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息息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
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来源于现实,富于现实,用于现实。
”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更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
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数学最早的起源便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
1、从生活背景入手,诱发数学兴趣
在新的数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如:跳绳、分苹果、操场上、买铅笔、儿童游乐场等。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
的生活情景中,主动地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新知识,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如:在学习笔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例四设计了学生所熟悉的跳绳情境图。
因此教学时我利用课间和学生一起玩跳绳游戏,三人一组进行比赛,课上就谈论我们班32名女生,6人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由于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较感兴趣,积极发言、认真计算,很轻松的学会了竖式计算。
2、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体验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算理等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这就要求教师多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推理反映和揭示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
如教学加减法的验算时,我们这个地方刚过完集会,课上我让学生汇报自己都买了什么,分别花了多少钱,然后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生活实践,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的兴趣,从中探索到数学规律,体会到思维方法,构建成数学模型,对数学的亲切感也由然而生。
3、从模拟生活情境入手,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模拟生活,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数学广角时,我在教室的一角挂上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三件不同的裤子,让学生动手实际搭配。
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到有序搭配的方法,这样在情景中渗透了数学知识,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表演、观察、讨论,在充分体验、感知的基础上,激发了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教师就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一门学科。
二、让数学回归学生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
作为教师就要设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并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另外还特意找了一个磨损的凳子、木条、钉子、锤
子,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修一修凳子。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开展多样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
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
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用。
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等。
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外活动,既能深化所学的课内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创新。
3、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和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既然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那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和作业,让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他们的
学习会更主动。
课上完了以后,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往往都有是一些书面作业,只要求学生作一些运算或作答就可以了。
这种作业只能巩固学生的书面知识,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学生的数学作业也不应是一些简单的书面作业,还应包括观察模式、验证猜想、估计结果和动手操作的内容。
所以在小学数学作业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方面,如:讲了时间的计算以后,我让学生回家调查爸爸的作息时间。
给每一个同学发一张调查表,如下图:
然后计算爸爸休息多长时间?上班多长时间?这道作业既可以
巩固新知,又让学了解到爸爸的辛劳,体会到学习重要性。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