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刘娟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将240
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12例,观察组实施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L)、餐后2h血糖(2 h BGL)、甘油三脂(TC)、总胆固醇(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自我效能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BGL、2 h BGL、TC、TG、BP、BMI、SBP、DBP、HbA1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我效能得分(健康合理饮食除外)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糖尿
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
【年(卷),期】2013(019)017
【总页数】2页(P9-10)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课程;自我效能;生活质量
【作者】刘娟
【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糖尿病作为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患者坚持长期治疗。

但血糖控制并不理想,达标率低,其原因是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低,知识缺乏,不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药依从性。

2010年2月~2011年4月,我们对128
例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课程,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糖尿病患者240例,其中1型糖尿病36例,2型糖尿病204例。

纳入标准:所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初步诊断
为糖尿病或患病多年但对此病不了解;血糖控制不理想者。

剔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肾等并发症或有其他器质性病变者;高血压>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

随机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12例,观察组男69例、女59例,年龄11~75岁;对照组男51例、女55例,年龄12~77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首先由主管护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自理能力情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病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对自己健康知识的需求等,建立个人档案。

然后糖尿病患者参加自我管理教育课程,每个月1次,每次3 d,课程主要有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讲解。

第1天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自我管理和
自我护理的定义、课程的目的、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如何自测血糖、监测血糖,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的示范等,下午带领患者实际参加身体锻炼活动。

第2天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糖尿病、控制含糖饮食的重要性,如
何选择健康营养食物(尤为选择血糖指数低的食物),如何计算食物所含的糖量、并给予实际食物的核算量表,如何分配三餐,如何参加锻炼,如何应急性反应处理低血糖,如何用药,如何预防和处理慢性并发症,播放糖尿病自我护理管理录像等。

第3天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检测血糖的重要性、每天自我管理血糖的模板、
患者对课程内容的了解落实、疑难问题解决、参加者的相互鼓励和对自我管理目标
的设置等。

发放自我评价表评定自我效能的好与坏。

评价表分5个等级,即完全
做到、多数做到、基本做到、偶尔做到和不能做到,分别赋予分数4、3、2、1、
0分数越高,自我效能越高。

此表由护士和患者一起完成,随访分别是1、3、6
个月,然后每半年随访1次,比较自我管理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效能影响。

1.2.2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灌输式的护理教育,即只做口头的说明,其结果不予干预或出院患者不提供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血糖:空腹血糖(FBGL),餐后2 h血糖(2 h BGL);血脂: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血压(B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自我效能。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 =0.05。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 FBGL、2 h BGL、TC、TG、BMI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BGL、2 h BGL、TC、TG、BMI比较(±s)注:与对照组比较,
#P <0.05组别 n FBGL(mmol/L)2 h
BGL(mmol/L)TC(mmol/L)TG(mmol/L)BMI(kg/m2)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 128 9.20 ±3.20 5.90 ±1.50#12.80 ±3.50 7.90 ±2.50# 4.38 ±1.02 2.99 ±1.00#
2.56 ±0.77 1.78 ±0.96#25.59 ±
3.37 22.90 ±0.99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112 9.40 ±2.80 7.50 ±1.40 13.20 ±2.20 12.10 ±2.20
4.53 ±1.00 4.12 ±0.89 2.49 ±0.82 2.10 ±1.12 2
5.48 ±2.98 24.87 ±2.56
2.2 两组干预前后SBP、PBP、HbA1c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BP、PBP、HbA1c比较(±s)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SBP(mm Hg)DBP(mm Hg)组别HbA1c(%)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145±20
120±12# 88±11 79±7#7.86±1.87 6.12±0.49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146±18 129±17 89±13 88±10 7.76±1.30 7.19±1.26
2.3 两组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情况比较(分,±s)项目观察组(n=128) 对照组
(n=112) t值 P值1.99 ±1.08 1.98 ±1.08 0.39 0.52参加身体锻炼1.57 ±1.51 1.59 ±1.28 0.64 0.41自我血糖监测1.29 ±1.24 1.22 ±1.13 0.11 0.75药物依从
性1.56 ±1.13 1.88 ±1.02 0.46 0.51血压监测2.57 ±1.28 2.35 ±1.11 0.42 0.50生活方式态度改变1.22 ±1.46 1.19 ±1.26 0.02 0.88管理血糖自信度健康合理饮
食1.12 ±1.69 1.09 ±1.37 0.02 0.90
2.4 两组干预后自我效能得分情况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后自我效能得分情况比较(分,±s)项目观察组(n=128) 对照组
(n=112) t值 P值3.05 ±1.92 2.36 ±1.67 2.4 0.120参加身体锻炼3.55 ±0.26 2.66 ±1.69 6.8 0.010自我血糖监测2.96 ±1.49 2.20 ±1.76 5.2 0.022药物依从
性3.93 ±1.66 3.25 ±0.17 26.4 0.001血压监测3.81 ±1.79 2.47 ±1.56 7.5
0.006生活方式态度改变3.30 ±1.40 2.39 ±1.32 7.7 0.005管理血糖自信度健康
合理饮食3.62 ±0.18 2.99 ±0.22 16.0 0.001
3 讨论
研究证明,糖尿病发病及血糖变化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连[2]。

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讲解糖尿病知识、自我监测血糖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干预措施,提供社会心理护理,帮助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此课程和护理计划围绕着糖尿病的知识、生活方式的调整、自我管理能力和并发症的预防。

生活方式态度的转变,既简便又经济,是可行的防治措施[3]。

护士作为执行护理干预的协调者,着重落实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和治疗糖尿病[4]。

开设课程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行为,积极地参与,提高
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教育课程提供防治糖尿病系统知识信息,强化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遵医行为对糖尿病防治具有促进作用,它可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知识体系和正确的认识态度,并掌握自我保健、自我监测及自我护理,使患者自我效能提高,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康复,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93.
[2]朱兰,凌枫,刘德安,等.糖尿病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4):296 -299.
[3]Diane KK,Russell GE,Deborah TJ,et al.Self- Efficacy,Problem Solving,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Support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Behaviors[J].Journal Ovid Diabetes Care,2010,33(4):751 - 753.
[4]Abu-Qamar M,Wilson A.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the case for diabetes ca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 - based Healthcare[J].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2007,5(2):254 -260.
[5]王白珊.糖尿病180例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5):115 -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