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怀疑与学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 1.虚妄()2,步骤() 3.懒惰()4.启迪() 5.停滞()6.塾师() 7.程颐()8.顾颌刚()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 则须疑。 3.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导入新课
•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 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 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 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 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 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 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 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 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 5.朱衰(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 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爱源价属 江西)人。侨寓建阳(分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 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有很深的 研究。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 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 • • • •
A.①│② ③ ④ B.① ② ③│④ (并列) (并列) C.①│② ③ ④ D.① ② ③│④ (因果) (因果)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 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 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 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
第4段
• 提问一:第四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 讲解: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 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 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 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 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 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 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 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 (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 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作者及文中提到的几位名人。
• 1.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 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 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解放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 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 务。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他一生坚 持记笔记66年,即使在十年动乱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期 间也不中断。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笔记,共1200多册。 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 2.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 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曾和兄程领学于周敦颐,并同 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 反对王安石新政。讲学达30余年。程颐的著作有《易传》、 《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说也a 常常抱怀疑的态度,b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c常常评判书中 的学说d: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②古往今来科学 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品,都是这样产 生的。③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 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是从①句中摘下来的,对它还 原,它的正确位置是 A.aB.bC.cD.d 2.①句中四个“常常…·,二”概括了什么精神? 3.①句中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作用? 4①句中的冒号起什么作用?冒号前后分句是什么关系? 5.如果把这3句分成两个小层次,该如何分法?为什么? 6.概括这3句话所论述的论点。
第5段
• 提问一: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 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 何相异? • 讲解:一、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 对待,第五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 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 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 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 是缺陷。写了第四段,又写第五段,可见作者构思的 周到。二、第四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 “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五段侧重说怀 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 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 问。”
• 提问二: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讲解: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 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 论证方法。
• 第6段
• 提问一:第六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 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 中起何作用? • 讲解: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一、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 第二个分论点。第三、四、五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 后在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棗“怀疑”是“辨伪去妄 的必须步骤”,这个分论点说明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的 一个方面,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阐明了总论点;后一分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棗“怀疑” 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另一 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总论 点。二、承上启下,使前后部分紧密相联,全文浑然一体,而且 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前一分句承上,是上 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不 仅……,也……”,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 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 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 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 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提问三: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讲解: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 章上下紧紧相联。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 进了一层。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预习
•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 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 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 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 讲解:这篇文章有六个段,分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一段是一句 引用:“‘学者先要会疑。’棗程颐”第二段也是一句引 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棗张载” 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 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 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 第二部分(3?段)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这 个部分分两层写:第一层是第3?段,第二层是第6段。这 两层各围绕什么中心来写?它们和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后也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3.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 县(现陕西省眉县)横梁镇人,世称横渠先生。青年时代 学过兵法,欲结客收复沈西失地。曾任祟文院校书等职。 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有《正蒙》、 《经学理窟》、《易说》等中。
• 4.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 宁人。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 死。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又精 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成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 力地批判理学家“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 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 证》等。
• 提问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 讲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 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 “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 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 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 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 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 论证,第三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
.布置阅读思考题
•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 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 如何回答。 •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 内容是什么? •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 提出来的? •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 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的总论点, 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 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 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 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 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第3段
三.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 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骂行 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 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嘉)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 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 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一言以敝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怀疑与学问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 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 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 辨伪,有不 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 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作者故事
•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 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 《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 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 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 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 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 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 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 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 自己的学识水平。
• 教师:第三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 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 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 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 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 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 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 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 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 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 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 问题需要弄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