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医学】西医综合-生理学-2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人血浆 pH 为 7.35~7.45。它的维持靠的是血浆中的很多缓冲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 NaHCO 3 /H 2 CO
3 缓冲对。 16.血液的组成是 (分数:2.50)
A.血清+红细胞 B.血浆+红细胞 C.血浆+血细胞 √ D.血清+血细胞 解析:[解析] 血液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而血清是血凝后析出的淡黄色澄清液体。血清与血浆 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 FⅡ、FⅤ、FⅧ、FⅫ等凝血因子,但也增添了少量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 释放的物质。 17.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分数:2.50)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解析:[解析] 全血黏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红细胞的数量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的 99%)比容的高低,血细胞比容越高, 黏滞性越大。而血浆的黏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18.一个体重为 60kg 的人,其血量约为 (分数:2.50) A.3000~4000ml B.4200~4800m1 √ C.4500~5000ml D.5000~6000ml 解析:[解析]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7%~8%,即每千克体重有 70~80ml 血液。 19.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与 (分数:2.50) A.血浆容积之比 B.血管容积之比 C.血细胞容积之比 D.全血容积之比 √
A.Na+通道关闭 B.电压门控 Ca2+通道开放 C.K+通道关闭 D.化学门控 Ca2+通道开放
(分数:2.50) A. B. √ C.
D. 解析:[解析]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①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神经末梢使得接头前膜去极化;②电压门控 Ca 2+ (胞外 Ca 2+ 浓度大于胞内)通道开放导致 Ca 2+ 内流;③ACh 以量子式释放(每个囊泡中的 ACh 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而且当它们被释放时,通过出胞作用 ,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至接头间隙;④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终板膜;⑤与终板膜化学门控通道分子(AC h 受体)结合;⑥终板膜处 Na + 内流大于 K + 外流;⑦终板电位(离子的流动是以 Na + 为主的内流和少量 K
4.能阻断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物质是 (分数:2.50)
A.河豚毒 B.四乙胺 C.筒箭毒 √ D.六羟季胺
解析:[解析] ①N 受体分 N 受体和 N 1 受体。N 1 受体又称神经元型烟碱受体,可被六羟季胺阻断;N 2
受体又称肌肉型烟碱受体,位于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终板膜上,是 N 2
型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可被十羟季胺阻断。无论 N 1 受体,还是 N 2
A.是神经末梢单个动作电位引起的终板膜上的电变化 B.表现“全或无”特性 C.是个别囊泡的自发释放在终板膜上引起的电位变化 √ D.有不应期 解析:[解析] 神经末梢释放 ACh 的量不是一个连续的变量,而是以一个突触囊泡所含的一定数目的 ACh 分子为最小单位量 。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会发生约 1 次/秒的 ACh 量子的自发释放,引起终板膜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MEPP)。 3.关于终板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分数:2.50) A.只有去极化,不出现超极化 √ B.终板电位的大小与 ACh 的释放量无关 C.有不应期 D.是全或无的 解析:[解析] 终板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特性,终板电位的大小由微终板电位叠加而成,与 ACh 的释放量相关。由于终板 膜上主要表现为 Na + 内流,所以只有去极化,不出现超极化。
受体都可被筒箭毒阻断,因此答案为 C。②河豚毒为 Na + 通道的特异性阻断剂,四乙胺为 K + 通道的特异性阻断剂。 5.安静时运动神经末梢的囊泡 (分数:2.50)
A.不释放 ACh B.有少数囊泡随机释放 √ C.有少数囊泡依次轮流随机释放 D.每秒钟约有 107 个 ACh 分子释放 解析:[解析] 运动神经末梢有大量直径约 50nm 的囊泡,每个囊泡中贮存的 ACh 量是相当恒定的。一次动作电位的到达, 能使大约 200~300 个囊泡的内容排放,这些囊泡中的 ACh 可使运动终板产生约 50~60mV 的终板电位。而一 个囊泡中的 ACh 可引起终板膜上产生去极化电位(微终板电位,约 0.4mV)。在安静时,无神经冲动到达末梢 ,有个别的囊泡自发排放,终板膜产生的去极化电位均为微终板电位的倍数,说明释放的 ACh 是以囊泡为 单位的;目前认为,这些少数囊泡的自发排放是随机的,不是有规律地依次轮流进行的。 6.触发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离子是
解析:[解析]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是指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肌细胞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包括了肌膜的动作电位沿横管传到三联 管结构,继而引起终末池中 Ca 2+ 的释放,进入肌质网中的 Ca 2+ 与肌钙蛋白结合并使其变构,暴露出肌动蛋白的活化位点,使肌球蛋白头部(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造成 横桥头部构象改变,使头部向桥臂方向摆动,拖动细肌丝向 M 线方向滑动,这就是横桥周期。Ca 2+ 是偶联的关键物质,而此时 Ca 2+ 几乎 100%来自肌质网(终末池),而非经 L型钙通道内流而来,其余选项均正确。 14.在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后负荷在何时肌肉收缩的初速度达最大值 (分数:2.50)
A.Na+
B.K+ C.Ca2+ D.Mg2+
(分数:2.50) A. B. C. √ D.
解析:[解析] 横纹肌的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构成,细肌丝有肌动蛋白、原肌球蛋 白和肌钙蛋白组成,其中肌钙蛋白与钙离子结合而启动收缩。 13.下列关于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解析:[解析]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不是个数)。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 40%~50%, 成年女性为 37%~48%。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20.有关血红蛋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分数:2.50)
A.含有亚铁血红素因而呈红色 B.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C.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丧失作用 D.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量为 120~160g/L √ 解析:[解析] 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血液呈现红色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Fe 2+ 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氧分压低时,与氧解离释放出 O 2
A.引起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物质是 Ca2+ B.骨骼肌的一次单收缩中,胞质内增加的 Ca2+100%是经 L 型钙通道内流的 C.骨骼肌肌膜和横管膜上的 L 型通道能激活但并不开放 D.骨骼肌舒张的过程中,胞质中的 Ca2+几乎全部被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回收
(分数:2.50) A. B. √ C. D.
A.膜外 B.核内 C.线粒体内 D.肌质网内 √ 解析:[解析] 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中,胞质内增加的钙离子绝大部分来自肌质网内钙离子的释放,但是骨骼肌和心肌的钙离 子来源稍有不同。骨骼肌细胞胞质内 Ca 2+ 100%来源于肌质网;而心肌细胞胞质内 Ca 2+ 80%~90%来源于肌质网,10%~20%来源于细胞外。 9.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分数:2.50) A.前负荷 √ B.后负荷 C.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 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解析:[解析] 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前负荷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即肌肉的初长度。肌肉的 长度-张力关系曲线表明,肌肉收缩存在一个最适初长度,在此初长度下收缩,可产生最大的主动张力。 10.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 (分数:2.50) A.不发生叠加 √ B.发生叠加 C.幅值变大 D.幅值变小 解析:[解析] 通常所说的强直收缩是完全性强直收缩,是骨骼肌收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出现的。此时,肌细胞连续 兴奋,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持续升高,因此收缩张力可达到一个稳定的最大值,但动作电位不可能叠加, 因为这是它的特性。 11.下列属于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是
精 品 医 学 试 卷
西医综合-生理学-2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A 型题(总题数:23,分数:57.50)
1.骨骼肌终板膜上的 ACh 受体属于 (分数:2.50)
A.电压门控通道 B.化学门控通道 √ C.机械门控通道 D.G 蛋白偶联受体 解析:[解析]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是:神经冲动到达→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终板电位→动作
A.Na+
B.K+ C.Ca2+ D.Cl-
(分数:2.50) A. B. C. √ D.
解析:[解析] 骨骼肌的神经-肌接头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组成。终板膜上有乙酰胆碱(ACh)受体,即 N 2 型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神经兴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 对 Ca 2+ 通透性增加→Ca 2+ 内流→ACh 囊泡破裂释放→ACh 进入接头间隙→ACh 与终板膜上的 ACh 受体结合→终板膜对 Na + 通透性增高→Na + 内流→产生终板电位(局部电位)→总和达阈电位时→产生肌细胞动作电位。可见触发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 离子是 Ca 2+ 。 7.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
。血红蛋白与 CO 结合后则丧失运输 O 2 的能力,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含量为 120~160g/L,女性为 110~150g/L。 21.红细胞悬浮稳定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50)
A.红细胞比容增大 B.红细胞比容减小 C.血浆白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增多 √ 解析:[解析]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的特性,通常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的量 度。血沉(ESR)是用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正常成年男性 ESR 为 0~15mm/h,女性 为 0~20mm/h。ESR 越大,说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ESR 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ESR 增快——见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ESR 减慢——见于白蛋白↑、卵磷脂↑。 22.当血小板的数量低于下列哪项数值时可引起出血现象
A.为零 √ B.过小 C.过大 D.无限大 解析:[解析] 根据张力速度曲线,随着后负荷的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缩短速度减小。当负荷在理论上为零时,肌肉收缩可达最 大缩短速度。 15.血浆中起关键作用的缓冲对是 (分数:2.50) A.KHCO3/H2CO3 B.NaHCO3/H2CO3 √ C.K2HPO3/KH2PO3 D.Na2HPO3/NaH2PO3 解析:[解析]
A.动作电位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B.肌质网释放 Ca2+到细胞质内 C.终池中的 Ca2+逆浓度差进入细胞质内
D.横管释放 Ca2+到肌细胞质内
(分数:2.50) A. B. √ C. D.
解析:[解析] A 项中动作电位是通过横管传向肌细胞深部,不是纵管;C 项终池中的 Ca 2+ 是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质内;D 项应该是 JSR(连接肌质网)释放 Ca 2+ 到肌细胞质内。 12.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能与细肌丝结合的是
电位→肌收缩。在终板膜上有 ACh 受体,即 N 2 型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造成接头前膜的去极化和膜上电压 门控 Ca 2+ 通道瞬间开放,Ca 2+ 借助于膜两侧的电化学驱动力流入神经末梢内,使末梢内 Ca 2+ 浓度升高。Ca 2+ 可启动突触小泡的出胞机制,使其与接头前膜融合,并将小泡内的 ACh 排放到接头间隙内。ACh 在接头间隙 内扩散至终板膜,与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并使它激活,于是通道开放,导致 Na + 和 K + 的跨膜流动。可见终板膜上的 ACh 受体是受 Ca 2+ 调控的化学门控通道。 2.关于微终板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分数:2.50)
+
的外流,其总的结果是使终板膜处原有的静息电位减小,即出现终板膜的去极化);⑧终板电位以电紧张 的形式,使与其邻接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而达到阈电位,激活该处膜中的电压门控性 Na + 通道和 K + 通道,引发一次沿整个肌细胞膜传导膜没有电压门控性通道,所以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而只有附近的细胞膜上才有电压门控 性 Na + 通道和 K + 通道。 8.横纹肌收缩时胞质内增多的钙离子主要来自 (分数:2.50)
3 缓冲对。 16.血液的组成是 (分数:2.50)
A.血清+红细胞 B.血浆+红细胞 C.血浆+血细胞 √ D.血清+血细胞 解析:[解析] 血液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而血清是血凝后析出的淡黄色澄清液体。血清与血浆 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 FⅡ、FⅤ、FⅧ、FⅫ等凝血因子,但也增添了少量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 释放的物质。 17.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分数:2.50)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解析:[解析] 全血黏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红细胞的数量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的 99%)比容的高低,血细胞比容越高, 黏滞性越大。而血浆的黏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18.一个体重为 60kg 的人,其血量约为 (分数:2.50) A.3000~4000ml B.4200~4800m1 √ C.4500~5000ml D.5000~6000ml 解析:[解析]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7%~8%,即每千克体重有 70~80ml 血液。 19.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与 (分数:2.50) A.血浆容积之比 B.血管容积之比 C.血细胞容积之比 D.全血容积之比 √
A.Na+通道关闭 B.电压门控 Ca2+通道开放 C.K+通道关闭 D.化学门控 Ca2+通道开放
(分数:2.50) A. B. √ C.
D. 解析:[解析]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①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神经末梢使得接头前膜去极化;②电压门控 Ca 2+ (胞外 Ca 2+ 浓度大于胞内)通道开放导致 Ca 2+ 内流;③ACh 以量子式释放(每个囊泡中的 ACh 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而且当它们被释放时,通过出胞作用 ,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至接头间隙;④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终板膜;⑤与终板膜化学门控通道分子(AC h 受体)结合;⑥终板膜处 Na + 内流大于 K + 外流;⑦终板电位(离子的流动是以 Na + 为主的内流和少量 K
4.能阻断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物质是 (分数:2.50)
A.河豚毒 B.四乙胺 C.筒箭毒 √ D.六羟季胺
解析:[解析] ①N 受体分 N 受体和 N 1 受体。N 1 受体又称神经元型烟碱受体,可被六羟季胺阻断;N 2
受体又称肌肉型烟碱受体,位于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终板膜上,是 N 2
型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可被十羟季胺阻断。无论 N 1 受体,还是 N 2
A.是神经末梢单个动作电位引起的终板膜上的电变化 B.表现“全或无”特性 C.是个别囊泡的自发释放在终板膜上引起的电位变化 √ D.有不应期 解析:[解析] 神经末梢释放 ACh 的量不是一个连续的变量,而是以一个突触囊泡所含的一定数目的 ACh 分子为最小单位量 。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会发生约 1 次/秒的 ACh 量子的自发释放,引起终板膜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MEPP)。 3.关于终板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分数:2.50) A.只有去极化,不出现超极化 √ B.终板电位的大小与 ACh 的释放量无关 C.有不应期 D.是全或无的 解析:[解析] 终板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特性,终板电位的大小由微终板电位叠加而成,与 ACh 的释放量相关。由于终板 膜上主要表现为 Na + 内流,所以只有去极化,不出现超极化。
受体都可被筒箭毒阻断,因此答案为 C。②河豚毒为 Na + 通道的特异性阻断剂,四乙胺为 K + 通道的特异性阻断剂。 5.安静时运动神经末梢的囊泡 (分数:2.50)
A.不释放 ACh B.有少数囊泡随机释放 √ C.有少数囊泡依次轮流随机释放 D.每秒钟约有 107 个 ACh 分子释放 解析:[解析] 运动神经末梢有大量直径约 50nm 的囊泡,每个囊泡中贮存的 ACh 量是相当恒定的。一次动作电位的到达, 能使大约 200~300 个囊泡的内容排放,这些囊泡中的 ACh 可使运动终板产生约 50~60mV 的终板电位。而一 个囊泡中的 ACh 可引起终板膜上产生去极化电位(微终板电位,约 0.4mV)。在安静时,无神经冲动到达末梢 ,有个别的囊泡自发排放,终板膜产生的去极化电位均为微终板电位的倍数,说明释放的 ACh 是以囊泡为 单位的;目前认为,这些少数囊泡的自发排放是随机的,不是有规律地依次轮流进行的。 6.触发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离子是
解析:[解析]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是指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肌细胞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包括了肌膜的动作电位沿横管传到三联 管结构,继而引起终末池中 Ca 2+ 的释放,进入肌质网中的 Ca 2+ 与肌钙蛋白结合并使其变构,暴露出肌动蛋白的活化位点,使肌球蛋白头部(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造成 横桥头部构象改变,使头部向桥臂方向摆动,拖动细肌丝向 M 线方向滑动,这就是横桥周期。Ca 2+ 是偶联的关键物质,而此时 Ca 2+ 几乎 100%来自肌质网(终末池),而非经 L型钙通道内流而来,其余选项均正确。 14.在前负荷不变的条件下,后负荷在何时肌肉收缩的初速度达最大值 (分数:2.50)
A.Na+
B.K+ C.Ca2+ D.Mg2+
(分数:2.50) A. B. C. √ D.
解析:[解析] 横纹肌的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构成,细肌丝有肌动蛋白、原肌球蛋 白和肌钙蛋白组成,其中肌钙蛋白与钙离子结合而启动收缩。 13.下列关于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解析:[解析]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不是个数)。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 40%~50%, 成年女性为 37%~48%。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20.有关血红蛋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分数:2.50)
A.含有亚铁血红素因而呈红色 B.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C.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丧失作用 D.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量为 120~160g/L √ 解析:[解析] 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血液呈现红色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Fe 2+ 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氧分压低时,与氧解离释放出 O 2
A.引起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物质是 Ca2+ B.骨骼肌的一次单收缩中,胞质内增加的 Ca2+100%是经 L 型钙通道内流的 C.骨骼肌肌膜和横管膜上的 L 型通道能激活但并不开放 D.骨骼肌舒张的过程中,胞质中的 Ca2+几乎全部被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回收
(分数:2.50) A. B. √ C. D.
A.膜外 B.核内 C.线粒体内 D.肌质网内 √ 解析:[解析] 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中,胞质内增加的钙离子绝大部分来自肌质网内钙离子的释放,但是骨骼肌和心肌的钙离 子来源稍有不同。骨骼肌细胞胞质内 Ca 2+ 100%来源于肌质网;而心肌细胞胞质内 Ca 2+ 80%~90%来源于肌质网,10%~20%来源于细胞外。 9.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分数:2.50) A.前负荷 √ B.后负荷 C.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 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解析:[解析] 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前负荷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即肌肉的初长度。肌肉的 长度-张力关系曲线表明,肌肉收缩存在一个最适初长度,在此初长度下收缩,可产生最大的主动张力。 10.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 (分数:2.50) A.不发生叠加 √ B.发生叠加 C.幅值变大 D.幅值变小 解析:[解析] 通常所说的强直收缩是完全性强直收缩,是骨骼肌收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出现的。此时,肌细胞连续 兴奋,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持续升高,因此收缩张力可达到一个稳定的最大值,但动作电位不可能叠加, 因为这是它的特性。 11.下列属于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是
精 品 医 学 试 卷
西医综合-生理学-2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A 型题(总题数:23,分数:57.50)
1.骨骼肌终板膜上的 ACh 受体属于 (分数:2.50)
A.电压门控通道 B.化学门控通道 √ C.机械门控通道 D.G 蛋白偶联受体 解析:[解析]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是:神经冲动到达→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终板电位→动作
A.Na+
B.K+ C.Ca2+ D.Cl-
(分数:2.50) A. B. C. √ D.
解析:[解析] 骨骼肌的神经-肌接头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组成。终板膜上有乙酰胆碱(ACh)受体,即 N 2 型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神经兴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 对 Ca 2+ 通透性增加→Ca 2+ 内流→ACh 囊泡破裂释放→ACh 进入接头间隙→ACh 与终板膜上的 ACh 受体结合→终板膜对 Na + 通透性增高→Na + 内流→产生终板电位(局部电位)→总和达阈电位时→产生肌细胞动作电位。可见触发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 离子是 Ca 2+ 。 7.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
。血红蛋白与 CO 结合后则丧失运输 O 2 的能力,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含量为 120~160g/L,女性为 110~150g/L。 21.红细胞悬浮稳定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50)
A.红细胞比容增大 B.红细胞比容减小 C.血浆白蛋白增多 D.血浆球蛋白增多 √ 解析:[解析]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的特性,通常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的量 度。血沉(ESR)是用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正常成年男性 ESR 为 0~15mm/h,女性 为 0~20mm/h。ESR 越大,说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ESR 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ESR 增快——见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ESR 减慢——见于白蛋白↑、卵磷脂↑。 22.当血小板的数量低于下列哪项数值时可引起出血现象
A.为零 √ B.过小 C.过大 D.无限大 解析:[解析] 根据张力速度曲线,随着后负荷的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缩短速度减小。当负荷在理论上为零时,肌肉收缩可达最 大缩短速度。 15.血浆中起关键作用的缓冲对是 (分数:2.50) A.KHCO3/H2CO3 B.NaHCO3/H2CO3 √ C.K2HPO3/KH2PO3 D.Na2HPO3/NaH2PO3 解析:[解析]
A.动作电位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B.肌质网释放 Ca2+到细胞质内 C.终池中的 Ca2+逆浓度差进入细胞质内
D.横管释放 Ca2+到肌细胞质内
(分数:2.50) A. B. √ C. D.
解析:[解析] A 项中动作电位是通过横管传向肌细胞深部,不是纵管;C 项终池中的 Ca 2+ 是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质内;D 项应该是 JSR(连接肌质网)释放 Ca 2+ 到肌细胞质内。 12.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能与细肌丝结合的是
电位→肌收缩。在终板膜上有 ACh 受体,即 N 2 型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造成接头前膜的去极化和膜上电压 门控 Ca 2+ 通道瞬间开放,Ca 2+ 借助于膜两侧的电化学驱动力流入神经末梢内,使末梢内 Ca 2+ 浓度升高。Ca 2+ 可启动突触小泡的出胞机制,使其与接头前膜融合,并将小泡内的 ACh 排放到接头间隙内。ACh 在接头间隙 内扩散至终板膜,与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并使它激活,于是通道开放,导致 Na + 和 K + 的跨膜流动。可见终板膜上的 ACh 受体是受 Ca 2+ 调控的化学门控通道。 2.关于微终板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分数:2.50)
+
的外流,其总的结果是使终板膜处原有的静息电位减小,即出现终板膜的去极化);⑧终板电位以电紧张 的形式,使与其邻接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而达到阈电位,激活该处膜中的电压门控性 Na + 通道和 K + 通道,引发一次沿整个肌细胞膜传导膜没有电压门控性通道,所以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而只有附近的细胞膜上才有电压门控 性 Na + 通道和 K + 通道。 8.横纹肌收缩时胞质内增多的钙离子主要来自 (分数: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