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考猜题化学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与图像相符的是()
A.B.
C.D.
2.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A.FeCl3、CuSO4、NaCl B.BaCl2、Na2SO4、NaOH
C.CaCl2、NaNO3、AgNO3D.K2SO4、NaNO3、NH4Cl
3.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用水鉴别食盐和碳酸钙粉末
C.用稀盐酸鉴别铜和金
D.用铜片鉴别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溶液
4.汉黄芩素(C16H12O5)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独特作用。
下列有关汉黄芩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汉黄芩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汉黄芩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5
C.汉黄芩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5.一些水果的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柠檬pH=2.3 B.青苹果pH=3.1 C.西瓜pH=5.8 D.柿子pH=8.5
6.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Na2CO3、稀HCl、BaCl2、NaCl B.NaOH、FeCl3、稀HCl、稀HNO3
C.Na2CO3、NaCl、Na2SO4、Ba(OH)2D.NaOH、Ba(NO3)2、NaCl、MgSO4
7.关于分子、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B.分子的质量大于原子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D.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增大
8.实验室提纯粗盐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粗盐称量B.粗盐溶解C.浊液过滤
D.蒸发结晶
9.某小组用图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如图所示)。
下列表格中的各组物质或变化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选项甲乙丙丁
A 化合物盐酸MnO2铁粉
B 合成材料合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C 化学变化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
D 放热反应硫在空气中燃烧NaOH溶液与稀H2SO4反应高温分解石灰石
A.A B.B C.C D.D
10.下表提供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20℃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固体,能够得到140 g溶液
B.随着溶液温度不断升高,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
C.60℃时210 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能析出78.4 g硝酸钾晶体
D.在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不会溶解
1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相应变化过程的是
A.图①表示实验室用KClO3与MnO2共热制O2
B.图②表示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图③表示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D.图④表示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氧化铜固体
12.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聚沙成塔
B.蜡炬成灰
C.破釜沉舟
D.滴水成冰
13.下列各图所示的化学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称取药品B.探究CO2与水反应C.量取液体读数
D.倾倒液体
14.“川航3U8633”的成功迫降,挽救了128条生命。
迫降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裂B.轮胎变瘪C.燃油燃烧D.座椅摇晃
15.“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
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因为有高温反应炉,所以反应能耗大
B.“反应分离”中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C.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
D.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下表为氯化钠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 10 20 30 40 50
NH4Cl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NaCl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______。
20 ℃时,100 g水最多只能溶解NaCl______g,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______之间。
向烧杯中加100 g水和50.0 g氯化铵配成50 ℃的溶液,再冷却到20 ℃,烧杯中析出固体______ g。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的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
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在实验室中用石灰石和稀
盐酸为原料,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检验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_____。
④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A、B、C、D之一)。
A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属于大气污染物
B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C 二氧化碳的固体俗名“干冰”,干冰易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
D 二氧化碳能灭火的根本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⑤将少量CO2气体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大烧杯中,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之前相比会_____(填写下列各项序号)。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欲用一氧化碳气体测定某氧化铁样品的纯度(样品中杂质不参加反应)
某同学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一氧化碳气体→B→D
①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若经过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装置D氢氧化钠溶液洗气瓶的质量增加6.6g,则原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_____g.(计算结果精确至0.1g)
③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该套实验装置还应在装置末端增加一个_____。
18.(8分)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下列各组药品中,能够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_____(填字母)。
A Fe、CuSO4溶液、Ag
B FeSO4溶液、Cu、AgNO3溶液
C Fe、Cu、AgNO3溶液、稀盐酸
D FeSO4溶液、CuSO4溶液、Ag向气体发生装置中加入一定质量锌粒,将30g稀硫酸分三次加入,实验数据如下表:
加入稀硫酸的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10 10 10
生成氢气的质量/g 0.04 0.04 0.02
①写出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并计算所用锌粒的质量_______。
(在答题纸上写出计算过程)
②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生成氢气的质量随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变化的图像。
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小明同学将一定量的氢化钙(CaH1)加入到一定量的Na1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分离出滤渣和滤液。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CaH1遇水迅速反应生成Ca(OH)1和H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滤液中溶质:(1)只有NaOH;(1)NaOH、Na1CO3;(3)_____。
请结合题意,在下列表格的空白中填写恰当的内容。
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滤液少许,向其中滴加Na1CO3溶液。
无明显现象_____
另取滤液少许,向其中滴加_____有气体放出证明推理(1)正确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A
【解析】
A、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铁和水,开始溶液中铁元素质量为零,随反应的进行,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增加,反应结束不再改变;正确;
B、反应中氧化铁的质量逐渐减少,当加入盐酸的量达到一定量时氧化铁完全反应,固体质量等于零;错误;
加。
反应时溶液质量增加的速率大,反应结束后小;错误;
D、反应过程中生成水,溶剂增加的更快一些;反应结束后溶剂水的增加速度变慢;错误;
故选A。
2、D
【解析】
试题分析:能大量共存即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A中氯化铁是黄色溶液;B中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而不能共存;C中氯化钙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而不能共存;故选D。
考点:物质间的反应
3、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要鉴别的两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用燃着的木条可以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正确;
B.食盐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故用水可以鉴别食盐和碳酸钙粉末,正确;
C.铜和金都属于H后金属,都不能与稀酸反应,故用稀盐酸无法鉴别铜和金,错误;
D.由于锌>铜>银,故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铜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而铜与硫酸锌溶液不反应,故用铜片可以鉴别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溶液,正确。
故选C
考点:物质的鉴别
点评:本题属于物质的鉴别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尤其是物质的特殊性质,然后利用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加以鉴别。
4、D
【解析】A、汉黄芩素的化学式为C16H12O5,由化学式可知,汉黄芩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B、汉黄芩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65)=12:5,故正确;
C、汉黄芩素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全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故正确;
D、汉黄芩素是由分子构成,应该说1个汉黄芩素分子中含有1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故错误。
故选D。
5、A
【解析】
柠檬pH=2.3,小于7,呈酸性;苹果pH=3.1,小于7,呈酸性;西瓜pH=5.8,小于7,呈酸性;柿子pH=8.5,大于7,呈碱性;呈酸性的物质中,柠檬的pH最小,故酸性最强。
故选A。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
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
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6、A
【解析】
A选项中试剂互相滴加碳酸钠溶液可以产生气体和沉淀,盐酸溶液产生气体;氯化钡溶液产生沉淀,氯化钠溶液无现象,所以能进行鉴别;B选项盐酸和硝酸无法鉴别;C选项中碳酸钠和硫酸钠无法鉴别;D选项中不能进一步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故答案选择A
7、C
【解析】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故A错误;
B、分子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例如氢分子质量小于氧原子的质量,故B错误;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C正确;
D、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体积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8、B
【解析】
根据天平的使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进行分析。
【详解】
A、粗盐称量应该“左物右码”,不符合题意;
B、粗盐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速度,符合题意;
C、浊液过滤需要用玻璃棒引流,否则液体洒出,不符合题意;
D、蒸发结晶需要用玻璃棒搅拌,以免液体局部温度过高,液体飞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解析】
A、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二氧化锰是由锰、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铁粉是由铁元素组成的单质。
A错误;
B、合金是金属材料。
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
B错误;
C、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均属于化学反应。
C错误;
D、物质的燃烧、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高温分解石灰石需要吸收热量,属于吸热反应。
D正确。
故选D。
A、20℃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故100g溶剂能溶解31.6g溶质,能够得到131.6 g溶液,错误;
B、由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可以发现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逐渐增大,错误;
C、60℃时210 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能析出110g-31.6g=78.4 g硝酸钾晶体,正确;
D、在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会继续溶解,错误。
故选C。
11、D
【解析】
A、KClO3与MnO2共热制O2,MnO2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反应前MnO2质量分数不为0,故图①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故图②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反应一开始就有沉淀硫酸钡生成,沉淀质量就开始上升,故图③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氧化铜固体,稀硫酸混合物中有水,反应之前水的质量不为0,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水和硫酸铜,反应开始,水的质量开始上升,直到氧化铜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水的质量停止增加,氧化铜过量,水的质量不增加,故图④正确,符合题意
【点睛】
该题为图像题,解题关键:(1)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2)弄清折点的含义,一般认为每一折点代表一个反应的开始或结束;(3)理解曲线的变化或趋势
12、B
【解析】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A、聚沙成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符合题意;
C、破釜沉舟,只是物质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要看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否则是物理变化。
A、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该左物右码,故A错误;
B、该实验只能探究CO2能溶于水,不能确定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故B错误;
C、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正确;
D、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防止污染试剂或腐蚀桌面,故D错误。
故选C。
14、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 玻璃破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 轮胎变瘪,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 燃油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D. 座椅摇晃,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C。
15、D
【解析】
A、因为有高温反应炉,所以反应能耗大,不符合题意;
B、在“反应、分离”中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所以分离CaCO3和NaOH用过滤操作,不符合题意;
C、因为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该方法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D、在反应中,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可以循环利用,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NH4Cl36g10~20℃12.8g
【解析】
试题分析:(1)据表格数据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差距较大的是氯化铵;(2)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100g水所能溶解溶质的质量,据表格可知20℃时只能溶解氯化钠36.0g;10℃至20℃之间,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有可能相等;(3)据表格数据,50℃时,溶解度为50.4,g说明此事50.0g氯化铵完全溶解,20℃溶解度为37.2g说明此时100g水只能溶解37.2g氯化铵,则析出50.0g-37.2g=12.8g氯化铵。
考点:溶解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AECF CaCO3+2HCl=CaCl2+H2O+CO2↑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集满 C A
Fe2O3+3CO 高温
2Fe+3CO28.0 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
(1)①在实验室中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先除去氯化氢气体,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除去氯化氢气体选择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然后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最后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所选装置及顺序为:AECF ;
②装置A 中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 3+2HCl =CaCl 2+H 2O+CO 2↑; ③气体的验满在瓶口处进行,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检验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集满;
④A .二氧化碳无毒,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A 错误;B .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碳酸的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C 错误;C .二氧化碳的固体俗名“干冰”,干冰易升华,可用于人工降雨,故C 正确;D .二氧化碳能灭火的根本原因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D 错误。
故选C ;
⑤将少量CO 2气体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大烧杯中,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气体逸出,没有沉淀析出,所以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之前相比会增大,故选A ;
(2)①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Fe 2O 3+3CO 高温2Fe+3CO 2;②测得反应前、后装置D 氢氧化钠溶液洗气瓶的质量增加6.6g ,则反应生成了6.6g 二氧化碳,设原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x 。
23
2Fe O +3CO 2Fe +3160
132x g O 6C 6.高温
160x =132 6.6g
,解得x =8.0g ③由于一氧化碳有剧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以免造成污染,所以该套实验装置还应在装置末端增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故答案为
(1)①AECF ;②CaCO 3+2HCl =CaCl 2+H 2O+CO 2↑;③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如果木条熄灭,则集满;④C ;⑤A ;(2)①Fe 2O 3+3CO 高温2Fe+3CO 2;②8.0;③尾气处理装置。
18、4Al+3O 2=2Al 2O 3 ABC Zn+H 2SO 4=ZnSO 4+H 2 3.25g
【解析】
(1)根据题干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否合理,可根据“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析方案所能得到的结论,确定是否能得出Fe 、Cu 、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详解】
(1)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Al+3O 2═2Al 2O 3;
(2)A 、Fe 与CuSO 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铁>铜;Ag 与CuSO 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Cu >Ag ;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银,故正确;
B 、Cu 与AgNO 3溶液反应置换出银,说明了活动性铜>银;Cu 与FeSO 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Fe >Cu ;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银;故正确;
C 、将铁和铜加入硝酸银溶液中,均发生反应,证明铜、铁位于银的前面,将铁和铜加入稀盐酸中,铁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铜不和稀盐酸反应,说明铁在氢前,铜在氢后,由此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银,故正确;
D 、Ag 与FeSO 4溶液、CuSO 4溶液均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铁>银,铜>银,但无法确定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错误。
故选ABC 。
(3)①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填:Zn+H 2SO 4 ═ZnSO 4+H 2↑;根据前两次都是生成0.04g 氢气,而第三次只生成0.02g 氢气,说明金属已经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0.04g+0.04g+0.02g=0.1g ,设锌的质量为x 2442Zn +H SO Zn?SO +H =652x
0.1g
652=x 0.1g
,x=3.25g ②根据图表选点:10g 稀硫酸时生成氢气0.04g ,20g 稀硫酸时生成氢气0.08g ,锌完全反应生成0.1g 氢气,需硫酸的质量在20g 到30g 之间,此时为拐点,之后无氢气生成,所画的线应该为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据此画出如图:
【点睛】
注意第(3)根据前两次都是生成0.04g氢气,而第三次只生成0.02g氢气,说明金属已经完全反应,根据氢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锌的质量。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CaH1+1H1O=Ca(OH)1+1H1↑NaOH、Ca(OH)1证明推理(3)不成立足量盐酸
【解析】
(1)CaH1遇水迅速反应生成Ca(OH)1和H1,化学方程式为:CaH1+1H1O=Ca(OH)1+1H1↑。
(1)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NaOH;当氢氧化钙过量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Ca(OH)1;当碳酸钠过量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Na1CO3。
(3)取滤液少许,向其中滴加Na1CO3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钙。
(4)取滤液少许,向其中滴加足量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故答案为
(1)CaH1+1H1O=Ca(OH)1+1H1↑;
(1)NaOH、Ca(OH)1;
(3)证明推理(3)不成立;
(4)足量盐酸。
【点睛】
该题为探究物质组成的科学探究题,难点是探究滤液中溶质成分,解题关键是:一般分为三种情况,1.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质中只有生成物(除沉淀、水、气体),1.一种反应物过量,此时,溶质中有生成物(除沉淀、水、气体)和那种反应物,3.另一种反应物过量,此时,溶质中有生成物(除沉淀、水、气体)和另一种反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