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6a5902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9.png)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美学作为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对于人们认识美、追求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不同哲学流派中的体现。
一、儒家美学思想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在美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和为人处世视为实现美的重要途径。
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人们能够塑造自己的美德形象。
儒家还强调和谐与和美的追求。
孔子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和谐的追求,儒家赋予了美的意义。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自然修养和宇宙间的统一,这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中“和”的价值。
二、道家美学思想道家追求超越现实世界的真理和美。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合道,以自然包容的态度感知世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道家还认为,美在于自然的流动和变化中。
正如道家典籍《道德经》中所言:“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家美学思想中的美,强调自然的无为而美,强调宇宙万物自我生长、自我变化的美。
三、墨家美学思想墨家重视实用主义,并强调公平、公正和慈爱。
墨子认为以实际利益或功利为出发点,考虑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和个体的福祉,才是美的真谛。
墨家美学思想中的美,是通过追求实用和平等来实现的。
四、法家美学思想法家追求秩序和法律的美。
法家将秩序和法律视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建立严明的法律和有效的组织结构,法家提倡通过行为的规范和合理的制度来实现美的追求。
五、境界美学思想境界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界美学追求思想、情感和境界的升华。
境界美学在中国文人墨客中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境界追求。
新儒家学者李长之提出“大美学”的理念,即通过追求道德美、社会美和人生美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李长之主张,只有在个体追求美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和谐美的实现。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bf4333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7.png)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论语》是一部关于儒家教育文化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古代中国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对于美学价值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
《论语》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著作,其中的言语美学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语言的重视和审美追求。
例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路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以及颜回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等经典名言,短小精悍、简单易记,拥有极高的语言美感,也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二、《论语》中的审美意识《论语》中的作者对审美的追求和意识可以从孔子的教育理念中窥见一斑。
他强调“人不知而不愠”,认为人应该把内在的美感融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具有神秘、崇高、内敛的美感。
并且,孔子认为管理国家也应该按照美学的原则来进行,比如,应该让政治清明,在德才上攀升,使政治本身成为一种美学标准。
《论语》中主要的美学思想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的根源在于天性孔子认为,人类天生就是有审美感的,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开放性和对艺术的热爱来保持自己的天性本色,发扬天赋的美学才华。
2、美学要求高质量的造型孔子认为,只有符合高质量的造型、越来越逼近真实的艺术才能被认可为是真正的艺术。
这种思想凸显了《论语》中的审美精神,更深刻地说明了艺术家们的责任,也为构建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3、美学标准应追求道德美孔子强调美学的重要性,但也强调美学并不是为追求艺术而存在,它是为了追求人类美德存在的,美学标准应追求道德美,让人在美学崇拜和人类伦理价值中找到平衡,从而有机地融合起来。
《论语》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的价值。
例如,《论语》中的“以诚”“以礼”“仁”的概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儒家美育思想的深层内涵
![论儒家美育思想的深层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08c1ac6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b.png)
论儒家美育思想的深层内涵
儒家美育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
经典中记载:“以学会达义,
教以成德,行为守贞,言行义正”,便是儒家一贯的教育思想。
儒家的美育思想强调树立审美观,学会审美,培养出良好的审美情趣,促进成长为有礼貌的优秀公民。
一方面,儒家美育思想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不变,“表里一致”是儒家最重要
的观念。
从审美角度来讲,儒家犹豫学会把物品、行为以及外在审美归类到内在价值观,让做法如无意识地整合了表里一致。
另一方面,儒家美育对自然有一种瑰丽又浪漫的描绘,无论是陶行知的“行不怕路远,只怕心不专”,还是韩非子的“大丈夫堪其死,可以不求其生”,都耐人寻味地诠释了儒家的美育思想。
总的来说,儒家美育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培养了一种自觉审美的价值观,为
学子们树立了审美取向,不仅在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技能方面受益,更能激发其理想追求及精神追慕,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被公认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精华。
美学《论儒家美学的思想与特征》
![美学《论儒家美学的思想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ea82308f12d2af90242e658.png)
论儒家美学的思想与特征摘要:孔子是儒家的美学的创始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试看孟子的描述:“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滕文公下》)。
于是孔子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来规范人的内心,具体来说就是“承礼启仁”,也就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关系。
儒家学说在美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对于美学的思想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中国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和统一美善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
孔子对于自然界的东西,如山、水、树木、秧苗,并无直接的兴趣,因此从来不把自然界的东西当做没的对象,不会为了欣赏而欣赏。
他欣赏自然界时,总是把它所表现的特质,在人的身上找到相对应的情感,然后以以自然界为比喻和象征,说明人的主体形态。
譬如他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水活泼流动,表示人在变化万千的现实处境中可以随遇而安,不受制约。
山则显示人内心沉静稳定,不仅临危不乱,而且安之若素。
再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的兴趣不在于河水流速,而在于感叹人与时间与生命奔逝不返,暗示我们应该要及时努力进德修业。
由此就可看出,山水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其本身不足以成为审美观赏的对象,却只是被孔子拿来作为比喻,暗示人的应行之道。
在《论语》中也有许多就人的形体和器物称为美的思想。
譬如,子夏曾引《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来向孔子请教。
“美目”之为美,因其合宜,如黑白分明,比例匀称。
再者,“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
宋朝是个美男子,说他美,并无关于人格,只是说他身材合宜、面貌姣好、看来俊俏而已。
孔子又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娇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子贡又曾形容孔子学问之伟大,说:“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子张》)。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3a749c1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1.png)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部书中,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首先,关于“仁”的美学价值。
《论语》中多次强调“仁”,认为“仁者爱人”,通过仁爱之心,人们可以关注他人的感受、喜好和需求,从而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信任度。
这种互动的美学意义在“礼”中也有表现。
《论语》中认为“礼者,通于神明和人,得民心者也”,即维持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礼仪繁琐程序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感,还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由此可见,“仁”、“礼”通过互动和认同的媒介,满足了人们内心对于美的追求,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美好。
其次,关于“智”的美学价值。
《论语》中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认为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可以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素质。
这种智慧与美学有一定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视智慧为一种美德,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好的价值观,可以使人们认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追求更高更完美的美。
这种美学价值在孟子的“心即理”的思想中也有所体现。
最后,关于“勇”的美学价值。
《论语》中提到了“君子弗圣则不法”,即没有高尚品质的人不会识别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就无法在道德上不懈追求自我提升。
这种勇气的美学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认可。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勇气去克服自己的疑虑和恐惧,去探寻世界的美。
一个人对美的追求,需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去挑战未知的领域和自己的极限。
总之,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学思想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沉淀,孔子等先贤在《论语》中的表现则是其中经典的代表。
对于现代人来说,《论语》不仅是一本经典文献,同时也是涵盖了丰富美学思想的一本书。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e2aa6c8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e.png)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中国儒家、道家和释家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种学说各有其独特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相互影响和融合。
本文将从儒道释三家的审美观点出发,探讨他们在美学理论上的贡献和影响。
儒家美学注重礼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美是教化的工具。
儒家追求的是人的美德和高尚情操,认为美德是一种最高贵的美。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全面的人文教育,追求博大精深的美德和道德品质。
儒家注重的是内在的美,而非外在的形式美。
儒家对美的定义来自于“大美”,即宇宙、自然、道德的完美之美。
儒家提倡的审美取向是追求内在的高尚情操和修养,以及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高。
儒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道德美、情感美和内在美,是一种可以教化人心、提高人格的高尚之美。
儒家也强调礼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美的内涵是涵养性情,陶冶人的心灵,塑造人的情操。
儒家美学是以道德美、内在美和完善美为核心的审美观念。
道家美学则强调“自然”和“道”的美。
道家认为世间一切皆是虚幻的,真正的美只存在于超然的境界中,美是自然界的秩序和法则所体现出来的“道”的美。
道家认为,生命的美是自然、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是对于世俗和物质的超然之美。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强调的是超越世俗的美和拒绝相对的美。
在道家看来,美并不在乎形式和外在的表现,而是在于内在的内涵和真实的本质。
道家追求的美是一种超然而自由、自然而自在的境界之美。
道家美学强调超脱尘世的净化和归一,是追求一种内心的超脱和超然之美。
道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宇宙、自然、生命之美,是一种可以超脱世俗、超越物质的真实之美。
道家美学是以自然美、超然美和真实美为核心的审美观念。
释家美学则注重“慈悲”和“解脱”的美。
释家认为一切的痛苦和纷扰都源自于人们的贪嗔痴,只有通过慈悲与解脱才能获得真正的美。
释家经典《楞严经》中提到:“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
”释家美学的核心是慈悲和解脱,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生死、超凡脱俗的境界之美。
中国儒学思想的美学观
![中国儒学思想的美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ddfdf32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5.png)
中国儒学思想的美学观中国儒学思想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涉及道德、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涉及到了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纪律和道德规范来增强美感的表现与感受能力,并且将美感与人的品德联系在一起。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中国儒学思想的美学观,分别是审美观念、审美标准以及美学实践。
一、审美观念儒家美学的审美观念通过对美的本质的理解来体现。
儒家认为美并非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与人类的真善美三个基本价值观的相互联系和契合密不可分。
美包含了真、善、美三个方面,其中美是真和善的自然结合。
美必须符合真和善的标准,当做到真、善、美三者兼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完美的美。
二、审美标准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是以人为本,以个体价值为出发点,并强调了审美与道德的密切联系。
儒家美学强调要以“大雅之堂”为标准,也就是说,要以高雅、崇高、纯粹的形式来表达美感,这种形式应该是受到社会公认和普遍认可的。
儒家还提出了颜渊的“行化”的观点,即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孝道,来展示个人独特的风范和美感。
三、美学实践儒家美学的实践,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美感的体验和感受。
在文学艺术方面,儒家美学主张运用古典文学作品,因为古典文学作品透露了深刻的人道观和人的价值观。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儒家美学强调要求唱歌、跳舞时要有情感、美感,并且这种美感应该是与《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建筑和园林方面,儒家美学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美学理念,建筑物和园林应该是符合人的体验感和情感感受的。
总之,中国儒学思想的美学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儒家美学的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美学实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探究传统文化的创新保鲜之道,从中发掘出更多文化价值,并用它来贡献于现代社会的美学建设。
试论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试论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美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3e901747e21af45b307a8cf.png)
试论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美学价值作者:叶通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07期[摘要]政治本身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具有重大影响的儒家文化,在政治意识形态、历史追溯、构建结构、政治家的形象中,都表现出政治美学的特点。
政治美学的奥秘在于使心灵形态化为意识形态,道德是内容,美学是形式。
同时也对现代人类的道德教化和秩序感体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政治美学,儒家,秩序,儒表法里一、绪论对于政治审美化的研究,是当下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美学丧失了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专同艺术结盟的特征,而成为理解现实的一个更广泛、也更普遍的媒介。
”这导致审美思维在今天变得举足轻重起来,美学这门学科的结构,随之等待改变,以使它成为超越传统美学,将“美学”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进来。
美学对人类其他生活领域的关注不仅是现代美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美学实践品格得以完满实现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文献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期望通过对“政治美学”概念的多元化的阐述使大众更加能认知“政治美学”这个概念;期望通过对“政治美学”这种概念诞生前的历史追溯,发掘它所存在的社会基础与美学价值;期望通过“政治美学”美学结构分析的阐释,展示其历史存在中的价值体系;最后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阐述找寻它存在的美学功能价值。
达到使人们正视“政治美学”,认识到其积极的社会价值,从而促进它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作用,让人们认识到它存在的合理意义。
二、何为“政治美学”政治美学,不是指政治化了的美学,而是对“政治本身所蕴涵的美学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权力运作、政治变迁等方面所包含的美学奥秘”。
1政治美学概念的提出并非心血来潮,政治与美学的联姻自古而然。
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权力运作、政治家的风格,所有都表现出美学的精神和其美学价值。
意识形态对于现实与未来构建了种种“想象的共同体”,把特殊群体、阶级、集团的利益、情感与意志、观念净化与升华为人类的普遍理想与共通情感。
儒家美学思想的总结及启示
![儒家美学思想的总结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54f18d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f.png)
儒家美学思想的总结及启示儒家美学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与儒家的政治和道德思想相辅相成。
它强调了美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修养自身以追求内在的美,并倡导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人的情操和品味。
儒家美学的总结及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美学注重以内在为美。
传统的中国美学将美分为内在的道德美和外在的艺术美,而儒家美学更加强调内在的美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内心的道德品质会逐渐转化为外在的美,具有较长久的影响力。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而不仅仅看重外在的物质表象。
其次,儒家美学强调和谐与平衡。
儒家认为,美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它强调各种要素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在视觉艺术中,儒家追求构图的谐美,色彩的和谐,形式的平衡等等。
此外,儒家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即我们应该追求环境的和谐与协调,积极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三,儒家美学强调情感与审美的结合。
儒家认为,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更贯穿于人们的情感和生活中。
儒家注重通过情感的交流和审美的体验来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在一个冷漠的社会环境中,这一观念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用爱和关怀温暖他人的心灵,并通过审美活动提升自身的情感和审美水平。
第四,儒家美学强调和弘扬传统文化。
儒家美学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认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美的价值。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人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并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出新的美。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要有创新的精神来发展和拓展传统文化,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最后,儒家美学强调品味与修养。
儒家认为,通过审美活动和品味良好的艺术作品,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操和提高道德修养。
儒家美学强调审美体验的内在价值,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味,通过品味艺术和文化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儒家美学思想总结
![儒家美学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9115fa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4.png)
儒家美学思想总结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相处,追求道德品质的完美统一。
其核心理念是“和谐”与“美”,在儒家美学思想中,美不仅体现在形式美上,更重要的是内涵美与价值美。
下面将从道德美、自然美和礼仪美三个方面对儒家美学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道德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美的根本源泉,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儒家看来,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因此,在儒家美学思想中,道德美被视为唯一真正具有永恒魅力的美。
其次,自然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视自然为美的源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家认为,自然之美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滋养,可以让人心灵得到舒展和灵感。
儒家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主张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依存。
儒家追求的自然美是一种纯粹、朴素和自由的美,人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礼仪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儒家认为,礼仪之美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儒家注重礼仪的规范与遵循,强调人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
儒家认为,只有遵循礼仪规范,人们的交往才能秩序井然、和谐有序,才能形成美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儒家美学思想中,礼仪美被视为人际关系美的重要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儒家美学思想强调道德美、自然美和礼仪美的统一,倡导人的修养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道德品质与美的完美统一。
儒家美学思想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对美的重要性,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规范。
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荀子的美学思想
![荀子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07cdae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e.png)
荀子的美学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3-约公元前238)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被认为是中国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荀子的思想涵盖许多领域,包括政治、伦理学、宇宙论以及美学思想。
荀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探讨了美的概念和价值,以及人类认识和表现美的方式。
一、美的概念和价值荀子还谈到了“内美”和“外美”的区别。
内美指的是人类内在的品格美德,例如仁爱、真诚、勇气和正义等等。
这些品格美德是美的基础,人们应该以这些为基石来追求外表上的美。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内美,外美就毫无用处。
二、人类认识和表现美的方式荀子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和表现美:仿效和超越。
1. 仿效仿效指的是通过模仿他人的美来追求美。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他人的美来了解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美的理念。
荀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来寻找美的特征,并通过仿效这些特征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2. 超越荀子认为,通过超越自己的能力和常规来创造美也是一种表达美的方式。
他在他的作品《齐物论》中提到了一位名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工匠。
这个工匠通过超越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来创造了一些美丽的艺术品。
荀子认为,这种勇敢地挑战自己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激励人们超越自我,从而创造出更美好的东西。
三、结语荀子的美学思想为中国的美学和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强调了美的内在价值和利益,以及人们通过追求美来提高自己的品质和精神境界。
同时,他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达美:仿效和超越。
这些思想对我们寻找美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美的价值与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意义。
儒家美学欣赏
![儒家美学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f96f9c2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3.png)
儒家美学欣赏儒家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的和谐。
儒家美学的核心观点是“道德美”,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的美丽。
儒家美学不仅具有理论性的思考,还有实践性的指导,通过对美的追求和欣赏,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改善社会环境,实现美好生活。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在儒家的美学观念中,自然被视为宇宙的大美,人应该去欣赏、感受自然之美,并通过自己的修养来与自然融合。
例如,儒家经典《大学》中有“日月所照,风雨所至,咸曰至善”之说,意味着人应该像太阳月亮那样辐射光明,像风雨那样无私奉献。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敬,体现了儒家美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人与人的和谐儒家美学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儒家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与他人和谐相处。
在儒家的美学观念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说,意味着人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和善意,不做对别人有伤害的事情。
这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体现了儒家美学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人与自己的和谐儒家美学强调人与自己的和谐相处。
儒家认为,人应该修身养性,做到心身合一,达到内外统一的境界。
在儒家的美学观念中,人的内在修养是实现人的美丽的关键。
儒家经典《中庸》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意味着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国家和世界。
这种对自我修养的重视,体现了儒家美学中人与自己和谐相处的理念。
儒家美学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美的实践。
通过欣赏儒家的经典著作,人们可以学到很多美的道理,懂得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例如,欣赏《论语》可以学到如何处事办事,欣赏《大学》可以学到如何修养自己,欣赏《中庸》可以学到如何达到内外统一。
儒家美学的欣赏是一种修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美感,改善自己的品质,从而实现美好的人生。
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与文学艺术
![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与文学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0e994b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0.png)
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与文学艺术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审美观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审美理念,无疑成为中国文学艺术传统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与文学艺术,并分析其对于古代与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儒家审美观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可以总结为“以礼为美”、“以和为贵”。
古代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礼仪规范,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形成。
儒家认为美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一个人只有修养好自己,并以礼待人才能体现美的价值。
二、儒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点1. 以人为本的人物塑造在儒家文学艺术中,人物塑造是重要的审美方式。
儒家认为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品质对于审美价值至关重要。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儒家道德伦理观念的集中体现,他们以自身的修养和品德来影响和改变世界。
2. 追求和谐的叙述与表现方式儒家文学艺术强调和谐的叙述和表现方式。
无论是史书记载、诗词吟咏还是戏曲表演,儒家的审美理念都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出和谐的美感。
通过对于情感、言辞和行动的处理,儒家文学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统一、平衡、和谐的审美效果。
三、儒家文学艺术在古代的影响1. 儒家经典的创作与传承儒家的经典著作成为了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比如《论语》中的孔子言论、《大学》中的道德教导等,都成为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引用和致敬的对象。
古代文人学士们不仅深入研究儒家经典,还把儒家思想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中,使得古代文学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成为了表达思想、传承文化的载体。
2. 儒家伦理观的影响儒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观念,这种观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古代文学作品强调社会角色和身份的塑造,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表达。
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向读者传递儒家思想以及对于人生的认识和指导。
四、儒家文学艺术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儒家文学艺术在现代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探析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探析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3f7743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9.png)
绘街眾咽列况探析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任安静摘要:人类不断对审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考,由此发展出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不仅包括对自然、哲学规律的探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美学是一个民族审美素养的体现,也是对个人志趣的体现。
儒家文化以“里仁为美”,其美学思想可分为艺术美、社会关系美、自然美三种类型;道家文化以“大道至上”为审美核心,蕴含着追求虚实结合、简淡至真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道家美学一'美与美学甲骨文中的“美”字由上半部分的“羊”和下半部分正立的“大”字组成。
有人将其解释成“羊大为美”。
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云:“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
美与善同意。
”这是一种基于实用目的的对美的认知。
也有人将“美”解释为“羊人为美”,认为“美”看起来像一个人头上戴了羊角,如同古代的人戴着羊角乞求风调雨顺。
不论“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都是出于实用目的的对美的认知,因此,审美的发生事实上经历了一个从实用到非实用、从功利到非功利、从粗到精、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
从美的出现到美学学科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18世纪“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概念之前,人类在“知”方面有关于理性的逻辑学,在“意”方面有关于道德活动的伦理学,但没有在“情”方面研究人类的感性与情感的学科。
在美学出现之后,人类的知识体系才出现了“知”“情”“意”的结合。
美学发展到今天,大致形成了自然美、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及科技美等类型。
美学的发展使人们在追求理性的浪潮中开始关注感性,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人们不再把理性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儒家文化及其美学思想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圣人”,这与他治世的理想、实践以及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密切相关。
他抱定匡正人心与救世的志向,是一个有爱、有情怀的审美人。
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美”字在儒家文化的经典《论语》中一共出现过14次,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
儒家美学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美学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51338b9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8.png)
儒家美学的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一、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1. 儒家美学的理念来源儒家美学是指儒家对美的认识、表达和评价的一整套理念和观念。
其来源主要可以追溯到儒家经典中对美的思想表达及注解。
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不仅在于其崇尚和支持具体形式的审美情趣,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人道思想和道德观念。
2. 儒家美学的特点儒家美学的特点包括强调内心修养、注重和谐、重视礼乐、重视审美价值的综合性等。
这些特点使得儒家美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文化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美学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1. 儒家美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儒家美学在我国的文学艺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都受到了儒家美学的启发和影响,例如《论语》的散文作品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而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儒家美学也对画家的绘画观念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儒家美学对音乐舞蹈的影响同样的,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儒家美学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重礼乐,提倡和谐美,这一观念在音乐和舞蹈中得以广泛体现。
从传统的宫廷音乐到戏曲舞蹈,儒家的审美理念无处不在。
三、儒家美学对传统建筑的影响1. 儒家美学对园林造园的影响受儒家美学的影响,古代我国的园林造园追求的不仅是园林的自然美,更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
园林中的建筑、石雕、树木等元素都展现了儒家的审美理念,它们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原则都与儒家美学密切相关。
2. 儒家美学对宫殿建筑的影响在宫殿建筑中,儒家美学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礼乐、讲究自然、追求和谐,则使得宫殿建筑美学体现了这一审美观念。
例如故宫的设计布局,尽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学。
四、儒家美学对生活礼仪的影响1. 儒家美学对日常生活礼仪的影响儒家美学追求和谐美,注重礼乐,这一审美理念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建筑中,更是深入到了我国人的日常生活礼仪中。
从穿衣打扮到饮食礼仪,儒家美学对我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儒家的美学价值
![简述儒家的美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13b56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7.png)
简述儒家的美学价值
儒家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儒家的人文思想中。
儒家强调人的完善和修养,追求仁、义、
道德等美的境界。
以下是儒家的美学价值的简述:
1. 仁爱美:儒家强调“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讲究友爱、仁爱和克己奉公。
儒家认为,人的
真正美在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关爱,通过实践仁爱,才能使人类社会达到和谐、和平的美好境界。
2. 和谐美:儒家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主张取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儒家认为,和谐是一种美,不仅指个人内部的平衡和谐,还包括个人与周围环境、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美追求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与统一,以实现社会的平衡与和谐发展。
3. 精神美:儒家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身养性,
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同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和谐协调。
儒家美学强调人的内在美在
于修身养性,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实现人的精神境界的美。
4. 审美教育美:儒家认为审美是人类心灵活动的重要方面。
儒家的审美侧重于以美感体验为基
础的美学教育,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人们对美的追求和
欣赏能力,使人们能够真正体验到美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美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味和审
美情趣,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儒家的美学价值体现了追求人的完善与修养、追求社会和谐与稳定、培养高尚的品
德和精神以及通过美的教育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
和谐关系,并呼吁人们通过实践仁爱、学习修身来实现美的境界。
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与艺术价值
![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与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e0548e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4.png)
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与艺术价值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审美观与艺术价值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对于艺术的评价标准与审美观念,都蕴含着对人性、伦理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与追求。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与艺术价值,并对其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影响进行分析。
一、儒家审美观儒家学派强调人与道、天、地的和谐关系,将“仁爱”作为核心价值观,并对这种“仁爱”进行审美标准的构建。
在儒家审美观中,美被赋予了道德的内涵。
儒家崇尚大同世界,通过追求良知、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提升个人的审美水平。
儒家强调“君子”应具备礼仪、智慧和才能等美德,这些美德在艺术表现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二、儒家艺术的审美价值儒家文化赋予了艺术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使命感。
儒家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艺术被视为一种表达和实践这种责任的方式。
儒家注重“教化”,认为通过艺术的表达和体验,可以达到人性的涵养和美的追求。
在儒家审美观中,美的价值不仅仅是审美本身,更是关乎社会和个体的和谐与进步。
三、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塑造。
传统曲艺、戏曲、山水画等艺术形式,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启迪和约束,充满着儒家审美观的烙印。
例如,在曲艺中,以“和合”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通过表演和歌唱,向观众传达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意境的营造,传递出对大自然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四、现代社会对儒家文化审美观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的审美观也在与时俱进。
儒家审美观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现代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与审美标准,而是吸收了儒家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与当代意义。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与艺术价值以其温和、人文和道德化的特点,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b9f8b4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1.png)
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被称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美的关注上。
《论语》中强调的追求美是一种道德追求。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德行是追求美的关键。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个人修养以及社会治理的和谐。
这种追求美的理念,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与美的关联,体现了美的价值在道德上的体现。
《论语》中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对人际关系美的关注上。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亲密关系,他主张人际关系要建立在“仁”,即人爱人的基础上。
他教育弟子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注人际关系的美学价值,使得《论语》成为培养人际交往美的经典之一。
《论语》中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对礼仪美的追求上。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之美,他认为礼仪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标准。
他主张人们要守礼仪,尊重他人,注重仪态。
通过礼仪的规范来体现人类的美,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论语》对礼仪美的追求,使得人们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行为举止的美,锤炼自己的品格,提升个人修养。
《论语》中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教育美的关注上。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教育方式为人师表,他主张教育要立德、悦道、明辨、笃实。
他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品性和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美。
《论语》以孔子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强调了教育的美学价值和人的美学教育。
《论语》中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对美的追求和关注上,包括道德美、人际关系美、礼仪美和教育美等方面。
这些美学价值的体现,使得《论语》成为中国古代经典中的一座美学宝库,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论语》所强调的美学价值也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儒家的美学价值
![儒家的美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215fa5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6.png)
儒家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礼记》、《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中。
儒家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道德责任。
儒家美学的美学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关怀:儒家美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情味。
2.和谐美:儒家美学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融合,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3.道德美:儒家美学认为美与善是相辅相成的,强调美德的重要性,主张以道德为基础来评价和欣赏美。
4.教育美:儒家美学主张以教育为手段,培养人的感性和理性能力,使人们能够欣赏美、创造美。
5.文化传承:儒家美学注重文化传承,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
总之,儒家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流派,其美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道德责任,主张和谐美、道德美、教育美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文化意义。
儒家美学的三大价值
![儒家美学的三大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5d094d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2.png)
儒家美学的三大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美学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的内在品质和修养的重要性,对于人的审美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美学的三大价值可以概括为“和谐、审美意识和修养”。
和谐是儒家美学的核心价值之一。
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儒家美学中,人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儒家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强调人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美感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
审美意识是儒家美学的重要价值之一。
儒家美学强调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儒家美学中,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感知,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修养。
通过审美的活动,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情感境界和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艺术作品。
修养是儒家美学的重要价值之一。
儒家美学强调人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修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修炼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儒家美学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修养,人才能够真正地欣赏和创造美。
修养使人们具备了正确的审美眼光和审美判断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美的存在。
儒家美学的三大价值为“和谐、审美意识和修养”。
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审美意识强调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修养强调人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这三大价值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儒家美学的核心理念。
儒家美学的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儒家美学的价值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修养水平。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和传承儒家美学的三大价值,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何为 “ 政治美学”
5 . 2政治美学对现代的启迪 儒 家思想 自产生之 日 起 就 颇受瞩 目, 其侧重 社会取 向的价值 观 , 富 政 治美学 , 不是 指政治化 了的美 学, 而是 对 “ 政 治本身所蕴涵 的美 有伦理 特色的政 治观, 追求自 我 完善的道 德观 , 在 中国封建 时代长期 成
我们认 为就 是 仁 的思想 , 所以 , 儒 家的政 治思 想 通常又被 成 为 “ 仁 绪 论 对于政治审美化 的研究 , 是当下学 术界 的一个重要课题 , 正如德 国 政” 。“ 仁政” 作为术语 是由孟子第一 次提 出的, 这是 对孔子 “ 仁” 的思想 学 者 韦尔 施所 说 :“ 美学丧 失了作为一 门特殊 学科 , 专 同艺术结盟 的特 的一次在政治 领域内的推进与提升。 征, 而成为理解 现实的一个更广泛 、 也更普遍 的媒介。 ” 这导致 审美思维 五 政治美学的功能 在 今 天变得举足轻 重起 来 , 美 学这 门学科 的结构 , 随之等待改 变 , 以使 5 . 1政治美学的秩序感 它成为超 越传 统美学 , 将 “ 美学 ” 的方 方面面 全部囊 括进 来 。 美学 对人 正如 中外思想 家所共 同认识 到的, 政 治产生于人 类生 活的缺 陷, 也 类其他 生活领域的关注不仅是现代美 学学 科 自 身发展 的必 然走 向, 也是 可以说 是产生于人性 的缺陷。 在 中西方 的古代著 作广泛论 述 中, 往 往认 为政治产生于 “ 恶” 之 中, 是“ 恶之花 ” 美学实践 品格 得以完满实现 的重要途径 。 本文 通过 文献法 , 分析法 等研 究方法 , 期望 通过 对 “ 政 治美学 概 儒家 政治 与美的任 务就是 给人类 建构 这种 良好 的秩 序。 儒 家 政治 念 的多元化 的阐述 使大众 更加能认 知 “ 政 治美学 ” 这个概 念 ; 期望通 过 与美学 , 就是参 照同一 事物 的不 同角度 , 或者 说描 述相 同事情 的不 同话 对“ 政 治美学 ” 这 种概 念诞生 前的历史 追溯 , 发掘它所存在 的社会基 础 语和 方法 , 由于参 照、 描 述 的角度 和方 法 的不同, 它们所 掌握 的内容 当 与美学价 值 ; 期望 通过 “ 政治美 学 美 学结 构分析 的阐释 , 展示其 历史 然也不 同。 儒家 正是 体现人 的感 性 生存 的一切方 面, 都 与具体 而微 的形 存在 中的价值体系 ; 最 后通过 前面一系列 的阐述 找寻它 存在的美学 功能 形色色的权 力分不开 , 它制约着、 规范着、 熔铸 了人的感 性结 构 , 把 权力 价值 。 达到使人们正视 “ 政 治美 学” , 认识 到其积极 的社 会价值 , 从而促 统治深入 到人的神经末 梢。 进它对现代社会 的发展 和作用, 让 人们认 识到它存在的合理 意义。
学 方面进行 研究 , 探 究政 治意 识形态 、 政 治制度 、 政 治权力运 作、 政 治 为官方 的统 治思想 。 儒家 思想, 在 世界观 方面, 它是理 性的 ; 在 人生 目的 变 迁等方面所包含的美学奥秘 ” 。 政治美学概 念的提 出并非心血来潮 , 方面 , 它是功利的; 在 处理人 际关系的态度方面 , 它是和谐 的。 凡 此都 与
寞教案谕I C U L T U R E A N D E D U C A T I ON
试论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叶 通
西安建筑科 技大的一种特殊 表现 , 作 为中国古代政 治具 有重大 影响 的儒 家文化 ,在政治意识形态、历史追溯、 构建 结构 、 政 治家的形象 四, 儒 家政 治 美学 结构 分析 中, 都表现 出政 治美学的特点。 政 治美学的奥秘在于使心灵形态化为意识形 4 . 1仁 : 儒 家政治 意识形态的美学特征
态, 道 德 是 内容 ,美学是 形 式 。同时 也 对 现 代 人 类的 道 德 教 化 和 秩 序 感 体 现 其 独特 的魅 力和 价 值 。
【 关键 词】 政 治美学, 儒 家, 秩 序, 儒表 法里
一
在 政治形象 工程 的设计 中, 意 识形态的构建应 是首当其冲 的。 所 谓 “ 得人 心者 得天下 ”, 意识形态 即是一种 ‘ ‘ 人心工程 ”。 意 识形态乃至 政 治的重要 因素 , 任何政 治学说 体系都 有其所依赖 的意识 形态。 正是意 识 形态 的不同, 决定了不 同政 治学说 的性质 。 儒家政 治学说 的意识 形态 ,
政 治与美学 的联姻 自 古 而然。 现代 社会的观念 有着相似 或相通的地 方。 所 以说 , 在市 场经济 的今 天, 政 治本身就是审美 的一种特殊 表现 , 政 治意识 形态 、 政治 制度、 权 儒 家思想依 然有其正 面的价值和积极 的影响 。 可以说 , 儒家 思想是 构建 力 运作、 政 治家 的风 格, 所有 都表现 出美学 的精神和其美 学价值 。 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伦理不 可或缺的重 要思 想资源 , 挖掘它 的积极面 , 对 市场经济有着建 设性作用, 对现代管理 也具有重 要的借鉴意义 。 形态对 于现实与未来构建了种 种 “ 想象的共 同体” , 把特殊 群体、 阶 级、 集 团的利益、 情感 与意志、 观念净 化与升华为人 类的普遍 理想与共通情 儒家和谐思想 中 所 包含的身心和谐观念对 于现代人 的心志调 节, 实 感。 政 治统 治的美 学奥 秘在 于使 权力成 为魅 力, 权力结 构 进入情 感结 现身心和谐具有 重要的现 实意 义。 对于 儒家身心和谐 的思想 , 我们应 弃 构。 政治 的等级 结 构深 刻地 表现 为审美 的一种 价值 结构 。 政治权 力渗 其某 些压抑人性的 负面 因素, 高扬其关 怀身心和谐、 追求完 美人格 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