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刍议——以义务教育阶段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3年第 1 1 期 总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5期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N o . 1 1 , 2 0 1 3 s e r i a l No . 2 3 5
外在行为表现的有机统一_ l J 。
的基本诉求下, 进一步推广、 扩展到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人
1 . 对农村留 守儿童的 关爱 是“ 真心之爱” , 这是关爱教育 之爱 , 达到“ 兼爱交利” 的“ 泛爱众” 境界。司马迁提出“ 爱施 的主观意识内涵 者仁之端也” , 任何道德都不能用强制性的手段为其服务 , 而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8— 2 1
基金项 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 2 0 1 2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 ( 热点问题 ) 项 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殛对策探索” ( 编号: 1 2 5 2 R d 0 2 ) 。 作者简 介: 刘晓霞 , 绥化学院思政部 主任 , 慈孝 文化研究所所长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大学德育文化与农村基础教育研究 ; 隋建华 , 绥化学院学生工 作部助理研究员 , 主要从事高校德育理论和农村义务教育研究 。
1 3 2
大学生志 愿服务 刍议
只有在人们将爱心情感转化为其 自身的意志和信念时, 才能 责和持久关爱。这种恒远之爱信念的确立需要一个持续的 是关爱主体人格稳定、 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是爱的精神 在行为上显现出来, 这是在关爱情感基础上的一种仁爱精神 过程, 的升华。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 不仅需要我们始终保持一 和爱的行为的高度统一。在实践中就是对留守儿童未来与 尽力为提高农村 留守儿童的生活质 颗仁爱之心, 还要将仁爱精神传递下去, 让爱的种子不知不 前途持续关心和关注, 学习成绩、 心理健康 、 人身安全等问题全心关爱而不懈 觉地播撒到留守儿童心里, 使孩子们感受到爱的光芒, 引导 量 、 主动奉献和履行责任的 他们在获得对社会的理解、 掌握善恶判断的尺度后 , 能够在 怠。关爱主体这种高尚道德的践履,
及存在 价值而做出的一种积极努力状态。它既是个体对人 的基本价值取向
的心理态势或感情倾向( 包括同情心、 感恩心、 宽容心和责任 系, 而关爱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爱是博爱 , 这一人间大爱
心) , 也是存在于人精神体质中的一种道德资本和人生意境。 是由内在精神所驱动的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 是与儒家 同时它又是一种理性关照的和谐关系 , 体现真情 、 美意与善 “ 仁者爱人” 理念相通的一种神圣之爱, 这种博爱是对中华民 行“ 三元” 要素交互协调的关怀品性 , 是人们内在心理活动和 族传统仁爱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即在尊重人、 关心人、 爱护人
一
题, 这种情感上的善体现了关爱主体高度 自觉的道德精神和 人文理念, 同时, 关爱主体在对留守儿童施爱过程中, 真心的 付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被关爱留守儿童的情感、 认知、 思想 和行为, 校正一些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倾向, 使他们在享
、
关 爱农 村 留守 儿童 涵释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和人们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2 6 1 4 ( 2 0 1 3 ) 1 1 — 0 1 3 1 —0 4
2 1 世纪初, 随着“ 三农问题” 的逐渐升温, 农村留守儿童
从心理情感层面来讲, 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爱所营造的氛
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这一被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围之中,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被他人关爱、 理解、 接纳和 所边缘化的特殊农村弱势群体现象的产生 , 是改革开放以后 认同, 施爱与被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 也是生活意义的体现, 由农村人 口流动的民工潮而带来的“ 衍生品” 。2 0 1 3年伊 这种真心之爱可以使心灵充实, 精神愉悦, 没有关爱人就无
始, 为“ 促 进广大留 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 不断增强其生活幸 法生存下去, 也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 福感” , 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 《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 段 关爱源于爱的情感 , 它是发 自内心的一种 自 然反应, 是主客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 意见》 , 以教基 1 号文件的 体之间平等互惠并可以有效维持的一种良性关系, 是关爱主
大 学 生 志 愿 服 务 刍议
以义务 教 育阶段 关 爱农村 留守儿 童 为视 角 刘 晓 霞 , 隋建 华b
( 绥 化学院 a . 思政部 ; b . 学生工作部 , 黑龙江 绥化 1 5 2 0 6 1 )
摘要 : 关爱教育是建 立农村 流动人 口子女动态服务体 系的重要举措 , 是形成农 村留 守儿童 多维监测机 制的有效路 径。在
形式对滞留在老家的留守孩子开展关爱教育提出了具体要 体在主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愿意为农村 求, 进一步明确了关爱教育是建立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动态服 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善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奉献爱 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是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多维监测机制的有 心, 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为农村留守儿童解决一些实际问 效路径。
义务教 育阶段 , 要充分发挥 大学生与留守儿童年龄接 近 、 容 易沟通交流的优 势 , 通过 志愿行动 与 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 和 家长老 师通 力协作 、 到农村社 区服务 践行 等关爱策略 , 为农村 留守儿童教 育营造一个亲情关爱 、 快乐成 长的良好环境 。
关键词 : 大 学 生 志愿 者 ; 志愿服务 ; 义 务教 育 ; 关爱; 留守 儿 童
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 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密切 受人间真情关爱的过程中, 真心诚意地接受, 心中才更加阳 关系的桥梁。所谓关爱就是主体个人向客体对象做出尊重、 光、 更加坚强, 并且积极向上地 自 觉担负起人生责任。 认可、 欣赏、 赞美、 爱护等一些为促进和维护对方进步发展以 自 身与他人 、 与社会以及 自 然的一切事物发 自内心真挚深厚 2 .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是“ 爱人之爱” , 这是关爱教育 从道德认知层面上来讲,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源于血缘关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N o . 1 1 , 2 0 1 3 s e r i a l No . 2 3 5
外在行为表现的有机统一_ l J 。
的基本诉求下, 进一步推广、 扩展到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人
1 . 对农村留 守儿童的 关爱 是“ 真心之爱” , 这是关爱教育 之爱 , 达到“ 兼爱交利” 的“ 泛爱众” 境界。司马迁提出“ 爱施 的主观意识内涵 者仁之端也” , 任何道德都不能用强制性的手段为其服务 , 而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8— 2 1
基金项 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 2 0 1 2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 ( 热点问题 ) 项 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殛对策探索” ( 编号: 1 2 5 2 R d 0 2 ) 。 作者简 介: 刘晓霞 , 绥化学院思政部 主任 , 慈孝 文化研究所所长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大学德育文化与农村基础教育研究 ; 隋建华 , 绥化学院学生工 作部助理研究员 , 主要从事高校德育理论和农村义务教育研究 。
1 3 2
大学生志 愿服务 刍议
只有在人们将爱心情感转化为其 自身的意志和信念时, 才能 责和持久关爱。这种恒远之爱信念的确立需要一个持续的 是关爱主体人格稳定、 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是爱的精神 在行为上显现出来, 这是在关爱情感基础上的一种仁爱精神 过程, 的升华。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 不仅需要我们始终保持一 和爱的行为的高度统一。在实践中就是对留守儿童未来与 尽力为提高农村 留守儿童的生活质 颗仁爱之心, 还要将仁爱精神传递下去, 让爱的种子不知不 前途持续关心和关注, 学习成绩、 心理健康 、 人身安全等问题全心关爱而不懈 觉地播撒到留守儿童心里, 使孩子们感受到爱的光芒, 引导 量 、 主动奉献和履行责任的 他们在获得对社会的理解、 掌握善恶判断的尺度后 , 能够在 怠。关爱主体这种高尚道德的践履,
及存在 价值而做出的一种积极努力状态。它既是个体对人 的基本价值取向
的心理态势或感情倾向( 包括同情心、 感恩心、 宽容心和责任 系, 而关爱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爱是博爱 , 这一人间大爱
心) , 也是存在于人精神体质中的一种道德资本和人生意境。 是由内在精神所驱动的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 是与儒家 同时它又是一种理性关照的和谐关系 , 体现真情 、 美意与善 “ 仁者爱人” 理念相通的一种神圣之爱, 这种博爱是对中华民 行“ 三元” 要素交互协调的关怀品性 , 是人们内在心理活动和 族传统仁爱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即在尊重人、 关心人、 爱护人
一
题, 这种情感上的善体现了关爱主体高度 自觉的道德精神和 人文理念, 同时, 关爱主体在对留守儿童施爱过程中, 真心的 付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被关爱留守儿童的情感、 认知、 思想 和行为, 校正一些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倾向, 使他们在享
、
关 爱农 村 留守 儿童 涵释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和人们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2 6 1 4 ( 2 0 1 3 ) 1 1 — 0 1 3 1 —0 4
2 1 世纪初, 随着“ 三农问题” 的逐渐升温, 农村留守儿童
从心理情感层面来讲, 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爱所营造的氛
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这一被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围之中,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被他人关爱、 理解、 接纳和 所边缘化的特殊农村弱势群体现象的产生 , 是改革开放以后 认同, 施爱与被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 也是生活意义的体现, 由农村人 口流动的民工潮而带来的“ 衍生品” 。2 0 1 3年伊 这种真心之爱可以使心灵充实, 精神愉悦, 没有关爱人就无
始, 为“ 促 进广大留 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 不断增强其生活幸 法生存下去, 也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 福感” , 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 《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 段 关爱源于爱的情感 , 它是发 自内心的一种 自 然反应, 是主客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 意见》 , 以教基 1 号文件的 体之间平等互惠并可以有效维持的一种良性关系, 是关爱主
大 学 生 志 愿 服 务 刍议
以义务 教 育阶段 关 爱农村 留守儿 童 为视 角 刘 晓 霞 , 隋建 华b
( 绥 化学院 a . 思政部 ; b . 学生工作部 , 黑龙江 绥化 1 5 2 0 6 1 )
摘要 : 关爱教育是建 立农村 流动人 口子女动态服务体 系的重要举措 , 是形成农 村留 守儿童 多维监测机 制的有效路 径。在
形式对滞留在老家的留守孩子开展关爱教育提出了具体要 体在主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愿意为农村 求, 进一步明确了关爱教育是建立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动态服 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善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奉献爱 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是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多维监测机制的有 心, 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为农村留守儿童解决一些实际问 效路径。
义务教 育阶段 , 要充分发挥 大学生与留守儿童年龄接 近 、 容 易沟通交流的优 势 , 通过 志愿行动 与 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 和 家长老 师通 力协作 、 到农村社 区服务 践行 等关爱策略 , 为农村 留守儿童教 育营造一个亲情关爱 、 快乐成 长的良好环境 。
关键词 : 大 学 生 志愿 者 ; 志愿服务 ; 义 务教 育 ; 关爱; 留守 儿 童
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 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密切 受人间真情关爱的过程中, 真心诚意地接受, 心中才更加阳 关系的桥梁。所谓关爱就是主体个人向客体对象做出尊重、 光、 更加坚强, 并且积极向上地 自 觉担负起人生责任。 认可、 欣赏、 赞美、 爱护等一些为促进和维护对方进步发展以 自 身与他人 、 与社会以及 自 然的一切事物发 自内心真挚深厚 2 .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是“ 爱人之爱” , 这是关爱教育 从道德认知层面上来讲,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源于血缘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