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省安庆市城关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安徽省安庆市城关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牛角梳
高薇
“你,你这个死脑筋啊,就是不听人劝……”一推开病房的门,就听到了娘一连声的嘟囔。
“怎么了,爹又有什么让你不开心的?”我放下手里的东西,问娘。
娘见是我,高兴地迎上来,说:“你咋回来了?听你表叔说,政府对当年战争中为解放军担过担架的人都有补助,可你爹是救了一条命啊,咱们手里又有证据。
唉,这个死脑筋啊……”娘说着话,张张合合的嘴里,不断露出几颗透风的缺齿。
“娘,现在生活好了,爹不愿说就算了。
”我一边说,一边从提来的塑料袋里往外拿东西,水果、食物和日常用品都有。
“娘是想,小强马上就大学毕业了,得找工作,咱们两眼一抹黑,没个帮忙的人也不行啊,听说你爹救的那人可不得了,现在是省里的大官了,要是能联系上……”娘晃动着胖胖的身体,拿起暖壶,往杯子里倒了一杯水,放到床头柜上,然后,背对着爹的病床,目光朝着窗外呆望着。
“这……”一说到儿子小强,我心里不由一动。
前几天,我在千里之外的广州接到了儿子从东北打去的电话,儿子说他想去大西北。
一起打工的同事就有那边过来的,他们说平时连水都喝不上,更何况儿子是学矿业开采的,还能到什么好地方?
摸摸杯子,水不是很热了,我端起来,递到爹嘴边,一直闷着头不理人的爹这时才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然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爹朝我摆摆手,终于说出一句话:“不喝。
”然后,又把头勾下去。
“爹,娘说得其实也有道理……”我把杯子重新放下,小心翼翼地说。
爹突然抬起头来,瞪了我一眼。
我从口袋里掏出烟盒,抽出一支,给爹递到手里。
“不行,医生嘱咐过,不能抽的!”娘这时转过头,着急地朝我摆手。
“酒不让喝,烟再抽不上一口,你还想不想让我活!”爹的话一出口,娘刹时闭了嘴,脸上一阴,不再说话。
“真想一口气喝上一杯老白干,那才叫痛快!”爹沉静的目光朝我望了一眼,马上转向窗口,脸上现出一种幽思的神情。
爹的话向来不多,只有喝了酒后才会滔滔不绝,娘总是说爹一喝酒就不是爹本人了,那是神魔附了体。
就是那一次,爹在和表叔一人喝了半斤老白干后,才向我们说起他当年救人的事,末了还翻箱倒柜找出一个幽黄色的牛角梳,摸着上面的名字对我们说,看看,这就是省里那个大人物,在电视上经常露面呢。
他在咱后园里待了半个月,他家里是地主,爷爷给每个孙子一个牛角梳,上面刻着名字。
正为穷日子发愁的娘一听来了劲,说那还不赶紧去找啊,找到这大人物,就不信他不帮咱。
爹一听,马上闭了嘴。
第二天,娘和我再问时,爹闭口不提,只说是喝醉了说胡话,一点不记得了。
此后,那个牛角梳也不见了。
烟雾盘旋着,一圈圈从爹的嘴里涌出来,爹的脸在我面前变得模糊起来,屋子里一片沉寂,我们三个人都沉默着,谁也不想先开口。
半晌,爹终于对我说:“你说,当年咱们救人,是为了今天让人家回报吗?”
“这……”
不是求回报,可真正遇了事,让他帮帮忙,对他那种位置上的人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又有什么不可以?我心里这样想着,但当着爹的面,却没说出来。
“当年的事,谁遇到也会那么做,救人,是凭了做人的良心,现在看到人家发达了,再去求回报,就不嫌丢人?”爹终于吐出最后一口烟,将烟蒂扔进床前的垃圾桶里。
爹的话让我无话可说,娘只是喘着粗气,不再理爹。
没想到的是,这次在医院里的见面,却成为我和爹的永别。
和爹临别的最后时刻到了,我忽然想起了那个刻着名字的牛角梳,娘似乎明白我的意思,颠着脚四处翻箱倒柜地找。
还没等我从娘手里接过来,紧靠着我的儿子一把拿过去,看了看上面的名字,若有所思地问:“爸,这牛角梳,是怎么回事?”
“这个……”
“这个人的东西怎么会在咱家里?”
我一把从儿子手里夺过那把泛着金黄光泽的牛角梳,用手抚了抚,然后郑重地向爹的灵床走去。
“爸……”
“儿子……”
儿子和娘的喊声在身后响起,我迟疑着,站住了。
那把牛角梳,在我手里,泛着幽幽的黄色的光。
(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通过一家人围绕牛角梳展开的对话,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集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冲突,凸现了“爹”的高贵品质。
B.“爹的话一出口,娘刹时闭了嘴,脸上一阴,不再说话”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既心痛“爹”,又理解“爹”的行为的矛盾心理。
C.“摸摸杯子,水不是很热了,我端起来,递到爹嘴边……”从前后文推断,“我”端水的动机是想跟“爹”提要求。
D.“此后,那个牛角梳也不见了”是“爹”怕我们一不小心把这么珍贵的东西弄丢了,而把牛角梳藏起来了。
E.本文结尾有关娘和儿子的语言描写,成功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他们都希望“我”留下牛角梳,当作求人的信物。
(2)这篇小说以“牛角梳”为中心来叙事写人,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爹”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什么形象特征?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为什么以“那把牛角梳,在我手里,泛着幽幽的黄色的光”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 ,E( 2分),C.(C项概括不够全面,为“爹”端水也发自本心,还有想让“爹”趁热喝水之意。
B项“理解‘爹’的行为”错,应是不理解;D项“爹”藏牛角梳是为了不让我们去麻烦那位省里的领导。
)
(2)①“牛角梳”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牛角梳展开,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②以“牛角梳”为中心叙事写人,围绕“施恩该不该图回报”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③以“牛角梳”为中心叙事写人,使“娘”“我”“儿子”三者的形象更为鲜明,有力地烘托了“爹”的形象。
(每点2分,共6分)
(3)①施恩不图回报。
解放战争时期,冒着危险让那个大人物在自家后园待了半个月,事后却不愿去麻烦他。
②沉默寡言,只有喝了酒后才会滔滔不绝,面对老伴的嘟囔也是闷着头不理人。
③原则性强,面对家人的劝说,就是不动摇,甚至还把梳子藏了起来,怕家人给人家添麻烦。
(共6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4)答案示例:
①在思想内容上,“泛着幽幽的黄色的光”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待义与利的态度,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情感表达上,写出了“我”内心的挣扎,强化了“我”的迟疑,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批判态度。
③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通过“我”的犹豫,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④在结构上,照应标题,以“泛着幽幽的黄色的光”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每点2分,共8分)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小说线索物品的作用分析;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
(4)本题考查结尾结合文本的理解;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最近,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爆红网络,而今年又恰逢唐朝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诞辰1300周年,因而,这一组让杜甫“时而手端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的图片,让许多人痛心疾首,因为,被恶搞的是诗圣杜甫,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对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的诗中圣哲,我们怎能如此作践呢?但是,我们的这种紧张,是不是“反应过敏”了?
从看到的“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无中生有地为杜甫“添枝加叶”时,基本还是能够摆脱低俗的,他们更多地,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嫁接”到这位诗人身上,其中,将杜甫“洋化”成NBA球星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如果着眼于所添加的内容与课本中“原创头像”的关系,那天衣无缝的衔接与那独出心裁的构思,确实能够让我们惊叹于这些学生的想像力之丰富。
因而,当我们要批评这些年轻人的胡思乱想时,我们自身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
一方面,我们哀叹今天的学生想像力严重缺乏,毫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稍微出格的表现又大加挞伐。
我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这位被学生折腾成“很忙”的人是诗圣杜甫,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去年就已经有人指出:“高中历史课本古人长相惊人一致。
”课本中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竟然长得一样,统一的“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唯一的变化是胡须的形状与长短。
虽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历史人物头像,但是,80后之前的一代又一代人,对此依然是印象深刻,他们戏称:“上了这么多年学,所有人都被骗了。
”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杜甫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不再是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类似杜甫的辛弃疾等古人的头像,都被学生“添枝加叶”过。
事实上,这样的“添枝加叶”,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鲜事,随便翻开一名学生的课本,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对课本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改装”的情况,只不过,在网络的推助之下,“杜甫很忙”显得更为社会所知而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坦然。
“杜甫很忙”只是一种调侃,一种放松,或者是一种宣泄,我们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糟蹋圣贤的“高度”。
“杜甫很忙”,但我们用不着很紧张。
国外,对兴师动众地调侃诺贝尔奖都能宽容,对调侃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能够宽容,我们对学生的即兴涂鸦,为什么就视如洪水猛兽呢?成熟的文化,本身就必须具有包容性与多元性,只要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不变调,“杜甫很忙”,总比“杜甫很闲”要好得多。
(选自2012年第6期《国学》)
14.下面关于“杜甫很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搞诗圣杜甫的基本上都是中小学生,从恶搞的情况来看,他们能够摆脱低俗。
B.不能否认的是,通过恶搞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想像力非常丰富。
C.不要认为“杜甫很忙”是对圣贤的糟蹋,因为这只是一种调侃、放松,或者是宣泄。
D.在社会道德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对“杜甫很忙”应该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批评这些年轻人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因为我们哀叹他们没有想像力,但他们稍出格又忍受不了。
B.作者认为被恶搞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是诗圣,这是一种亵渎,所以很是痛心疾首。
C.既然以前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画像长相差不多,那么,其实杜甫只是一个符号。
D.“杜甫很忙”之所以显得更为社会所知,是因为有网络的推助,其实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16.根据文章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上学时,在自己的教材上给人物随便添加几笔,可能是个眼镜,也可能是绺胡须,其实一般是闲来无事或好奇。
B.调侃、搞怪名人的情况出现,如果不是恶意,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应该本着一种包容的态度。
C.杜甫被恶搞也只是一种个性化解读、一种另类的表达,应该合理引导,不要视为洪水猛兽。
D.当学生有稍微出格的行为时,不要一棒子打死,因为这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应该提倡。
参考答案:
14.A “他们能够摆脱低俗”说法绝对,应该是“他们基本能够摆脱低俗”。
15.B“很是痛心疾首”不当,对象错位,这不是作者的态度,而是有些人的态度。
16.D “因为这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应该提倡”以偏概全。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
人民是最公平的。
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
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
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
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
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
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
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
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
——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
”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
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
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
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
”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因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人民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他加以评价,他深为感动。
B.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之情,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
C. 艾青善于从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汲取创作的激情,由此创作的《向太阳》和《火把》鼓舞了不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 艾青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可以说他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
8.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一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B. 因为他的诗歌中,既有过于凌虚的篇什,又有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篇章,所以人们对艾青诗歌的评价有褒有贬。
C. 因为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所以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D. “我的一生都在探索”表达了艾青在诗歌领域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艾青积极进取的精神,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
9. 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7. B 8. A
9. 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新奇的联想、想象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第二,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第三,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第四,创造了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做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再快速梳理语段内容,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即可快速作出正确选择。
B项,原文没有“对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这种情感。
故答案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
B项,“有褒有贬”不当,虽然艾青的诗篇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瑕不掩瑜。
C 项,因为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所以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没有因果关系。
D项,“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于文无据。
故答案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归纳信息要点的能力。
此题难度不大,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审准要求,抓住题干中“美学的胜利”,然后浏览全文,筛选信息,圈定范围,如用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汲取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等,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总之,考生要以文本中艾青作品的写作特色及表现力的角度去概括分析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
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①,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
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
也。
是犹可言也。
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②,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③,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
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④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
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①尚食:精美的食物。
②揽辔褰帏: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
③衅孽外乘:灾难和坏事自外入侵。
④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
此指偶然相会。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B. 谓老人与相国有旧旧:老交情
C. 厚资而遣之资:赏赐
D. 相国遽惊谢曰谢:道谢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致郁郁而死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以污贿不饬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或传闻之过实耶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9.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 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
C. 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由家庭、朋友到个人处世,强调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最大。
D. 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不耻相师
B. 而此独以钟名
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1. 下列各句中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蚓无爪牙之利
D. 余是以记之
12. 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⑧悲夫古书之不存……
⑨句读之不知⑩蚓无爪牙之利
A. ①②/③④/⑤⑦/⑥⑨/⑧⑩
B. 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 ①③/②⑤/④⑥⑦/⑧⑨/⑩
D. 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参考答案:
7. D 8. C 9. C 10. A 11. C 12. B
13. (1)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
(2)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D项,“相国遽惊谢曰”中“谢”如解释为“道谢”则与上文的语境和句中的“惊”不合,这句话是说“宰相赶紧向芋老人谢罪”,句中的“谢”解释为“谢罪”。
故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A项,“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中“于”是介词,意为“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于”是介词,意为“对于”。
B 项,“致郁郁而死”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涵淡澎湃而为此也”中“而”是连词,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