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话题:人物-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一言总关形》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小说的复习课,是对之前学生学习的一个深层次的练习巩固,它是针对高三学生在从小说语言到归纳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了解如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从而把握人物形象的。
本节课是主要介绍分析人物语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小说语言描写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很重要,还明白到在一个人的语言可以说是直接反映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但通过平时的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发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并不完全正确。
究其原因,学生的答题缺乏了整体性,只是单纯抓某一处人物的语言描写。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联系已学课文内容,分析语言描写与人物形象关系的方法;
(二)运用课外短文对所掌握方法加以运用,提高答题效果。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联系已学课文内容,分析语言描写与人物形象关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课外短文对所掌握方法加以运用,提高答题效果。
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老师提问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
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知识所在。
2.协作学习法
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然后同桌互相讨论
3.讨论交流学习法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提问学生,老师板书,然后一起学习。
在此过程中,全班同学得到了交流。
(二)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教案、练习题、稿纸
(三)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方法指导──实例指路──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1)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小组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问导入
1、小说是高考知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小说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人物、情节、环境
2、而这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物,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的展开。
而人物这个点中考查最多的是人物形象。
那么如何得知这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方法)
明确:正面(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细节),侧面(他人评价、环境描写)而通过语言描写从而得知人物形象,所谓“一语一言总关形”。
(二) 回顾所学知识,归纳要点
1、《林黛玉进贾府》“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语境(背景、场面)?说话者当时的目的?
明确:王熙凤;林黛玉第一次与贾母相见;为了讨好贾母。
2、如何分析得知?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这通身的气派”——称赞林黛玉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讨贾母欢心 间接赞美三姐妹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讨好贾母
3、小结:注意1 语言风格
4、练一练
思考:《孔乙己》从孔乙己话语“君子固穷”,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读书人身份,有点迂腐,自视甚高
5、《林冲风雪山神庙》 林冲语言发展:“我因恶了高太尉”——“
休要撞着我,只教骨肉为泥!”——“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泼贼那里去?”林冲的性格有没有发生变化?
明确:有。
“安分守己、忍辱负重”——“ 嫉恶如仇、有反抗精神 ”——“ 心有疑虑,但他还是听从安排 ”——“ 随遇而安 ”——“ 勇于反抗,正面应对”
6、 小结:注意2风格变化
不同时期不同性格特点,以时间发展为分界线
7、练一练
(1)为自己辩解篇幅越来越短
(2)语体色彩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书面语变成了口语
(3)语势越来越弱
8、思考:《孔乙己》从语言分析酒店众人形象。
(1)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
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明确:本不可以说明知故问背后——对他人不幸嘲弄
(2)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明确:只关心故事发展的脉络,不关心孔乙己如何——本可以说冷漠、麻木、空虚、无聊
10、小结:注意3 说与不说
明知故问
与常理发展成非常态的回答
思考:从《洋葱》这个小说的语言描写分析母亲形象。
(自主学习+同桌讨论)
【附】
洋葱
潘格
①最近小米的早晨常常从中午开始。
阳光像儿子的小手,穿过层峦叠嶂的窗帘缝隙不依不饶地在小米脸上游走。
这个时候的小米只好爬起身,蓬头垢面地来到洗漱间。
②母亲剥着洋葱走过来。
小米说,妈,昨晚我梦到我爸爸了。
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
③从父亲走后,母亲一直是这个态度,不温不火,轻描淡写。
除此外,母亲还添了个毛病,爱买洋葱,紫皮的白皮的,一买就是一堆。
小米越来越不明白,父亲跟母亲生活了整整37年,说走就走了,母亲怎么一点儿伤心难过都没有?关于父母的爱情,小米从他们各自的口中听到许多,这些记忆的片段经过小米的连缀和拼凑,已经足够让她坚信,父母的婚姻情比金坚,牢不可破。
但自父亲入土后,小米再没有看到母亲痛哭失声,再没有看到母亲椎心挖肝地念叨历历往事,甚至没有从母亲口中听到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
小米忽然觉得母亲一下子老了,变得迟钝、麻木,开始淡忘过去的人和事。
④为此,小米特意带母亲去医院做了检查,小米不敢想象母亲某天得了老年痴呆该怎么办。
庆幸的是,母亲身体健康一如往常,没有丝毫脑萎缩的迹象。
⑤小米却过上了日夜颠倒的生活。
父亲的走,来得太突然,像一把从黑暗深处猛然刺出的利刃,让小米猝不及防。
小米曾经为父亲的晚年设想过许多美好场景,如今,曾经设想的美好瞬间被撕碎,小米无数次在黑夜里哭着惊醒,然后泪流满面。
⑥小米越是思念父亲,越是不能原谅母亲的冷漠。
每天,蓬头垢面醒来的小米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昨晚,我又梦见我爸爸了。
⑦小米希望母亲能够热切地问她:梦到什么了?你爸爸说什么了?令小米失望的是,母亲依旧冷漠,,什么也不追问。
执拗的小米每天醒来第一句话就说:我梦到我爸爸了。
⑧说完这句话,小米就出门。
日子总是要过的。
上班、开会、见客户、接孩子、开家长会,中年女人的
一切生存和生活压力一丝不落地降临在小米身上。
忙碌纷繁的生活润物无声地治好了小米的失眠,小米的早晨不再从中午开始,小米也不再蓬头垢面。
⑨现在的小米又恢复成自信、干练、英姿飒爽的小米。
对父亲的思念,偶尔如同涨潮的海水,丝丝缕缕浸湿小米的眼眶。
小米会在听到某曲音乐时泪落如雨,会在拥堵的车流中因看到很像父亲的身影而抱着方向盘痛哭失声。
⑩母亲依旧漠然,整天坐在椅子上剥洋葱,弄得满屋子洋葱味儿,呛眼呛鼻,大人孩子每每眼泪汪汪。
日子慢慢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父亲去世的阴影渐渐淡化。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子吧,失去了一个人,流过一些泪,以为永远不会好的伤口会慢慢愈合,时间真是最好的疗伤剂啊!忘了从哪天起,小米醒来再也没有说那句说了无数次的话。
⑪谁能想到,再次说起这句话的人,竟然是母亲。
那是小米搬进新房子不久后的一天,弟弟在电话那头兴高采烈地碱:妈!刚生了!
恭喜您得了个大胖孙子!双喜临门,一大家子人免不了凑一起欢天喜地地大吃一顿。
饭桌上,母亲开口就对小米说出了那句话。
⑫小米震惊极了,更让小米震惊的是,母亲紧跟着又说了一句:其实我天天梦见你爸。
小米不知道母亲为什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从父亲走后,母亲从来没有提起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小米压抑着狂跳的心脏,问母亲:你都梦见我爸什么了?
⑬母亲淡淡地说:什么都梦见了。
小米追问: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说过呢?母亲还是淡淡地说:有什么好说的?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难不成要记一辈子?那会儿你连房子都没有,你弟弟婚都没结,我再带头哭天喊地?我不能哭,我得带好这个头儿,让你爸在那边放心!
⑭小米沉默了许久,问:妈,那能告诉我你为什么那么爱买洋葱吗?
⑮母亲拿起一颗洋葱,轻轻撕下外皮,空气中立刻弥漫出浓烈的气息。
母亲的眼泪滴下来,打在乳白的
2018高考全国2卷小说老舍《有声电影》
思考:请找出文中二姐的语言描写,并探究二姐是个怎样的人?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3个特点:
(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采用课本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对该课产生兴趣,然后在向学生呈现解题问题所在,从而引出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合作探究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可以发现自己在想答案的时候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好地了解方法并学以致用。
(三)利用课件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枯燥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而且直观,通过学生习作与教学课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归纳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问题,练习时间不多,学生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指导不那么到位。
六、教学评价
(一)通过课本再现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眼球,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互动氛围良好,教学方式多样;
(三)坚持学生主体性,老师只是起点拨、引导作用,重在方法指导,有着“举一反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