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登高》检测练习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①
杜甫〔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注】①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居已是第五个年头。

②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喜欢吟诵乐赋诗篇《梁甫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有登临所见之景,《登高》所见的是阔远悲凉的秋景,《登楼》所见的是生机盎然的春景。

B.两首诗都交代诗人登临时的境遇,《登高》是“常作客,多病、孤独”,《登楼》是“万方多难”。

C.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难家愁、个人年老多病的情思为一体,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且都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

2.杜甫两次登临抒怀,所见之景不同,所抒之情又有何异同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 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4.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评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一下这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①西山寇盗:指吐蕃。

①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首联绘景如工笔画,具体描绘急风、高天、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形、声、色、态一一呈现。

B.《登楼》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坚信大唐帝国政权稳固,气运久远,警示吐蕃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扰。

C.《登高》尾联直抒胸臆,抒发国运艰难、身世坎坷、穷困潦倒的悲苦之情;《登楼》尾联用典,表达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和不满。

D.两首诗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借登高临眺的所见所感,融自然景象、国家命运、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

8.虽同为登高临远之作,这两首诗的颔联所写之景却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②数处起渔樵。

【注】①该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①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①卧龙跃马:指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代指诸葛亮和公孙述。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岁暮”指冬季,“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个“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感慨光阴荏苒。

B.颔联视听结合写所闻所见,鼓角声表明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表现出夔州一带的现状。

C.颈联刻画了夔州的典型环境,“野哭”富有时代感,“夷歌”具有地方性。

D.尾联写幸而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世事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10.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发出“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慨叹,本诗也有类似的感情,请结合“艰难”二字具体分析本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B.万里悲秋常.作客常:经常
C.艰难苦恨繁.霜鬓繁:茂盛
D.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刚刚
12.课堂上朗读诗歌,按照语意关系,下面四种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艰难/苦/恨繁/霜/鬓B.艰/难/苦/恨/繁/霜/鬓
C.艰/难苦/恨繁/霜鬓D.艰难/苦恨/繁霜鬓
13.某位同学向游学来访的外国学生介绍“落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指飘落的树叶。

木,树木,这里指树叶。

B.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用的典型意象之一。

C.借鉴了屈原《九歌》中“木叶”的表达。

14.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
..的一项是()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天景色的特点。

B.三、四句用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的凄凉晚景,充满伤感。

D.这首七律,八句四联,皆两两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15.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视线从低到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

B.颈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老病孤独。

C.尾联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D.本诗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将个人身世之悲、失意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

17.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诗人登高既是从俗又抒发了特别的情感。

B.第三句中的“落木”指落叶,“萧萧”写落叶摇落的声音,间接写了风。

C.第五句中的“万里”是说诗人常年在外漂泊流浪,跑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D.第七句中的“艰难”既指自己生活多艰,也指安史之乱之后国家仍多难。

19.有人认为诗的第八句和第六句有重复之嫌,你赞同这一说法吗?请结合诗人情感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公元765年,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

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出川途中。

20.下列对本诗和《登高》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夜书怀》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旅夜书怀》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

C.《登高》一诗精选意象,多度写景抓住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登高》被后人赞为古今七律第一,其尾联的“繁霜鬓”与“浊酒杯”写尽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和悲凉之情,体现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21.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比较本诗和《登高》颔联在景、情关系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横二方面着笔。

23.“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独”字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5.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6.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27.“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风”“天”“猿啸”与“渚”“沙”“鸟飞”对仗,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B.颔联“萧萧”“滚滚”增强“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的形象性,使意境更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老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是全诗的诗眼,集中表达了诗人在诗歌中蕴蓄的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之情。

29.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寄寓着哪些思想情感?
二、情景默写
3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甫的《登高》中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 _______,
_______ 。


(2) 杜甫的《登高》中“ 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3)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
(5) 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地。

三、选择类
四、小阅读-课内
32.下列对杜甫《登高》的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情感悲凉。

描绘景物,远近高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势的峡江秋景图。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怆,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C.颈联从纵、横两面着笔表现感情,从时间到空间,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归结到时世艰难,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D.杜甫《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3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下列有关这首诗文学常识和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由八句组成,共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B.律诗格律严格,讲究对仗。

本诗四联均对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C.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作传世。

D.作者选择“风”“鸟”“落木”等意象,在写景的同时,也表达深沉的情感。

34.下列有关《登高》这首诗文学常识和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由八句组成,共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C.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作传世。

D.作者选择“风”“鸟”“落木”等意象,在写景的同时,也表达深沉的情感。

35.请简要分析杜甫《登高》首联景物描写的手法。

3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7.《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8.“起承转合”是律诗在结构上的一般要求,“转”句可以显示作者思路的关键,在前面铺垫蓄势的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

请赏析杜甫《登高》颈联在结构上的作用。

五、填空题
3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栈.( ) 锦瑟.( ) 峥.嵘( )渚.( )
崔嵬.( )惘.然( ) 抚膺.长叹( )
六、微写作
40.微写作
在幽静的夜色中,优美的旋律萦绕耳畔,定会让你心旷神怡。

结合你熟悉的适合在夜晚演奏的乐曲,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要求:写出音乐所传达的内容,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C 2.景:《登高》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空旷寂寥的秋景图;《登楼》借春花、锦江春色、浮云等描绘了一幅朝气盎然、繁华壮美的春景图。

情:两首诗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但《登高》还表达了漂泊之苦,老病孤独之愁;而《登楼》则还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

3.D 4.①动静结合,“风急”“鸟飞回”是动景,“天高”“渚清沙白”是静景;
①视听结合,“风急”“猿啸哀”是听觉,“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视觉;
①俯仰结合和远近结合,“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又是仰视之景;“渚清沙白鸟飞回”既为近观之景,又是俯视之景。

5.C 6.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

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

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7.C 8.《登楼》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之慨,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满怀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寓情于景,境界宏阔;《登高》颔联描写了夔州秋天典型特征,勾勒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上句以落叶的“萧萧”之声,呼应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境界雄阔、苍凉。

9.D 10.“艰难苦恨繁霜鬓”一诗兼有对国运和自身命运的慨叹与伤感之情,本诗也有这两种情感。

感叹自身命运,表现在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沦落异乡的凄凉,“催”字使人觉得光阴荏苒、时光催逼,有“天涯”沦落之意;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关怀,“鼓角”“野哭”写出战事不息、百姓凄惨的现实,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11.C 12.D 13.D 14.C 15.“万里”:离故乡远;“悲秋”:伤心的季节;“常作客”: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百年”:年岁已老;“多病”:百病缠身;“独”:举目无亲的孤独;“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16.A 17.这首诗的诗眼是“悲”字。

“悲”字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
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18.C 19.不赞同这种说法。

第六句表达了诗人年老多病独自登台的孤独悲苦。

第八句写在痛苦中却又不得不放下消愁的酒杯,悲愁之情更加深沉。

因为第六句的“百年多病”,才导致了第八句的“新停浊酒杯”,第六句与第八句相互照应,浑然一体,强化了诗人的老病孤愁。

20.B 21.①《旅夜书怀》颔联以乐景写哀情,其描写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

①《登高》颔联以哀景写哀情,用沉郁悲凉的秋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22.D 23.表达出孤独、萧索情态。

24.C 25.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①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①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①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26.“万里”写离家之远;“秋”写时之凄惨;“作客”写漂泊异地;“常”写常年漂泊;“百年”写一生;“多病”写身体之衰弱;“台”写高峻阔远之地;“独”写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2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28.D 29.该句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国家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3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1.D
32.C
33.C
34.C
35.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澈,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36.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

37.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①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38.(1)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又与上文有内在联系。

颈联把心中的感慨直接抒发出来,这种情感基于前两联描绘的气势磅礴、悲怆阔大的秋景,又不局限于眼前所见之景,诗人
由萧萧落木和滚滚江水,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多病、沦落他乡的处境。

(2)“万里”“百年”由颔联的“无边”“不尽”自然引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着笔,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39.zhàn sè zhēng zhǔ wéi wǎng yīnɡ
40.尘缘中琴声,月皎波澄。

人们神怡心旷之际,耳边一阵微风忽起伏。

远远传来缕缕琴声,悠悠扬扬,一种情韵却令人回肠荡气。

清澈明净的琴声潺潺流动,如同来自深山幽谷,静静地淌着,淌过人生的皱褶,淌过岁月的颠沛。

虽琴声如诉,所有最静好的时光,最灿烂的风霜,最稚嫩的模样,都缓缓流淌起来。

而琴声如诉,是在过尽千帆之后,看岁月把心迹澄清,是在身隔沧海之时,沉淀所有的波澜壮阔。

在懂得之后,每一个音符下,都埋藏一颗平静而柔韧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