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接受的发展
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
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
它们都是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是对文学接受的再创造作用的一种肯定。
填空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对于本文空白点的主动填补现象,对话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与作者、前人和传统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现象。
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
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对话之中。
伽达默尔:
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术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
真前见、时间距离。
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进行平等对话。
(二)兴味
兴味是中国古典诗学术语,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主动去激活
或唤醒作者赋予的感兴与意味的现象。
(三)还原与异变
还原和异变是文学接受发展阶段特有的两种不同现象。
还原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在本文的导引下去力求复现作者原意的现象。
异变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在理解作者原意时必然出现的偏离、改变或调整现象。
异变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作品形象的异变,二是情感的异变,三是思想的异变。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政治观念;预定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文学欣赏能力。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理解与误解都是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特有的现象。
理解是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中读者对作品意义和作者原意的把握与领悟过程。
误解是文学接受发展阶段的一种普遍而正常现象,有两种情形:一是正误,二是反误。
正误是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原意不尽一致但又看上去契合作品意蕴实际的情形。
反误则是读者的理解不仅与作者原意不尽一致
而且也不契合作品意蕴实际的情形。
这两种情形在文学接受过程中都是常见现象。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如历朝的文字狱。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顺向相应;逆向受挫;完全遇挫。
期待遇挫是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指读者的期待视野在本文阅读中遭遇挫折而无法实现的情形。
期待遇挫有两种相反情形:一是正面性期待遇挫,这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在本文阅读中遭受阻碍而又契合作者原意和作品意义的情形。
这种遇挫由于符合文学接受的正面效应,因而显然可以称为正面性期待遇挫。
二是负面性期待遇挫,这是读者的过高期待视野在本文阅读中由于作品水平过低而遭受阻碍的情形。
当今文坛中媒体“炒作”出的“高水平”与作品本身的低劣成鲜明对照的情形,正是如此。
这种遇挫由于体现了文学接受的负面效应,因而可以称作负面性期待遇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