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心灵的一课──《桂花雨》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撞击心灵的一课──《桂花雨》教学案例
撞击心灵的一课──《桂花雨》教学案例
【背景】
崇文实验学校第三届开放周展示活动12月11日至15日举行。

开放周旨在为青年骨干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

崇文实验学校邀请在本届开放周上作展示的32位青年骨干教师提前一周入驻崇文,在特级教师、专家的引领下经历磨课的全过程。

所以,本届开放周的32堂展示课是青年骨干教师与特级教师、专家共同智慧的结晶。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一课;指导:虞大明;执教:马建兴(崇文实验学校杭州市教坛新秀)。

这是人教版五年级选读课文《桂花雨》,是一篇情感浓郁、意蕴丰厚的散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以言语生命的自觉为旨归,以文本内在的情感为主线,以重点句为凭借,以诵读、感悟、言语表现为手段,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协调发展。

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精神境界,体验作者强烈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又注重对语言的欣赏、品味,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体现语文课的特质。

在马建兴老师的引领下,深深品读文本,我和学生一样爱上了作者琦君的家乡,爱上了这篇散文,对作者及她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堂课散发了浓浓的语文气息。

现摘录教学片段如下:
大屏幕出示:
是桂花树……)
为衬托家乡桂花的香,当生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这一句时,师巧妙地说:能不能再慢些,让花香久久地弥漫在那里。

生1接着读,读得慢,深情。

生2读得更慢更深情甚至于有点夸张(似乎被陶醉了)。

师又巧妙地说:“是呀,自己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可母亲还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怎么还比不上呢?那家乡院子的桂花该有多香呢?看来我们还要细细读读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比满陇桂雨还要香。

”多机智的质疑啊!
自然地引入到品读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生深情地读桂花香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其中一句)全年整个村子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是牵动全文的发力点和切入口。

)
师质疑:全年?桂花应在秋季开放?
生1:因为他们把桂花晒干收在铁盒子里了。

生2:晒干之后过年时可以做糕饼,泡茶。

生3:那里的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品尝着桂花。

师:他们那里生活得怎样?
生1:生活得太香了!
生2:生活得逍遥自在!
生3:生活得幸福!
生4:生活得非常快乐!
生5:家家户户都闻得到桂花香!
生6:每个地方都能闻到桂花的香!
生7:他们一定生活在花的香气里。

(别说是作者琦了,就连我们在场的老师及学生也向往那个地方,向往那逍遥的生活。

)
师又巧妙地引:哪些人物浸在桂花的香气中。

读一读,找一找。

(生的回答完全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一个个大城市里的孩子,他们此时的心已在作者琦君的家乡了。

)
生1: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2:作者的父亲母亲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作者自己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3:小动物们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小麻雀昆虫也闻得入迷了。

生4:耕作的牛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5:来这儿游玩的客人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6:那个盛桂花的铁盒子也香了。

生7:那些不起眼的黑黝黝的泥土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是呀,何止是人,学生能想象每一个生灵甚至于是每一个物体都美妙地享受着桂花香,这该有多香,这该有多美!我们能不被吸引吗?)
这么多人物浸在香气里,在这么多想象之后师又一次巧妙地
说:“总之,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质疑:为什么用“浸”而不用“闻”字?
生再一次深入品读。

生1:“浸”不是闻的,而是感觉到的。

生2:“闻”单单用鼻子,“浸”是陶醉了。

生3:“浸”就是沉浸在里面,“浸”是陶醉了。

生4:“闻”平淡,“浸”体现得更香更浓。

生5:“浸”到处都是桂花香,“浸”我们一般说是浸在水里,现在桂花香像水一样包围了,到处都是桂花香。

生6:“浸”就是渗进去了,到里面去了,就像水渗入木头一样,单单闻说不好了,这样更香更浓。

(此时我们也像“浸”在桂花香中了,陶醉了。

)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家乡。

出示:我仿佛看了:
父亲( )。

母亲( )。

胡家老爷爷( )。

我( )。

风儿( )。

蝴蝶( )。

(配乐,写话)
生1:我仿佛看到胡家老爷爷一边打着桂花年糕,一边喝着
桂花茶……
生2:我陶醉在桂花的香气中,对大自然感到特别亲近。

生3:我仿佛看到了蝴蝶翩翩起舞,一会儿飞到……一会儿飞到……
生4:风儿为了让大家都能闻到桂花香,它让桂花香久久弥漫在村子里……
生5:我仿佛看到鸟儿在桂花树上安了家,天天和桂花为伴……
(孩子优美的语言和天真烂漫的想法我是无法描写和表达的)
师:自由读“摇花乐”的句子,看看能不能体会到“摇桂花”的乐趣。

生1读得快轻;师:他摇得急,可力量不够大。

生2读得特别有力响亮。

男生女生分别读读。

师:你们摇出了什么?
生1:摇出了快乐。

生2:摇出了童年心中的快乐。

生3:摇出了快乐,甜蜜。

生4:摇出了美味。

正当我们也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沉浸在“摇桂花的快乐,沐浴在桂花雨中”时,师:可惜,快乐依昔而去,作者已远离家乡……投影出示琦君的浪迹天涯的一生经历:……
作者琦君,台湾女作家,原籍浙江温州。

她擅长散文和小说,代表作有:《烟愁》、《细沙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等……
师: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生1:因为在家乡可以用桂花做糕饼送给爷爷婆婆,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的,现在阔了父老乡亲,心里难免会不舒服……
生2:并不是这里的桂花不香,而是家乡的这种桂花香包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这种香有着对故乡和童年永远的思念。

【反思】
马建兴老师的《桂花雨》围绕作者家乡桂花的“香”,首尾呼应的两次介绍作者。

导入时介绍琦君的简介,结束时介绍琦君浪迹天崖细细品味琦君一生,其实都是有目的的。

包括在一开始读杭州桂花的香,是在衬家乡桂花的香,从侧面粗略感受香到细细品味每一个代表家乡桂花香的句子,浓浓的桂花香,浓浓的故乡情。

层层递进,把学生及在场所有的听课老师从“闻香”进入到了作者琦君“思乡”的精神家园。

“半截蜡烛”可谓牵动全文的线索,马建兴老师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非常准确地找准了发力点即“家乡桂花香,思恋家乡”这一思想感情,并通过教学的展开很好地了体现
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意识。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的内容由于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体验也是丰富的,特别是对于“全年”、“浸”、“摇花乐”这些字眼的理解,还有对“人们可能做的事的想象及什么人浸在桂花香里的想象”学生的想法波澜起伏,并远远超乎了教师的想象,何止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每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都在学生的口中都成了这桂花雨的分享者。

反复研读文本,注重文章的整体性。

怎样合理地整合全文,化整为零,更好地将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一直是我们语文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问题。

马建兴老师在全文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这一问题看似不经意,其实却是匠心独具,它很好地串连了全文,让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将全文有机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