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功能——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道德的起源、功能和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道德的功能
一、道德功能的含义及特性:
(一)道德功能:道德对人自身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意义。
(二)道德功能的特性:道德对人所具有的积极肯定的作用或功效。
二、道德的基本功能:
(一)道德的命令功能:
原始人对于人类自身命运的本能的内心恐惧体验,“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是人类道德命令的最原始的形式。
在人类早期,道德是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权威,起着调整人类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的作用,多采用“禁忌、禁止”等命令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勿作恶”、“勿偷盗”等,人们处于道德他律阶段。
可以说,近代以前的诸多道德体系基本上是权威主义的,其道德命令的功能显示的非常充分。
进入近代以后,人本主义的道德取代了权威主义的道德,但并没有否定、驱除道德的命令功能。
(事实上,这也是与道德意识的自律阶段相一致的)
* 康德在伦理学史上发动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用语。
喻指其批判方法在哲学上产生的影响。
这种批判方法在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上,把“知识依照对象”的传统观念颠倒过来,确立“对象依照知识”作为指导思想。
就象哥白尼体系把托勒密体系中的太阳围绕地球转改成地球绕着太阳转。
康德强调意志自律、自己为自己立法,他还认为,绝对命令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它排除一切感性经验和主体的偏好、兴趣、利益、欲求等纯粹出自理性对规律的尊重。
善就是对绝对命令的尊从,恶就是对绝对命令的违背。
义务就是绝对命令对行为提出的要求,就是按照这种要求做应该做的事,如不撒谎。
康德所强调的绝对命令,其实质在于肯定道德法则的普遍性,以唤起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和自觉遵从。
康德在自己的《实践理性批判》一文中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他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种自律恰恰证明了人对道德要求和命令的自觉理解、把握和遵守。
道德命令是由人类所特有的良心与义务这种心理机制来维持的,良心要求人们行善疾恶,义务要求人们诚实,履行自己的责任,保持自己的荣誉和尊严。
但道德命令不同于政治命令和军事命令的是——道德命令不具有外在强制性,它具有内在自觉性。
(二)道德的规约功能:
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功能是适应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的产物,社会的生存需要之所以转换成道德的需要,原因是必须有一种东西能够约束个人天性和欲望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生存发展的目的。
道德是一种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行为规范。
道德的规约是对所有人的规约而非对一部分人的规范和约束。
道德的规约功能不同于法律和宗教的制裁功能。
道德的规范约束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等手段实现的,是通过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自觉自愿的自我制裁而实现的。
(三)道德的教育功能:
道德能够通过舆论、习惯、评价、激励特别是良心等方式,教育人们、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
道德评价、道德榜样、道德理想等都是道德教育的方式,它教人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树立正确的义务、
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高尚的人。
道德教育的特殊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行动与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个人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
道德教育不同于道德说教。
它反对把社会成员区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而将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将另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客体。
事实上,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每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教育者本身也需要受教育,没有任何人是只教育别人而自己不需要受教育的。
道德教育强调把对人的严格要求和对人的个性、愿望的尊重相结合,调动个人作为道德教育过程参与者的积极性,激发人改变和完善自己、改变和完善社会的热情,以唤起人们自我教育的欲求。
道德说教却是把人截然二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完全漠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味地向受教育者发出种种道德禁令,要求个人盲目模仿指定的榜样,盲目崇拜并遵从既定的戒律和准则,而教育者本人则常常游离于这种说教之外,正是人们平常说的“伪君子”
这样的道德说教具有欺骗性、虚伪性和道德上的不平等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当然,分工是有的,但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至少要求受教育者做到的,教育者要先做到。
(四)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道德的认识功能主要是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来实现的,其目标在于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
道德的认识功能不仅提供关于现实社会关系状况的知识,而且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预测或预见社会前进发展的远景。
(五)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具有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它通过评价、命令、教育、指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得以实现,它以“应当怎样”为尺度来衡量和评价人们行为的现状,并力图使“现状”符合“应当”。
道德调节具有规劝和引导的特点,如“我们应当爱护花草树木”、“我们应当遵守社会公德”等。
(六)道德的激励功能:
道德能够激励人们通过对“应有”的追求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使社会关系更加融洽。
道德激励功能的实现途径有两种:一是由社会掌握运用,作用于被激励对象,主要通过道德理想、道德榜样和道德批评等形式来实现,如学雷锋、学习李素丽、任长霞、牛玉儒等模范人物。
另一是由被激励对象自身掌握运用,进行自我激励,如对于自身道德上的荣誉感、尊严感、责任感等。
第三节道德的相对独立性
一、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人对世界的把握”——指人对世界的一种主体性关系,即人能够把客观世界当作对象来认识和改造,驾驭客观的必然性,实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力量、特征的实在的占有,并从而使主体即人自身的本质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
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
实践——精神的方式是说,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精神化了的行为实践,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
2、道德是一种精神化了的行为实践;
道德必须付诸于实践,“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是真正的道德。
这种实践是一定精神的体现,如助人为乐的精神就体现在帮助别人排忧解难的实践活动中。
3、道德是一种精神;
我们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焦玉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等,并非一定是照搬照抄他们的事迹,而是学习他们的精神,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贯彻到实践活动中。
道德把握的是人同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价值联系,这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平常所说的“好的”和“坏的”、“善的”和“恶”的,“有益的”和“有害的”,就是对道德现象的一种价值评价。
道德不仅建立了人和现实世界的价值联系,而且还实现着这种价值。
道德行为的目的性表现了精神的实践功能,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
(二)道德以评价——命令的方式把握世界:
评价是道德把握世界的基本手段,道德评价给人们提供了关于现实社会关系、状况的知识,左右人们的态度和价值取舍。
道德评价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命令(义务、良心、责任感等),驱使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趋善避恶,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并完善自身人格。
道德评价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享有权威,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立法。
这种道德立法就成为人们选择行动的命令。
(三)道德以利益——道义的方式把握世界
道德的基础是利益,其核心内容就是调整利益关系。
人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心理、道德立场事实上都是由利益决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总是从利益关系的的角度,特别是个人对待社会整体利益和其他个人利益的态度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利益调整的需要产生了道义,道义是调整利益或均衡利益的工具,它既体现着人们对利益的看法和态度,又综合着人们平衡利益的要求与信念,本质上展现着对社会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认同与维护。
如我国现阶段突出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就是一种道义的体现。
这种道义的背后是对利益的调整和均衡,每个人都是缔结社会的一分子,都享有基本的人权——生存权。
当前对贫困大学生的扶助也是道义的体现,人人都有发展权和受教育权。
二、道德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的特殊性:
(一)道德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道德的客观性是指:道德受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体现着社会共同体的利益;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手段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需要,道德活动是客观的,道德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
道德的主观性是指:道德始终同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念及道德理想等密切相关,反映着人们对道德的认识、感受、体会与偏好。
客观的外在的社会道德,只有内化和体现为个人道德才能实现其功能,主观性的个人道德只有外化和提升为社会的道德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
(二)道德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道德的他律性是指道德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具有对个人之行为的约束与限定。
每个人的道德意识都要经历他律性的阶段,婴幼儿的道德处于他律道德的阶段,成人的道德
如果受外在因素的约束而迫不得已地遵从道德准则,那么他的道德就是他律的
道德的自律性是指道德的主体能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同个人的内心信念、主体自觉结合起来,自己为自己确立行为的准则并能自主自愿地遵从,他们履行道德义务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出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愿望。
处在自律道德阶段的人完全具备了分析社会道德原则的能力,能主动地评判和选择社会的价值标准,形成自我独立的价值观,能把外在的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及自我需要。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德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可体现为不太情愿的自愿、被动的主动。
每个人的道德中都有他律的成分,道德水平的不同只是他律性和自律性的程度不同而已,并不是他律性或自律性的消失。
(三)道德是阶级性与全民性的统一:
道德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里,道德被一定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同时又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
道德的全民性是指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具有共通或相一致的地方,因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奉守。
比如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一般准则及共同的道德心理如抵御侵略、保家卫国、爱国主义等。
全球伦理、普世伦理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的阶级性与全民性是交融互渗、互相统一的,阶级性中包含着全民性的因素,全民性寓于阶级性之中;全民性带有阶级性的烙印,阶级性渗透在全民性之中。
道德的阶级性和道德的全民性,即道德的特殊性和道德的普遍性,是道德理论中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二者不可偏废。
(四)道德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道德的现实性是指道德根源于现实,受现实社会关系的制约并适应着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同人的世俗生活密不可分。
任何一种道德要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立足现实生活、面向社会生活实际,考虑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接受程度和觉悟程度。
道德的理想性是指道德虽然源于现实,但更指向理想,“是什么”指向“应当是什么”。
道德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是辩正的统一,道德的理想性寓于现实性之中并以现实性为基础,道德的现实性蕴含有理想性的因素并以理想性为目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五)道德是协调性与进取性的统一:
道德的协调性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道德协调是运用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规约、调整人们的道德活动,唤起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借助于善恶范畴,并在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的帮助下促成人际关系的和谐,保持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道德的进取性是指道德激励人们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使人和社会不断进步、文明、日趋理想和完善。
道德的进步就是在协调性与进取性的矛盾运动和辩正统一中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