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镜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殓镜塞
金田林1吴泓毅2王振东3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
2.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3.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制造转型升级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制造业升级,迅速从百废待兴走向了繁荣兴盛,然而却在与美国竞夺世界制造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定向权时遗憾败北,同时其依靠成本和规模优势建立起的庞大制造业份额迅速被韩国和中国所挤占,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境地。

当前中国同样置身新一轮制造业转型升级之中,面临与当年日本相似的问题,通过总结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形成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政策启示,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制造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日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JF43/4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21)04-0052-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1.04.009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增长率领跑全球,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国持续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沿袭着从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路径发展演进,实现了制造业的规模和结构“双赢”⑴。

然而,中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受到了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产业结构水平不优、信息化程度不足、质量效益不好等为代表的各类“瓶颈约束”,面临着很多转型升级的制约性问题,成为中国制造业优化升级的“绊脚石”。

制造业转型升级事关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性问题,必须摆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保证党中央提出的新“两步走”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⑵。

日本的制造业在战后曾经经历了两次明显的转型升级,曾经以物美价廉风靡世界,给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美国
收稿日期:2020-11-18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和策略”(1可ZD029);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功能疏解与北京都市圈优化发展研究”(l^DYJA01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京津冀一体化公共服务政策供给机制创新研究”(1®DYJBO47)支持
作者简介:金田林经济学博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吴泓毅王振东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带来巨大压力,迫使其不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抑制其竞争优势,但却在与美国竞夺世界制造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定向权时遗憾败北,错失攀上世界制造业价值链最高端的机遇;同时其依靠成本和规模优势建立起的庞大制造业份额迅速被韩国和中国所挤占,导致其产业利润空间逐渐收缩到仅有的几个优势产业,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对国家的贡献不断下降,从而令其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在2010年其制造业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双双被中国超越⑶。

当前中国同样置身新一轮制造业转型升级之中,面临与当年日本相似的问题,通过总结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形成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政策启示,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3个阶段及其特征
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第一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完成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的朝鲜战争,使日本作为美国前沿战场的最近支援盟友,承担了大量美国军需物资的生产和加工任务,日本的制造业逐渐从战争中恢复。

进入50年代,日本抓住美国纺织业、玩具生产、服装加工等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的契机,迅速承接美国的相关产业,凭借其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迅速崛起,不断挤压美国相关产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从而导致美日之间发生了以纺织品为核心的第一次贸易摩擦,进而拉开了美日之间为期30年的贸易战序幕何]。

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后期,日本的制造业逐渐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试图从价值链低端向上攀升,并取得极大成效。

在此期间,日本凭借大规模的逆性工程、不断改善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对美国低廉的生产成本等优势,迅速在彩电、钢铁和汽车为代表的家电行业、重化工业与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美国的优势地位发起了挑战,美国接连动用各项贸易保护措施遏制日本制造业的疯狂扩张,以及由此引致的美国相关制造业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与利润空间的快速下滑,接连爆发了一系列贸易摩擦。

然而,美国的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日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和日本制造业对美国相关产业生存空间的挤压刊。

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希望在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一举取得突破,登上制造业的价值链顶端,实现制造业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最重要转型升级,却最终遗憾败北。

进入80年代以来,美日之间的制造业和贸易竞争日趋白热化,日本开始挑战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便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信息技术产业,希望掌握决定未来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产业一电子信息产业,而其中又以半导体产业为典型代表。

日本在70年代时,半导体产业还落后美国10年以上,英特尔公司推出的DRAM震动全球,而日本企业只能生产1KB容量的DRAM,和IBM推出的新系统需要1MB的DRAM 相比而言,存在1000倍的差距。

为尽快追赶世界先进前沿技术,当时日本通产省(现经产省)迅速将国内的制造业巨头东芝、日立、富士通、NEC和三菱五大电气公司组织起来,筹资737亿日元,其中国家直接拨款291亿日元,成立了由通产省直接领导并负责的“超LSI技术研究组合”,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织来推进本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

在政府的高效组织和强力推进下,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其产品性能的可靠性和相对价格的低廉性为其占领市场发挥重要作用,1989年日本芯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3%,而美国为37%,欧洲国家为10%,几乎没有市场影响力,日本芯片在世界市场具有垄断地位,并相继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家用电器、办公用品,生产设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在电信设备领域具有相当竞争力,在计算机和软件领域也不断寻求突破。

然而,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却迅速衰落,导致了日本在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终错失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会。

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面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步步紧逼,美国出于保护本国半导体产业和进一步遏制日本竞争的目的,促迫日本签署了《日美半导体协定》,规定日本市场必须要保证美国芯片20%的占有率,从而给予了美国半导体产业以喘息。

美国迅速调整策略,学习日本建立半导体制造技术科研联合体(SEMATECH),加大科技研发进度和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并且在众多极富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加速突破性技术的路径探索,最终经由一系列技术创新构建的核心技术突破路径重构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

1989年英特尔推出80484微处理器,1994年又推出奔腾处理器,而高通在移动通信领域率先推出CDMA技术,远远领先松下和索尼等日本公司的发展步伐,微软成功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占据行业发展的上游,在个人电脑时代来临之际,美国在微处理器、软件等核心技术上全面战胜日本,导致日本固守于生产可靠性高、寿命周期长的DRAM策略迅速失效,无法适应不断
发生技术迭代的PC时代对DRAM的新定位和新需求。

同时,日本偏向于垂直分工体系的模式无法适应PC时代的水平分工模式,导致了芯片厂商既要保持芯片的更新换代又要不断更新生产设备,从而导致其研发周期和成本降低幅度较为缓慢,迅速被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以代工厂模式崛起的半导体生产制造产业打败,市场占有率一路下降,最终无法成为芯片领域的领导者,导致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被迫终止,遗憾败北罔。

2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失败的教训
纵观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历程,不难发现:日本赖以进行追赶超越先进发达国家的技术研发模式、生产制造方式和规模成本优势,在将制造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型升级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效推进;但是对过往成功模式的路径依赖,对世界电子产业科技变革风向的反应缓慢,生产分工模式僵化,导致了制造业在向创新创意密集型进行转型升级中遭遇挫折,从而错失了问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顶端的机遇。

与此同时,面对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在半导体行业的DRAM制造业领域迅速崛起,日本厂商的份额被进一步压缩,再加之房地产泡沫的刺破,日本经济进入长达“二十年”的失落时期,并最终在2010年被中国在GDP和制造业总产值方面双双超过,其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和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日本制造业在迈向价值链顶端的转型升级过程中遭遇挫折,半导体产业盛极而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勃兴的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中鲜有作为,特别是进入21世纪第2个10年的移动互联时代以来,日本在网络信息、智能手机、人工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等领高端制造业域基本丧失话语权,只有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业还具有较大的世界影响力。

日本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失败,有以下5点教训值得总结警示,从而避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重蹈覆辙。

1)以传统大企业为主的创新模式对新技术方向缺乏敏锐性,转变分工生产模式的效率不高。

不同于美国依靠不同时代的不同创新型企业领导一次次科技创新浪潮,日本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诞生在传统的大型企业集团,诸如富士通、NEC、日立、东芝和三菱等。

以大企业为主的创新模式,在追赶先进技术的阶段往往能够发挥其优势,通过大量人员、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实现快速模仿学习,从而缩短技术差距。

但是,大企业过长的技术创新决策体系,过于保守的技术创新策略,较为压抑僵化的企业氛围,对于探索新的技术创新路径,转换新的分工生产模式,都十分不利。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演进方向已经从大型计算机向小型化的个人电脑时代快速转变,其对存储芯片的要求也不再是长寿命和高保障,而是迭代快与价格低,与此同时半导体产业也从大企业一体化的垂直式分工模式快速向不同企业根据生产链条进行水平式分工演变,而日本的大企业创新模式对这些趋势都没有保持足够的敏锐性,从而在不断变化的产品模式和产业模式中遭遇失败。

2)基础研究力量不足,原创性创新成果匮乏,无法成为世界重大科技革命的策源地。

日本制造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往是来自于对成熟技术的引进与模仿,之后通过强大的学习能力、极强的成本管理方式和质量保障模式,在产品品质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价格下降,从而有效抢占市场,进而实现某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但是由于基础研究力量的不足,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较为匮乏,无法内生出引领技术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成果,只能亦步亦趋地紧随人后,无法最终完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终任务,成长为全球制造业价值链顶端的国家。

3)技术领先程度不足,主导性产业技术门槛不高,极容易被后起国家超越取代,无法形成长期持续竞争优势。

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技术赶超和规模扩张,日本以DRAM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快速崛起,力压此前垄断此项技术长达几十年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然而,DRAM的技术门槛并不高,日本之所以占据世界半导体产业的“半壁江山”,根本原因是其高水平的质量和成本管理控制模式,令日本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次品率和产品价格迅速抢占市场,而非取得了明显的的技术优势,可以说是一种物美价廉的优势。

然而,随着半导体产业分工模式快速向水平化的设计、封测、代工分工转变,不同厂商对单一环节的成本与质量控制显然更胜一寿,于是在和日本垂直化的分工模式比拼中占据上风,因而快速挤占了日本原有的市场空间,从而令其产业快速衰退。

4)日本的大学在基础产业研发和知识扩散的角色过于弱势,合作R&D成为了次优选择。

日本的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由政府主导的产业联盟和技术联合体中,而大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微弱。

以较为著名的半导体产业技术赶超过程为例,我们不难发现,是通产省联合东芝、日立、富士通、NEC和三菱5大
电气公司,成立了由通产省直接领导并负责的“超LSI技术研究组合”,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织来推进本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大学在其中的角色是缺失的。

同时在产业界强大的技术优势面前,大学无法成为知识扩散的主阵地,也就不利于基础研究的深入推进,从而令日本始终缺乏具有颠覆现有技术路径的重大技术成果,从而不能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导。

5)过分迷信政府主导的官产学研机制带来的技术赶超成功经验,导致对突破性技术路径储备不足。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的政府干预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产省过往产业政策的成功,加大了“挑选赢家”这类产业政策的神话性。

而所谓“挑选赢家”的产业政策就是政府通过押注某个有潜力的产业甚至是某项技术将成为未来的战略产业,提前下注,集中资金补贴进行研究突破,提前取得技术优势。

阴然而,赶超型技术创新或许还可以通过此类政策达到目的,而带有不确定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则根本无法被现有认知所捕捉与识别,而必须是在多类型企业主体的竞争中被创造并推广的。

因此,“挑选赢家”的产业政策令日本往往无法同时在多主体竞争模式下实现多路技术推进,从而有极大概率错失突破性技术,导致在技术路径中失败,从而拖累制造业转型升级。

3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纵观日本在其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失败的做法与措施,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与制造业发展阶段、世界制造业发展方向和全球技术创新路径密不可分,其中有一些具有显著意义的政策和举措值得深度学习和借鉴。

3.1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并不唯一,需要根据制造业类型及其所属阶段进行甄别施策
日本战后前两个阶段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遵循了基础路径,通过强大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模式,不断降低成本减少产品次品率,在匠人精神的影响下在某些行业做到极致,并不断用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从而快速完成了前两个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则从反面印证了突破路径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在半导体产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上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为大型计算机提供长寿可靠的芯片向为个人计算机提供廉价多变的芯片转变,而消费电子设备的兴起对芯片的设计方向和方式创造了广阔的技术探索空间,然而日本却固守于在DRAM生产领域中继续深耕细作,而忽视技术发展的方向变化,以及被几大厂商控制的半导体生产令其缺乏并要的技术竞争,因此错失了半导体产业的后续发展。

反观美国,在同一时期由于其半导体产业受到日本厂商的竞争挤压,同时敏锐地捕捉到信息技术产业领域重大的生产消费变化趋势,所以在不同公司加快了技术路径的探索,从而在90年代初期以一系列具有划时代产品的问世为彻底改变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路径,重新占据了世界信息技术制造价值链的顶点,并牢牢掌握这一优势。

3.2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各有分工,需要根据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及其所属阶段进行甄别施策
日本在制造业转型的前两个阶段,即在向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型的阶段,之所以能够快速实现转型升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的大企业在技术模仿创新、生产成本控制、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具有极高的经验,从而可以在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加持下,不断占领市场,从而快速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时期,美国一系列新生的中小企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发出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成果,从而快速将日本在相关领域甩开,日本逐渐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从而错失了向上升级的路径。

3.3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并无定式,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产业、技术、人力资源的基础进行精准选择制造业专心升级的模式主体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市场化模式,一种是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官产学研模式。

总体来说,两种模式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区域情况下有选择性的组合使用。

在早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政府在主导产业选择和规划方面往往起到了主要作用,通过制定符合地区特色的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符合本地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的产业方向进行转移。

当制造业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阶段,往往伴随着技术路径的分岔演化阶段,其中多主体竞争的市场化模式可以在关乎未来核心技术的路径上进行充分竞争,从而确保以更大概率获取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失败都离不开其重要的官产学研模式。

在日本制造业技术赶超阶段,其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人力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官产学研模式能
够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集中力量进行技术赶超从而在成本和规模优势的加持下实现快速升级。

然而,随着在某些产业技术赶超的完成,需要其提供具有创新性技术方向时,这一模式却因为大企业僵化的创新体制和对前沿方向的低敏感度而错失突破性技术路径,导致占据优势的产业快速衰落,从而无法完成转型升级的任务。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加快重塑。

一方面,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缓慢,世界主要工业国为矫正产业“空心化”和过度金融化引致的金融危机,纷纷将“再工业化”作为振兴本国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和走出经济危机的良方购;另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增长引致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但是也隐藏了很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系统总结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深入探察了日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政策和工具路径,探讨了其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政策启示。

制造业转型升级没有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只有不断根据情形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才能不落入路径依赖的窠臼,从而实现持续创新升级,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顺利开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储备。

口参考文献
⑴张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J].新视野,2019(04):5-14.
[2]张辉,闫强明,黄昊.国际视野下中国结构转型的问题、
影响与应对[J].中国工业经济,2019(06):41-59.
⑶张玉来.日本制造业新特征及其转型之痛[J].现代日本
经济,201&37(04):35-47.
[4]杨凤翔,王美桃.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阶段
性特征及启示出.商业时代,2013(06):60-62.
⑸曾昭宁,魏珍.日本、芬兰、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11):121-123.
⑹丁庆蔚.战后日本制造业兴衰对中国制造业科学发展
的启示[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
[7]王晨佳,王凯.美国和日本汽车产业对比研究:基于产
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出.未来与发展,2010(05):110-113.
[8]任永磊.中日韩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分工程
度比较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7(02):38-44.
[9]疏礼兵,胡赤弟.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实践经验与启示出.未来与发展,2016(04):62-66. [10]严欢.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分析出.未来
与发展,2020,44(09):31-40.
The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Japanese experience
JIN Tianlin19WU Hongyi2,WANG Zhendong3
(1.Institute of Spatial Planning&Regional Economy,National Development&Reform Commission,Beijing100038,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361005,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127,China)
Abstract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the top priorit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recent years,and it is also the key to build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After World War II,Japan experienced two obvious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rapidly went from waste to prosperity.However,it was regretfully defeated when it compet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key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of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At the same time,its huge manufacturing share based on cost and scale advantage was quickly occupied by,South Korea and China,and fell into a dilemma Land.At present,China is also in a new roun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facing similar problems as Japan in those years.By summariz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failure lesson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Japan'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t forms the policy enlighten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ath selec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 r ds:m anufacturing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Japanese experience
CLC number:F43/47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21)04-0052-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1.04.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