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4:古诗鉴赏专题之怀古诗讲与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专题之怀古诗讲与练
【一】怀古诗概说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二】怀古诗特点
1.形式上: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古》。

2.结构上:
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思古人:项羽、诸葛亮、周瑜、西施、王昭君、岳飞
忆其事:国事兴衰、战事成败、人事悲喜
抒己志:仰慕、怨愤、讽刺、警戒、勉励
3.写法上,怀古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4.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三】解题指导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历史人物和典故。

2.透过史实,揣摩诗人所吟咏之情。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3.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借古讽今、用典、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比、反衬……
【四】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

示例一
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

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

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示例二
过陈琳墓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

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

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再如杜甫《蜀相》。

(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如:示例三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

示例四
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类诗作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又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示例五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

(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示例六
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示例七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三)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示例八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

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2.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示例九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①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涵着诗人怎样的历史反思?
(2)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注】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忆江南①
纳兰容若②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③。

故物陵前唯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

玉树夜深歌。

【注】①忆江南:词牌名。

②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

此词为其跟随皇帝至南京时所做。

③嵯峨(cuōé):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好,南京城门两边的望楼依旧那么巍峨。

B.词的第二句使用了倒装句式,并形成了对仗。

C.只有石马和铜驼的存留还能带给人一丝惊喜。

D.夜深人静,仿佛仍听到当年《玉树后庭花》的歌声。

(2)词中的“尚”和“唯”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与刘禹锡《石头城》(山转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主旨相同,手法有异。

请结合这两个作品的具体诗句,从主旨或手法中任选其一,进行解说。

4.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1)(2)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

⑴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⑵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宜城)团练判官时。

八年前,他供职于沉传师的幕下。

也曾在此地盘桓。

②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结合诗句分析在颈联中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2)请你谈谈对这首诗中“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一联的理解。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吴宫怀古
陆龟蒙
香径①长洲②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注】①香径:指春秋时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

故址在今苏州西南香山旁。

②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

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

(1)这首诗歌,诗人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诗人眼中,吴宫景色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吴王亡国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国家兴亡,作者表明了什么观点?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武昌怀古
栖一①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②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

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

台上有屋谓之榭。

”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1)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原因,感慨: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②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用听觉形象来代替抽象的议论。

无边野草的凄凉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到当年轻歌曼舞的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2.⑴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⑵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1)C(强调“故物“在,而盛景不再,意在感概人世沧桑。


(2)这两个字都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兴衰更替的凭吊。

(3)答题要点:主旨:都是对兴替的凭吊。

手法:《忆江南》相对更含蓄隐晦一些。

4.(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⑴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出其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难掩的孤独落寞。

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

两字共同创造出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

⑵表现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诗歌前四句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四句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惋叹喟和对现实的讽刺。

6.(1)一指始皇已死,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
中彻底崩溃。

(2)非常妥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作对比;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

7.(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说明: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8.(1)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以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

(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以“五湖烟树”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9.(1)①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昔日“香径”、“长洲”如今满眼“棘丛”,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化做一股凄惨的悲风在吹拂。

(2)①残败凄凉。

②夫差亡国的根本原因是他骄奢淫侈,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

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不应归罪西施。

③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一个哲理性的见解:一个王朝的没落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使然,诗人否定了女祸亡国的观点。

10.(1)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的一切令人忧烦。

②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

(2)①描绘了冷寂凄凉的场景: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

以哀景渲染哀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响,漫天秋雨远处孤岛横立的秋雁,
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不能自已。

②由远及近,写出了开阔的景象。

③用动态反衬“悄然”,生动传神。

④从怀古转向现实,增强了诗的丰富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