赘述;其二,“关于请求……的请示”系语义重复,属于“过度客气”;其三,类似“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危房改造”这样的兼语短语可改用动宾词组形式表述成“拨付危房改造专项经费”更为简练。

综合来看,这则标题若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拨付危房改造专项经费的请示》,则既礼
貌得体又干净利落,彰显简约之美。

此外,对于有多层转发、批转关系的情况,公文标题的事由概述更应简明扼要。

如某集团公司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已经转发的《关于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其标题如下:《××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转发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

可见,一个标题中出现多个介词“关于”、多个助词“的”和多个文种名称“通知”,显得十分臃肿,读起来别扭,理解起来也困难,使阅文者不知所云。

对这类公文标题的处理,可以省去中间的所有转发环节,直接由发文单位转发,并可省略两个“关于”和“通知”,因此这则标题可改为:《××集团有限公司转发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从转变文风、作风的角度而论,笔者认为,应当彻底扫除长期以来层层转发文件的积习,让一级转发一级、照搬照抄照转的做法退出历史舞台,为确保政令畅通、决策执行、精神落实赢得时间和空间。

具体到涉及需要转发上级文件的情况,可以
采用工作要点提取法,将上级文件中明确要求本单位贯彻执行和组织开展的工作,提取成本单位发文的事由,必要时可在事由前强调“贯彻/落实XX单位指示/要求”。

据此,上例可做如下修改:《××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坚决落实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要求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或《××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作为事由的核心元素,明确此次部署的安全生产工作与以往的不同或侧重,具体以上级文件中所作的专项要求为依据)。

三、标题表述的精准之美
这里的“精准之美”,其一是事由表述的精准性。

公文标题中的“事由”应与内容高度相符、契合,要通过准确提炼,全面、清楚地反映出公文的主旨,避免出现事由概括不准、表意不清而引起歧义、费解甚至误解等问题。

要使阅文者通过标题即可了解发文机关的行文目的,以及公文的基本精神和中心内容,从而提高公文阅读和流转的效率。

例如,《××大学关于土地问题的请示》这则标题便让人无法从字面上获
取关键信息,是单位想申请划拨用地还是转让现有土地,是解决校舍用地面积不足问题还是协调土地权属纠纷问题?属于典型的表意含糊,阅文者只能通读文件后才能得知发文机关请示的真正意图。

特别是若出现同一单位需要在同一问题上多次发文的情况,不论是对发文单位还是收文单位,都会造成公文收发办理、档案查找借阅等多个环节的不便或麻烦。

公司标题事由表述精准、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是文种选用的精准性。

《条例》规定的公文种类为15种,不可随意生造文种或叠加文种名称。

从公文标题中的文种使用,可以看出发文单位和收文对象的关系,也能反映出行文的基本意图。

办什么事,用什么文种,这是拟制公文应当遵循的起码原则。

公文文种的界限非常明确,文种的选用也是非常严格的,文种使用不对或不妥,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文的质量和效用,也会影响受文者的感受及其对文件的处理意见,直接关系到文中所反映的问题能否顺利得到解决,行文目的能否得以实现。

比如,同样用于表彰和嘉奖先进,公文文种可用“令”“决定”“通报”,但三者在行文单位层
级、表彰规格、适用范围、行文目的和侧重点、行文格式及发布形式、法定效力等方面又各异;同样用于请求办理事项,上下级相隶属机关之间用“请示”,而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则用请求批准性“函”。

因此,要深刻认识各文种的特点和彼此的联系与区别,切不可把行文方向弄错、把行文关系搞乱,以免造成笑话、贻误工作、影响形象。

毋庸置疑,一则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美的标题,能为公文整体质量添色不少,能引起公文流转办理者、审核阅批者的重视和好感,从而使公文得到有效传达和快速办理,否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公文处理效率和单位外部形象。

这就要求广大文秘工作者从把好公文标题写作关入手,着力培养自身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共同提升公文处理工作水平。

四、标题外观的规范之美
除了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标题语言的简约之美、标题表述的精准之美,公文标题还要讲究外观形式的规范之美。

一直以来,国家党、政、军等各类机关都对公文标题的美观
性做了相应的要求。

如2000年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公文标题的位置在“红色反线下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2012年版《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则进一步提出“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菱形”。

从规定中可见,公文标题排版的美观性主要体现在其所处位置、语句断行和整体排布形状上。

当公文标题字数不多、可一行排下时,排版的美观性自然不成问题,居中排布即可。

关键是标题字数偏多、需要分行排列时,应把握好标题排布的原则,即分行时须有所讲究,不要把各行上下对齐排成等长,行与行字数相差也不可太悬殊。

有两行时,可排成“上短下长式”或“下短上长式”;需三行时,可排成从上往下递减式的“倒梯形”或从上往下递增式的“正梯形”,也可排成“上下短中间长”的菱形。

要避免使用上下长度一样的长方形或上下长、中间短的沙漏形。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断行时要避免割裂题意,尽量保持词或词组的完整性以及字数搭配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